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重三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17年1月12日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第一部分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院与科举是一对难兄难弟
刘海峰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和教育史上,书院与科举是两个相当独特的方面。
书院与科举互相联系又互有区别。
书院是有形的,科举是无形的;书院给人的印象多是建筑,科举给人的印象多是制度。
书院也有无形的制度,但不是最主要的特征;科举也有有形的考场,但至今多已灰飞烟灭。
书院之名,始于唐玄宗时的丽正修书院和集贤书院。
中唐以后,有许多准备报考进士科的士子隐居山林,潜心读书,书院便由习进士业的士人读书山林之风尚演进而来。
过去多数学者都认为书院与科举的关系是疏离的,或者说书院具有反科举的传统,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已逐渐改变了这一看法。
作为儒家文明的产物,书院是宋明理学的策源地和大本营。
理学作为宋以后儒家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十分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书院生存的科举时代,士人反对科举只能居于修身齐家的层次,很难达致治国境界,更遑论实现平天下的理想。
大多数书院教育家也是深明此理的,因此他们本人积极争取应举入仕,而且不反对书院学生应举入仕,主要是劝导学生要学问、举业并重。
正如最著名的书院教育家朱熹所说的:“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亦不免应举。
”反对科举在当时既不合时宜,也不现实。
如果能够应举入仕,具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和地位之后,往往反而可以获得更好的宣传自己学说的机会和条件。
朱熹、陆九渊、湛若水、王守仁等书院大师都是考上进士之后,才有较好的学术和政治资本建立或修复书院,进行讲学布道。
因此,书院治学与应举入仕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
19世纪西学东渐以后,处在清末“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国许多传统的制度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之下都逃脱不了被彻底否定的命运。
康有为不仅在1898年6月17日奏过《请废八股试帖楷法改试策论折》,而且在该年7月3日也上过《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指出我国各直省及府州县都有书院,可惜所课皆八股试帖之业等无用之学,请求将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
光绪皇帝很快采纳了康有为的建议。
所谓书院改制,其实就是废止书院制度,教育的重心从中学转轨为西学。
书院改制、科举停废,笔者认为都是东西方文明冲突的结果。
书院与科举被废止的时代,实际上是传统的农业文明逐渐被现代工业文明所取代的时代。
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许多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的传统事物都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例如,冷兵器被枪炮所取代、帆船被汽船所取代、国子监被大学堂所取代,等等。
今天我们在看待骑兵、刀箭、帆船、国子监、书院、科举等东西和事物的时候,应该历史地
看其价值与作用。
1923年,毛泽东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一文中认为,书院的优点,“没有教授的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课程简而研讨周,可以优游暇豫,玩索有得”。
他兼采书院与学校之长,创立湖南自修大学,其教学和研究方法,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摘编自刘海峰《书院与科举是一对难兄难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院与科举各有特色、互有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B.中唐以后,一些读书人为了参加科举以求仕进,隐居山林,潜心读书,书院也由此应运而生。
C.时代和现实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如果孔子生活在那个时候,也很难不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
D.科举选拔只满足个体修身齐家的愿望,对于治理国家和平定天下的宏愿则难以通过科举实现,因而遭到
士人的反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朱熹等人考上进士之后,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和地位,以此为资本在书院讲学布道,体现了书院与应举统
