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
2.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3.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4.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重点难点】
1.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2.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学法指导】
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

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知识链接】
1.背景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相关知识
(1)背景资料:《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

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

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

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
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

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

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

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

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

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

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学习过程】
一、有关作者
王安石(1021--1086),___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号_______,抚州临川人。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___________”之一。

其作品今存《____________》等。

请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一些文言文,说说有哪些游记文,这些游记文有什么特点?初中学习过的游记文章有: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熟悉课文
1.读准下列字音:
褒________ 庐________ 窈________ 怠________ 圭________ 父________
2.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第一段________,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________,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
________,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
三、预习梳理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之曰褒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泉侧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而其见愈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火尚足以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可胜道也哉! 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
(四)特殊句式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
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
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研读第一、二段
1.实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下——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词:
盖音谬也——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余所至——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___________________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概音谬也——___________________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
4.内容分析
第1自然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山之、山之、山之。

(2)第1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

交代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说明文字不超过10个字):。

第2自然段:
(1)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游洞,请分析:(有多少则写多少)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五、重点研读第三段
1.在这一段里,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古人浏览观赏,“往往有得”,其“有得”的原因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引出古人观赏有得的目的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研习第四段
(1)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2)从过渡衔接和文字的前后呼应的两个方面分析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基础达标】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今言“华.(huā)”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èng)道也哉。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

2.对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馥:香气。

B.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相互帮助。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

3.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例句:舍相如广成传舍.。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屋舍.俨然
C.退避三舍. D.四舍.五入
4.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加线词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例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C.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寸 D.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5.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故非笑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

C.唯余马首是瞻。

D.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E.人莫予毒。

F.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庐陵萧君圭君玉”一句中,“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

C.“临川王某记”一句中,“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某”代王安石。

D.“长乐王回深父”一句中,“父”是对人的尊称。

7.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那些幽深昏暗使人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
8.下面对有关常识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又叫“浮屠”,此处是和尚的意思;慧褒,是唐代一个高僧的法名。

“褒之庐冢也”,庐冢,圹墓。

B.古人的称谓办法较多,称姓、称名、称字、称书斋名、称官职、称籍贯等等,不一而足。

不少时候是“兼用”,如《游褒禅山记》文尾作者补记同游者时,这样称呼朋友:“庐陵萧君圭君玉”,庐陵,是指此人的出生地;萧,是姓;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C.《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相传为西汉桑钦所作(一说晋人郭璞)。

《水经注》,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所著,该书对《水经》作注时将其内容作了很多的扩展和补充。

D.“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至临汝”,元丰,是用帝王年号纪元(年);丁丑,是以“干支”记日;齐安和临汝都是当时安徽省的地名。

“干支”指的是: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戊、未、申、酉、戌、亥。

【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胜。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

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

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

”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颖川,恂捕得系狱。

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
容,恂乃戮之于市。

复以为耻,还过颖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 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

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

卒有变,足以相当。

”恂曰:“不然。

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

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

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

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

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

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

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

”于是并坐极欢。

(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

十年,帝议遣使降之,乃谓恂曰:“卿今为吾行也。

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

”恂奉玺书至第一(第一,高平城名),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

恂怒,将诛文。

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

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

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

欲降,急降;不欲,固守。

”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

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怕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

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

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

”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

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

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后汉书·邓寇列传》,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迫洛阳迫:逼迫
B.有牧人御众之才牧:统治
C.引耿弇等五营击之引:带领
D.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修:美好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恂乃戮之于市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B.恂遣谷崇以状闻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卿今为吾行也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D.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1.下列句子中反映寇恂机智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

②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

③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

④询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

⑤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

⑥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

欲降,急降;不欲,固守。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敌人强大,河内重要,寇恂文武兼备,光武才任命他做河内太守。

B.寇恂为了国家利益和不激化内部矛盾,才不想和贾复相见。

C.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

D.寇恂与贾复矛盾的最终解决是因为光武帝出面调解。

【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足?
【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一、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半山唐宋八大家《临川先生文集》《核舟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二、1.bāo lú yǎo dài guī fǚ
2.叙述,叙述,议论
三、(一)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1.(难道……吗?) 2.(哪里……呢!) 3.(这就是……的缘故。


(四)1.省略句 2.省略句 3.介宾短语后置
(五)1.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四、1.舍:读社,筑舍定居,名词用如动词。

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2.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

盖:发语词,也含有大概之意。

3.者也式判断句;者也式判断句;即,始于其址舍,介宾短语后置;
4.第1段:(1)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写仆碑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作者光滑明亮游褒禅山的踪迹。

