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神思》篇探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勰《神思》篇探幽

作者:周颖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5期

摘要:刘勰的《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关于文学创作论的总纲,涉及创作过程中的构思问题,而作为这些问题的核心则是艺术想象。“神与物游”可以说是进行艺术想象的核心要义;虚静则是进行艺术想象前的必要准备和心理条件。

关键词:神思;创作构思;艺术想象

作者简介:周颖(1990-),女,重庆人,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师范3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5-0023-01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体大而虑周”[1]的文学理论专著。有着完整周详的体系和严谨精巧的组织结构,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一颗闪耀的星子,发挥了其独特的光芒。

一、开宗明义,神思之妙

《神思》篇一开头便说:“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这里的“神思”就是指的创作构思中的艺术想象,是刘勰对于想象所下的定义。“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本是出自《庄子·让王》中所引的魏中山公子牟的话:“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是指身隐居在江海草莽之间而心里却想着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原义显然是带着点贬义的。可是在这里,刘勰引用这句话却是为了说明“神思”不受时空的局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着自己上天入地、穿古越今的“神”的力量。接着便进一步阐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文思的产生是由“神思”邈远而至,“神思”即想象。想象得深远才能成就文思之妙,这里直接点名了想象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但是,想象不能凭空而出,它也是在与外物接触的过程中产生的,提出了“故思理之妙,神与物游”。在物我同一之时,想象便出脱时空,变化莫测。作者心思沉静安宁,所以寂然疑虑:作者心情激动,则巧焉动容。由于构思的进一步深入,则口中便“吐纳珠玉之声”、眼前就出现“卷舒风云之色”。由此可见,想象是一种驰骋天地之间的自在,是源于外物但是不受外物所约束,是一种在创作构思中“不受身观限制”[2]心理现象,正如黑格尔所说“如果谈到本领,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审美的实质就是想象力的活动”。所以,“神思”才能成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二、心物合一,见相交融

既然艺术想象活动在创作构思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利用艺术想象进行构思呢?这就需要“神与物游”,即在构思过程中,想象是伴随着意象应运而生的。这一观点是《深思》篇的一个核心内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神”即精神,是属于主观的,是指文学创作中作者思维活动的情态;“物”则属于客观的,是指作者眼中所见和心里所想到的客观物象,包括自然景物与社会环境。通过主观的精神与客观的外物相互融合,才能对宇宙万物做出富有艺术性的想象。黄侃先生在《札记》中说:“此言内心与外境相接也。内心与外境,非能一往相符会,当其窒塞,则耳目之近,神有不周;及其怡怿,则八极之外,理无不浃。然则以心求境,境足以役心;取境赴心,心难于照镜。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斯则成连所以移情,庖丁所以满志也。”黄侃先生在这里向我们阐明了“神与物游”的实质,说明了内心与外境相结合时的三种情况:一、以心求境,用心去探求外境,则心为物所役,失去了主观情思,只对事物进行机械地复制,这样文思是难以得到的;二、取境赴心,让外境来触发内心,则很难利用主观情思来透过外物的表象探求到事物的本真状态,而“取境赴心”只是注重了艺术的形式,却缺乏对于事物本质的思考。三、心境相得,见相交融,见是内心有所见,相是外境的形象,内心所见和外境形象结合在一起,这才构成文思。黄侃先生指出“神与物游” 既要“以心求境” 又要“取境赴

心” ,心物合一,情境交融,主客融为一体,即为刘勰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但是刘勰对此的论证并没有止步于此,王元化先生就指出,“刘勰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比喻,这就是用“布”和“麻”的关系来揭示想象和现实的关系。”布是由麻纺织而成的,两者质地相似,纤维组织不变,从这里看到,布并不比麻贵多少,但是经过加工制造后,便成为了“焕然乃珍”的精品了。由此王元化认为“杼轴献功”并非黄侃所认为的“文贵修饰”之意,而是指作者的构思活动。[3]我们可以通过“视布于麻”这个比喻看到,没有“麻”就纺不出“布”来,脱离了现实生活,艺术想象就难以进行。

三、秉心养术,贵在虚静

内心与外物相接触,结合自身的情志,再用巧妙的语言表达出来。如何能成功达到了“神与物游”的境界,首先就是要解决“志气”。“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有了主观偏见,不容易看到外物的真相;心情躁动,不容易进行细致观察;所以要虚静。刘勰认为,作家在艺术构思中之所以能“其神远矣”,想象驰骋天地,前提条件是要做到内心的沉静,这是构思成败的关键。由此而见,“贵在虚静” 是作者进入创作构思阶段必要的心理准备和“神与物游”的重要前提,是创作主体创作状态的关键要素。“虚静”早在先秦的老庄著作中就大量出现了。老子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从哲学的角度提出的,《老子·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和老子学说有着渊源关系的庄子, 则从审美的角度进一步论述了“虚静说”。《庄子·天道》曰“ 言以虚静推于天地, 通于万物, 此之谓天乐”。庄子还指出要达到“虚静”状态,需做到“心斋”与“坐忘”。庄子强调空虚的心境,使心灵不染世间尘杂,做到心志专一。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坐忘”更是强调要彻底摆脱自身,忘记自己的存在, 最终达到物我交融,只有这样,才能观照到“道”的真谛。刘勰所指的“虚静”也明显包含有“心斋”的意思,但我认为他的“虚静”并不是以返璞归真为终点,而是把“虚静”作为唤起想象的一个起点,通过心思的空明沉静来达到想象活动的活跃,思想感情的丰富。可见这里的“虚静”,不是指空无一物,寂然不动,而是指不主观客观的看待事物,拥有着不躁动、沉静的心境。因为,在刘勰看来,一旦有了主观成见,就无法虚心地观察事物;一旦心情急躁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