一的一面。
B.书院治学强调学问,应举入仕强调举业,过去大多数学者认为二者有对立的一面,但这一看法已经被越
来越多的研究改变。
C.康有为先后呈上两道奏折,分别针对科举考试和书院提出改革,可以反映出二者在中国古代互相交织、
“难兄难弟”的关系。
D.书院和科举的发展与儒家文化有密切的关系,19世纪西学东渐,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它们均趋于衰
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举时代,书院中的读书人为了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参加科举的行为,是理想
和现实的折中。
B.我们应该历史地看待传统事物的价值与作用,即将其置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看到其不再具有意义而难免
趋于消亡的趋势。
C.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过去对书院的很多看法是不全面的,当下的教育可以从书院的教学中汲
取有益经验。
D.毛泽东兼取书院与学校之长,创立湖南自修大学,以期学生能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展开研讨,最终有
所收获。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
东方小四
随手翻开一本书,是沈从文的书信集,其中有些是他生前没想到会发表的自呓般的文字。
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他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
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胡乱圈点,内容大致为: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
那时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
精神压力巨大的他应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邀住在他们清华园的家里,以疗养身心。
许多真挚的朋友盼望他早日康复,他反复自语:没人知道,其实我根本没有病。
他也感觉到,有些人其实是在等着看笑话。
在痛苦无法排遣的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
我终于有点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
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
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
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
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为她的纯粹高洁。
幸好,他有她。
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
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
从此以后,沈从文开始了另一条命。
他的痛苦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
他丢掉了那支光彩夺目的文学之笔,开始托生为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沈从文,不论什么文物入了他的眼,所有的来龙去脉都清晰起来。
许多人都震惊于他惊人的记忆力以及渊博深厚的古文及文物功底。
他只是微微一笑,甚至对于“故宫解说员”的工作,也做得十分尽心尽责。
在文物面前,讷于言的他,随时可以口若悬河。
他埋葬了文学世界里的沈从文,成就了文物专家沈从文。
无法言说、无处排解的痛苦,开成了一朵朵奇葩。
看到那些一丝不苟的文字,与之前的文学之笔截然不同,但也同样圆润、朴素、悠远,印着他个人的标记。
只是,我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
有些人的有些转身,即便与世无争,即便毫无声响,即便当事人一直微笑,也让旁人难以释怀。
一个死过一次的人,还畏惧什么,还有什么不可失去的呢?还有哪种痛苦,无法化成春泥?故而,在一次批斗中,他与老舍等作家被逼跪成一圈,中间是熊熊燃烧着的他们从前的作品。
在灼人
的热浪与辱骂、鞭打面前,沈从文安之若素。
事后拍拍灰回家,依然进行自己的文物研究。
老舍在此事后,却不能从身心深重的痛苦与屈辱中解脱,当天自沉湖底。
在北京一个小巷里的一间斗室,沈从文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交给了文物研究。
他美丽忠诚的妻子,每天给他送饭。
有时,上顿的饭菜都凉了,他还在不辞劳苦地涂抹写画。
张兆和只能倚门无奈地一笑,不能理解这个人为了什么要如此自苦。
她只能安慰自己,毕竟他已经“正常”了。
这个世间只有一个沈从文,天分过人,外表温和,内心倔犟。
