《论语》中的学习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学习观
摘要:终身学习是当代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如何更有效的学习是在信息
时代的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文献《论语》中体现了丰富的
关于学习的思想,包括: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怎样学习?学什么?向谁学习?等等,对于处在信息时代的我们仍有很多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

关键词:论语学习学习观
引言:《论语》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很多记述是孔子及其弟子
关于如何学习的观点、做法、经验,包含了丰富的关于学习的思想,也就是儒家
的学习观。

本文试图从学习目的等七个方面总结《论语》所体现的学习观,为今
天人们的学习提供借鉴。

一、学习目的观
学习的目的就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君子”,所谓“女为君子儒”;成为君
子为了什么?“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
奚以为?”,学以致用,也就是说“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改造社会,
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而君子的标准是什么?《论语》中提到“君子”一词共108次。

但成为君子的核心是“仁”,“仁”的核心是“忠、恕”之道,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价值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律,“仁”的表现归结起来就是做好人、会做人、做好事、会做事。

二、学习内容观
“君子不器”,要全面学习、全面发展。

在孔夫子看来,学习的内容是丰
富而生动的,包括:孝、文、仁、礼、乐、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依于仁、游
于艺),书本知识仅仅是学习的内容之一而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知识
的学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在孔子那里,是要求德、智、体、美
全面学习、全面发展的。

各种学习内容的地位是不同的,“孝”是学习的基础,“其为人也孝悌而
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只要做到了“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学习“文”,主要是指学习书本知识,包括:《诗》、《春秋》等。

但是书
本知识的学习必须是先“做好”人了以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书本知识
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活学学用,学习了《诗》,就要做到“可以兴,可
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学习“仁”,则是学习的核心。

“仁”是一种理想和价值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社会理想,这一理想要坚定不动摇,“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一理想,要
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仁”是一种智慧。

为实现“仁”的理想,不是硬干、蛮干,“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而是要讲智慧、讲策略——学习、为政为官、说话做事的智慧。

做人做事,如果目的正确,而不讲智慧,其结果“六蔽”即“好仁不好学,其
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好心好意,但事没做好,也是失败。

“仁”是一种准则,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欲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是一种心态,乐观、豁达、积极。

在逆境、困难、艰辛面前的乐观心态,所谓“君子固穷”。

这一心态首先对生活的享受,享受学习的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享受朋友的知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享受自然的美好,“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享受音乐的陶醉,“三月不知肉味”;享受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
幸福,“诲人不倦”;享受勤奋求索的幸福,“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其次是在别人不了解、不理解、甚至误解时的豁达,“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第三在自己身处逆境时的乐观和自信,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
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第四是对财富、权势的淡定,“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追求富贵,是正当的,但必须遵守“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学习“礼”,“礼”是实现“仁”的规则保证,所谓“立于礼”,做任何事,“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凡事都要讲“礼”——从说话到处事、从孝到治国都必须遵守“礼”,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其实就是
规则和程序系统,学“礼”就是学习规则和程序,规则正确和程序正义,才能真
正实现“仁”的理想;才能真正立身于世,“不知礼,无以立也”。

学习“乐”、“艺”,乐、艺,就是今天的美育和体育。

乐,主要是乐器演奏、舞蹈等;艺,可能包括:射箭、骑术、驾车等。

乐有助于达到“仁”的境界,所谓“成于乐”;而“游于艺”,可以锻炼身体、磨炼意志,也是成就“仁”的
重要手段,孔子及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活到73岁,没有“艺”是不可想象的。

三、学习方法观
1、学思结合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殆”,只学不独立思考就会被欺骗,而丧失独立
人格;只思考而不向别人学习,最终是一无所学;所以学习必须学思结合,学习
并独立思考,不盲从,不唯书,只唯实。

2、知行结合法
学习,不是能把书背下来就可以了,而是要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就象孔子说学《诗经》一样,“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自省法
自省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吾日三省吾身”;孔夫子也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省自己做得怎么样、省自己的经验、省自己的教训,省自己错了该怎么改正,通过自省自查自讼,让自己不断进步。

4、复习法
“温故”就是复习法,“温故”不仅仅是温故,更重要的是“知新”,也就是通过复习要把新旧知识整合起来,并从中得到新的知识和理解。

5、坚持法
“学而不厌”,就是坚持!学习最怕的是“中道而废”,所以必须坚持;要坚持就要“不厌”。

6、记忆法
记忆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没有记忆,也就没有学习,所谓“默而识之”;但是记忆也是要讲方法的,不能死记硬背;记忆要随时进行,看到听到就要“默而识之”。

7、系统网络法
孔夫子特别注重把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用一种精神贯穿起来,“吾道一以贯之”,这样知识、观点、方法就能够更有效整合在一起,学习、应用的效率大大提高。

