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相知识-钢的热处理基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射传热为主,炉温越高,工件升温速度越快,所需的 加热时间越短。
钢的热传递基本方式
热传递 方式
定义
传导传热
热量由零件(包括于其接 触的零件)的一处传到另 一处,物体的质点没有移动。 Nhomakorabea对流传热
流体中不同部分的质点发 生了相对位移、或混合, 或流体质点与固体表面
辐射传热
由物体表面直接向外界 发射可见的和不可见的 射线,在空间传递热量
高温回火 ( 》500℃) 称调质,获得回火索氏体组织,强 韧性恰当配合,广泛用于各种结构零件。
Fe Fe3C
零件淬火后产生的应力分类 热应力 零件在加热和冷却中不同部位温度有差异,
热胀冷缩不一致导致的应力;通常表面为压应力; 心部为拉应力。只占总应力的5-10%。 组织应力 零件冷却时不同部位组织转变不一样, 引起的内应力。一般表面为拉应力,心部为压应力。
第五节 钢的热处理基础
5.1 钢的热传递 1. 基本方式 传导 对流 辐射 2. 传热一般规则 a. 先决条件存在温差. b. 通常三种传热方式同时存在 工件通过辐射和对流从加热炉中获得热量,又
以传导方式传给心部。
c. 工件的传热方式取决于加热温度和加热设备 >600 ºc时,辐射传热过程最强烈,试验以辐
铁碳相图中,共有五种不同形态的渗碳体,请根据
形成温度的高低依次写出。
在Fe-Fe3C相图,五种形态渗碳体以温度从高到低
为:
Fe3C I
(A+Fe3C)共晶
Fe3C II
(F +Fe3C)共
5.2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奥氏体形核+长大过程;取决于加热温度、原始
组织和化学成分。 用晶粒度评定加热质量。
5.3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曲线 称为C-曲线,或 TTT图。
过冷奥氏体的连续转变曲线, 称为CCT图。
5.3 钢的退火 类型
完全退火 不完全退火 球化退火 扩散散退火 去应力退火 再结晶退火
10、若缓慢冷却,甚至在马氏体相变过程中保持恒温,便要 发生奥氏体的热稳定化现象,或称为陈化稳定。这时碳原子 不能进行体扩散,只能沿晶界扩散。这与马氏体的无扩散型 相变特征并不矛盾。
11、马氏体相变之前,若存在内应力σ(相应地必定存在应 变ε),经相变后ε降低,即促进马氏体相变。
12、 若在温度>Ms时奥氏体中发生的塑性形变,能促进γ →马氏体转变,即提高Ms。结果是增加马氏体数量,提高 基体硬度。
碳素钢淬火时,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Ms的高 低直接影响淬透性的大小: Ms点越高,钢的淬 透性越好;反之亦然。即钢的淬透性高低与钢中 含碳量成反比。
金相试样腐蚀 后的高倍形貌
马氏体深 黑色区域
马氏体深 黑色区域
马氏体灰白 色区域
马氏体深 黑色区域
马氏体灰白 色区域
马氏体深 黑色区域
马氏体灰白
3. 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5.4 马氏体相变的特征
1. 马氏体是一种无扩散相变,相比而言,珠光体是一种扩散型 (碳、铁两种原子都能扩散)相变;而贝氏体为半扩散型(碳原 子能扩散,铁原子由于温度较低扩散不了)相变。
