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复本书画研究《春云叠嶂》与《秋云叠嶂》真伪考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周复本书画研究——《春云叠嶂》与《秋云叠嶂》真伪考
辨
明沈周春云叠嶂图纸本设色152 2x43 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沈周复本书画研究——《春云叠嶂》与《秋云叠嶂》真伪考辨文/康耀仁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挂名沈周的诸多作品,有件《春云叠嶂图》,绢本墨笔。
其款题:十日消闲障子成,看君堂上白云生。
有人若问谁持赠,万叠千重是我情。
文美赵君,知余老,报拙静远,以汉鼎为赠,用助萧斋日长,焚沉悦性,其惠多矣,文美读书好古,于书画尤萃意焉。
因作春云叠嶂报之,愧莫敌施也。
弘治新元七夕日,沈周。
此作在康熙年间,被高士奇收藏,并著录于其《江村消夏录》。
其题画诗见于《四库全书*列朝诗集》明代五十六丙集第八。
近年出版的有关沈周的文集、年表或画集,如《沈周书画集》、《沈周精品集》、单国强《沈周年表》,田洪《沈周现存绘画作品系年》和《沈周绘画作品编年图录》(注1),均收编此作或题画诗。
有意思的是,榕溪园收藏的《秋云叠嶂图》(以下简称《秋》),也为绢本,规格113.5*57cm。
粗略一看,其题画诗词、跋语、行数、格式与《春云叠嶂图》(以下简称《春》)没有两样,但细心品读,会发现两件作品在跋语处有一字之差,北京故宫为“春云叠嶂”,而榕溪园则题为“秋
云叠嶂”,各自的题目因此产生。
《春》以墨笔展现春山云霭景象;而《秋》却是青绿设色,其群山重叠,青松高耸,高士蹲坐溪岸,眺望云海,一派青山白云红叶树的秋山气象。
两者画境、格局、技法相差甚远(见图1)图1-1,春云叠嶂图,故宫藏。
图1-2、秋云叠嶂图,榕溪园藏。
图2、《行书五律诗》,疑伪,苏博藏。
按年款所示,弘治新元,沈周已62岁。
从现存的作品看,沈周作品的题识,多为自作诗,偶有一诗多题,也必然会出现章法布局异样。
作为一个职业画家,这似乎不难理解。
而出现上款人,年号,甚至格式的多项重复,就有饽常理,显然其中必有讹诈。
但是,《春》本从康熙年间的高士奇收藏、著作,至今深藏故宫,期间出版累累,几乎无人提出异议。
而《秋》本却不见任何典籍,也无任何藏印。
按照一般思维,《春》既然无人质疑,《秋》本必然是伪迹。
果真如此吗?多种因素证伪《春云叠嶂图》上述两件作品,虽然仅是“春”、“秋”一字之差,却体现季节的不同。
而这个细节,容易被忽略。
因此,首先从款式差异之字入手。
古人的创作,很注重季节的实时性。
故找出合乎“春”或“秋”相关的信息,才是问题的关键。
所幸的是,两件作品都提供了清晰而重要的时间:七夕日,即七月初七。
此时已入秋季,“秋”与“七夕日”显然完全符合季节逻辑。
秋高气爽的季节,好友赵文美持汉鼎相赠,沈周绘制“秋云叠嶂”回报,合情合理。
相反,“春”则存在着季节矛盾。
因此,撇开
沈周书画技法不说,“春”字就是致命硬伤。
其次,从绘画本
身寻找真相。
《春》的整体风格,似乎有些米家元素,虽同
样横点干皴,但山峦单一,林木呆板,与沈周其他仿米真迹如《西山雨观图》相去甚远。
其结构松懈,笔法单薄。
撇开仿米部分,其他的绘画元素也与传世的沈周真迹差别太大。
于此相似的有某拍卖会的《溪山云霭图》,此卷著录于明清
诸多典籍,并多次图片出版。
后面有文徵明的嘉靖乙巳年(76岁)的草书长题,从内容、风貌看,的确是文徵明有感而发的题跋真迹,以此判断并非后人拼接而成。
此卷印鉴“白石翁”、“启南”与保利拍卖的《花卉卷》的用印相同,《花卉卷》有明代大收藏家项墨林的数枚藏印。
