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综合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部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
阶段。

2.按劳分配:这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它一方面反映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
系,另一方面反映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和与此相关的劳动者之间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即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获取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3.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
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调节供给、需求和生产要素的
流动与配置的一套有机系统。

5.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它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无关。

6.市场调节: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调控国民经济运行过程,配置资源和协调供求关系,是一种经济
运行的调控方式和手段。

7.过度经济: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化。

8.渐进式经济: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

9.激进式经济:其特点是:一是在政治利益机构的重构上选择自由化策略;二是在经济利益结构的重构
上选择私有化策略;三是在经济政策的重构上选择控制货币、放开价格。

10.所有权:是指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
产权利。

11.占有权:是指行为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
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12.使用权: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的性质,依其用途而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利用
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使用权是直接于所有物之上行驶的权利,因而使用权的存在首先以占有物为前提。

13.收益权:是指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因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
义务关系。

14.法人财产权:是指法人对企业财产的排他性占有、支配、处分和收益权。

15.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
制度安排。

16.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

17.基础工业:是指能源(包括电力)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包括重要的矿产资源、钢材、石油化工材料等)
工业。

18.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认购的
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在股票市场上自由转让的公司。

19.董事会:由股东会选举产生的公司法人代表机构,行驶公司最高的决策权。

20.监事会:是股份公司监督检查公司财务状况及董事会业务执行情况的常设机构。

21.代理问题:国有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革后,就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即所有者
委托经营者为实现所有者的利益而从事某些活动。

22.按劳分配: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

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
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23.按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私人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即劳动所有者获工资,资本所有者获利益,土
地所有制获地租。

24.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通过一定的机制把国民收入分解成不同经济主体收入的过
程。

25.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行驶参与国民
收入分配的过程。

26.经济增长:一般是指更多的产出,它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来表示。

27.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
的总和。

28.经济发展:它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如
经济结构的变化、一个社会的平等化状况、就业状况、教育水平等。

29.平衡增长:又称为“大推进”战略,它是通过实施全面增长的投资计划,使各种工业同时有所发展,
互为需求,各个部门的投资都有利可图,从而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

30.非平衡增长:是将经济发展过程(以工业化为核心)看做是不同部门先后不同的成长,并相互联系着
彼此施加压力和推力的结构演化过程。

31.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最
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

32.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33.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
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

34.知识经济:是以西安呆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只是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是以科技创新的速度、方向决定成败的经济。

35.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积极主动的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
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把对外经济推进到一个新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

36.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

这种贸易
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

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

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

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37.外贸依赖度:是指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是衡量外贸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
的重要指标。

38.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货币资金直接投入投资项目,形成实物资产或者购买现有企业的投
资,通过直接投资,投资者便可以拥有全部或一定数量的企业资产及经营的所有权,直接进行或参与投资的经验管理。

直接投资包括对现金、厂房、机械设备、交通工具、通讯、土地或土地使用权等各种有形资产的投资和对专利、商标、咨询服务等无形资产的投资。

39.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以其资本购买公司债券、金融债券或公司股票等,各种有价证券,以预期获取
一定收益的投资,由于其投资形式主要是购买各种各样的有价证券,因此也被称为证券投资。

与直接投资相比,间接投资的投资者除股票投资外,一般只享有定期获得一定收益的权利,而无权干预被投资对象对这部分投资的具体运用及其经营管理决策;间接投资的资本运用比较灵活,可以随时调用或转卖,更换其他资产,谋求更大的收益;可以减少因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而承担的投资损失的风险;也可以作为中央银行为平衡银根松紧而采取公开市场业务时收买或抛售的筹码。

40.进口替代战略:它强调以本身的制成品替代进口的制成品,即通常所说的国产化。

进口替代的
主要对象是在国内有较大市场的产品,国家通过家里贸易壁垒,对生产这些产品的国内厂商进行保护。

41.出口替代战略:强调出口的扩大能刺激并主导国内经济的发展,主张国家要改变为了进口替代
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推行鼓励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关税和汇率政策。

42.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
法两个方面。

最高层侧的经济政策手段可以划分为:财政手段、金融手段、行政管理手段、经济法制手段和制度约束。

43.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它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

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

财政收入主要包括:(1)各项税收: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
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等。

(2)专项收入:包括征收排污费收入、征收城市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

(3)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

(4)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这项为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