当年郁达夫好心劝慰这个在小旅馆流着鼻血写文章、几近饿死的文学青年放弃文学之路时,年轻的沈从文带着湖南人的“一根筋”和走投无路的无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当鲁迅在报纸上痛斥他的时候,他保持了冷静与克制,仍不改文风;当郭沫若代表一种新环境全盘否定他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生命,但重新站起来时,他更加骄傲——谁都知道,郭本人对于文物有着相当的造诣。
后来,时为社科院领导者的郭沫若也不得不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并撰写了序言。
沈从文自始至终,没有说过郭的一句不是,哪怕1949年时自己都快被这个强势的人逼疯了。
一个人面对挫折和痛苦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和成就。
真的,这个世界一点儿也不可怕。
黑暗也不会黑得真让你走投无路。
只要内心够强大,性情够执着,苦难不过是露珠,迟早会在阳光下化为轻雾。
它可能会改变你的轨迹,却不能摧毁你的尊严与傲气。
当然,它也可能是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
一切由你自己决定。
张兆和在沈从文逝后,轻声说道:斯人可贵。
她的妹妹张充和补充: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选自《读
者》,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1949年郭沫若代表一种新环境全盘否定了沈从文,他对沈从文“反动文人”的定性,宣告了沈从文写作
时代已经结束。
B.张兆和不能完全懂得丈夫的精神世界,但仍对他充满崇敬、赞美之情。
由她在丈夫去世后说的“斯人可贵”
可以看出。
C.面对沈从文文物研究的文字,作者“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主要是因为作者为沈从文找到新的人生方向
而高兴。
D.郭沫若高度评价了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还为之撰写了序言,以此来表明自己在文物研究方面
有着相当的造诣。
5.沈从文经历了哪些痛苦?又开出了什么样的花?请结合文本概括。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写沈从文,写老舍和沈从文一起挨批后投湖、写郭沫若为沈从文的《中国服饰研究》作序,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老厨师
帕乌斯托夫斯基
一七八六年一个冬天的傍晚,维也纳城郊的一间小木屋里,一位失明的老人,杜恩伯爵夫人从前的厨师快要死了。
几年前,这位厨师被炉子的热气熏瞎了眼。
从那时起,伯爵夫人的管家就让他住到这间岗棚里,偶然想起时才给他几个佛罗伦。
厨师和他女儿玛丽亚住在一起,她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
小屋里全部家什只有一张床、几条瘸腿的板凳、一张粗笨的桌子、满是裂纹的瓷碟和玛丽亚的惟一财产——一架拨弦古钢琴。
玛丽亚给她临终的老父亲擦过身,穿上冰冷干净的衬衫,这时老人说:“我从来不喜欢神甫和修道士。
我不能请牧师听忏悔,但是临终前我要净化一下我的心灵。
”
“你到街上去,”老人又说,“把碰到的第一个人请到家里来,听取一个临终人的忏悔吧。
我想谁也不会拒绝你的。
”
街上空无一人。
风把落叶刮得满街跑,昏暗的天空落下冰冷的雨点。
玛丽亚等了很久,才碰到一位陌生人。
她用颤抖的声音向他转述了父亲的请求。
“好吧,”那人平静地说,“我虽然不是神甫,但没关系。
走吧。
”
他俩进到屋里。
这个陌生人麻利地把凳子拉到床边,坐下来,俯下身,愉快地注视了一下临终人的面孔。
“您说吧!”他说,“也许我不是用上帝给予的权力,而是用我所从事的艺术的力量,让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轻松下来,并卸下您心灵上的重负。
”
“我干了一辈子活儿,直到双目失明,”老人小声说,并把陌生人的一只手拉到自己身边。
“干活儿的人是没工夫去犯罪的。
我的妻子,她叫玛尔塔,她害上肺病以后,医生给她开了很多种珍贵的药品,还叮嘱要给她吃鲜奶油和无花果,喝滚热的红酒,我于是从杜恩伯爵夫人的一套茶具中偷了一只小小的金盘子,把它砸成碎块卖了。
现在回想起这件事心里很难过,我对女儿隐瞒了这件事,一直教育她,别人的东西一点也不要动。
”
“伯爵夫人的仆人中有人为这事受到牵连吗?”陌生人问。
“我发誓,先生,绝对没有,”老人回答说,哭起来。
“要是我知道黄金救不了我的玛尔塔,我怎么会去偷呢!”
“那好,约翰•梅耶,”陌生人说,把一只手放在老人失明的双眼上,“您在人们面前没有罪。
您所做的,说不定还该算是您对爱情奉献的壮举。
”
“阿门!”老人小声说。
“现在您告诉我您最后的心愿吧。
”
“我希望有人能照顾玛丽亚。
”
“这由我来做。
您还希望什么呢?”
这时,即将逝去的老人忽然露出微笑,大声说:“我希望能再一次看见玛尔塔,像我年轻时看到她那样。
我想看见太阳,看见这座古老的花园百花盛开的春天。
”
“好吧,”陌生人说着站起来,走到拨弦古钢琴旁边,坐到钢琴前的凳子上。
急促的琴声忽然从岗棚里飘散开来,仿佛千百颗玉珠散落到地上。
“听吧,”陌生人说,“一边听,一边看。
”
“我看见了,先生!”老人说着,从床上微微欠起身来。
“我看见和玛尔塔相遇的那一天了,那天她由于难为情,打破了牛奶罐。
那是冬天,在山里。
天空像湛蓝的玻璃一样透明,玛尔塔笑了。
她笑了。
”陌生人弹奏着,一边看着黑洞洞的窗口。
“现在呢?”他问,“您看见什么了吗?”
