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立足情境教学,让数学课堂展示智慧的光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立足情境教学,让数学课堂展示智慧的光芒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

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

以学习的实效而言,儿童是在与周围情境的互动中逐渐建构起知识的。

在影响学生主动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教学情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二)数学课堂教学本身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数学教育就是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考试考知识,这是天经地义的常识。

尽管我们在理论上谈“创新”与“实践能力”,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人们看重的仍然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因为这关系到考试卷上的100分。

一提到数学教育,人们关注的是学生学到知识的多少,学业成绩如何,至于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价值、地位都被无情地忽略了,学生更多体验到的是数学学习的苦涩和知识的深奥……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深信“勤学苦练是100分的榨油机”,而对儿童是否享有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把数学学习做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则从来没有为孩子想过。

数学,究竟给我们孩子的童年留下了什么?是给学生一堆金子,还是给学生一个点金的手指?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这是一个老生常谈之话题,理论上我们似乎明白了,可是做起来却是另一回事。

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
索数学奥妙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自己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策略解决问题,孩子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儿童才能体验到数学奇境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

小学数学课堂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激发兴趣的目的,但是对于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才有效我们处于自发的摸索阶段,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近几年来,许多教师纷纷把目光投向多彩的生活,寻找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创设了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数学情境中探究知识。

但是,我们也经常遗憾地看到,有些问题情境流于形式,思考性不强,可探索的空间不大;有些情境为了迁就学生的兴趣而浪费了教学的时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有些情境只有热闹的形式而没有深层次的体验和数学思考……青岛版《数学》教材,以情景串引发问题串的特点,为老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情境资源和研究空间,使教师在课堂上真正教授有价值的数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十分必要的。

但数学情境的创设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亲历把现实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只有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充满活力,学生的数学素养才会有质的提升。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教育家杜威早就指出:课程脱离了儿童的生活,把儿童的生活经验拒于课程之外,是造成课程与儿童对立的根源。

这种情况数学学科尤为严重。

其实,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都是可以从儿童经验和常识的提炼和升华中获得的。

所以,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
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并在理解数学,体验数学,交流数学和发展数学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新课程标准教材建议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现实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新课程标准还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在“情境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思维,改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做”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现青岛版《数学》教材的优势并合理应用,改进完善教材编写中的不足之处。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青岛版教材的验证与创新
2.在现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比较法、统计法、行动研究法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法。

为使实验结果科学合理,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加强交流和研究,使老师们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要求和程序。

在研究中学习、在实验中总结、在改进中提高,确保实验的成功。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03.9——2003.12)
第二阶段:初期实验阶段(2004.1——2004.6)
第三阶段:中期实验阶段(2004.9——2007.9)
第四阶段:实验结束,总结阶段(2007.9——2007.12)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启动阶段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统一思想,进行理论学习。

课题分管领导为教师们做《新课程标准》的讲座,认真研读了青岛版《数学》教材的编写特点。

课题组教师重新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教学理念。

同时,通过教研活动加强情景串理论研讨,积极上网收集资料等学习活动,课题组教师普遍认识到情景串教学法代表了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课题组老师主要分析了我校数学教学中“情境串教学”的现状: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教学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接受和认可。

但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未能充分发挥信息窗的情境设置,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学生仅仅在几分钟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剩余的30多分钟还是脱离情境学习单纯的数学知识。

数学课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积极活动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而对于小学生来讲,课堂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如果我们把课堂上学习的内容通过创设相关联的一组情景将整节课链接成“情境串”,即整堂课中围绕着一个主题的大情景来组织教学,将教学内容分散地设计在相联系的情景的各个环节中,即各个“情景串”中,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又有着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形成“问题串”,加强了“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这无疑会大大增加所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防止学生“注意力疲劳”,有助于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

但实际教学中老师构造不出合理、生动的情景串。

再者,教材提供的情境素材中,有的不适合我校学生,如生活经验不符引不起学生共鸣,图中信息过多分散学生注意力等情况,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2004年9月,市级“情境串”教学法课题研究开题会在我校举行,会上我校进行了题为《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经验交流,从知识结构的创新和素材的创新两个角度对教材的改造进行了阐述,并确定了我校研究的子课题“教材的改造和验证”。

