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钢琴作品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钢琴作品研究
以中国现当代钢琴作品为研究对象,对1999-2009年全国百余篇相关优秀硕士、博士论文进行了全面考察,试图梳理出国内对于现当代钢琴作品的研究思路,并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客观总结与评价,从而为此类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标签:中国;钢琴作品;研究
据笔者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显示,我国对于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其中相关新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文献主要包括:论著、(硕博士)学位论文和各类发表文章。

特别是1999年以来,随着国家音乐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涌现出大量研究中国钢琴作品的音乐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这些论文从数量和质量上相比之前都有较大提升。

本文以具体研究对象的不同为依据,参照各论文的研究特质,将其分为以下三类:个案研究:作品和作曲家;时代研究:历史层面;整体性研究:宏观方面。

一、个案研究
此类型是指从某位作曲家或者某部(某几部)特定作品出发,对其技法特点、演奏问题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的论文。

(一)作品研究
从研究思路来看,大部分论文沿袭实证性研究的一般方法。

即是从作曲家的生平介绍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入手,进而对作品展开音乐分析,包括和声织体、旋律音调、复调手法、曲式结构等方面。

通过具体分析,总结出作曲技法的特点,如主题动机的发展、多声部结构的组织、和声民族化的运用以及钢琴音色的设计等。

然后,一类是结合实践操作来分析演奏与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另一类则结合中国独特的文化取向或各民族独有的风俗文化,来对作品内所蕴涵的艺术特征进行剖析。

最终,或是从实践的层面或是从理论的层面得出相关的结论。

以这两篇论文为例,《民族音乐与现代技法的结合——两首侗族风格钢琴曲之研究》和《论汪立三的文化取向》。

前一论文首先介绍了两首钢琴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两首钢琴曲的作者,第二章先从民族风格的角度论述了侗族的风土人情在乐曲中的体现及侗族的歌舞音乐在乐曲中的体现,然后从节奏、节拍的设计,和弦、调性、曲式及非传统记谱法等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来论述。

第三章则探讨了侗族民间音乐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的特点。

第四章从演奏方面详细阐释两首钢琴作品。

后一论文围绕“文化取向”这一关键词,从作品的创作的文化背景入手,对其四首乐曲的创作手法及创作风格等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最后在文化的视角下结合绘画、宗教、中日文化的交流等来全面、系统、客观地进行分析,从而使人们进一步了解汪立三先生钢琴音乐作品及其创作中的文化取向。

另外,部分文章选取了作品某一方面,的特质来研究,可分为作曲技法方面
和民族文化方面。

这些研究一方面力求进入音乐的本体元素与技术层面,以此来达到对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的技术性认知;另一方面,运用将作品置于民族文化背景考察的宏观文化研究方法、文本解读分析的微观研究方法和统计比较研究方法,来进一步探究作品中国风格的根源。

有代表性的文章有:《黄安伦三首五声性钢琴作品的和声形态与调性结构研究》、《蒙古族钢琴独奏曲集“山祭”民族文化背景及演奏技法研究——“西方离我们并不遥远”》、《朱践耳钢琴曲叙事诗〈思凡〉的音乐文化探析》等。

(二)作曲家研究
主要是一些对于中国钢琴作品创作有较大贡献的作曲家,有江文也、陈培勋、贺绿汀、黎英海、丁善德、王建中、储望华、黄安伦、崔世光、朱践耳、桑桐、郭志鸿、赵晓生等人。

对于作曲家的研究,体现出多视角的特点。

部分论文是整体性的研究,如《“琴人合一,依心神游”——赵晓生钢琴音乐研究》通过梳理赵晓生他的钢琴音乐创作经历了个主要的发展时期,概括出赵晓生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特征,进而分析了赵晓生钢琴作品的演奏特点,并总结出赵晓生为中国钢琴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部分论文则是探究作曲家某一创作特征,包括了技法特征和民族化特征。

如《王建中钢琴作品多声技法探微》通过对王建中作品和声技法、旋律、织体、复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民族化特征的分析,来概述对王建中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特点和创作个性特征以及对当今钢琴音乐创作的启示。

又如,《福建民间音乐因素在郭祖荣钢琴音乐创作中的运用》对郭祖荣钢琴作品中福建民间音乐因素运用的具体分析,分别从民间歌曲、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及其他综合性乐种等方面进行研究,试图找出郭祖荣钢琴创作中与福建民间音乐因素的内在联系及其作品民族化风格的形成和特点。

