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古诗原文以及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古诗原文以及赏析
第1篇:《送别》古诗原文以及赏析
【诗句】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出处】唐·王维《送别》。

【翻译】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
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
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
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
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全诗】
送别
[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赏读】
首二句写饮酒饯别,并询问友人到哪里去。

语言质朴无华,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并自然过渡到下面两句归隐的回答。

“不得意”既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不满的心情,既然是不得意,那么归卧南山陲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诗人对友人的心情非常理解,五六句既有对友人的安慰,也表现诗人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羡慕。

山中悠然白云,应有无穷无尽的乐趣,诗人借用归隐山中景*的美好来对人世荣华富贵进行否定,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首诗语句平淡无奇,但却词浅意深,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前四句为后两句感情的抒发作铺垫,使后两句给人以“清音有余”(谢榛语)的感受。

第2篇:《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
【诗句】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出处】唐·王维《送别》。

【鉴赏】王维送别友人,友人对他说:“世事不顺心,决定回终南山隐居。

”南山:是终南山,即秦岭。

这两句诗常用来表示一个人在失意时,盼望回归故里或变换环境的悒郁之情。

后人在引用“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两句诗时,不必把南山一定解释为终南山,南山所代表的,只是一个象征意义。

【全诗】
《送别》
[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没有说明被送别的对象是谁,但诗中告诉我们,他的这个朋友是失意而归隐的。

这首诗同王维许多诗一样,没有用典,没有华丽的句子,但明白如话而意味深长。

诗的首二句,“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写他下马饮酒送别,问他此行的去向。

二、三句写友人回答他的话,“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说他很不得意,将归隐南山。

这两句话是作者的介绍,仍是素描手法。

末二句:“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你去吧,不用再问了,天上的白云是悠悠无尽的。

最关键的是最末一句,是说你到了南山,可以欣赏悠悠的行云,言下之意,你可以万事不关心了。

这同王维的名篇《终南别业》一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曾被人认为是“最得理趣”的名句。

这就是这首诗的诗眼。

王维对他的这位朋友将游离于现实之外,是欣赏的、同情的,这个态度,从“但去莫复问”中就可以意识到的。

他的艺术上的成就,并不能掩盖他的消极思想。

这也是大家公认的。

第3篇:《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
【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意思1】野火烧不尽草原上的野草,春风一吹,它又蓬勃地生长起来。

以原上草喻别情,将无形的思念变为具体的形象。

想象别致,感情强烈。

同时还表达了对顽强生命力的赞颂,具有普遍意义。

【意思2】芳:指草,草的美称。

晴翠:阳光照耀下的嫩绿*。

此联的意思是:远处的芳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沐浴在阳光下一片青绿,连接着荒野的古城。

后用来描绘荒草满古道的景*;也用来表示送别时的依依惜别的深厚友情。

【赏析1】“向远方伸展的野草,长满了古老的道路;在晴朗天气里,一片青翠一直连接到荒凉的城堡。

“远芳侵古道”常用来形容古老的道路上长满了野花野草。

诗中洋溢着无限野趣,别有一番幽美情韵。

【赏析2】伸向远方的葱郁的芳草,爬到了古老的道路之上;青翠碧绿的野草,连接着遥远的荒芜的城池。

“侵”字,写尽古原野草之繁茂,而“接”字,则写出古原的无垠。

一片郁郁葱葱、广阔无边的草原景象,便展现在读者面前。

“古道”与“荒城”又给诗句增添了古朴的风味。

诗句造语精巧别致,意境旷远。

注:芳,芳香,这里指野草。

侵,侵入、侵占。

晴翠,在晴时阳光照*,野草现出碧绿之*。

【应用】芳草长满了伸展向远方的古老的道路;沐浴着阳光的一片青翠,直连到荒凉的城堡。

语出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用以形容花草长满道路的景*。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在阳光下,还是一片鲜明的绿*接连着古城,和山脉、河流一起,构成了西安的自然环境。

(周沙尘《原上探宫访陵》)
【全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①离离:野草茂密的样子。

②王孙:贵族后代,此指出门远游的人。

③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鉴赏导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为下邦(今陕西省渭南市)。

他的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相传老妪能解。

他一生作诗三千余首,讽喻诗最有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诗。

通篇用原上草喻别情,想象别致,情味隽永。

相传作者写此诗时,年仅十六。

诗名中“赋得”是“赋”诗得“题”的意思。

【鉴赏】
诗的前四句重在写“草”,荒原上生长着茂密的青草,岁岁枯萎又年年新生。

熊熊野火也烧不尽它,只要春风一吹,它的生命便会复苏,并以迅猛的长势重新覆盖大地。

诗人抓住了原上草“枯”“荣”“烧不尽”“吹又生”的特点,向人们展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诗的五、六句虽继续写古原草,但重点落在了“古原”上,以引出送别题意。

古原上草的清香弥漫可嗅,沐浴着阳光的绿草连接着远处的荒城。

这里“古道”“荒城”紧扣文题中的“古原”。

诗的最后两句点明题意,又要送一位好朋友离去了,再看一眼茂盛的野草,它似乎也充满了无限的离情别意。

诗人说别情,深沉而不悲伤,表现出了他开朗积极的情怀。

【鉴赏要点】
[1]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情景交融。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第4篇:《送别》古诗原文和赏析
【诗句】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出处】唐·王维《送别》。

【译注】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
【全诗】
《送别》
[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赏析】
这首诗系送别友人之作。

