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期
主要战役
交战国家
典故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赵、齐
魏、齐
秦、赵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减灶计
战 国
战国时期三次经典战役
一、战国七雄
(2)商鞅变法的目的、时间?支持者?
(3)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阅读P33,3分钟之后回答下列问题:
富国强兵;前356年;秦孝公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原因有哪些?
秦国变法舌战图
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但历史向前发展必须变革。
青年一代必须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才能与时俱进,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
秦孝公
改革派
旧贵族
百 姓
立木为信
商鞅
这个故事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
立木为信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军功
奖励耕织
建立县制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由国君直接派遣官吏治理
4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改革土地制度;——使封建土地所有制得以建立。
2)、奖励耕战;——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劳动积极性, 促进经济的发展。
3)、奖励军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4)、建立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
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来
1 形成
匈
奴
晋
赵
魏
韩
三 家 分 晋
齐
晋
2 社会状况
战国七雄—相互兼并
时期
主要战役
交战国家
典故
影响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赵、齐
魏、齐
秦、赵
围魏救赵
1、结合课本32页地图,完成战国七雄分布图; 2、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哪些?
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P31-32,期待你3分钟之后精彩的回答。
独立自学一:
鲁
越
卫
中山
洛邑
晋
宋
河
水
渭
水
汉
水
淮
水
江
水
东周都城
诸侯国国都
诸侯国疆域
战 国 七 雄
1
2
3
4
齐
5
6
7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东周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一、战国七雄
控制内江的喉咙
美丽的都江堰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谢谢!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1、掌握战国七雄及三次典型战役;2、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识记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3、识记都江堰的修建和作用 。
目标引领
一、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1
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
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
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
学习目标导航
一、战国七雄
七国形成
三家分晋:赵、魏、韩(公元前403年)
.
它是什么时候,由谁修建的呢?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 修建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3 功能
4 影响
2 构成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防洪、灌溉、水运等。
天府之国;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调节内、外江流量
排泄进入内江过量的洪水和泥沙
纸上谈兵
减灶计
齐国强大起来
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战 国
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庞涓
孙膑
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
赵
魏
齐
桂陵
救命啊!
魏
齐
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发生在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这是孙膑采取的避实击虚的方针,置魏军于被动地位。魏国内部空虚,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军,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打得大败,生擒魏将庞涓,不久被放回国,再度为将。孙膑妙计,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成功。围魏救赵之役从此成为经典的战例,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研究,借鉴和传颂。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成功的原因:1、商鞅变法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因此,商鞅变法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坚决支持;3、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并制订了一系列具体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商鞅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1、实现抱负应不怕挫折和牺牲;2、应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和献身精神。
马陵之战
庞涓
孙膑
魏
齐
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国又发生了马陵之战。齐国仍以孙膑为军师,魏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追到马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孙膑名扬天下。
减灶计
秦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
商鞅其人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
法家思想
二、商鞅变法
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国变法的原因:
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直接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什么相继展开变法运动?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根本原因
1 背景
2 目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 时间、人物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5商鞅变法内容的作用以及性质
商鞅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各国变法: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6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历史影响(作用)
铁制工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独立自学二:
二、商鞅变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舌战群臣
二、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
旁白:秦孝公要决定启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但有害怕反对的大臣多,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过来,进行辩论。(大臣甲、乙、丙边说边上)大臣甲:听说秦孝公要启用商鞅这个穷小子进行变法,这不是要乱了我们祖宗的规矩吗?大臣乙:是啊!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怎么能乱改呢?大臣丙:我们赶快去劝劝君王吧!大臣甲: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 改,改了准会乱。大臣乙:新法是胡来!是谬论!大臣丙:古法、古礼改不得。商鞅: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古礼,请问这一套能使秦国富强起来吗?从古到今就没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古礼有什么不对的?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众大臣:这……这……秦孝公:先生说得对!新法非推行不可!本王封你为左庶长。请赶快制定方案,推行变法图强。(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