虽然《春》的出版图片清晰度不够,但款式的大致形态和签名特征,却与上述两件作品的款式书法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由此推断这三件属同一人所为。
这个书法水平不差,但是,遗憾的是,却完全不符沈周任何时期的书风,更别说62岁的风貌。
笔者近年以书法和
印鉴为主要手段,结合绘画元素,对挂名沈周的公私藏品逐一排查比对,发现这个作伪系列,其最大的特征是签名“周”
字右肩的唐突内拐(见图2),还有两套相对固定的印鉴(将另文分析)。
其伪品甚至进入各大博物馆,主要作品有苏州
博物馆的《行书五律诗》,堪萨斯博物馆的《山水册页》,台北故宫的《扁舟思诗图》等,从前者的文徵明题跋和后者项墨林藏印这两个重要信息看,这个作伪系列的活跃期应在嘉
靖年间。
有关文徵明收藏沈周的掌故,明代大收藏家詹景凤在《玄览编》卷二有载:太史(文徵明)曾买得沈启南一山水画,悬于堂,予过称真,太史曰:岂啻真而已,得意笔也。
顷以八百文购得,岂不便宜。
时予念欲从太史乞去,太史不忍割。
既辞出,至专诸巷,则有人持一幅来鬻,如太史所买者,予以七百购得之,及问鬻太史,亦此人也。
间以语太史。
太史好胜,卒不服。
如果不是詹景凤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描述,谁也不会相信作为沈周弟子,又是吴门巨眼的文徵明会因鉴定沈周作品而栽跟斗,虽然尚未找到其他资料,但至少《溪山云霭图卷》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秋云叠嶂图》的特征与《春》不同的是,《秋》显示出沈周青绿山水的所有特征,此图呈现两大特征:工笔青绿,云水勾线。
在沈周的山水作品中,设色所占的比例要多于墨笔。
但是,青绿设色却很少,其青绿系列,笔法上粗笔和工细有时难于界定,而在设色上浅绛和青绿也有模糊边沿。
所以,本文不做明确界定。
偏于工细重彩一类,目前存世的公藏作品屈指可数,有藏于天津博物馆的《青山红树图》、首都博物馆的《桐荫濯足图》,以及北京故宫的《桐阴玩鹤图》(注2)。
私藏有曾现身于保利2011秋拍的《秋水泛舟图》(图3),此作有董其昌题跋:“石田先生设色,山仿赵承旨,遂欲过蓝。
□瞻珍之。
”赵承旨,即赵孟頫。
在这个题跋,董其昌一语道破天机,导出沈周青绿山水的来源。
赵孟頫的青绿山水,温
润、柔和,华丽而不艳俗,上述几件工细青绿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黄色铺底,青绿层层叠加的共同点,确实可见赵孟頫的影子。
图3、从左至右,1)《桐荫濯足图轴》,首都博物馆藏。
2)《青山红树图》,天津美术馆藏。
3)《桐阴玩鹤图》,故宫博物院藏。
4)《秋水泛舟图》,保利2011秋。
5)《秋云叠嶂图》榕溪园藏。
从整体构图看,将图3所列的四件作品与《秋》搁在一起,会发现这些青绿山水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重心上移,上部份量较大,而底部简约。
但是《春》本上下分布均匀,尤其是底部太过于复杂化,这点也与沈周真迹的图式不相符合。
云水勾线是《秋》突出且重要的绘画特征。
这个元素,传世的沈周作品少见,但仍然可以找到依据。
较为典型的是中央美术学院所存的《云水行窝图》。
此作极尽夸张的展现沈周的转折、粗细、徐疾等线条技能,大面积的表现云水的变幻莫测。
虽然外围的皴、擦、勾三者并用,与《秋》本有所区别,但内部细线的结构和线性,仍然与《秋》有很高的相似度(见图4)。
图4、《云水行窝图》勾云法,中央美院收藏。
可喜的是,在多件青绿山水作品,我们也看到这个特征。
如《桐荫濯足图》,嘉德19期的《青绿山水》。
通过比对,发现沈周在这些青绿山水的云水勾勒法,无论结构的疏密安排,行笔的转折轻重,都与《秋》如出一辙(见图5)。
有两件图式接近并与《落花诗》有关的作品,也采用云水勾线,分别是台北王雪艇所藏的《文徵明与落花图并诗
