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海平原与中国古代神话的联系和我国考古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中石器时代的研究(山海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海平原与中国古代神话的联系和我国考古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中石器时代的研究(山海经)
三海平原,指的是远古时期位置相当于现今渤海、黄海和东海的广大的平原地域,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低60—100米左右,因此现代这一片海域的海底在当时曾经是一片肥沃的土地。
2起源
编辑
约略与我们人类共生的第四纪冰期,在距今约10万年前左右进入了大理冰期时代。9万年前气温降至今天的温度水平;8万年前降至比今天约低5℃;3万年前降至最低点,比今天气温低l℃左右;1.9万年前开始缓缓回升;至1.2万年前左右才达到8万年前的温度水平。温度的降低,使冰盖与冰川迅速发育。这一时期,欧洲有斯堪的纳维亚等三大冰川中心,冰川前锋推进到了东欧与中欧,较之以往南进了200公里以上;北美主要有劳伦申冰盖与科迪勒拉冰川,冰川前锋到达圣路易州,覆盖了纽约等地:亚洲主要有西伯利亚冰盖与青藏高原冰盖,后者厚达1500米以上;另外,我国的华北、秦岭以及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也都有冰川分布。冰盖与冰川的扩张,摄取了大量的液体水,使世界海平面平均下降了100米以上,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的大部分地区一度变成陆地,而且是良好的平原地貌。日本列岛和我国的台湾等岛屿也曾与欧亚大陆相连接。我国海洋学家曾成开、朱永其等人曾对当时东海平原的范围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长江口外的东海平原最远点延伸到东经128°以外,距今天的长江口约700公里。这一地区河网密布,仅长江分流的入海河流即有16个以上,平原的边缘地区是浅水环境,沉积物为富含有机质的泥,而后在上生长了芦苇,渐成为草丛泥沼,属陆相沉积。这样的平原地带还是十分适于人类居住的。我国虽然还没有这方面的直接考古发现,但欧洲北海地区的考古发现可以间接为证。在大理冰期中,北海也曾变为陆地,使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连接在一起,现代的北海渔民常从海底打捞出石刀、石斧以及
猛犸象的骨骼,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这些石刀、石斧属于旧石器时代的遗物,它表明在北海为陆地期间,曾经居住着人类的祖先。另外,这一时期的地中海也曾变为平原,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赫·乔·韦尔斯在其名著《世界史纲》中提出:‘在今天地中海的大部分地区曾经是一片气候宜人的陆地,分布着众多的河谷与森林,在现在淹没的地区、当年的河谷和森林里,一定有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出没其间,新石器时代的暗白种人,就是地中海种族的人,在这个已经淹没的盆地里,向开始定居和开始有文明的道路上走得已经相当远了。
当然,海水消退后的海底平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于人类与其它陆生或淡水生物生存,这段时间约为一千年以上。那么,东海平原与黄海、渤海平原存在多久呢?由于我国海洋学界目前尚缺乏对此问题的整体研究,我们可以借用日本学者高保良1976年对这一时期日本附近海面变化的研究成果来说明,因为日本周围海面的升降变化与我国东海、渤海、黄海海面的变化应是基本同步的。高保良认为:自10万年前开始,海面开始下降,7.2万年前陡然降至一60米以下,3万年前又降至一100米以下,2.5万年前继续下降至一140米以下;1.7万年前海面上升,至一100米左右,至1.2万年前复升至一60米左右,大约8千年前,达到今天海平面的高度。
海平面在一60米以下维持了6万年左右,也就是说一60米以上地区的三海平原存在了6万年,海平面在一100米以下维持了1.3万年。一100米以上的三海平原也存在了1.3万年左右,这时的三海平原,已能包括今天三海海域的大部分地区。海平面在一140米以下维持了约7千年左右,此时,亚洲大陆与日本、台湾列岛连在了一起。