2、. 马氏体与母相的原子排列上有严格的取向关系—共格关系, 即马氏体与母相的部分原子在晶格上是共有的、互相牵制的,这 种界面称为切变共格界面。浮凸(相变过程中平滑的试样表面产 生可见的倾动和变形)便是共格的证据。
Mn 提高淬透性,固溶强化,在正火态能 增加珠光体量;但有过热倾向,有(第一类) 回火脆性。 Si 较大的固溶强化作用,抗回火较强, 正火态能增加珠光体量;但易脱碳,易石墨 化,也不利焊接。 Cr 强烈提高淬透性,抑制回火时碳化物聚 集,使碳化物细小·分散;但促进回火脆性。 Mo 提高淬透性,抑制回火脆性,促进贝 氏体转变。
的现象
特征
在工件内 部传热
必须有传 热介质
可以没有传 染=热介质
应用
中高温盐炉 回火炉 真空炉
< 600 ºc时,即通常的回火温度下,以对流传热为 主,所以加快炉内介质的流动速度,可以加快传热 过程,这就是空气回火炉中要装置风扇的原因。
在盐浴炉中加热时,因为熔盐的热容量远远大 于空气,所需的加热时间只要空气炉的一半即可。
托氏体
晶界
该处由于冷却 速度不足形成
上贝氏体
黑团状沿晶 析出的淬火
托素体
该处由于冷却 速度不足形成
上贝氏体
网状淬火 托氏体
T12钢780℃淬水,淬火马氏体+ 残留奥氏体+沿晶分布的黑色托氏体组织
沿晶断续铁素体网
B上
B上微细结 构示意图
B上
基体为 铁素体
断续的条 状渗碳体
B上的电子显 微镜组织结构
9、马氏体相变具有可逆性,淬火马氏体回火时,相变机制 与冷却时相同,但在马氏体自形变后,马氏体内部产生了较 大、严重的结构缺陷;在邻近马氏体的母相中也具有高的塑 性变形,位错密度可达10的12次方每平方厘米,这种母相中 的高位错密度能妨碍或影响淬火马氏体的回火过程。
13、C元素对马氏体相变的影响
高碳钢马氏体相变速度快,有爆发现象,马氏体 片间的张角大,呈透镜状;
T12钢经830℃淬水,粗针状 马氏体、碳化物及残留奥氏体
马氏体浮凸
晶界
S20钢 980℃水淬 低碳(板条)马氏体
晶界
板条马氏体晶粒 中的一个领域
低碳马氏体晶 粒中的领域2
低碳马氏体的电子显微 镜形貌,无碳化物颗粒
低碳马氏体晶 粒中的领域1
低碳马氏体晶 粒中的领域3
回火索氏体 S 回
淬火托氏体 T淬
10000×
B下
B下微细结 构示意图
与铁素体片轴呈一 角度的、互相平行
的小片渗碳体 橙
下贝氏体的电子显 微镜微细组织结构
45钢1300℃保温4小时,严重 过热,黑色基体为珠光体,针状
铁素体沿晶析出形成魏氏组织
GCr15钢正火过热,再经840℃淬火 基体为马氏体,在基体上长出粗长
针状分布的碳化物---过共晶魏氏组织
4.2 冷却介质 冷却速度由快到慢:
水及(盐或碱)水溶液 — 油类 --- 熔盐 — 熔碱等 4.3 回火的本质和工艺
回火本质 淬火马氏体分解,碳化物析出、 聚集和长大过程。
低温回火 (150~250℃) 获得回火马氏体组织,具有高硬 度和一定韧性,适用于中高碳钢工模具钢和渗碳零件等。
中温回火 (350~500℃) 获得回火托氏体组织,较高强度和 足够韧性,用于弹簧等。
5.马氏体长大的最后尺寸只受晶界的制约, 每一个马氏体晶粒形成时间很短,马氏体量 的增加并不依赖于马氏体的长大,而是靠新 晶体的形成。所以欲获取大量马氏体的话,
必须在Ms温度以下继续冷却,即深冷。 6.马氏体与母相之间有一定的取向关系,并 在特定的母相晶体平面—惯析面上形成。
试分析钢件淬不上火的原因?