卷》和台北故宫的《落花图并诗卷》,勾云流动的形态过于松散,尤其是后者,折笔多处圭角,明显犯了大忌,转笔又太过圆滑,不知如何控制节奏,显示画作者在勾云的理解和把控能力有限,其他元素暂时不论,就此云水法便足可存疑(见图6)。
图5-1、《秋云叠嶂图》之勾云法。
结构疏密分明,从而层次丰富,行笔疾速兼行,真如行云流水。
图5-2、《桐荫濯足图》,结构行笔接近《秋云叠嶂图》。
图6、《文徵明与落花图并诗卷》(上)勾云形态松散。
《落花图并诗卷》(下)折笔多处圭角,转笔又太过圆滑,均疑伪。
在沈周之前,很少人大面积写意地表现勾线云水。
沈周之后,曾影响到文徵明和仇英等吴门画家也参与类似的尝试。
文徵明在《万壑争流图》和《听泉图》的泉水用线较为畅快,表现出溪泉潺潺的流动感。
仇英的《松下论道》(保利拍卖)的勾云在节奏把握和技法审美基本延续文徵明的上述技法,行笔疾速,但结构平铺。
此作的诸多元素,显示这是仇英从周臣转学文徵明的那个阶段完成,难说仇英是受启发于沈周的画技,还是直接得到文徵明的指授。
但是仇英的《春山游骑图》,为衬托复杂的山峦,却呈现另外的审美,云的表现比较简要,节奏缓慢而用线从容(见图7)。
图7-1、文徵明《万壑争流图》(左)和《听泉图》泉水法。
图7-2、仇英《松下论道》(左)和《春山游骑图》的勾云法。
《秋云叠嶂图》绘画元素剖析除了这两大重要特征,还有一些具体的绘画元素,他
们在不同的方位形成了沈周特有的风貌。
沈周的绘画元素大多取法元代,他掌握的所有技能,会根据不同材质、不同题材、不同画面的需求,选择性的融汇其中若干元素重新组成。
但是,不管沈周如何适应不同的需求,其自身的绘画习惯,展现的技法形态却有着鲜明的个性符号。
因此,画中的所有的细节都不容忽视,理性的分析这些元素,可以感性的加强对《秋》的直观判断。
皴法:以沈周为首的吴门绘画圈,倡导了以书入画的新的文人画模式。
这个模式就是“写”画,从而脱离浙派“画”画的旧习,确立了真正属于明代绘画的风貌特征。
沈周的皴法,“写”味尤其明显,我称之为线皴,包括长线皴、短线皴两种,相对而言,短线皴侧锋较多,而长线皴则以中锋为主,笔笔见线,中部多有扭曲抖动,这个技法基本来自吴镇的粗头笔法加王蒙的线条形态。
《秋》显然属长线皴法,虽然山峦丘壑着墨不多,又被青绿色所掩,但基本线皴形态清晰可见。
类似的技法屡见其他公藏真迹,如上海博物馆的《西山纪游图卷》和《耕读图》、故宫博物院的《南山祝语图》、广州美术馆的《湖山佳胜图》等,虽然或因毛笔、题材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略有差别,但是笔性和线性却符合沈周一贯的特征。
(见图8)。
必须提醒的是,从目前存世作品看,如果缺失“写”味,而强化皴擦,多为赝品。
图8-1、《秋》与《南山祝语图》、《湖山佳胜图》表现的皴法相同。
图9-1、策杖图,59岁,台北故宫藏。
图9-2、《西山
纪游图卷》(上博藏)与《秋》同样用横式苔点点苔:《秋》本的皴点,呈现横点趋向,通过查找,这个横点,很少存在于沈周的青绿和设色山水系列中。
但在表现倪瓒水墨技法时却每每使用,尤其是59岁前后。
如台北故宫的《策杖图》,上博的《西山纪游图卷》,还有下面将要谈到的《溪山晚照图》,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相对而言,《西山纪游图》的长线皴结合横点,与《秋》的组合搭配相近。
差别在于,前者纯为水墨,更讲究笔墨情调而偏于写意;而后者因为需要铺色,较为规整(如图9)。
相对于沈周秃笔砸戳的惯用苔点,将倪瓒的横点嫁接于青绿山水,不失为沈周新的尝试。
除了《秋》,传世不再有其他作品有类似的表现。
树木:《秋》本近景的林木有多种,最主要有松树、夹叶树。
《南山祝语图》的松树结构特征于此相近。
因其更为写意,故松针表现较为随性,不若《秋》本规整。
但是,在《桐荫濯足图》和《文会图》可以找到这个规整性。