从诗中“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句意看,此君当是仕途失意而归隐南山的,因而诗中除送别外,还含有劝勉宽慰的意思。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饮君酒即劝君饮酒之意,言友人辞归,置酒饯行。

句前置“下马”二字,并不一定就是友人下马相饮,带有自然随意的味道。

从此可看出其友人洒落旷达之情怀,如李白诗所说的“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种放达潇洒之风格。

复言“问君何所之”,也并不是不知所之,而是借以引出下文。

作者以此发端,既以交待别事,又更深一层地说明仕途失意而于人生仍有无限的情趣。

接下二句“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是友人的回答,与李白之不得意则散发弄扁舟正相似,反映唐人的一种处世精神。

南山即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面。

唐代有许多名士曾在此隐居,调适待机,以图再进仕途,所以曾有“终南捷径”之说法。

正因为友人此去是归卧南山,所以作者才说:“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似是全诗意旨所归。

本来有许多劝勉的话,有不少道理要说,但却不知从何说,也无暇细说,于是一语道尽:“白云无尽时”。

沈德潜尝谓此句:“白云无尽,足以自乐,勿言不得意也”(《唐诗别裁》),以为是劝解之辞。

实际上这一句机智含蓄,包蕴无限内容。

一方面是说:世道万变,功名利碌只如过眼*云,何如归卧南山,看白云悠悠自乐,人生之情味亦无穷;另一方面,说南山白云不尽,似乎还隐含有终南捷
径、仕路前程正未可知的意思。

显然从宽慰友人角度讲,这样看似乎更周到一些。

这首诗感情自然真挚,语言明朗,不假雕饰,具有一种淳朴深厚之美。

尤其末了两句,高步瀛谓其“妙远”(《唐宋诗举要》)。

这种“妙远”除了指诗中情思无限外,似乎还含有一种穷尽世理,领悟超妙之意。

嵇康诗中有“手挥五弦,目送归鸿”(《送秀才入*》)句,既写情又寄理,一片玄机,只在心解。

王维以“白云无尽时”作结,此意亦颇同嵇康,不惟以写景来表情说理,更在于从中表现出心灵的体悟,这也就是它含蕴无限,言说不尽的关键所在。

这种写法是技巧,也是一种纯自然的无技巧。

第5篇:《送友人》古诗原文及赏析
【诗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出处】唐·李白《送友人》
【译注】此地一别,你将孤单一人踏上万里征途。

孤蓬:蓬草,又名飞蓬,常随风飘转,古时候常用蓬散萍飘形容离散。

这里亦比喻独自远行的友人。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分别后某人将远行或四处漂泊。

[例]孔祥灿没想到那次与孔德成南京分手竟真的成了“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至今整整52年了。

(程贯珠《圣裔的回忆》)
【原诗】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
这是一首写别情的五言律诗,诗人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他和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写李白和友人出城门后,因
情意绵绵,不忍就此离别,便并肩缓辔,行了一程又一程。

诗人回首望时,只见城的北面横亘着青翠的山峦,城的东面闪着波光的护城河环绕在城外。

这两句诗对仗工丽,“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青”、“白”相映衬,富有**感。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离别在即,诗人不禁感慨良深。

此地一别,友人便会象蓬草那样四处飘转,未知何时才可再相逢。

唐朝埋没人才的情况亦很严重,友人此行后境况如何,尚难预测,这两句诗流露出诗人对挚友前程的关切,一往情深渗透在字里行间。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两句诗对仗很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

李白有许多送别诗,常用“浮云”、“落日”暗示离别之情,如“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送裴大泽诗》,又如“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灞陵行送别》)。

诗人以“浮云”、“落日”作喻,写尽了人世间的“游子意”和“故人情”,堪称绝唱。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两句诗和颔联的两句诗相比,都不拘泥于对仗,而注重于内心真情实感的抒发。

友人离去了,挥手之间,有多少深情厚谊尽在不言中!“班马”,载人离去之马。

“萧萧班马鸣”一解友人已离去很远,然而还可听到“萧萧”马嘶之声。

《唐律消夏录》在此句下批释道:“尚闻马嘶,荡一句。

”另解以马嘶暗示班马之不忍离去。

两位好友过从甚密,连他们的坐骑都厮磨生情了,马会人意,不忍和同伴分离,马尤如此,更何况人。

这两句诗写别情有新意,诗中有画。

这首诗情景交融,自然美与人情美得到了*统一。

景物描写句对仗工丽,“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缤纷的**,鲜明的形象,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颔联和尾联四句诗直抒旨畅,不拘泥于格律,表现了深沉而悠长的情调。

第6篇:《别云间》古诗原文及赏析
别云间
明代: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山河一作:河山)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译文」
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注释」
1.云间:上海松*区古称云间,是作者家乡。

1647年(永历元年/顺治四年),他在这里被逮捕。

2.三年:作者自1645年(弘光元年/顺治二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1647年(顺治四年),共三年。

3.羁旅:寄居他乡,生活飘泊不定。

羁:音(jī),停留。

4.南冠(guān),被囚禁的人。

语出《左传》。

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戴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i,拴、捆)者,谁也?”后世以“南冠”代被俘。

5.泉路:黄泉路,死路。

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6.毅魄,坚强不屈的魂魄,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

7.灵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

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赏析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诗作首联叙事。

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

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

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
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

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

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

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

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

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

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

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

“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山。

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

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

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
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创作背景
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起兵抗清。

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

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

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事。

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

为了抗清,义*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

不久义*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

1647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

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

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

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6岁。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时所作。

上海松*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

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