马氏体只能在特定的母相晶体平面(称为惯析面)上、通过 切变形成。如高碳钢在马氏体形成温度较高时,0.4-0.7%wc时, 惯析面为(225)γ;形成温度较低时, >0.7%wc时,惯析面为 (259)γ。
3. 马氏体相变进行的必要条件是有相当的过冷(或称为热 滞),相变在一个宽的温度范围(Ms-Mf)内进行,相变不 为急冷所阻止。新的马氏体晶粒只有在冷却过程中产生,冷 却终止,马氏体形核也就停止。所以马氏体相变属于变温相 变,即变温相变,瞬时长大。
珠光体是一种机械混合物
马氏体是一种过饱和固溶体
贝氏体是一种也是一种排列形态多样的机械混合物
45钢齿圈轮齿顶部高频淬火后发现黑白条带
异常组织分析 2010.0426
规格为9×16mm的45钢调质后高频淬火,在 齿顶部的基体组织中。马氏体针聚集区域的形态 出现带状分布。其中灰白色区残余奥氏体多了, 即表示淬透性差一点,对没有合金元素的45碳素 钢来说,含碳量相应偏高一些。反之,深色区域 中,马氏体针密度大、数量多,显示淬透性要高 一些,残余奥氏体少了,即说明该区域含碳量低 一些,,以上分析表明原材料中存在碳元素分布 不均匀,这就是碳偏析。
5. Ms主要受成分(元素C是主要的,经验公式:1%wc使 Ms降低300℃)的影响,绝大部分合金元素降低Ms,高温相 的历史(钢在高温长时间保温,晶体缺陷消除,或者重新分 布,)和晶粒度(晶粒度变粗, Ms升高)也有一定的影响。与 冷却速度无关。
6. 马氏体长短,马氏体长大过程中,只受到障碍(如晶界) 的影响,每一个马氏体晶体形成时间很短,即长大速度非常 快,只有一秒钟的几千万分之一,即使在4ºK的形成速度与 较高温度的形成速度差别不大。马氏体量的增加,是基于新 相的形成,而不是已形成马氏体的长大。
板条马氏体的微细结构(亚结构)为位错,互相缠 结。金相显微镜的形态似框箩结构。
14、高碳马氏体的最大尺寸,取决于原始奥氏体的 晶粒度。晶粒越粗大,马氏体片越长、越大。反之 ,马氏体片越细,
2. 钢中非平衡(亚稳)组织特征比较
马氏体
M 是一种过饱和固溶体, Fe、
C原子均不扩散,称无扩散型相变马氏体 按形
7、 马氏体的晶体结构(晶系)为四方点阵,a = b ≠ c, c/a比值(称为正方度)与含碳量成正比。含碳量越高, c/a 值越大,马氏体硬度越高,淬火钢的硬度也就增加。
马氏体相变过程中要发生塑性变形,称为自形变。 这种 自发形变具不可逆性。
8.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高度过饱和的固溶体,常温下的过 饱和度为0.025%wc。马氏体的比容比奥氏体大。
4. 钢中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
(本节适用高级人员)
1. 马氏体是c在α-Fe里的高度过饱和固溶体, α-Fe中 碳含量>wc0.025%。钢中马氏体比容最大,大于奥氏 体。 2. 马氏体晶体为体心四方点阵,长宽比c/a>1,其比値 与碳含量几乎成正比。 3. 发生马氏体相变的必要条件要有相当过冷,相变在 一个宽的温度范围(Ms-Mf)内进行。Ms与成分(主 要是元素碳)有关,通常与冷却速度无关。 4. 马氏体相变(指长大)不为急冷所阻止。但新的马 氏体晶粒只有在(连续)冷却过程中才能形成,一旦冷却 终止,形核也停止。即具有变温形核、瞬间长大的特点, 亦称变温马氏体相变。
低碳板条马氏体相变速度比高碳马氏体缓慢, 很少看到爆发现象,马氏体片间的张角小,空间形 态是扁条状,每个板条为单晶体,板条宽约0.15μm ,板条之间位向通常呈小角晶界,其间为薄壳状的 残留奥氏体,厚度为10-20nm。板条束由许多互相 平行的板条组成,俗称“领域”,一个奥氏体晶粒 内通常有3-5个板条束,它们之间位向呈大角度晶界 。
回火托氏体 T 回
贝氏体
B
分为上贝氏体、下贝氏体和粒状
贝氏体三种, 是碳化物在铁素体基体上呈规
则排列的机械混合物,因C原子扩散、Fe原
子不扩散,称半扩散型相变。
魏氏组织 W
分铁素体魏氏组织和渗碳体魏氏
组织 两种 ,均是单相组织.