第2段:(1)作者写游洞用对比的方法: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窈然对比;②前洞的记游者甚众与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2)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五、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借托古人引出自己的观点。

六、1.这段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这一段可分5层意思:(1)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2)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3)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4)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

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2.(1)过渡衔接。

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2)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

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

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

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基础达标】
1.C(“胜”应读“shēng”。


2.C(相,帮助)
3.B 4.D 5.CE(倒装句,也叫宾语提前句)
6.D 7.C 8.A
【拓展提升】
9.A(“迫”应解释为接近。


10.B(B项“以”均为介词,可译作“把”。

A项前一个“乃”为“竟然”的意思。

后一个“乃”为“于是”的意思。

C项前一个“为”,是介词,可译作“替”,后一个“为”是动词,可译为“做”。

D项前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是加强肯定语气的副词,可译作“一定”。


11.D(①句表现他执法严正的品格。

②⑤句表现他胸襟开阔的美德。


12.C(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不是因一己之利,而是一种策略,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早降。


参考译文:
寇恂,字子翼,是上谷昌平人,世代都是当时名声显赫的大姓人家。

光武帝向南平定了河内,可是更始皇帝的大司马朱鱿等人重兵据守在洛阳。

光武帝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宁河内的人?”邓禹说:“从前汉高祖任命萧何在关中防守,最终成就了帝业。

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向北通到上党,向南接近洛阳。

寇恂文武兼备,有统帅之才,派遣守河内的人非他莫属。

”于是授寇恂河内太守职,掌管大将军事务。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他的部将在颖川杀人,寇恂捉到行凶者将其押在狱中。

当时为万事创办待兴之时,军营中犯了法纪,大多情况是对犯法者宽容而不追究,寇他竞然在集市中杀了行凶者。

贾复认为这是个让他感到耻辱的事情,回过头路过颖川,对左右人说:“我和寇恂共同做将领,可现在被他所侮辱,大丈夫中哪有心怀怨忿而不马上决断的人呢?如今要见到寇恂,必定亲手用剑杀死他!”寇恂知道了他的意图后,不想和他相见。

谷崇说:“我,是个将领,请让我能够带剑陪侍在你身边。

一旦有变故,我足以为你挺身而出。

”寇恂说:“不要这样。

从前相如不畏惧秦王却屈从于廉颇的原因是为了国家啊。

小小的赵国,尚且有这种重义之人,我怎能忘记这种大义呢?”于是命令部下准备好供应军队的用具,储备好美酒,执金吾的军队一入界,让他们一个人得到两个人能享有的酒饭的款待。

寇恂于是在道中迎候,口说有病而回去了。

贾复率兵想追击他,可手下的官吏士卒都醉了,于是就这样走过了他的治界。

寇恂派谷崇把情况向上汇报,皇帝于是征召寇恂,寇恂到了以后,发现贾复先在那儿坐着,想起身回避,皇帝说:“天下没有平定,两虎怎能私自相斗?现天我要把你们分开。

”于是两人共坐同饮,极尽欢乐。

高峻据守高平,害怕被杀而坚决死守,大将军耿弇等人围攻他,一年也没攻下来。

建武十年,皇帝商议派使臣招降他,就对寇恂说:“你现在替我前去招降。

如果高峻不马上投降,你就带领耿弇等五营兵力去攻击他。

”寇恂捧着玺书走到第一城时,高峻派军师皇甫文出城拜谒,行推辞礼,表示不屈服。

寇恂发怒,将要杀死皇甫文,众将功谏说:“高峻有精兵万人。

大多带有强努,连年攻克不下,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寇恂不答应,就杀了他。

派他的副手回去告诉高峻说:“军师无礼,已经杀了他了。

想投降,赶快降;不想降,就固守。

”高峻惶恐不安,当天就开城门投降。

众将都来贺喜,趁机问:“请问你杀掉高峻的使者并且使他率城投降,为什么呢中。

”寇恂说:“皇甫文,高峻的心腹人呀,是给高峻出谋划策的呀。

现在到来,态度推辞不屈从,一定无投降心。

成全他那么他就会得计,杀了他高峻便吓破了胆,他就会投降。

”众将都说:“我们确实比不上你呀。


寇恂学问深品行好,在朝廷名声很响,所得的俸金,多多地施给朋友、故人以及跟从自己的官吏士兵。

常说:“我依靠着你们才达到现在这个地步,难道我能独享这些东西吗。

”当时的人把他归于仁厚的长者一类人,认为他有宰相的器量。

建武十二年去世,谥号是威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