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十一诲人不倦》16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4.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变式句”的判断和特点归纳。
2.分析、评价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班任课教师中谁最敬业?让学生发表见解,然后引出我的看法,我认为数学老师吴玮玮最敬业,经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
如果用一个成语
来描述她这种精神,可用一个什么样的成语?然后引出我们的课题“诲人不倦”。
二、文本解读
1、请同学们在每一章前标上序号,共15章。
本文从哪些方面围绕“诲”展开阐述的?
明确:
17.2:作用
17.3
15.39:对象
7.25
16.13:内容
7.24
16.13:态度
7.8
5.9
1.15
3.8:启发式教学
5.9:激励式教学
3.8:教学相长
11.3
11.22:因材施教
16.13
5.9
1.15
3.8
11.22
17.19:对话式教学
17.19
7.1
9.15:素养
2、请同学们用名言名句或事例来佐证本文中的孔子的言论。
第一环节:教师先举一个示例来佐证“不学《诗》,无以言”。
吴遣使张温来聘,百官皆往饯焉。
众人皆集而宓未往,亮累遣使促之,温曰:“彼何人也?”亮曰:“益州学士也。
”及至,温问曰:“君学乎?”宓曰:“五尺童子皆学,何必小人!”温笑曰:“公既出大言,请即以天为问:天有头乎?”宓曰:“有头。
”温曰:“头在何方?”宓曰:“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也。
”温又问:“天有耳乎? ”宓答曰:“天处高而听卑,《诗》2
2
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无耳何能听?
”温又问:“天有足乎?
”宓曰:“有足,《诗》云:‘天步艰难。
’无足何能步?
”温又问:“天有姓乎?
”宓曰:“岂得无姓!
”温曰:“何姓?
”宓答曰:“姓刘。
”温曰:“何以知之?
”宓曰:“天子姓刘,以故知之。
”温又问曰:“日生于东乎? ”宓对曰:“虽生于东,而没于西。
”
由《三国演义》中的这一段经典对话来佐证。
第二环节:学生探讨,自由发言。
3、探讨:
子曰:“有教无类。
”(15.39)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7.3)
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有教无类”是说任何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是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上等聪明的人和最笨的人不用去教。
补充资料:
“有教无类”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你赞同何种观点?并详述理由。
幻灯片:
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何晏认为,“有教无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何晏《论
语集解》)
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
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
他在《论语集注》中将“有教无类”注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种特殊观点。
他从训字入手,认为“有教无类”中的“有”应释为“域”,即分划居住区域的意思;“教”应释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类”则是“族类”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统治的社会基础。
他得出的结论:凡是贵族,不分族类,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治、军事训练。
(赵纪彬《赵纪彬文集第二卷》)4、探讨:
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
明确:
(1)孔子的“述”指的是对古代礼乐制度、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作”指发挥和创新。
孔子认为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传述不尽的,自己去理解更能理解其精髓,“述而不作”与孔子主张克已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的保守政治观念有关。
(2)这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述”
是继承,但时代在变化,如果光有继承,没有创新,这种文化趋向僵化,就不适应时代,因此我们倡导既要“述”,更要“作”。
三、教师总结
孔子一生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总结了一套正确的教学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学思想,并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型,对我国的教育文化和全世界教育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作业
背诵本课中的指定部分。
3
3
板书设计
诲
作用(1)
对象(2、3)
内容(4、7)
素养(13、14、15)
态度(6、7)
思
想
启发式教学(8、9、10、11)
激励式教学(9)
教学相长(11)
因材施教(5、12)
对话式教学(6、7、9、10、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