中碳钢调质后优 良的回火索氏体
中碳钢调质后优 良的回火索氏体
黑团状沿晶 析出的淬火
T8工具钢球化不良, JB/T5074-2007评为8级
第五节 钢的热处理基础
1. Fe-Fe3C平衡相图中有以下那几种固态相变: 铁素体→ 奥氏体 渗碳体→ 奥氏体 铁素体→ 渗碳体 奥氏体→ 高温铁素体 奥氏体→ 石墨 铁素体→ 石墨
2. 钢的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3. ( 珠)(马 )(贝)
(1)钢件加热温度过低,基本未能奥氏体化;
(2)冷却速度不足,低于该钢的临界冷却速度;
(3)该钢的奥氏体稳定性过高,室温仍为奥氏体。
(4)等温淬火时,因硝盐用得时间过久,发生老 化,加上没有及时捞渣和补加新盐,导致传热能力 下降,过冷度不足,淬不上火。
(5)等温淬火高于Ms,如50CrV钢在>300 ℃硝 盐槽中等温淬火,得不到全部马氏体组织。
Mo Cr Ni
Mn
经验数据:
1%C使Ms温度
降低300℃
板条 状M
混合 型M
针状 M
马氏体硬度最 高时的含碳量
片状 珠光体
球状 珠光体
5.5 钢的淬火和回火
4.1 淬火加热和冷却工艺 淬火加热目的 获得均匀细小的奥氏体
淬火加热温度 亚共析钢 Ac3+(30~50)℃ 过共析钢 Ac1+(30~50)℃
态分,可分为低碳马氏体(又称板条马氏体,
或位错马氏体) 和高碳马氏体 (针状马氏体
或孪晶马氏体)
马氏体形态与含碳量关系如下
> 1.0% C 100%高碳马氏体
< 0.2% C 100%低碳马氏体
0.2-0.4% C >80%低碳马氏体
0.4-0.8% C
混合组织
回火马氏体 M 回
针叶状高碳马氏体
中线为高碳马氏体脊 中脊线下的密集短线为位错线
钢的热传递基本方式
热传递 方式
定义
传导传热
热量由零件(包括于其接 触的零件)的一处传到另 一处,物体的质点没有移动。 Nhomakorabea对流传热
流体中不同部分的质点发 生了相对位移、或混合, 或流体质点与固体表面
辐射传热
由物体表面直接向外界 发射可见的和不可见的 射线,在空间传递热量
高温回火 ( 》500℃) 称调质,获得回火索氏体组织,强 韧性恰当配合,广泛用于各种结构零件。
Fe Fe3C
零件淬火后产生的应力分类 热应力 零件在加热和冷却中不同部位温度有差异,
热胀冷缩不一致导致的应力;通常表面为压应力; 心部为拉应力。只占总应力的5-10%。 组织应力 零件冷却时不同部位组织转变不一样, 引起的内应力。一般表面为拉应力,心部为压应力。
第五节 钢的热处理基础
5.1 钢的热传递 1. 基本方式 传导 对流 辐射 2. 传热一般规则 a. 先决条件存在温差. b. 通常三种传热方式同时存在 工件通过辐射和对流从加热炉中获得热量,又
以传导方式传给心部。
c. 工件的传热方式取决于加热温度和加热设备 >600 ºc时,辐射传热过程最强烈,试验以辐
铁碳相图中,共有五种不同形态的渗碳体,请根据
形成温度的高低依次写出。
在Fe-Fe3C相图,五种形态渗碳体以温度从高到低
为:
Fe3C I
(A+Fe3C)共晶
Fe3C II
(F +Fe3C)共
5.2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奥氏体形核+长大过程;取决于加热温度、原始
组织和化学成分。 用晶粒度评定加热质量。
5.3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曲线 称为C-曲线,或 TTT图。
过冷奥氏体的连续转变曲线, 称为CCT图。