44.财政收入政策:即通过增税和减税及税种的选择调节投资和消费需求,实现收入和资金的再分
配。

45.财政支出:也称公共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
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

财政支出是一级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对财政资金进行的再分配,属于财政资金分配的第二阶段。

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只有按照行政及社会事业计划、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统筹安排运用,才能为国家完成各项职能提供财力上的保证。

46.财政支出政策:即通过政府预算支出的增减及财政赤字的增减影响总需求。

47.补贴政策:即在结构失衡或出现供给“瓶颈”时,提供各种形式的财政补贴,以保护特定的产
业及地区经济。

48.金融手段: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影响投资等
经济活动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手段。

49.政府调控:是指调控主体运用调控手段,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作用于调控对象,以达到预期
的调控目标。

50.行政管制手段: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干预经济活
动的政策手段。

51.经济法制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规范经济活动、保障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

西方经济学部分
1.需求: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愿意而
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

需求既强调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又要求消费者具备购买能力。

2.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
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3.供给:商品的供给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
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的数量。

经济学中涉及的供给不仅要求生产者有提供商品的愿望,也要求生产者有提供商品的生产能力。

4.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
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5.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
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6.比较静态分析:
7.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
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8.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
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9.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
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10.供给的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
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11.支持价格:是指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后果是供给大
于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增加库存或扩大外需。

12.限制价格:政府为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而对这些产品所规定的最高价格,限制价
格一般低于均衡价格,是政府为保护消费者利益而制定的最高限价。

13. 效用:消费者消费或拥有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一种商品给消费者所带来
的效用不同于该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是消费者对所消费商品给予的主观评价,不同的消费者在相同的时间、地点消费相同数量的商品组合可以分别获得不同的效用,即使同一消费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消费同样数量的商品组合也可获得不同的满足程度。

效用有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之分。

边际效用量的大小在消费者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

14.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
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放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15. 消费者均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并保持不变的一种状态。

在既
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当消费者每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都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时,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即
m Y Y X X MU P MU P MU ==//
用图形表示,即为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

16. 预算约束线:在消费者面临的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收入对效用最大化形成约束。

既定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可以购买到的商品组合构成的曲线即为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

预算约束线方程为:P1Q1+P2Q2=m 。

如图。

预算约束线限定了消费者能够选择的商品的范围。

17. 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就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程度满足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的
点的轨迹。

1)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2)在同一个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每一条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效用等级,并且离原点越远,所代表的效用等级越高。

3)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18.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它表示在保持消费者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条件
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商品的数量。

以RCS 代表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则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可以表示为:RCS 1,2=―ΔQ 2/ΔQ 1|u=u0随着第一种商品数量的增加,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呈递减趋势。

19. 替代效应: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导致的消费者对不同商品
需求量的改变。

20. 收入效应:收入效应则表示,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导致的消
费者对不同商品需求量的改变。

21. 边际产量:边际产量MP 是指,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个单位一种生产要素投
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

又称为边际产品或边际产出。

例如,生产资本投入量K 不变,考虑投入劳动投入增量dL 带来的总产量增dQ 量变化,则有MP =总产量的增加量d Q /劳动的增加量 dL
22.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或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
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当该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以技术水平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保持不变为条件的。

此外,只有当可变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边际产量才递减。

23. 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种商品在一定产量下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
种不同组合的轨迹,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其中的每一种组合比例所能生产的产量都是相等的。

等产量曲线表示能够产生某一产品在某产量水平下的所有可能的(有效率的)投入品组合。

24.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
一种要素的数量。

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

25.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两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过程中,普遍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维持
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
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之所以存在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主要是因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起作用。

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要素投入之间有适当的比例,这表明要素之间的替代是有限制的。

在同一条等产量线上,随着劳动对资本的不断替代,劳动的边际产量会逐渐递减的,而资本的边际产量则会逐渐上升的。

26.等成本方程:厂商使用生产要素需要支付费用,它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需要考虑的另一
个约束。

以rL和rK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价格,以C表现厂商的成本,厂商的成本可以表示为:C=rLL+rKK.如果成本既定,那么上式给出了厂商花费相同成本可以使用的所有不同的要素组合,故它也被称为厂商的等成本方程。

27.生产要素最优组合:在生产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者在成本既定时实现产量最大或
在产量既定时实现成本最小目标时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组合。

