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第二章《生态系统》章末测试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生态系统
〔时间:60分钟,总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
1.下面可以称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C.一片麦地
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
2.保护花草树木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树木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3.如果要使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长期维持下去,除了非生物成分以外,必不可缺的生物成分是〔〕
4.地衣是藻类与真菌的共生体,藻类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盐,那么真菌是〔〕
5.以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图中X、Y分别代表〔〕
A.绿色开花植物、酵母菌
B.绿色开花植物、蝗虫
C.生产者、酵母菌
D.消费者、草
6.以下对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7.以下属于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特征的是〔〕
8.右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以下有关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B.如果鹰的数量突然大量减少,那么一定时间内草的数量会减少
C.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假设此生态系统受到汞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汞最多的生物是鹰
9.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营养构造的表达中,错误的选项是〔〕
B.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可数的,彼此不相联系
D.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越多,营养构造越复杂
10.以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以下有关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11.有关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B.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上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多
12.以下图是以一条食物链中每个营养级生物数量绘制成的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其中1、2、3分别代表第一、二、三各营养级的生物。
下面各食物链中,与该金字塔最相符的是〔〕
①草②树③植食性昆虫④兔⑤食虫鸟⑥狼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13.以下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关于该食物网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此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有鼠和蛙
B.假设该农田受到农药污染,那么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为猫头鹰
C.此食物网中,由植物到鼠,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14.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生态系统的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为b,全局部解者所利用的能量为c。
能正确反映三者关系的是〔〕
A.a=c+b
B.a>b=c
C.a>b+c
D.a<b+c
15.以下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B.在保持稳态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动态平衡
16.以下图为草原生态系统中局部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简图,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蛇和鹰之间只构成捕食关系
B.图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鼠←蛇←鹰
C.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
D.假设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的污染,体内积累汞最多的是鹰
17.昆嵛山物种丰富多样,能有效控制松毛虫等生物类群的爆发式增长,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
C.不适合松毛虫的生存
18.以下关于生态平衡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不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D.植物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其余的生物对生态系统没有影响
19.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B.在一定地域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生态系统不会遭到破坏
2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21.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俗称满江红〕适于在阴暗的环境生存,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鸭粪肥田,促进水稻生长。
以下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
A.红萍、水稻等植物属于生产者
B.稻田中全部的有害昆虫属于一个种群
C.有害昆虫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D.稻田中所有的红萍和鸭子共同组成一个生物群落
22.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下图中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
23.下表是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
请分析以下哪一条食物链可能是正确的?〔〕
生物种类 A B C D E 单位体积农药含量/毫克
A.A→B→C→D→E
B.E→D→C→B→A
C.D→A→B→E→C
D.C→E→B→A→D
24.在人体细胞的组成成分中,有许多物质含有碳元素,如糖。
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来自〔〕
25.以下哪一措施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
26.〔10分〕根据以下图所示生态系统示意图答复以下问题。
〔1〕图中的光、二氧化碳、氧气、水和各种生物共同构成。
〔2〕这个生态系统中最根本的生物成分是。
〔3〕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其主要作用是。
〔4〕该图包含了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分,即。
27.〔14分〕以下图是某水库中甲、乙、丙三种生物在某一时间段内相对数量的关系图。
三种生物之间能构成一个完整的食物链。
请分析答复:
〔1〕写出上述三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
假设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生物外,还应包含
〔2〕假设水库内第三营养级的生物获得15千焦的能量,那么最多要消耗含千焦能量的第一营养级生物。
〔3〕因某种原因造成水库中乙生物短期内数量骤减,一段时间内丙生物将发生的数量变化是。
〔4〕调查发现,可能由于水库A区水质变坏导致鱼类大量死亡。
以下是为验证调查结果所做的相关实验,请帮助完善有关过程:
①取甲、乙两个一样的养鱼盆,甲盆放入适量的取自水库A区的水,乙盆放入
作对照。
②准备同种大小相近的安康鱼假设干条,随机取适量放入甲盆中,再取放入乙盆中,在一样条件下养殖一段时间后观察。
③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28.〔14分〕以下图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示意图,请分析答复以下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进展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2〕在该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属于;没有画出的细菌和真菌属于,真菌和细菌在细胞构造上的主要区别是。
〔3〕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通过生物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的。
〔4〕有些昆虫的体色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与周围环境根本保持一致,这说明生物能够环境。
〔5〕如果人们在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草原就很难恢复原样了。
29.〔12分〕以下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请据图分析答复以下问题。
〔1〕这个食物网由条食物链构成。
〔2〕此草原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共同构成。
〔3〕对猫头鹰而言,能量消耗最少的食物链是。
〔4〕猫头鹰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是来源于进展的作用。
〔5〕如果当地有人开办工厂,导致该生态系统发生了重金属污染,那么图中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最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它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只包括了生物因素中的局部植物,没有其他生物,也没有非生物因素,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只包括了生物因素,没有非生物因素,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一片麦地,既包括了小麦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只包括了非生物因素中的阳光、土壤和空气,也没有生物因素,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2.B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了食物,因此,树木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3.C 解析:非生物成分是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如果缺少非生物成分,生物就“无处安身〞;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除满足自身的需要外,还为生态系统的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能分解动植物的残体,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残体得不到有效处理,绿色植物就会失去生存的空间;消费者尽管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可以被分解者所代替,即消费者可以缺少。