5.3 钢的退火 类型
完全退火 不完全退火 球化退火 扩散散退火 去应力退火 再结晶退火
10、若缓慢冷却,甚至在马氏体相变过程中保持恒温,便要 发生奥氏体的热稳定化现象,或称为陈化稳定。这时碳原子 不能进行体扩散,只能沿晶界扩散。这与马氏体的无扩散型 相变特征并不矛盾。
11、马氏体相变之前,若存在内应力σ(相应地必定存在应 变ε),经相变后ε降低,即促进马氏体相变。
12、 若在温度>Ms时奥氏体中发生的塑性形变,能促进γ →马氏体转变,即提高Ms。结果是增加马氏体数量,提高 基体硬度。
碳素钢淬火时,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Ms的高 低直接影响淬透性的大小: Ms点越高,钢的淬 透性越好;反之亦然。即钢的淬透性高低与钢中 含碳量成反比。
金相试样腐蚀 后的高倍形貌
马氏体深 黑色区域
马氏体深 黑色区域
马氏体灰白 色区域
马氏体深 黑色区域
马氏体灰白 色区域
马氏体深 黑色区域
马氏体灰白
3. 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5.4 马氏体相变的特征
1. 马氏体是一种无扩散相变,相比而言,珠光体是一种扩散型 (碳、铁两种原子都能扩散)相变;而贝氏体为半扩散型(碳原 子能扩散,铁原子由于温度较低扩散不了)相变。
2、. 马氏体与母相的原子排列上有严格的取向关系—共格关系, 即马氏体与母相的部分原子在晶格上是共有的、互相牵制的,这 种界面称为切变共格界面。浮凸(相变过程中平滑的试样表面产 生可见的倾动和变形)便是共格的证据。
Mn 提高淬透性,固溶强化,在正火态能 增加珠光体量;但有过热倾向,有(第一类) 回火脆性。 Si 较大的固溶强化作用,抗回火较强, 正火态能增加珠光体量;但易脱碳,易石墨 化,也不利焊接。 Cr 强烈提高淬透性,抑制回火时碳化物聚 集,使碳化物细小·分散;但促进回火脆性。 Mo 提高淬透性,抑制回火脆性,促进贝 氏体转变。
的现象
特征
在工件内 部传热
必须有传 热介质
可以没有传 染=热介质
应用
中高温盐炉 回火炉 真空炉
< 600 ºc时,即通常的回火温度下,以对流传热为 主,所以加快炉内介质的流动速度,可以加快传热 过程,这就是空气回火炉中要装置风扇的原因。
在盐浴炉中加热时,因为熔盐的热容量远远大 于空气,所需的加热时间只要空气炉的一半即可。
托氏体
晶界
该处由于冷却 速度不足形成
上贝氏体
黑团状沿晶 析出的淬火
托素体
该处由于冷却 速度不足形成
上贝氏体
网状淬火 托氏体
T12钢780℃淬水,淬火马氏体+ 残留奥氏体+沿晶分布的黑色托氏体组织
沿晶断续铁素体网
B上
B上微细结 构示意图
B上
基体为 铁素体
断续的条 状渗碳体
B上的电子显 微镜组织结构
9、马氏体相变具有可逆性,淬火马氏体回火时,相变机制 与冷却时相同,但在马氏体自形变后,马氏体内部产生了较 大、严重的结构缺陷;在邻近马氏体的母相中也具有高的塑 性变形,位错密度可达10的12次方每平方厘米,这种母相中 的高位错密度能妨碍或影响淬火马氏体的回火过程。
13、C元素对马氏体相变的影响
高碳钢马氏体相变速度快,有爆发现象,马氏体 片间的张角大,呈透镜状;
T12钢经830℃淬水,粗针状 马氏体、碳化物及残留奥氏体
马氏体浮凸
晶界
S20钢 980℃水淬 低碳(板条)马氏体
晶界
板条马氏体晶粒 中的一个领域
低碳马氏体晶 粒中的领域2
低碳马氏体的电子显微 镜形貌,无碳化物颗粒
低碳马氏体晶 粒中的领域1
低碳马氏体晶 粒中的领域3
回火索氏体 S 回