另外,夹叶树在沈周作品,也是常用的道具,《秋》最左边的半棵红叶树,与《青山红树图》的树干、红叶几乎完全一样。
其中的树梢枯枝的这个细节,一般不为人所留意,正因为如此,才彰显关键。
两件作品在枝丫分叉断离的形态,以及逆笔空点的笔法等特点都是惊人的相似(见图10)10-1、《秋》与《南山祝语图》松树结构形态相近。
图10-2、《秋》与《文会图》(左)的设色钩针相同图10-3、《秋》与《青山红树图》(右)夹叶树及其枯
枝完全一样。
人物:山水画的人物,虽然仅是点景之用,但其造型、用线却不容忽视。
沈周《秋》本高士,线条精准,造型生动,完全符合沈周简、朴、拙的人物特点,而这些特点在传世的作品中,如《卧游册》、《听泉图》、《青山红树图》、《文会图》、《灞桥诗意卷》都是类似的表现,人物结构、造型相似,因创作时间不同,用笔略有差异罢了(见图11)。
图11、依次为:1)《秋云叠嶂图》,62岁。
2)《听泉图》,约65岁。
3)《卧游册》,约68岁。
4)《青山红树图》,约78岁。
5)《灞桥诗意卷》,81岁。
6)《文会图》,81岁后。
赵文美其人此画受赠人赵文美,沈周曾在多件作品的款式上提到他。
其一、沈周在《溪山晚照图》题款云:“文美赵君别一载,再会方暑赫赫,晚凉为作溪山晚照图,仍即景成此诗,消遣半日之闲耳。
乙巳岁六月五日,沈周。
”乙巳岁沈周59岁。
这个时段,是沈周仿倪瓒作品最倾心的时期。
(注3)其二、沈周曾题跋倪瓒《松亭山色图》:“此图实我松贵游家物,尝目击其人之爱护比珠玉。
人往物移,今为淮扬赵文美所得,文美号赏识,其致重将逾于前而保于久也。
云林先生戏笔,在江东人家以有无为清俗,此笔先生疏秀轶常,然非丹青炫耀,人人得而好之于此,而好者非古雅士不可,先生之道,殆见溢于南而流于北矣!文美特来求跋,因次先生之韵为诗,用偶得失之叹云。
”(注4)综合以上题跋,大致可知,赵文美应是淮扬人,好古玩,喜欢书画,与沈周交往不
错,至少在59至62岁之间,他们交往频繁。
但是具体何人还有待详查。
结论通过上述的分析,答案一目了然,故宫所藏《春》为赝品,而《秋》本才是真迹。
根据款式格式相同这个特征,《秋》本真迹最早在嘉靖年间,曾经仿家之手,仿家虽为牟利,却并未完全模仿,而是根据其内容格式,有意留下破绽而臆造春景。
过去仿家讲究职业规矩,觉得仿造将会遭天谴,所以,往往留下一点与原作不一样的地方,既可以让人辨别,内心也聊以自慰。
以文人画的抒情性笔墨为核心的吴门文人圈,沈周在晚年是以粗笔、拙劲、率意见长,《秋云叠嶂图》的发现,为沈周存世极少的青绿山水系列,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不单如此,《春》、《秋》二作的挖掘和比较,留给我们两个思考,遇到关乎真伪的类似案例的判断,我们是相信文字著录和物品流传还是依靠实物信息?是先入为主,还是客观分析?(原载《东方收藏》2013年)1、《沈周书画集》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沈周精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单国强《沈周年表》,《沈周绘画作品编年图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曾经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和《内务部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3、此作纸本,墨笔,纵159cm,横32.8cm。
故宫博物院藏,《启功全集》第四卷也提到这件作品。
4、据《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十记载,《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1073页。