老人默默地谛听着。
“难道您没有看见,”陌生人一面弹奏,一面匆促地说,“夜由黑变蓝,之后由蓝变成蔚蓝吗?热融融的阳光已经从什么地方的上空投射下来,您家这些古树的树枝上已经绽开了白色的花朵。
依我看,那是苹果树上的花。
您看,第一道阳光已经投射到石砌的围墙上,把围墙晒热了,上边直冒热气。
可能是浸透着融雪的青苔水气正在蒸发吧。
天空变得更高,更蓝,更美了,鸟儿已经成群地从古老的维也纳上空往北飞去了。
”
“这些我全都看见了,”老人喊道。
老人倒在枕头上,急促地喘息起来,双手在被子上摸索。
他气喘吁吁地说:“我像很多年前一样清楚地看到了一切。
但是我不能不知道……你的名字就死去。
名字!”“我叫沃尔夫康•亚马德•莫扎特,”陌生人回答说。
玛丽亚离开床边,双膝几乎触到地,向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深深施礼。
当她直起腰来时,老人已经死了。
窗外已是朝霞满天,洒满湿润雪花的花园沐浴在霞光中。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在文中着力介绍老厨师家的全部家什,旨在说明厨师家的贫困,为后文厨师因为妻子的缘故迫不得已
偷主人家的金盘子做铺垫。
B.小说巧妙设置悬念。
文章一直没有对陌生人的身份进行说明,只是以陌生人睿智的语言和高超的弹琴技术
令读者产生阅读兴趣,直到末尾才在读者面前揭示出莫扎特这位大师,构思巧妙。
C. 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围绕一个卑微而自私的灵魂如何得到临终关怀而展开的,莫扎特的音乐让临死的老厨师
感受到抚慰与温暖。
D.莫扎特答应玛丽亚为老厨师弹琴,老厨师希望莫扎特能够照顾玛丽亚,他也答应了,这些都
表现了莫扎特
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E.作品通过老厨师描绘听到琴声后看到的景象来直接表现莫扎特高超的弹琴技艺。
8.文章开篇交代故事发生在冬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简要分析小说中老厨师的形象特点。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
幼孤
..好学,年十六,将从师,其兄难之,使治钱息三十余万。
希亮悉召取钱者,焚其券而去。
业成,乃召兄子庸、谕使学,遂俱中天圣八年进士第,里人表其闾.曰“三俊”。
知房州,或言华阴人张元走夏州,为元昊谋臣。
诏徙其族百余口于房,几察出入,饥寒且死。
希亮曰:“元事虚实不可知,使诚有之,为国者终不顾家,徒坚其为贼耳。
此又皆其疏属,无罪。
”乃密以闻,诏释之。
老幼哭希亮庭下曰:“今当还故乡,然奈何去父母乎?”遂画希亮像祠.焉。
迁京东转运使。
潍州参军王康赴官,道博平,大猾有号“截道虎”者,殴康及其女几死,吏
不敢问。
希亮移捕甚急,卒流海岛;又劾吏故纵,坐免者数人。
数上章请老
..,不允,移知凤翔。
仓粟支十二年,主者以腐败为忧,岁饥,希亮发十二万石贷民。
有司惧为擅发,希亮身任之。
是秋大熟,以新易旧,官民皆便。
于阗使者入朝,过秦州,经略使以客礼享之。
使者骄甚,留月余,坏传舍什器,纵其徒入市掠饮食,民户皆昼闭。
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乃使教练使持符告译者曰:“入吾境,有秋毫不如法,吾且斩若。
”取军令状以还。
使者至,罗拜庭下,希亮命坐两廊饮食之,护出其境,无一人哗者。
希亮为人清劲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
少与蜀人宋辅游,辅卒于京,母老,子端平幼,希亮养其母终身,以女妻端平,使同诸子学,卒登进士第。
(节选自《宋史》)注释:于阗,古代西域王国,中国唐代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之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
B.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
C.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
D.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幼孤指小时候父亲去世,“孤”在现代汉语中指父母双亡,而古文中多指幼年丧父。
B.闾泛指门户、人家,中国古代以二十五家为一闾,“闾阎扑地”指富庶人家众多。
C.立生祠是古代民俗,百姓为活着的官员立祠奉祀,借此表达对官员的感激与崇敬之情。
D. 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表示此意的词语还有“致仕”“乞骸骨”“移病”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陈希亮为人宽容大度。
他十六岁准备拜师求学时,哥哥故意刁难,他并没有因此记恨,而是在学业完成
后教导哥哥的孩子求学。
B.陈希亮敢于伸张正义。
王康在上任途中遇到恶霸,被殴打几乎丧命,官员们都不敢过问,而希亮不畏强
暴,终将恶霸流放并惩治了官吏。
C. 陈希亮勇敢承担责任。
他在凤翔做官时,发生饥荒,他果断拿出十二万石粮食借给百姓,在朝廷降罪时
主动承担了擅自动用官粮的罪责。
D. 陈希亮真诚善待朋友。
朋友宋辅去世,陈希亮照顾朋友年迈的母亲并为其送终,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宋
辅之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元事虚实不可知,使诚有之,为国者终不顾家,徒坚其为贼耳。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希亮为人清劲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11分)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
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C.“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
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摆脱了时刻相随的愁思。
D.“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E.“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15.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
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6题。
(6分)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北宋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16.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善于用典。
在《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3)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朝开济老臣心。
第二部分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4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受强冷空气影响,东北地区气温大幅度下降,滴水成冰,人们在室内火炕上坐了半天,仍然
感觉席不暇暖
....,
冰凉透骨。
②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
只能是空中楼
...
阁.。
③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
....,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