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003-201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爱之望
文/科威特译/十九恨
(1)七岁那年,我们全家卷入了一场宗教冲突,科罗拉多州北部伊斯兰与基督教众大打出手,我的母亲成了冲突的牺牲品。
(2)父亲带我远离家乡,来到阿拉斯加,但我万万没想到,不到一年,父亲便和另外一个女人结了婚,更可恶的是,她是白人,还信奉害死母亲的伊斯兰教。
(3)他们向来歧视我们黑人,但黑人也有自己的尊严,虽然生活在一起,但我从来不和这个所谓的后妈
.....多说一句话,即便父亲再三劝告,我也决不会背叛死去的母亲。
(4)在新的家庭,除了我,其实还有个跟我同龄的妹妹,她叫安妮,是个天真的女孩,但我讨厌她,白人小孩从小就娇生惯养,凭着学校对他们的偏爱,在黑人同学面前总表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5)当然,这种心态不能被后妈发现,她对自己女儿简直爱得要命,吃喝自不必说了,更恶心的是每当安妮出去,她都会站在窗口痴痴地遥望,不就过一段马路嘛,这溺爱也太夸张了吧!
(6)我的青春可以用度日如年来形容,但我终究还是在压抑中走完了十年。
十年里,为了不输给安妮,为了黑人的尊严,更为了死去的母亲,我从不敢放弃自己的努力,苦尽甘来,十八岁的那个夏天,我和安妮同时拿到大学毕业证。
(7)但我和她不一样,她打算去斯坦福深造,而我,我想回科罗拉多工作,因为那里有我的母亲。
(8)安妮悄悄跟我说,斯坦福那边的导师希望我也过去,这样的机会难得,可我瞥了
她一眼,冷冷地说,你妈
..每天都在那窗口看着你离开,直到你的身影消失,你去看看,那窗下都磨出两个脚印了,但我妈在科罗拉多,上帝告诉我,她需要我回去。
(9)安妮一脸惊愕,一下子流下两行泪水,我不知道她是被我的风凉话说哭了,还是被她母亲的爱之望感动哭了,明天就要离开这个可恶的家,我没心思再想这些。
(10)尽管全家人都热情地帮我准备行李,但在我眼里,一切都是假的,尤其是后妈,分明是一脸窃笑,她一定在庆幸瘟神终于要走了,这个家以后完全属于她了。
我只能默默祈祷,愿主耶稣惩戒这些异教徒吧!
(11)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十年时间,我对这个新家还是有感情的,在跨出家门口那刻,我突然想起父亲,还有天真的安妮,无论如何,他们对我并不差,或许,我真的有点残忍,然而,一切都已结束。
(12)我是在马路口忍不住回头的,那个熟悉的窗口,站着熟悉的身影,白人后妈
....竟然会遥望着我,我心里翻江倒海,怎么会这样?包里的手机在这时也滴滴响起来,是安妮发来的短信,她说:“一直不敢跟你说,每天母亲都会在窗口望着你离开,她爱你,那两个脚印,其实有一个属于你。
”
(13)十年了,我和安妮都以为母亲
..是在望对方,却不知道,母亲对我们的爱就像那两个脚印,没有丝毫偏颇。
我不敢再回头,越过马路,直奔科罗拉多,任凭泪水被风吹落。
(14)当我看见母亲的坟头摆满无数凋落的鲜花,当我把这一切告诉父亲,我才完完全全明白过去的所有,那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后妈,她每年都会陪着父亲来祭奠母亲,可在学校的我,却一点也不知道。
(15)在母亲坟前,我对上帝起誓,我要回到阿拉斯加,用一生的时光来弥补一份没有
种族、没有宗教、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
(译自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课本,转引自《意林》2010年24期)7.文中对母亲有多种称呼,请你联系上下文,品味这些称呼中包含着的“我”的感情。
(4分)
所谓的后妈:▲
你妈:▲
白人后妈:▲
母亲:▲
8.文章第12小节说“我是在马路口忍不住回头的”,第13小节又说“我不敢再回头”,请结合文章分别说明原因。
(4分)
答:▲
9.有人认为把文章题目改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更好,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3分)答:▲
10.请你以白人母亲的口吻