在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方程的图形中,生产要素最优组合表现为这两条曲线的切点,其满足的条件是:RTSL,K=rL/rK,rLL+rKK= c或:MPL/rL=MPK/rK,rLL+rKK= c。

上述条件表明,使用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相应的价格比,或者说,每单位成本用于任何要素的购买所得到的边际产量都相等。

厂商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与利润最大化是一致的。

28.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指随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
趋势。

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

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合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

而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会导致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

29.规模收益递增、不变和递减:是指涉及到厂商生产规模变化与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如果生产规
模的变化是由所有生产要素以相同比例扩大或减少而引起的,那么对应的产量变动就有三种情况:1)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2)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等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3)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

30.平均成本:分为行业平均成本和企业平均成本。

行业平均成本也称社会平均成本,是一个行业
内,对生产同种产品的所有企业按照加权平均数方法所计算的平均成本。

企业平均成本是由企业的总成本除以企业的总产量所得的商数。

31.边际成本:实际上是在任何产量水平上,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工人工资、原材料和
燃料等变动成本。

3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长期中平均每一单位产品的成本,在数值上等于长期总成本除以产量。

33.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总收益是每个时期厂商总的美元销售额。

总收益=价格×数量(在
完全售出的情况下)。

平均收益是指厂商销售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收入。

即总收益与销售量之比。

AR=TR/Q。

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单位产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

它可以是正值或负值。

边际收益是厂商分析中的重要概念。

利润最大化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公式:MR=△TR/△Q
34.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厂商从事生产或出售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赚取利润。

如果总收益大于总成本,
就会有剩余,这个剩余就是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讲的利润,不包括正常利润,正常利润包括在总成本中,这里讲的利润是指超额利润。

如果总收益等于总成本,厂商不亏不赚,只获得正常利润,如果总收益小于总成本,厂商便要发生亏损。

35.完全竞争市场: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

36.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生产和消费活动都会对别人产生影响,产生的是积极的影响、有益的影
响、正向的影响就叫外在经济。

企业外在经济是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得到改善而产生的。

相反,如果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恶化了,则是企业的外在不经济。

外在经济的具体表现是:行业规模扩大,给个别厂商带来产量与收益的增加。

37.价格歧视:是指一家厂商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索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价格。

它还可指一家厂
商的各种产品价格之间的差额大于其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

38.垄断竞争市场:是一种既垄断又竞争,既不是完全垄断和又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

是同类但不同
质的市场。

39.寡头垄断市场:就是少数企业控制整个市场,他们供应的商品占这个市场最大最主要的份额。

40.古诺模型:又称古诺双寡头模型(Cournot duopoly model),或双寡头模型(Duopoly model),
古诺模型是早期的寡头模型。

它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古诺于1838年提出的。

是纳什均衡应用的最早版本,古诺模型通常被作为寡头理论分析的出发点。

古诺模型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该模型也被称为“双头模型”。

古诺模型的结论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寡头厂商的情况中去。

41.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

约翰·纳
什1948年作为年轻数学博士生进入普林斯顿大学。

其研究成果见于题为《非合作博弈》(1950)的博士论文。

该博士论文导致了《n人博弈中的均衡点》(1950)和题为《非合作博弈》(1951)两篇论文的发表。

纳什在上述论文中,介绍了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区别。

他对非合作博弈的最重要贡献是阐明了包含任意人数局中人和任意偏好的一种通用解概念,也就是不限于两人零和博弈。

该解概念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

42.引致需求:是由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概念,是指对生产
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派生需求”。

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

例如:消费者为什么需要面包?因为面包能够提供直接的效用。

面包商为什么需要面粉?显然,他并不期望从面粉中得到直接的效用,他盘算的是,用面粉来生产消费者需要的面包以获取收益。

正是消费者对面包的需求引致了面包商对面粉这样的生产要素的需求。

因此,经济学家就把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称为引致需求。

43.边际产品价值: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品的价值。

它为一种投入品的边际产品(也就是额外一单位投入品所导致的额外产出)乘以产品的价格,即VMP=P×MP,表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个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

44.边际收益产品:是指由于使用额外一单位投入品X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

它等于投入X的边
际产品乘以厂商的边际收益。

45.平均要素成本:厂商购买每单位生产要素平均支付的成本,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生产要素
的价格既定,因而厂商的平均要素成本就等于该要素的市场价格。

在生产要素市场买方垄断的条件下,平均要素成本就是厂商面对的要素供给曲线。

这时,平均要素成本曲线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