图10-3、《秋》与《青山红树图》(右)夹叶树及其枯枝完全一样。
沈周绘
画年表明佚名沈周小像文嘉题跋近墨堂藏明宣德二年
丁未(公元1427)旧历十一月二十一日,沈周诞生在长洲
相城里(今属江苏吴县)。
沈周曾祖沈良(字良琛,号兰坡),祖父沈澄(字孟渊,号介轩,晚又号絸庵),父沈恒(字恒吉,号南斋,又号陶庵)、伯父沈贞(字贞吉,号同斋)。
宣德八年癸丑(1433),沈周7岁。
拜陈宽为师。
正统元年丙辰(1436)拜赵同鲁为师。
正统四年己未(1439),沈周
13岁。
作《南村十景图》天顺五年辛巳(1461),沈周35岁。
作《读书秋粮图》。
天顺七年癸未(1463),沈周37岁。
仿王蒙笔意作《听琴图》。
天顺八年甲申(1464),沈周38岁。
为孙叔善作《幽居图》,纸本,水墨,纵77.2厘米,横34.1厘米。
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画面近处溪流相隔,右前坡岸上有四株粗细相近的树木,中景、远景的山石用稠密的披麻皴和密集的点苔,树林则以简疏的勾笔随意地勾叶、点叶,笔致柔和。
画面意境清寂冷逸。
仿王蒙笔意作《山居图》赠周庚。
成化元年乙酉(1465),沈周39岁。
仿王蒙笔意作《山水大帧册》。
成化二年丙戌(1466),沈周40岁。
作《山水采芝图轴》,纸本,水墨,淡着色,纵36.4厘米,横23.4厘米。
现藏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
作《采菱图》,现藏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
画面中山色空明,湖水荡漾,一派江南湖光山色,三四只采菱姑娘的小船穿梭往来,一片恬静平和的景色。
作《山水卷》作《墨萱图》作《墨山水轴》作
《仿云林山水卷》,亦即《石湖归棹图卷》,纸本,水墨,现藏美国芝加哥美术馆。
成化三年丁亥(1467),沈周41岁。
作《庐山高图》为其师陈宽(醒庵)祝寿。
纸本,淡着色,纵193.8厘米,横98.1厘米。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中庐山仰之弥高、大气氤氲,用以表达师恩浩荡的主题。
画的下部,水边山坡上立有一人,或即为陈宽。
此画构图采用高远法,仿王蒙笔意,山峦层叠,草木繁茂,显得深邃繁复。
山石皴染缜密灵活,黑白虚实安排巧妙。
墨色浓淡相宜,善用浓墨点苔、焦墨提醒。
画面中的山水较王蒙的山水更透出一股蓬勃明朗的气息,呈现出精工中见气魄,绵密里含苍浑的绘画格调。
这幅作品可与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媲美。
建别业有竹庄。
作《沈周等四家集锦卷》,纸本,着色,纵31.6厘米,横60.4厘米不等。
现藏上海博物馆。
成化五年己丑(1469)沈周43岁。
作《魏园雅集图》。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记录了成化乙丑年(1469)刘珏、沈周、陈述、祝颢、周鼎、沈侗轩等人,聚集于魏昌家会饮唱酬的盛况。
以山水为主,只在下部岸畔置一凉亭,没有描绘魏家其他庭院、屋宇等建筑。
四人对坐亭内,有一小童抱琴侍立于侧,山径树下,另有一文士曳杖信步,趋往草亭。
这里没有展现会饮唱酬的情节,突出的是人迹罕至的峻峰深谷,僻静空旷。
高风雅致,寄于笔端。
画上题诗中有“城市多喧隘,幽人自结庐”,“悠悠清世里,何必上公车”句,细细品之方知是借景
色来传达隐逸山林的理想与悠闲田园的自娱情调。
作《报得英华图卷之二》,纸本,水墨,纵29厘米,横251.5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成化六年庚寅(1470)沈周44岁。
