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下的人地协调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育知识文库
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下的人地协调观
王有萍
在核心素养培养、地理学科的教学中,人地协调观是重要内容,指的是学生能了解和认知地理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

在高中地理的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巧妙运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探究和分析人地矛盾,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各种问题,最终实现学生人地协调观的良好培养。

高中地理的教学,不仅需要让学生能牢牢掌握充足的地理知识,还需要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地协调观。

在具体的地理课堂中,教师需巧妙运用问题引导法、案例教学法,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同时还需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正确引导下逐渐形成良好的人地协调观念,为其未来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基础。

1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人地协调观的原因
人地协调观拥有非常多显著的特点:第一,具有较强持续性。

人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统一协调的,人的很多行为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同时地理环境中的很多因素也会给人的行为带来影响,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人类活动将会持续性影响环境;第二,具有较强综合性。

人地协调观涉及到非常多的内容,需要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能综合性考虑多方面的内容,而这就能体现出综合性;第三,具有较强的隐藏性。

人地协调观属于意识,并非是明面内容,需要学生能拥有意识并做出反应。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格外重视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能拥有良好的意识,具有较强的核心素养,还需要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其逐渐关注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等问题。

高中阶段,绝大部分学生对人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知是相对单薄的,有时候教师需要通过巧妙的方法加以引导,才能够培养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不过,当学生具备了这种观念以后,后续学习任何一部分地理知识都会变得比较轻松,这一点从以往学生的学习表现中也可以看出来。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的综合素养、地理水平都会得到有效提升,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2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存在的问题
在考试中,无法实质性考察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而这也就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不够重视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在这一心态的影响下,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存在一定问题:
第一,未能深入解读课程标准,缺少明确的培养目标。

在地理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但部分教师未能深入解读人地协调观,培养目标存在假大空的情况,学生也无法深入理解和践行。

所以下一阶段开展地理教学工作,教师应该针对这种情况展开深入的分析,最好是用更加清晰的教学办法引领学生深入理解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若干种核心素养以及学习要求,朝着坚定的目标前进,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地理学科人才。

第二,教材内容未能设计较多人地协调观的概念,教学内容缺少一定的深度。

在人教版的地理教材中,主要内容包括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以及区域地理,其中必修一种未能设计较多概念,人地协调观念和知识主要存在于必修二和必修三,二内容也更多是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整体的教学内容缺少深度。

有些教师人物,人地协调观这种意识、价值观层面的内容,难以从教材内容出发进行教学和讲解,因而出现放弃教学的情况,教学内容缺少较高的强度。

第三,教学方法缺少创新。

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传统教学方法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未能真正实现各种理念的培养和渗透。

近些年,地理教学的方法越发多样和丰富,但在人地协调观培养方面缺少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不够重视教学方法的优化和调整,而这就使得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缺少全面性和针对性,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和培
181
养效果。

第四,学习评价流于形式。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地理情感。

但从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较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知识掌握程度方面的评价,未能运用实际的标准和评价手段判断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而这就会导致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出现流于形式的情况,难以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有效策略
3.1 运用问题引导法
在高中地理的日常教学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那么就可巧妙运用问题引导法。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内容相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能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轻松理解地理知识。

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始终坚持从问题入手开展教学,构建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深入探究和分析地理知识。

在问题的影响下,学生能更加深入地分析和思考人地关系,最终实现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有效培养。

例如,在教学人口合理容量的内容时,教师需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到增强,结合教学内容提出各种问题。

在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为了让学生能了解该节课的地理概念,教师可提出“你们知道‘环境人口容量’的含义是什么吗?”,这一问题可让学生大致了解该节课的基础知识,可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为了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整体背景,教师可提出问题,如“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一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吗?你知道其背景是什么吗?”,利用这一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第三,教师需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结合社会提出更真实的问题,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了解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那你知道这一概念能解决生活中的具体哪些问题吗?”。

这一问题与实际生活存在紧密关联,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地理知识,同时还能实现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结合着教师提出来的若干个问题,不难发现,当教师能够提出相应的问题,引领学生持续深入思考时,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兴趣逐渐被开发出来,后续无论教师讲解的是有难度的地理知识,还是比较简单的地理知识,学生都能够积极思考,配合着教师的教学工作,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3.2 巧妙运用案例教学法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格外重视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除了运用问题引导法外,还应当提供更加真实的案例,使学生能准确分析和研究案例中的人地矛盾。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其需要学习和了解大量的文字知识。