(二)实施阶段
1.积极参加区“情景串教学法”课题研究协作体。

区“情境串”教学的研究,各实验学校是作为一个研究协作体,在与各学校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向兄弟学校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比如“复习课如何合理利用‘情境串’”等专题研究,不断拓展我们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此后,在莱西和黄岛举行的市级“情
境串”教学法的研究,我校也积极参与,其中赵洁教师的《“情境串”教学让数学课堂熠熠生辉》,丁小珑主任的课题研究总结分别被指定进行大会交流。

2.“情境串”专题教研会。

在参加了市区课题研究研讨会的基础上,我们以“情境串”专题教研会的形式,在学校里对全体教师进行“情境串”课题研究的培训,并为每位教师确定了更小的,便于操作和实施的子课题,如有的是对“情境图”的改造和验证,有的是对“练习题”的改造和验证,还有的负责与人教、苏教等不同版本的数学素材和知识结构进行比较,明确的研究目标使各年级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知道“做什么”、“怎样做”,从而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3.课题研究小组例会。

“情境串”课题研究小组的老师们,每月开展一次研讨活动,结合着自己的课题研究实践和“课题研究”月反馈,老师们交流每个月在教材改造和验证过程中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提得对的,就作为验证或改造的意见记录下来,提得不合理的,大家也会一起讨论问题出在哪里,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坚持下来,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材验证和改造的建议。

4.校素质教育研究会。

“情境串”教学法课题研究实施两个学期以来,我校的素质教育研究会成为数学教师展示“情境串”课题研究的大舞台。

在这里,各个年级的教师将情境串教学的成果,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展示出来,更便于教师们的交流和反思,从而深化课题研究。

(三)总结阶段
1.按不同的子课题整理相关表格和活动记录资料。

在课题研究进入汇总阶段,课题组要求个子课题研究小组将研究过程中的课题研究计划、论文、总结、课例、实录、实验数据等相关资料分门别类进行整理。

2.召开课题组会议和研究小组会议,对课题研究的过程进行汇总。

分个人、课题组两个层面进行总结评价。

最后由课题组撰写出实验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对情境图的改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内容:
1.与学生生活经验矛盾的。

我们所教的学生,大多数是从小在海滨城市长大的学生,因此,教材所选取的部分素材,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果学生不知道情景的内容,那么对情境图中包含的数学信息,蕴含的数学问题就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

如在教学第四册“热闹的民俗节”时,学生对传统的民俗活动参与不多,学习“手拉手”单元时,
二年级小学生对这项活动不是很了解,这些都是学生没有亲身经历的活动,影响了学生对信息窗中情境的理解和兴趣。

2.与学生年龄知识脱节的。

学生年龄小,对世界的认识还不是很完整,特别是牵扯到一些科学性很强的知识,学生理解不到位。

比如“新千年的第一缕阳光”学生的知识基础导致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在同一时刻,全国各地天亮的时间还不一样,对于这个问题的困惑,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3.与学生兴趣爱好冲突的。

二年级学生年龄相同,心理特点相差不大,但兴趣爱好却迥然不同。

例如《凯蒂学艺》单元是以帮助外国小朋友凯蒂学习制作具有中国特色手工制品为线索,将整个单元串起来的。

教学时,女同学都经历过缝沙包、剪纸等活动,对这样的素材比较感兴趣,而男同学的兴趣就低一些。

因此,同一幅情景图,带给学生的是不同的情感体验,引起的共鸣也就不同。

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学生对情境图理解的偏差,影响数学知识的学习,由此我们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就如何合理使用和改造情境图,探索出相应的对策:
1.备学生,有的放矢。

在借助每个新的情境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我们都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弄清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历过的还是陌生的,是学生感兴趣的还是学生困惑的,有多少同学能对这样的素材感兴趣,这样对素材的使用我们就会做到心中有数,抓准知识和兴趣的生长点,展开教学。

2.做铺垫,形成经验。

对于学生必须要经历的情境,因为知识或年龄的影响学生可能不理解,教师要在课前或课上进行必要的铺垫。

如教学“新千年的第一缕阳光”一课时,教师就用课件演示太阳逐渐照亮地球上不同地区的过程,让学生初步理解这节课所创设的情境,把未知的事情变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授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3.重实践,经历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一些素材不感兴趣,往往是没有亲身经历过,不知其中的奥妙和乐趣导致的。

比如,男孩子很少会亲自动手缝沙包,因此,教师在课前或课上引导学生经历参与,这样在有了亲身体验的情境中,学生会对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思维,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任何课题的研究和探讨都不会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我们将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情境串”教学法研究中好的做法,不断解决数学教学以及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争取构建完善和谐的学生数学学习氛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