........写一段在窗口遥望“我”最后离家时的内心独白。
(字数150个左右)(5分)
答:▲
11.你觉得从这篇文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请用一句话概括。
(2分)
答:▲
【参考答案】
7.所谓的后妈,名义上的后妈,拒绝承认,含有“不屑”之意。
(关键词:拒绝、不屑等)你妈:“有讨厌、冷淡、嫉妒”之意。
(关键词:冷淡、嫉妒等)
白人后妈:有“意外、惊讶”之情。
(关键词意外、惊讶等)
母亲,包含着深深的感动、自责、忏悔、内疚之情。
(关键词:感动、忏悔等)
8.忍不住回头,留恋新家,留恋父亲和安妮。
不敢再回头,回头所见的情景和安妮的短信使“我”了解了以前的我对母亲的误解和偏见,在母亲无私的爱面前感到惭愧、自责。
9.“爱之望”更好。
因为“望”是文章的主要情节,而“爱”是文章的主题。
“爱”是通过“望”体现出来的,所以“爱之望”更好。
“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更好。
因为这个题目既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同时能够引发读者思考,少年先锋队发阅读兴趣。
10.示例:他走了。
十年了,他从未承认过我是他的母亲。
现在他终于要回到他母亲所在的地方去了,他一直恨我,可是我爱他,我要怎么才能让他明白我爱他呢?孩子,在我心里你和安妮是一样的,都是我的孩子啊……他回过头来了,噢,对他笑一个,不要让他看到我的眼泪。
可是,孩子,你还会回来吗?这里就是你的家,孩子!
11.示例:
①不要让偏见蒙蔽了我们的眼睛。
②爱能弥合伤痕。
③母爱源自天性,不受干扰,没有阻碍。
(2011浙江)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
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
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
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
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
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摘自“绍兴E网”论坛,有删改)
二、学者的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
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
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
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
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
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
”——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引自互联网)
12.第一则材料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5分)
答:▲
13.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5分)
答:▲
14.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
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
(5分)
答:▲
【参考答案】
12.现象:现在很多孩子不会讲甚至听懂绍兴本地话。
网友认为的原因:孩子缺少讲绍兴话的环境;绍兴话比较土,外地我人不容易懂(或:绍兴话的交流正在减弱)。
学者的解释:全球化时代,需要用公共语言交流方言的沟通交流价值不断减少,使用方言的机会也就不断减少,因而年轻一代对方言了解的也越来越少。
13.(1)方言里有亲切的乡土情。