8、发散联想法
孔夫子特别注重发散联想,他总是要求学生做到“举一而反三”,“闻一以
知十”。

9、学问结合法
“子入太庙,每事问”,看到不懂的就要问,问了思考了,就会有所得;还
要能放下面子和架子,“不耻下问”。

学问结合,就一定学有所得。

四、学习对象观
1、书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文,就是书。

当时的书本或者说教材很少,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孔子修《诗》、《书》,《礼》、《乐》,序《周易》、著《春秋》,并作为教材让学生学习,用现在
的眼光来看,就是校本课程。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诗经》;《论语》中共13次提到《诗经》。

孔子不仅
仅认为《诗经》是文学课本,而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教材,通过《诗经》的学习
不仅仅是识字、写文章、表情感,更要从中学会孝道、学会臣道、学会外交之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不学诗,无以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人
人,是更重要的学习对象,包括老师、同学、有作为的现在人古代人、同行
的人,甚至有错误的人,人都有优点和长处,都值得学习,“所谓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

看到那些做得好的人,有长处的人,不是妒忌,而是真心诚意地学习!所谓“见贤思齐”;
看见那些有过错的人,不是瞧不起、不是把别人踩在脚下,而是要当成学习
的对象,反思自己是不是犯同样的过错、或者避免犯同样的过错,所谓“见不贤
内自省焉。


在《论语》中,共提到人物140多名,孔门弟子32名,这些人物,很多都
被孔子评价过,孔子的目的就是把他们当教材,或者是正面教材,或者是反面教材,让弟子学习。

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就是对孔文子的正面评价让弟子们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孔子评价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
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就是让弟子学习为官之道;评价晏子曰:“晏平仲善与
人交,久而敬之。

”就是要弟子学习朋友之道。

当然,这些人物中最重要学习对象还是孔子本人,在弟子们看来,孔子身上
值得学习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3、经历(三省吾身);
经历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生成长的“金矿”,人是在理性反思自己
经历的基础上进步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经历的产物,做为圣人的孔子就是最典型
的例证。

孔子自己都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孔子特别注重自我反省,反省自己的经历,反省自己的错误,在反省中不断
提高自己。

所谓“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还说:“丘也幸。

苟有过,人必知之。

” 子贡也说:“君子之过也,如日
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提出了不同人生成长阶段该达到的目标,很有价值,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还反思了自己的学习经历,提出了很多著名结论,如: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还反思了一本书,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也反思了自己看人的方法,总结出了许多察人的方法,如:宰予旦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 “视其
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

孔子及其弟子,最重要的人生经历就是周游列国前后十四年,历经千辛万苦,这段经历的反思,让孔子更加坚定了著书、教书育人的信念,这一信念直接影响
了中国二千年的历史。

孔子还反思了自己教学的经历,提出了时至今日仍具指导意义的教学原则,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夫子循循
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五、学习态度观
1、诚实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诚实,才能知道自己该学什么;不懂装懂、耍小聪明,是学习的敌人,所谓“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2、以学为乐的态度
“知之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千方
百计找到学习的乐趣,快乐使人坚持,坚持使人成功。

所以《论语》第一句话就
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知错即改的态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人总是在改正错误中不断进步的。

有了错误,首先是不怕改正,“过则勿惮改”,不能总想着为自己辩解或隐藏,“小人之过也必文”,文过之后呢,别人还是看得见,所谓“君子之过也,
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其实结果就是错上加错,大错特错;最大的
错误不是错误本身,而是对待错误的态度,“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错承认
了改了,不仅不会降低别人对你的评价,反而会令人刮目相看,“更也,人皆仰之”。

同一种错误最好不要总犯,要尽量避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所谓“不贰过”。

六、学习障碍观
学习进步的敌人不是别人,不是环境,“不怨天,不尤人”,而是自己把自
己圈起来,认为自己不行,所谓“今女画”,“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七、学习动力观
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必须学习。

而学习是要有动力——强烈的学习动机。

在孔子看来,学习动机主要有两个:
1、体验快乐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使人坚持,坚持导致成功!可见,对学习、对思考、对知识的喜爱和快乐感是学习的强大动力之一。

都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其实学习读书可以是快乐的,孔子就做到了。

他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学习之所以快乐,因为有
知道的成就感、思索的新奇感、应用的价值感、付出的尊严感。

2、社会责任感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命”即自己担当的社会责任与使命,“知命”就是责任感!
责任感,是成人成才的强大动力!也是坚持学习的强大动力!
孔子有强烈的“治平天下”让“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责任感,并为此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在他55岁“知天命”之年周游列国十四年,
行程约五千里;孔子有强烈的传播文化的责任感: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
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还
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诲人不倦;强烈的责任感,推动孔子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周游列国,成为一代圣人,已经影响中国二千多年并将继续影响中国。

结语:《论语》中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从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
对象、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展示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习观,揭示了学
习的内在规律,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并不断发展,不断提高我们的学习力。

参考文献
1.魏建培. 从《论语》开篇看儒学视野中的学习观[J]. 泰山学院学
报,2021,43(4):96-101. DOI:10.3969/j.issn.1672-2590.2021.04.015.
2.张琴诗. 浅析《论语》中的学习观[J]. 新西部(下旬
刊),2020(6):76,83.
3.刘勇. 浅谈《论语》中的学习观[J]. 锋绘,2018,0(5):1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