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
作者:杨巧萍
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3年第06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的读,是指以书本为凭借,入生之眼,入生之口,入生之心。这虽然是传统的教学思想,但它说明了书读得多,读得好了,语文体验和感悟就会蕴育其中,语文素养就会进一步提高。然而,怎样才能落实好诵读教学呢?
一、“诵读”要摆正位置
语文离不开诵读,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以诵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诵读,这样才能使教学相得益彰,活跃课堂气氛,诵读之声才能不绝于耳,达到沉醉其中的境界。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识字悟义,让他们在反复诵读中去感受汉语特有的优美表现力,让他们在反复诵读中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主旨,让他们在反复的诵读中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对于一些应掌握的语文知识,教师要随着学生的诵读给予适当的点拨,开拓其知识面,给学生的诵读作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教师也同样应给予疏通,以帮助他们排除在诵读中的障碍,激发他们诵读的激情;与课文有直接关系的、对学生起思想教育作用的作者、时代背景,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教师也应作适当的介绍。这样由诵读带动讲解,由讲解促进诵读,讲解和诵读结合,语文教学就会显得轻松融洽,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二、“诵读”要讲究方法
语文教学最忌的是“万人一面,千课一法”地教,诵读如果不分文体,不管长短,不辨善恶,一味地规定学生按同一模式去读各类文章,那一定会使学生如坐针毡,越读越烦,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读书的兴趣,更不用说去积累知识了。因此,诵读一定要讲究方法。例如,不一样的文体,诵读的规定就不一样:
1. 说明文的诵读。说明文的语言功能是对社会生活中各类问题的讨论,语言表达上以逻辑性和形象性有机结合为基本特征。一方面,通过充足的事例、严谨的推理,令人信服;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必要的感情因素,在理智上启发学生,在感情上打动学生。例如,《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学会合作》等。这类文章一般不要求背诵,我们可以在朗读上多下些工夫。在朗读这类文章时,可以要求学生依照文章的思想脉络,朗读时声音宏亮,刚劲有力,要把观点的内容和事件的特点,充分清楚地表现出来,以引起共鸣。
2. 小说、散文、通讯、报告文学等文体的诵读。这些文体的特点是词语材料、修辞方法的选用都比较广泛,句式灵活多变,短句居多,适当穿插长句,结构自由。譬如,《草原》《安塞腰鼓》《三亚落日》《烟台的海》《半截蜡烛》等。这类文章有的规定背诵(精彩片段),
有的不规定背诵,但要反复朗读,这可以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由生疏转变为熟练,由熟练转变为自觉记忆。这也告诉我们,教师不讲,学生就读不懂,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在诵读这类文章时,语速或快或慢,语调或高或低,感情或飘柔似水,或激越奔放,或如泣如诉、或声情并茂,学生要随着字里行间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3. 诗歌的诵读,诗歌包括诗、词、曲。诗歌的语言集中凝练,具有鲜明的韵律和节奏,优美的诗歌还具有浓浓的抒情意味。“诗者,志之所言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如《沁园春·雪》,无论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写景,还是上下几千年,气雄万古,风流豪壮的议论,无不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道出了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心声。诗歌一般都规定背诵,在背诵时,教师就要抓住其韵律与节奏的特点,帮助学生抑扬顿挫地熟读成诵,达到了解诗歌“志之所言”的目的,也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热情。
其次,参与诵读的人数也要灵活多变,或一人,或几人,或小组,或全班;甚至还可分角色诵读,比赛诵读(含师生比赛诵读);如果有条件在课堂上播放诵读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就更能使学生读兴大发。例如,在教《生命的壮歌》这一课时,我在课堂上播放录音,同学们纷纷效仿,兴趣盎然,读出了故事情节,读出了情感气势,形成了诵读的高潮。所以,讲究诵读的办法至关重要,决不能可有可无,随随便便。如果教师能根据“文”“人”“情”的不同,灵活采用不一样读法,学生坐在课堂上一定会感到如坐春风。
总之,诵读可以调动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学习语言文字的积极性。要把握一篇好文章的整体、提升写作能力,语文教学一定要努力抓诵读。如果离开了诵读这个“本”而去大谈“法”,就等于本末倒置。
(作者单位:兴化市昌荣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