(2)方言里蕴含文化。
(3)方言的艺术表现力更强。
(4)方言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特点(或: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根)。
(答出三点即可)
14.示例:
①我同意“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的观点。
第一,现代社会讲方言的环境越来越少,如果小的时候不学,长大后方言交流的环境就更少了,学习方言的困难也就更大了。
第二,实践证明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从小讲方言的人在经过学校教育后都学会了普通话,因而“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不失为一个学习方言、普通话两不误的好方法。
②我同意“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的观点。
第一,既然方言交流的环境越来越少,那么在课堂上营造这样的环境就显得非常必要,英语学习的环境对大多数人来说也主要是课堂。
第二,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还可以学习方言背后的文化,增强我们作为绍兴人的自豪感,是具有特色的地方性课程。
③我同意“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的观点。
第一,工作需要与更多的人,包括本地人和外地人,中国人和外国人进行交流沟通,普通话作为公共语言会使交流更便捷更准确。
第二,生活中用绍兴话交流,大部分人也都听得懂,而且更加亲切,可以准确表达很多普通话难以表达清楚的意思。
④我认为方言和普通话应该顺其自然地发展,我们不应该过多干涉。
一种语言在没有使用价值的情况下消亡是自然规律,如果一种方言特别具有文化价值,我们也可以做些保护。
但是对于大部分方言来说“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是人力所无法也无需阻挡的。
对方言和普通话就应该一视同仁,让语言和语言对话,决定谁更适合在未来世界。
(2011浙江)
2007年
乡村的泥土
(1)乡村是泥土做的。
泥土是乡村的灵魂,它是上苍送给乡村最好的礼物。
(2)泥土与庄稼,庄稼与人,都是一一安排好了的,谁也离不开谁。
一团泥土,就是一句百读不厌的经文。
曾祖父读过,祖父读过,父亲读过,我和弟妹们也读过,我们的儿孙还要再继续接着读下去。
一个生命,又一个生命,在泥土里摸来摸去的,摸着摸着就摸老了,直到连泥土也摸不动的时候,这个生命就该被泥土抚摸了。
(3)我曾仔细观察过父亲的那双手,粗糙得跟老树的皮没有什么两样,骨节粗大,十指变形,没有一个完整的指甲。
这双手曾在土地上扒挠了八十多年,豆村的每一块土地都曾留下他的手印,甚或每一个土团都曾感受过他的手温。
一次重病使他的右手致残,无法再扶犁耕地,挥镐掘土后,我劝他把家里的那几块地让给别人做,他咬咬牙艰难地作出了决定。
但他执意要留下一小块自己做,说闲着也是闲着,种不动地,哪怕到地里站一站,蹲一蹲,在田埂上坐一坐,弯腰扯几把草,心里也好受些。
父亲留下的这块地顶多只有三分,春天种了玉米,接着又种了一茬芝麻。
夏天我回豆村时,发现他和母亲蹲在白花花的日头底下,一个吃力地翻着土,一个用槌棒敲打着土坷垃。
目睹着这样的情景,我的心里一涌一涌的。
于是我就跟他们说,这地不能再种了,要是热出个好歹,不值得。
父亲一边敲打着土块,一边说,
再种最后一茬。
母亲也附和说,再种最后一茬。
这样的话,他们已经跟我说过不下四五次了,每次都没有兑现。
季节一次次地向前延伸,父亲的庄稼也跟着一次次地向前延伸。
其实我心里是清楚的,只要父亲和母亲不倒下,这“最后一茬”就得一次次地向前延伸。
(4)我们与土地和庄稼每相遇一次,都是一种缘分,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默契和交流。
庄稼来了一茬又一茬,又被我们送走了一茬又一茬。
每迎来一茬庄稼,我们就多一份希望;每送走一茬庄稼,我们就多一份充实。
在这一次次的迎送之中,一代又一代的庄稼人微笑着走进泥土。
试想,如果没有它们一茬又一茬地陪伴着我们,我们的一生该是多么苍白啊!