淬火托氏体 T淬
10000×
B下
B下微细结 构示意图
与铁素体片轴呈一 角度的、互相平行
的小片渗碳体 橙
下贝氏体的电子显 微镜微细组织结构
45钢1300℃保温4小时,严重 过热,黑色基体为珠光体,针状
铁素体沿晶析出形成魏氏组织
GCr15钢正火过热,再经840℃淬火 基体为马氏体,在基体上长出粗长
针状分布的碳化物---过共晶魏氏组织
4.2 冷却介质 冷却速度由快到慢:
水及(盐或碱)水溶液 — 油类 --- 熔盐 — 熔碱等 4.3 回火的本质和工艺
回火本质 淬火马氏体分解,碳化物析出、 聚集和长大过程。
低温回火 (150~250℃) 获得回火马氏体组织,具有高硬 度和一定韧性,适用于中高碳钢工模具钢和渗碳零件等。
中温回火 (350~500℃) 获得回火托氏体组织,较高强度和 足够韧性,用于弹簧等。
5.马氏体长大的最后尺寸只受晶界的制约, 每一个马氏体晶粒形成时间很短,马氏体量 的增加并不依赖于马氏体的长大,而是靠新 晶体的形成。所以欲获取大量马氏体的话,
必须在Ms温度以下继续冷却,即深冷。 6.马氏体与母相之间有一定的取向关系,并 在特定的母相晶体平面—惯析面上形成。
试分析钢件淬不上火的原因?
马氏体只能在特定的母相晶体平面(称为惯析面)上、通过 切变形成。如高碳钢在马氏体形成温度较高时,0.4-0.7%wc时, 惯析面为(225)γ;形成温度较低时, >0.7%wc时,惯析面为 (259)γ。
3. 马氏体相变进行的必要条件是有相当的过冷(或称为热 滞),相变在一个宽的温度范围(Ms-Mf)内进行,相变不 为急冷所阻止。新的马氏体晶粒只有在冷却过程中产生,冷 却终止,马氏体形核也就停止。所以马氏体相变属于变温相 变,即变温相变,瞬时长大。
珠光体是一种机械混合物
马氏体是一种过饱和固溶体
贝氏体是一种也是一种排列形态多样的机械混合物
45钢齿圈轮齿顶部高频淬火后发现黑白条带
异常组织分析 2010.0426
规格为9×16mm的45钢调质后高频淬火,在 齿顶部的基体组织中。马氏体针聚集区域的形态 出现带状分布。其中灰白色区残余奥氏体多了, 即表示淬透性差一点,对没有合金元素的45碳素 钢来说,含碳量相应偏高一些。反之,深色区域 中,马氏体针密度大、数量多,显示淬透性要高 一些,残余奥氏体少了,即说明该区域含碳量低 一些,,以上分析表明原材料中存在碳元素分布 不均匀,这就是碳偏析。
5. Ms主要受成分(元素C是主要的,经验公式:1%wc使 Ms降低300℃)的影响,绝大部分合金元素降低Ms,高温相 的历史(钢在高温长时间保温,晶体缺陷消除,或者重新分 布,)和晶粒度(晶粒度变粗, Ms升高)也有一定的影响。与 冷却速度无关。
6. 马氏体长短,马氏体长大过程中,只受到障碍(如晶界) 的影响,每一个马氏体晶体形成时间很短,即长大速度非常 快,只有一秒钟的几千万分之一,即使在4ºK的形成速度与 较高温度的形成速度差别不大。马氏体量的增加,是基于新 相的形成,而不是已形成马氏体的长大。
板条马氏体的微细结构(亚结构)为位错,互相缠 结。金相显微镜的形态似框箩结构。
14、高碳马氏体的最大尺寸,取决于原始奥氏体的 晶粒度。晶粒越粗大,马氏体片越长、越大。反之 ,马氏体片越细,
2. 钢中非平衡(亚稳)组织特征比较
马氏体
M 是一种过饱和固溶体, Fe、
C原子均不扩散,称无扩散型相变马氏体 按形
7、 马氏体的晶体结构(晶系)为四方点阵,a = b ≠ c, c/a比值(称为正方度)与含碳量成正比。含碳量越高, c/a 值越大,马氏体硬度越高,淬火钢的硬度也就增加。
马氏体相变过程中要发生塑性变形,称为自形变。 这种 自发形变具不可逆性。