二、时代研究
在这类论文中,“断代史”的研究占很大一部分比例,而且基本包含了上述各个时期。

1)1949年以前:《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认为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钢琴音乐文化萌生、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该文以这一时期中国钢琴活动及其相关人物为主线,对各个时段的历史事实进行梳理和总结,综合运用历史学、文化学、音乐学、教育学等方法,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创作、表演、教育等方面的钢琴音乐文化进行多方位的历史性观照,并对此时期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形态、基本特征、发展规律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作者希望通过上述研究,能够比较系统地揭示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与其产生、发展的文化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客观地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为我国钢琴艺术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2)1949—1979年:《“文革”时期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状况研究》从时代背景展开,结合当时中国整个的音乐事业对“文革”时期的钢琴艺术进行阐述,然后结合人物更深入地对这十年的钢琴艺术现象进行分析,并从当时的改编曲及创作曲方面更进一步说明钢琴家及艺术家们在种种阻挠下,不顾一切为艺术的献身精神,最后对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特点和曲式结构进行了分析。

3)1979年以后:《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初探》(郑远,
福建师范大学,2006)将1977—2000年归结为新时期的23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政策,中西音乐文化交流日渐频繁,这给中国的音乐工作者们带来了全新的创作理念与技法。

除了延续“文革”时期的改编创作风格之外,一批中青年作曲家们开始尝试创作使用西方近现代创作技法与中国音乐气质相融合的、具有“当代中国音乐风格”的现代钢琴曲。

此外,一些作曲家还自创了个人的作曲理论体系。

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体裁、风格多元化的发展时期。

此外,也有少数论文试图从不同角度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进行整体性的描述。

《中国不同时期钢琴代表作品民族意蕴的比较研究》通过各个时期中国钢琴代表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解析了各个时期相应的民族意蕴,进而对钢琴作品中民族意蕴创作观念不断发展、和平环境下钢琴曲的民族意蕴、特殊时期钢琴曲的民族意蕴以及思想解放赋予民族意蕴新的内涵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风格之演进》通过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及其风格特征演进历程的论述,反思了“中国钢琴学派”还存在的具体问题。

三、整体性研究
此种论文大多是从某个类型的中国钢琴音乐,或者是作品的某方面特质的总体发展角度出发,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类型化的研究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改编钢琴作品、钢琴组曲、民歌主题钢琴变奏曲、钢琴练习曲、双钢琴音乐等。

如,《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研究》在对现有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从概念界定、发展脉络、创作手法、演奏技术四个方面展开对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的研究与评价。

《中国双钢琴音乐研究》首先追踪了中国双钢琴音乐创作、演出、比赛以及教材的源起,再将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双钢琴音乐创作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探索与初步的发展期,并对不同时期创作的特征进行研究。

而《中国钢琴组曲的曲式结构研究》一文则在对己搜集到的46部中国钢琴组曲作品进行全面分析和归类的基础上,重点对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的钢琴组曲的曲式结构进行了宏观(整体)和微观(局部)两个方面的研究,从而使我们能够较为全面地看到中国作曲家在不同时期钢琴组曲创作风格上的演变过程,及其在吸收西方创作手法和继承我国古典套曲传统基础上的一些新特点,尤其是曲式结构方面的特点。

特质化的研究体现了多层面的特点,多数研究旨在挖掘中国钢琴作品中所蕴涵的作曲技法特点、传统美学思想及文化精神,以期能够进一步完善和丰富钢琴艺术理论。

少数研究或结合中国美学理论或结合表演艺术理论,展开了跨学科的探索。

《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的五度关系研究》通过《小河淌水》不同版本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钢琴作品的分析比较,发现五度关系及其延伸的五声性特点、同宫系统以及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调式音阶理论是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代表特征。

该文认为,在结合一些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的钢琴作品中,五度关系特征依然具有显著的外部特征和地位,它是区别于西方传统大小调体系的主要特征,为
中国风格钢琴作品自身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从五度相生律角度解释五度关系特征的形成,为音响的实际处理和音程的功能倾向性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依据,但实践检验的道路还很漫长。

演奏的实践正是利用平均律对自然律的替代作用,通过演奏技术的灵活运用为听觉的转化起到指引作用。

触键的力与距离的关系构成了演奏技术理论的基础,它们的相互转化为演奏的二度创作开辟了更广阔的音响空间,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特色就是在这一空间下与创作中的五度关系特征结合的产物,它最主要的表现还是与大小调体系对比下的对五度关系的强调和对三度关系的弱化。