(5)播种的时候,我常常攥着种子遐想,这些种子去了泥土里之后,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村庄里来了,就像一个个日子。
尽管它们会给我带回更多的收获,但我还是有些依依不舍。
一茬一茬的庄稼绿了,一茬一茬的庄稼黄了,似乎都是转瞬之间的事。
收割也是如此。
当我用镰刀把一棵棵成熟的庄稼揽在怀里,它们好安静啊!我知道又该送走一茬了。
(6)躁动了一个春天,喧闹了一个夏天,土地直到把所有的庄稼都送走了之后,这才坦然无忧地躺下来,在月光下深深地睡下,那飘荡在田野上大团大团的浓雾,就是它绵长而舒缓的呼吸吧。
10.作者为什么说“一团泥土,就是一句百读不厌的经文”?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3分)
11.第(3)段中的“再种最后一茬”这句话,父母已经跟“我”说过不下四五次了,为什么“每次都没有兑现”?(4分)
12.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
当我用镰刀把一棵棵成熟的庄稼揽在怀里,它们好安静啊!我知道又该送走一茬了。
13.阅读第(6)段,从哪里看出土地的“坦然无忧”?并说说土地坦然无忧的原因。
(4分) 14.阅读全文,你从中感悟到人与土地之间是怎样的关系?(4分)
【参考答案】
10.曾祖父读过,祖父读过,父亲读过,我和弟妹们也读过,我们的儿孙还要再继续接着读下去。
11.因为父母对土地饱含深情,他们离不开土地,在泥土里劳作成了他们生活的方式,甚至是生命存在的方式。
12.“揽”含有一种父母将孩子拥入怀中之感,表现出“我”对庄稼的爱怜,以及将要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13.在月光下深深地睡下,那飘荡在田野上大团大团的浓雾,就是它绵长而舒缓的呼吸。
土地培育、送走了庄稼,完成了历史使命,感到欣慰与满足。
14.人与土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人与土地的相遇是一种缘分,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默契和交流。
评分标准:第6题、8题、9题、10题、12题各3分;第7题、ll题、13题、14题各4分;共31分。
第6题答“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得2分,答“拥有爱的源泉”得1分;第8题只写出“事件”得2分,只写出“人物”不得分;第9题言之成理即可得3分;第10题答“一个生命,又一个生命,在泥土里摸来摸去的,摸着摸着就摸老了,直到连泥土也摸不动的时候,这个生命就该被泥土抚摸了”也可得3分;第11题只要答出“父母对
土地饱含深情”或“他们离不开土地”即可得4分;第12题写出爱怜之意或写出依依不舍之情均得3分;第13题答对第一问得2分,答出“在月光下深深地睡下”即可得2分,第二问言之成理得2分,答“躁动了一个春天,喧闹了一个夏天,土地送走了所有的庄稼”得1分;第14题言之成理即可得4分,只答出人离不开土地之意得2分。
(07浙江温州)
2005年
8、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苍凉”“壮丽”在此段中分别具体表现在哪里?(4分)
9、第⑨段中,作者看到胡杨林,为什么会忆其劬劳的张骞、艰辛的玄奘、骁勇的霍去病、刚正的林则徐等人?(3分)
10、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可以从品味语言、理解内容、分析作用等角度入手,参考文章右边的示例①和示例②,自选一个合适的角度,为文中(1)(2)两处加上批注。
(4分)11、作者在文章开头说:“唯有一处(指胡杨林),我去了不仅依然向往,而且岁月愈久,迷恋愈深。
”除胡杨奇特的外形及生长环境外,还有什么让作者如此向往迷恋?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3分)
12、常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读完本文,你也许会有自己的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4分)
【参考答案】
8、苍凉:无休无止的干旱瘦瘠,无始无终的沙尘风暴;壮丽:胡杨巨帚般的树冠撑天摩云,浓浓的翠绿在天幕上写意般地勾勒出波涛似的线条,巍巍身子将脚下的戈壁绿地护卫得严严实实。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
9、因为胡杨和这些人都具有不畏劬劳艰辛、骁勇刚正的特点,作者睹物思人,所以才会忆起这些人。
(3分,能答出胡杨的特点与这些人身上的特点有共同之处,即可得3分)
10、例:(1)这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八月南疆热浪滚滚有气候特点。