在这样一块大陆上,在这样漫长的岁月中(长则六万年,短则七千年),三海平原能是一片空白吗?要知道,7千年就等于从仰韶文化到宇航时代的全部岁月啊!何况有相当一部分大陆存在了6万年、1.3万年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看一下这一时期原有的大陆情况吧。古气候学研究表明,大理冰期的顶峰时代,即3万至1万多年以前,寒冷与干旱是我国大陆的主要气候特征,南方的湘西,黔东温度降低值有10—13℃浙江为12℃左右,渭南为14℃左右,北京也为12℃左右,我国东部地区的冰缘区南界到达了北纬34°20′,长江中下游山地的多年冰土下界在海拔850米上下。多年来,在华北和中原地区发现了不少寒冷气候下生活的哺乳类化石,披毛犀化石出士点一直分布中原地区,这当然不是偶然为之,而是取决于冻士界线的南移。我国现代多年冻土区南界在北纬48°以北,而大理冰期时多年冻土区南界在北纬34°左右,相差14个纬度,若以中纬度地区冻士区每增加一个纬度温度降低0.6——1.0℃计,我国温度在大理冰期比现在要低9——14℃,比大理冰期前要低13——14℃左右。
冰期时代必然伴随着严重的干旱,这一点已是定论。在大理冰期的顶峰时代,由于气温的急剧下降,冰缘线与多年冻土带的南移,加上严重的干旱,必然使大批温热带草木死亡,温带动物离开故土,寻求新的乐园。我们人类的祖先会不会固执地停留在原地呢?我认为一般不会,他们中的多数也会象其它动物一样离开已经变得陌生的环境,也去寻求新的乐园。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会有一部分人类留在原地与寒冷干旱抗争。
新的乐园在哪儿?我们祖先中的相当一部分会沿着他们熟悉的大河往前寻觅,最终到达河网密布,相对温暖与湿润的海边。渤海平原、黄海平原、东海平原逐渐成为理想的选择,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选择过程。
大家可能还都记得一个神话。就是麻姑的故事。晋朝葛洪撰写的《神仙传》一书写道:仙人王远降临蔡经家,召女仙麻姑,麻姑说道:“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这也是“沧海桑田”一词的由来。麻姑所说的东海三为桑田、还为陵陆是不是包含了我们民族对往事的模糊记
忆呢?我看未必不是!
我国最早的古代传说集成著作《山海经》,目前国内外史学界与地理、地质学界都对它十分感兴趣,因为它记载的许多古老传说都已得到或正在得到印证。《山海经》研究专家何幼琦先生提出,《海经》中所描述的昆仑之墟是今天的泰山,并在《海经新探》一文中进行了严密的考证。我十分同意这一观点,按这一观点看待《海经》,原来难以解释的许多地望、部族都可以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在《海经》中,昆仑之墟是西方的高山,人们对它往往是可望不可及,有一种强烈的神秘感。比如《海经》是这样描述昆仑的:“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城,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门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痍莫能上冈之岩”。留下昆仑这一传说的部族必定活动在距此地较远的东方,否则,不会有如此强烈的神秘感。具体地点应当在黄海平原一带。《山海经·海内经》中许多难解的迷,恐怕都可以在三海平原找到答案。当然,随着后来海水的上涨,北方远古人类的活动又都集中于黄河流域,泰山已失去了神秘性,因此,在人们的观念中,昆仑之墟便被迁到了更遥远的西方。
我国早期文明的重心是否曾向三海平原移动,尚有待于海洋考古学的确定,但在现有的陆上考古成果看,这种移动还是有踪迹可寻的。众所周知。我国分布着众多的旧石器遗址,无论是东北、华北、华东还是关中、江南都有较多的新发现。我国也分布着内容十分丰富的新石器遗址,如七千年前开始华北有仰韶文化、北辛——大汶口文化,华南则以河姆渡文化与大坌坑文化为代表,这些文化都有比较发达的农业种植技术与手工业技术,动物饲养与艺木审美观念也较发达。
但在我国的考古发掘中有一个缺环,即新旧石器之交的中石器遗址十分缺少,新石器早期的遗址也比较单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纂的《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一书指出:“中石器时代的研究一直是我国考古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七十年代以前,黄河流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