作《崇山修竹图》,纸本,水墨,纵112.5厘米,横27.4厘米。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松溪小隐图卷》,纸本,水墨,淡着色,纵34.9厘米,横125厘米。
现藏细川护贞处。
成化七年辛卯(1471)沈周45岁。
作《吴中名胜十六景册》,纸本,水墨,淡着色,纵24.8厘米,横42厘米。
现藏大阪市美术馆。
作《飞来峰图轴》,纸本,着色,纵160.8厘米,横35.2厘米。
现藏上海文物商店。
成化八年壬辰(1472),46岁。
作《灵隐旧游图》,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成化九年癸巳(1473),47岁。
作《仿云林山水图》,纸本,水墨,纵59.3厘米,横25.6厘米。
现藏上海博物馆。
作《山水图卷》,纸本,淡着色,现藏江田勇二处。
作《仿董巨山水图轴》,纸本,水墨,纵163.4厘米,横37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构图繁复,山石圆浑,山头多卵石,笔墨苍润,柔和流畅的披麻皴法,缀以“点子皴”,浓黑的墨点与淡淡的皴笔相映,显得墨彩腾发,浑厚秀润,很得董、巨遗韵。
有王蒙遗意,总体风范仍未离精工面目,但在布局上有着自己的意匠。
近处山坡上之长松巨林与远处层层山峰相呼应,构成高拔的气势,前后景之间溪流曲折萦回,山路蜿蜒,引观者渐往山麓深处。
沿途点缀小舟、木桥、行人
以及常被用来表现隐遁思想的草亭、茅屋等,既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气息,又有贴近生活的亲切感,注入了更多的人世的怡悦之情,这是异于元人学董、巨多取其平淡幽寂之趣的地方。
成化十一年乙未(1475),49岁。
作《奇石蜀葵图》赠俞畏齐,纸本,水墨,淡着色,纵126.6厘米,横44.2
厘米。
现藏纳尔逊博物馆。
作《秋林独钓图》赠彭志刚父子,张大千藏。
作《空林积雨图》册页,纸本,水墨,纵21.7
厘米,横29.2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竹堂寺探梅图》,纵89.4厘米,横51厘米。
原江苏省图书馆藏。
成化十二年丙申(1476),50岁。
作《山水轴》,纸本,水墨,纵56.1厘米,横31.7厘米。
题“雨后振孤策”诗句,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51岁。
作《渔樵图》,纸本,水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山水轴》赠珍庵,纸本,水墨,淡着色,纵113.6厘米,横31.5厘米。
现藏火奴鲁鲁美术馆。
成化十五年己亥(1479),53岁。
作《仿倪瓒山水轴》,纸本,水墨,纵120.5厘米,横29.1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竹堂寺观梅图》赠珍庵,现藏苏州博物馆。
作《参天特秀图轴》,纸本,水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54岁。
作《荔柿图轴》赠韩襄,纸本,水墨,纵127.8厘米,横38.5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虎丘送客图》赠徐仲山,纸本,着色,纵173.3厘米,横64.2厘米。
临戴进《东山携妓图》,
绢本,着色,纵170.3厘米,横90.3厘米。
翁万戈藏。
画面高峰突兀入云,山石嶙峋;山腰楼阁界画严整,山麓有谢安(东晋太傅)曳杖与几个乐妓缓缓而行,丰神洒脱,山路旁松梅茂盛,流水潺潺,设色娟丽,用笔清俏。
