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战争的始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年战争的始末
战争根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法国是信天主
教的,但是为了称霸欧洲才和新教国家站在了一起)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
一方,并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
中世纪后期神圣罗马帝国日趋没落,内
部诸侯林立纷争不断,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又开展出天主教和新教的锋利对立,加之周边国家纷纷崛起,于1618年到1648年爆发了欧洲主要国家纷
纷卷入神圣罗马帝国内战的大规模国际战争,又称宗教战争。
三十年战争背景
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
各邦诸侯割据称雄。
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
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
教联盟(1608年)和天主教联盟(1609年)。
哈布斯堡王朝竭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
支持。
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对抗
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
国那么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
这些国
家都支持新教联盟。
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
争的导火线。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年~1619年在位)企图在捷
克(波希米亚)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
斐迪南二世下令
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
1618年5月23日,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三十年战争过程
哈布斯堡王朝同盟由西班牙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组成,并得到罗马
教皇和德意志天主教诸侯以及波兰立陶宛王国的支持。
反哈布斯堡王朝同
盟由法国、瑞典、丹麦、联合省共和国(荷兰)以及英国和俄国组成,并得
到德意志新教诸侯和捷克、特兰西瓦尼亚,意大利的反哈布斯堡王朝运动
的支持。
三十年战争是以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宗教战争开始的,后来
那么失去宗教性质。
它是资本主义产生和资产阶级民族形成的深远过程的
反映,是和一些欧洲国家最初的资产阶级革命(1566年~1609年的尼德兰
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166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密切相连的。
当时,哈布斯堡王朝已成为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和衰亡的封建制度的维护者。
它
竭力谋求欧洲霸权,但遭到了德意志新教诸侯国的对抗。
这些诸侯国形式
上参加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所谓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是独立的。
1576年鲁道夫二世即位,德意志开始迫害新教徒。
天主教徒与新教
徒冲突过程中,形成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政治军事联盟:以普法尔茨侯爵腓
特烈五世为首的新教联盟(1608年)和以巴伐利亚马克西米利安公爵为首
的天主教联盟(1609年)。
德意志的国内矛盾给欧洲列强以可乘之机。
法国支持新教联盟,以便对周围各国建立霸权,并阻止哈布斯堡王朝
在德意志边界诸侯国地位的加强。
丹麦在攫取德意志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
斯泰因两州后,又力图占领德意志北部各诸侯国。
瑞典那么想把波罗的海
变本钱国的内湖。
荷兰竭力削弱西班牙和奥地利,并使本国商船队在古老
的汉萨同盟商路(见汉萨同盟)上获得控制权。
英国既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在
德意志西北部和北海地区加强势力,同时也不希望反哈布斯堡王朝同盟各
国强大;它在欧洲和近东的利益,其中包括同奥斯曼帝国的关系,与法国
的利益发生了冲突。
奥斯曼帝国虽然未参加三十年战争,但却指望利用这
次战争来稳固自己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
被看作是基督教先锋的奥地利如
假设战败,可使奥斯曼帝国摆脱其在巴尔干地区的主要敌人。
俄国与波兰
立陶宛王国进行战争,是为收复在波兰瑞典对俄国的武装干预(十七世纪)
期间被波兰立陶宛王国侵占的领土。
三十年战争爆发前夕,敌对双方均拥有常备雇佣军,总兵力各达
2.5~5万人。
这些军队在建制上分为旅和团。
它们虽然经严格训练,但军
纪和战斗素质都较差。
瑞军经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改组,战斗力较强,自由农民和市民是这支军队的强大的来自本民族的骨干力量。
它装备有轻
型火炮和火枪(纸制弹壳),这些武器的特点是射速高。
瑞军步兵团火枪手占2/3,长矛手占1/3,其他国家的军队那么相反。
为了充分发挥步骑枪火力的威力,古斯塔夫阿道夫把步兵和骑兵原来的纵
深配置队形改成3~6列横队。
瑞典和其他国家军队的野战炮兵由轻、重炮
兵连编成。
瑞军平均每千人配备火炮5~12门,而其他国家的军队每千人
仅配备火炮4~5门。
战争导火线是1618年的波希米亚(即今捷克)人民对抗神圣罗马帝国
的民族及宗教起义。
而整场战争共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捷克阶段(1618
年~1624年)、丹麦阶段(1625年~1629年)、瑞典阶段(1630年~1635年)
及全欧混战阶段(1636年~1648年),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集团战败,参战
各国于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止,共达三十年之久。
三十年战争影响
德意志分裂
由于德意志是三十年战争的主要战场,其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而且战
后诸侯国各割地盘,其内局部裂变成不可逆转,间接令神圣罗马帝国变得
名存实亡。
这场战争,给控制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以沉重的打击,使它
在欧洲恢复天主教统治和建立大一统帝国的方案成为泡影。
荷兰独立
这场战争后,荷兰与瑞士的独立受到保障,而荷兰更为新的海上霸主。
西班牙衰落
西班牙在战争中不管陆战还是海战均告失利,并从此失去了欧洲一等
强国的地位。
法国兴起
法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阿尔萨斯与洛林,并获得了欧洲霸主的地位。
瑞典兴起
瑞典国王取得了德意志的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并因此成为了德
意志的诸侯,可以随时插手德意志的内部事务。
而且瑞典亦得到五百万杜
卡登的赔款,并从此一跃成为北欧强国。
战术改变
战争中诸国开始实行征兵制,并建立了常备军与后勤系统,使军队可
以进行持久战。
军队亦逐渐精简化,以符合机动战的要求;瑞典国王古斯
塔夫二世所进行军事改革,即以火枪兵取代长矛兵,先以炮兵进行集中火
力的攻击,再以骑兵出动进行突击,最后由步兵负责清理敌军的三段式战法,更成为其后战争的标准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