或:突出了胡杨生长环境的恶劣。
或:“硕大无朋”一词写出了戈壁滩一望无涯的特点。
(2)句中的“一马当先”、“跃”表明了作者急于走近胡杨、体味胡杨的心情。
(4分,每处2分,批注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11、胡杨磐石般的信念以及它所表现出的坚忍、昂扬、壮丽、永恒的特点。
(3分,只答“胡杨的精神(品质、信念)”,不作具体阐述的给2分;只答“磐石般的信念”给2分;答出“坚忍、昂扬、壮丽、永恒”中的两点即可给3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其他的,合理也可。
)12、例:胡杨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生存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也能成功。
(4分,言之成理即可)
(2005年浙江中考试题)
聆听植物的心声
①古老的印第安人有这样一个传统:他们在砍树或锯树枝之前,会做上一段祷告,以此来请求树木原谅。
现在一些科学家认为,美洲土著居民的这种传统习俗,可能会成为科学家们研究植物也有语言的一种依据。
②德国波恩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地对植物进行最新声学研究后发现:人采花时,花朵会“哭泣”;人摘黄瓜时,黄瓜会尖叫“;甚至连正常生长的水果也会发出咯咯的声音。
看来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似乎还真为民间的传统提供了佐证。
不要以为植物会“说话”是一个古怪可笑的问题,法国物理学家施特恩海默说:“20年前也没有人相信鲸鱼会唱歌,而现在鲸鱼的歌唱已经被破译了”。
③为了探索植物语言是否真实存在,科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后来他们发现:当植物的叶子被昆虫的咀嚼时,植物身上所发生的反应与动物抑制疼痛和创伤的反应几乎一样。
例如在虫咬叶子时,叶子便释放出一种激素,类似于动物受到伤害时释放的内啡呔。
它们对待伤痛的化学反应如此相似,在植物表面喷洒阿司匹林或布洛芬后,就会像在动物身上喷洒此类物质一样,都能消除伤痛反应。
对此,纽约州立大学植物生理学家伊恩·鲍德温说:“这就是植物喊‘哎哟’的方式。
”
④德国德雷斯顿的生物物理学家魏泽教授认为,树木是通过声音来相互沟通和了解的,但由于这种声音频率很高,人耳反而听不到。
而波恩大学的科学家弗兰克·朱利曼不仅证实植物语言的存在,而且还研制出了能够探听植物语言的激光驱动麦克风。
当植物叶子或根茎被切开时,植物就会发出痛苦的声音信号——在整个切面释放出乙烯气体。
弗兰克·朱利曼一直用钟形玻璃容器收集这种气体。
这种气体的分子开始轰击标准激光束,然后产生振动,形成麦克风能够探听到的声波。
朱利曼说:“植物受到的压力越大,麦克风收到的声音信号就越强。
”
⑤还有的科学家认为,植物是通过一种能量进行相互交流的。
这种能量是微弱的光,它可以被测量出来,人们甚至可以通过“剩余能量放大器”使这种光变成可以看得见的光。
不管是通过高频声音还是通过光,随着科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最终一定会破译植物的语言之谜。
(文章有改动)13、文章开头叙述印第安人的传统有什么作用?(2分)
14、文章第②段中引用施特恩海默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2分)
15、细读第③段,根据文中有关语句完成下表。
(4分)
16分)
17、根据文章的内容及平时的积累,你认为一项科学研究的成功,应该具备哪些条件?请写出其中的三种。
(3分)
【参考答案】
13、引出“植物也有语言”这个话题。
或者:证明植物有可能有语言。
(2分,意思符合即可)
14、不要以为植物会“说话”是一个古怪可笑的问题。
或:植物也是可能有语言的。
或:植物的语言最终有可能会被破译。
(2分,意思符合即可)
15、(1)释放出一种激素。
(2)释放出内啡呔。
(3)当植物的叶子被昆虫咀嚼时,植物身上所发生的反应与动物抑制疼痛和创作的反应几乎一样。
或:它们对待伤痛的化学反应如此相似。
(4分,(1)(2)处每空1分,(3)处2分,意思符合即可)
16、声音(或者:高频声音)和能量(或者:光)。
(4分,每点2分)
17、如:(1)大胆的科学设想(2)广泛的科学研究(3)深入的科学研究(4)勇于实践的精神
(5)科学技术的发展(6)雄厚的科研力量(7)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等。
(3分,每种1分。
答出上述7种条件中的任何3种即给3分;答其他的,合理也可)
(2005年浙江中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