8.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高度过饱和的固溶体,常温下的过 饱和度为0.025%wc。马氏体的比容比奥氏体大。
4. 钢中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
(本节适用高级人员)
1. 马氏体是c在α-Fe里的高度过饱和固溶体, α-Fe中 碳含量>wc0.025%。钢中马氏体比容最大,大于奥氏 体。 2. 马氏体晶体为体心四方点阵,长宽比c/a>1,其比値 与碳含量几乎成正比。 3. 发生马氏体相变的必要条件要有相当过冷,相变在 一个宽的温度范围(Ms-Mf)内进行。Ms与成分(主 要是元素碳)有关,通常与冷却速度无关。 4. 马氏体相变(指长大)不为急冷所阻止。但新的马 氏体晶粒只有在(连续)冷却过程中才能形成,一旦冷却 终止,形核也停止。即具有变温形核、瞬间长大的特点, 亦称变温马氏体相变。
低碳板条马氏体相变速度比高碳马氏体缓慢, 很少看到爆发现象,马氏体片间的张角小,空间形 态是扁条状,每个板条为单晶体,板条宽约0.15μm ,板条之间位向通常呈小角晶界,其间为薄壳状的 残留奥氏体,厚度为10-20nm。板条束由许多互相 平行的板条组成,俗称“领域”,一个奥氏体晶粒 内通常有3-5个板条束,它们之间位向呈大角度晶界 。
回火托氏体 T 回
贝氏体
B
分为上贝氏体、下贝氏体和粒状
贝氏体三种, 是碳化物在铁素体基体上呈规
则排列的机械混合物,因C原子扩散、Fe原
子不扩散,称半扩散型相变。
魏氏组织 W
分铁素体魏氏组织和渗碳体魏氏
组织 两种 ,均是单相组织.
中碳钢调质后优 良的回火索氏体
中碳钢调质后优 良的回火索氏体
黑团状沿晶 析出的淬火
T8工具钢球化不良, JB/T5074-2007评为8级
第五节 钢的热处理基础
1. Fe-Fe3C平衡相图中有以下那几种固态相变: 铁素体→ 奥氏体 渗碳体→ 奥氏体 铁素体→ 渗碳体 奥氏体→ 高温铁素体 奥氏体→ 石墨 铁素体→ 石墨
2. 钢的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3. ( 珠)(马 )(贝)
(1)钢件加热温度过低,基本未能奥氏体化;
(2)冷却速度不足,低于该钢的临界冷却速度;
(3)该钢的奥氏体稳定性过高,室温仍为奥氏体。
(4)等温淬火时,因硝盐用得时间过久,发生老 化,加上没有及时捞渣和补加新盐,导致传热能力 下降,过冷度不足,淬不上火。
(5)等温淬火高于Ms,如50CrV钢在>300 ℃硝 盐槽中等温淬火,得不到全部马氏体组织。
Mo Cr Ni
Mn
经验数据:
1%C使Ms温度
降低300℃
板条 状M
混合 型M
针状 M
马氏体硬度最 高时的含碳量
片状 珠光体
球状 珠光体
5.5 钢的淬火和回火
4.1 淬火加热和冷却工艺 淬火加热目的 获得均匀细小的奥氏体
淬火加热温度 亚共析钢 Ac3+(30~50)℃ 过共析钢 Ac1+(30~50)℃
态分,可分为低碳马氏体(又称板条马氏体,
或位错马氏体) 和高碳马氏体 (针状马氏体
或孪晶马氏体)
马氏体形态与含碳量关系如下
> 1.0% C 100%高碳马氏体
< 0.2% C 100%低碳马氏体
0.2-0.4% C >80%低碳马氏体
0.4-0.8% C
混合组织
回火马氏体 M 回
针叶状高碳马氏体
中线为高碳马氏体脊 中脊线下的密集短线为位错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