《古韵悠远今绎绵长——试论“诗”“乐”传统美学思想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渗透》一文结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以诗、乐美学思想中相通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范畴——“中和”观、“气韵”说、“意境”论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在对传统美学思想有一个总体的、历史的把握的基础上,进而从文化背景、结构形式、创作手法、演奏方法几方面,对与诗相关的几首中国钢琴作品展开分析与论述,对其中所渗透的传统美学思想进行研究,以求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丰富内涵有一个更为系统、深入的了解,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一个更为恰当、准确、到位的论释。

另一文章《论中国风格钢琴曲演奏中的“线条美”及技巧表现》则借助“线条美”这一视觉艺术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结,结合实例逐类论述中国风格钢琴曲中线条的构成、形态、运动,等等。

同时,就中国音乐的“线条美”在中国风格钢琴曲中的技巧表现来阐释技巧与审美的互动。

此文将中国风格钢琴曲演奏中追求“线条美”的技巧表现放至中华文化语境中,着重强调其社会属性,将“线条美”看做是中华文化和中国艺术风格的“象征”,即在于技巧表现隐喻的民族文化品格内涵,在特定范围内实现具有中国艺术特征的中国钢琴文化独特的表述方式。

可以说,此论题是一个涉及文化的命题。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研究日渐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对20世纪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从研究内容来看,这些论文对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学术关照,对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本质、规律、表现方法(作曲技法)、演奏技法以及教学与训练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为“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从研究方法来看,除常规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外,部分研究综合运用了美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教育学的原理和方法,少数研究实现了跨学科的整合。

然而,这些论文也显示出不同方面的问题。

首先,研究对象有些单一化,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个案研究中。

这里的单一化主要是指大部分论文关注的都是那些耳熟能详的作曲家、作品,所研究的角度和结论也都大同小异。

其中,以“古曲改编的钢琴曲”为对象的论文就有七篇之多,研究陈培勋、贺绿汀、黎英海、丁善德、王建中、储望华等知名作曲家的占去大半。

笔者认为,对于这些作曲家、作品的研究至少从20年前就已经开始,在期刊杂志中也是随处可见,除非能够从更新的角度或者更深的层次去解读,否则,重复性的工作已无必要。

个案研究更应关注那些未被推介但是具有演奏价值的作品,特别是紧跟时代的现代作品和作曲家,一方面可以将之推广进而丰富日常演奏、教学曲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作曲家的直接接触获取第一手资料以使研究更具意义,这些研究结果也可促使
青年作曲家汲取他人之长来进步,帮助演奏家完善对现代曲目的诠释。

这样的实证性研究才会具有更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其次,研究方法的使用缺乏规范性、合理性。

在最常规的文献法的使用中,半数以上的论文未在开篇对相关于课题的文献进行综述评价,也就是缺失了文献分析的环节,使读者不明哪些论点是前人的哪些又是作者的。

在比较研究法的使用中,可能是缺乏规范的认识,少数研究者在未制定比较标准(即将比较对象置于同一平台之上)的前提下盲目展开,致使部分结果不具说服力。

另外,在一些探讨中国作品演奏问题的论文中,如果可以应用调查法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而不仅仅是从作品的角度去思考,可使研究的针对性更强,以便于深入了解人与作品的关系。

最后,少数课题由于缺少基础性研究的支撑,显得大而空,特别是体现在时代研究和整体性研究中。

笔者认为,无论是本科学生还是研究生,都应该先从基础性研究做起,即多做实证性研究。

从一个作品或作曲家开始,再去研究同一类的作品或作曲家,进而才能进入这一时期从历史的层面来研究,最终才可以去考虑宏观的方面。

参考文献:
[1]陈燕杰.论汪立三《东山魁夷画意》的文化取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2]张敏.朱践耳钢琴曲《叙事诗〈思凡〉》的音乐文化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3]和平.黄安伦三首五声性钢琴作品的和声形态与调性结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关新.民族音乐与现代技法的结合——两首侗族风格钢琴曲之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5]乌黎.蒙古族钢琴独奏曲集《山祭》民族文化背景及演奏技法研究——“西方离我们并不遥远”[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6]孔雯文.“琴人合一,依心神游”——赵晓生钢琴音乐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7]郑夏冰.福建民间音乐因素在郭祖荣钢琴音乐创作中的运用[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8]闫飞.“文革”时期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状况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9]陈文红.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风格之演进[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10]冯效刚.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7.
[11]徐璐.中国钢琴组曲的曲式结构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6.
[12]窦青.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13]李静.古韵悠远今绎绵长——试论“诗”“乐”传统美学思想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渗透[D].太原:山西大学,2007.
[14]何冰.中国双钢琴音乐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15]李诗原.中国现代音乐:本土与西方的对话——西方现代音乐对中国大陆音乐创作的影响(音乐博士论文系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6]秦川.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的五度关系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