自识:“钱塘文进谢安东山图。
庚子,长洲沈周临”。
作《松石图轴》,纸本,水墨,纵156.4厘米,横72.7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仿倪瓒山水轴》,纸本,着色,纵144厘米,横40厘米。
现藏广东澄海县博物馆。
成化十九年癸卯(1483),57岁。
作《山水轴》赠竹西,纸本,着色,纵81厘米,横30厘米。
现藏福建省博物馆。
成化二十年甲辰(1484),58岁。
作《七星桧书画合璧卷》,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作《秋轩晤旧图轴》,纸本,着色,纵157.3厘米,横33.6厘米。
现藏上海博物馆。
作《溪山秋色图轴》,纸本,水墨,纵152厘米,横51厘米。
现藏南京博物馆。
成化二十一年乙巳(1485),59岁。
作《溪山晚照图轴》,洒金笺,水墨,纵158.7厘米,横32.8厘米。
现藏故宫博物院。
作《仿倪山水轴》,绢本,水墨,纵143厘米,横32.6厘米。
现藏上海博物馆。
作《湖山佳趣图》,纸本,着色,纵31.8厘米,横813.5厘米。
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1486),60岁。
作《十四夜月图卷》,纸本,着色,纵30.4厘米,横134.5厘米。
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重题《山溪客话图》,纸本,着色,纵82厘米,横32.5厘米。
现藏无锡市博物馆。
图中
山峰拔地而起,陡峭高耸。
山坳间一瀑布泻下,房舍亭榭临水而筑。
房前数株树木挺拔,与房舍后面耸峙的山峰遥相呼应,从而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向上的张力。
两位长者缓步而行,盼顾而语。
此画浅绛设色,意境幽雅,墨色苍秀。
画左上方有题跋,款为:“成化丙午(1486)九月十有一日,沈周”。
时年六十岁。
作《杏花书屋图轴》,纸本,着色,纵155.9厘米,横36.7厘米。
现藏上海博物馆。
作《瓶荷图轴》,纸本,着色,纵144.5厘米,横60厘米。
现藏天津历史博物馆。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61岁。
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纸本,着色,纵36.8厘米,横855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雨意图》赠德征,纸本,水墨,纵61.7厘米,横30.6厘米。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弘治元年戊申(1488),62岁。
作《松窗读书图轴》,日本京都个人收藏,作《山水图扇面》,纸本,水墨,淡着色,纵24.3厘米,横67厘米。
艾里奥特收藏。
作《水村山坞图卷》,纸本,水墨,纵30.5厘米,横770.8厘米。
现藏上海博物馆。
弘治二年己酉(1489),63岁。
作《松下芙蓉图卷》,纸本,水墨,淡着色,纵23.5厘米,横82厘米。
现藏美国密歇根大学美术馆。
作《秋景山水扇面》,纸本,着色,纵19.7厘米,横57.2厘米。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蔬笋写生图》,纸本,水墨,纵56.7厘米,横30厘米。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月宴图卷》,纸本,水墨,纵28.7厘米,横154厘米。
现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