如果此时教师能运用图片和数字的方式呈现地理知识,那么就可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和认知。

因此,在地理知识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更加直观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正确引导,逐步强化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例如,在教学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内容时,教师需要明确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能了解地理环境与城市形态之间的关系,使其能掌握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准确认知区位特征。

为了让学生牢牢掌握该节课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教师就可巧妙运用案例教学法。

在上课时,教师可为学生展示该城市的信息,运用真实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计算城市的面积人口。

在学生完成各自的计算后,教师可运用图像的形式呈现最终结果,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矛盾。

具体来说,教师可为学生展示本地的城市功能分区地图,带领学生分析城市形态的外部特征,分析和判断地理环境与城市承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城市功能分区的实质。

之所以利用这样的教学活动,是因为人地矛盾的概念较为复杂和抽象,学生在理解该部分知识时非常容易出现问题。

利用案例教学法的方式,可让学生产生直观印象,有效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3.3 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起来,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这也是地理学科中最基本、重要的教学方式。

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时,教师不仅需要重视教学方法的优化,还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实践活动,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有关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内容是,为了让学生能有效掌握该节课的知识,使学生能观察交通干线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了解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带来的影响,同时掌握交通环境将
182
会对地理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教师就可围绕着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地理实践活动。

第一,为了让学生能了解交通干线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那么就需要教师能开展合作学习模式,开展有趣的调查问卷活动,使学生能了解不同人群对此类关系的认知和理解;第二,教师可积极与学校进行沟通和交流,根据学生的地理素养、学习能力、认知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等,选择合适的实践地点,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更加清晰地了解此类关系,而这也能实现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有效培养。

两种教学活动都可以极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探究的趣味性。

不过,在开展教学调研的过程中,教师也了解到不同班级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感受存在明显的差异,有些学生喜欢合作学习模式,在群体划分为中感受地理知识之妙,但也有很多学生喜欢亲身实地参与实践性质的研究活动。

这一点需要教师群体额外关注,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展开精巧的设计,当教师的若干安排恰好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地理成绩也会朝着更加优秀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要。

在实际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格外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增强学生的现实感,同时还需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效强化学生的各项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

3.4 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对于地理学科的教学来看,其中难免会存在一些具有较强抽象性和理论性。

为了更好地教学,教师就需巧妙运用带有较强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和语言,灵活运用生活素材构建生活情境,逐渐拉近地理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能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其人地协调观的有效培养。

例如,在教学《洋流》方面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洋流给生活带来的影响,那么教师就可运用真实的案例进行教学,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2018年“桑吉”号游船失事的案例,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这一事件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

在完成视频的播放后,教师可让学生在各小组中展开讨论和交流,提出一些问题明确学生的讨论方向:“石油对于世界来说是否十分重要?如果它被泄漏在海洋中,洋流将会对油污产生怎样的影响?油污又会对海洋产生怎样的影响?”无论是新闻事件,还是问题都与生活存在较为紧密的关联,可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欲望。

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问题并不只是和教材上的知识点有关,更和学生平时的生活化认知息息相关,所以开展类似的教学工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多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也可以通过网络渠道搜索相关的资源。

还能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使其能在生活中关注环境问题。

只有亲自挖掘到这些问题,学生才能够感受到保护环境的急迫性,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够更好地被培养出来,而这也能实现学生人地协调观的良好培养。

3.5 挖掘区域地理特色开展教学
高中地理教师在渗透和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时,可以结合本地区域地理特色,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效结合起来开展实践教学,这样可以达到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体验和学习人文和区域地理之间的差异,从而启迪学生思维和探究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思维能力,落实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与提升。

比如,教师可以从本地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对学生熟悉的地方习俗、文化、经济等进行整理,并与临近地区或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不同区域之间文化经济差异,增加学生认识。

另外,农业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区域地理知识,教师可以对本地地形、农业、气候以及人口、交通等方面进行整合展开教学,并回顾近十年农业发展历程,从而让学生展望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并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从而增加课堂互动频率,帮助学生理清本地农业影响和发展因素,从而建立更加完善和多视角知识体系,突显出区域地理之间的差异性,强化学生知识结构和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知识。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理学科的教学需要让学生掌握充足的基础知识,还需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人地协调观念,将地理学科的价值和特点呈现出来。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开展实践活动,灵活运用问题引导学生,同时还需巧妙运用案例教学法。

(作者单位:甘肃省卓尼县柳林第二小学)
1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