4.B 解析:真菌利用现成的有机物〔藻类提供〕生活,因此属于消费者。
而分解者分解的是动植物遗体、排泄物等中的有机物。
5.D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举例。
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由此可确定X是消费者。
生产者主要是草等绿色植物。
7.C 解析:此题考察对食物网的特征的理解。
由于一种动物可以有多种不同种类的食物,而一种生物可以被多种动物所食,所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间形成了复杂的营养关系即食物网。
8.C 解析: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其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9.B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食物网。
10.C 解析: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被吃与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
链。
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织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计数食物链时,应从生产者开场,沿着箭头向上到最高级消费者。
该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分别为:水稻→田鼠→蛇→猫头鹰、水稻→田鼠→猫头鹰、水稻→鸟类→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鸟类→蛇→猫头鹰。
以上5条食物链中,最长的食物链含有5个营养级。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此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水稻。
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体内富集,所以生物的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越多,此生态系统中,营养级别最高的是猫头鹰。
综上所述,C项表达不正确。
11.C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因此,食物链越长,处于最高营养级上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越复杂,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多。
当初级消费者越多时,流向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也越多。
12.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的数量比第一营养级多很多,说明第一营养级个体大,固定的能量多。
食物链“树→植食性昆虫→食虫鸟〞符合此数量金字塔。
13.B 解析:该食物网是由5条食物链组成的,即植物→鼠→猫头鹰,植物→鼠→蛇→猫头鹰,植物→食草昆虫→蛙→蛇→猫头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
在植物→食草昆虫→蛙→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蛙是次级消费者。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
假设该农田受到农药污染,由于生物富集作用,最高级消费者〔猫头鹰〕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会最高。
15.C 解析:一般情况下,一条食物链中有3~4个营养级。
16.D 解析:蛇和鹰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它们还有一样的食物来源——鼠,所以还存在竞争关系;图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鼠→蛇→鹰;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重金属随着食物链逐级积累,在鹰的体内积累最多。
17.D 解析:昆嵛山物种丰富,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当松毛虫的一种天敌消失时,另一种天敌可以继续捕食松毛虫,使松毛虫不会因为一种天敌的消失而呈爆发式增长。
因此,昆嵛山物种丰富多样能有效控制松毛虫等生物类群的
爆发式增长。
19.C 解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A项错误;在一定地域内,所有的生物构成群落,生态系统是由一定地域中的生物及其无机环境构成的,B项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C项正确;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果外界干扰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D项错误。
20.C 解析:每个生态系统中都有分解者,它们把动植物残体内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无机物,并释放出能量,而这些无机物参与物质循环后可被自养生物重新利用。
21.A 解析:红萍、水稻都是植物,都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种群是由同一物种的生物组成的,稻田里的有害昆虫有很多种,不一定属于同一种群。
有害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生物群落包括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和环境因素,红萍和鸭子及其周围其他环境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22.C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图中的草属于生产者,各种动物是消费者,所以图中没有画出的成分是分解者。
23.D 解析: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和某些杀虫剂,会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而且消费者级别越高,其体内有毒物质的浓度也越高。
根据题中这五种生物体内农药的含量,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就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即C→E→B→A→D。
24.B 解析:植物能进展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贮存在体内。
25.C 解析: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而且干预甚至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增强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
要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只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不能使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只有增加物种的种类和数目,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增多,使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才能进一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非选择题
26.〔1〕生态系统〔2〕绿色植物〔3〕分解者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利用
〔4〕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7.〔1〕甲→丙→乙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2〕1 500 〔3〕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平衡〕〔其他合理答案亦可得分〕〔4〕①取自水库其他地方的优质水②等量的鱼③假设甲盆中鱼大量死亡,那么说明调查结果正确,否那么调查结果不正确〔其他合理表达亦可〕
解析:〔1〕根据甲、乙、丙三种生物在某一时间段内的数量关系,可以得出三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甲→丙→乙。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生物成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有阳光、空气和水等。
此题中只是指出了构成食物链的三种生物,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假设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假设水库内第三营养级的生物获得15千焦的能量,那么最多消耗第一营养级的生物15÷10%÷10%=1 500千焦能量。
〔3〕甲、乙、丙构成的食物链是甲→丙→乙,当因某种原因造成水库中乙生物短期内数量骤减时,丙生物将因捕食者数量的减少而迅速增加,但是因为空间和食物〔甲〕等的制约,数量又会减少,最终趋于平衡。
〔4〕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围绕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展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一样的实验。
此题是研究水库A区水质对鱼类的影响,所以,乙盆应放入取自水库其他地方的优质水。
在实验中要保证无关变量保持一致且适宜,如本实验中甲盆与乙盆中鱼的数量要保持一样,同时还要注意实验材料不能过少,防止因偶然性而导致实验误差。
28.〔1〕太阳能〔2〕消费者分解者是否具有成形的细胞核〔3〕食物〔4〕适应〔5〕自我调节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生态系统的综合题。
〔1〕太阳能是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能量流动的源头是太
阳能。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属于消费者;绿色植物为生产者;真菌和细菌属于分解者,二者在细胞构造上的区别是是否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由于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而建立的一种联系。
〔4〕体色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与周围环境根本保持一致,是一种保护色,这说明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
〔5〕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外来干扰一旦超过这种自我调节的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29.〔1〕4 〔2〕生态系统〔3〕绿色植物→鼠→猫头鹰〔4〕绿色植物光合
〔5〕猫头鹰
解析:此题考察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生物富集等问题。
〔1〕题图中的食物链有:绿色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绿色植物→鼠→猫头鹰、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绿色植物→兔→蛇→猫头鹰,共4条;食物链的书写一定要注意,第一个成员必须是生产者——植物,最后一个不能是分解者,因为食物链表示的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2〕一定地域内,生物〔生物成分〕与生活环境〔非生物成分〕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3〕食物链越短,能量消耗越少。
〔4〕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从绿色植物进展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场。
〔5〕沿着食物链方向,通过捕食过程,重金属在生物体内逐渐积累,越来越多,这就是生物富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