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综合提升(一)(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综合提升(一
)
一、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与雅典民主政体
针对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古典文明在形成过程中,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某个人类共同体的经济生活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进而间接地影响到其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

中国黄河流域,平原土地丰饶,农业发达,实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烂;希腊多山、近海,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

……中国先秦时期形成王权专制政体;古希腊的雅典则建立起城邦公民政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东西方政治体制”提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理由充分、逻辑合理。

)
答案:示例:观点:东西两个古典文明之政治体制的不同,根源在于其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存在重要差异。

理由:古代中国与希腊雅典在文明形成过程中,中国是典型的大河文明,拥有黄河、长江等大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支配地位,人们聚族而居,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家长制存留下来,致使先秦时期的中国形成王权专制制度;而雅典多山、依海,是典型的海洋文明,农业不能满足生存之需,而手工业、商业及海外贸易较为发达,向往自由的思想有助于
民主政治的产生,人口的频繁流动使氏族组织逐渐瓦解,氏族制度终被废弃,随着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古希腊的雅典形成城邦公民政体。

总结: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导致这两个古典文明形成如此两种不同类型政治体制的根本原因。

(提出其他观点,如“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导致这两个古典文明形成如此两种不同类型政治体制的主要原因”或“东西方两个古典文明形成不同类型政治体制是综合因素的结果”等均可)
二、古代罗马与古代中国法律的区别
针对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罗马时代,法律之范围,极端狭小,故曰:“法律者,维持城市化秩序所必需之规则之总和也。

”基此定义,法律只建筑于限制极严之功利基础,其作用,在维持现状,在维持已然之社会生活,则当日之法律,并无创造性也明矣。

然则其原因安在耶?曰,当日之国家,只可谓各家族之联合体,家族内部之处置,国家不得从而干涉之,故有权者为家族,而非国家,有严格之家法,而无有力之国法也。

降至西历纪元前后,受希腊哲学思想之影响,法律观念为之一变,赛尔苏斯曰:“法律者,善良公平之艺术也。

”意若曰:法律者,何者为善,何者合乎正义,何者足称平允之标准也。

其基础,导源于自然法,嗣因与天主教一直吻合,复受宗教势力之推动,故是项理论,颇有权威,而足以推翻前说。

然此新观念,并非偶然形成,良以原始时代,家父权高于一切,对妻子、奴隶,滥用权威,违背人道,国家不能干涉,先贤自目击此不人道不平等之现象,乃希望伸张法律之权威,借重法律,以杀宗法之势力,而提高被压迫阶级之地位耳。

——摘自陈朝壁《罗马法原理》材料二唐代统治者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

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以礼入
法”,然后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

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

《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

中华法系以自己独特的风采影响着亚洲与其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罗马人法律观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唐律为代表的中华法系的特点及其与罗马法共同的历史价值。

答案:(1)变化:从认为法律是用来维护社会秩序的到认为法律是用来维护公平正义的。

原因:早期家族观念对法律影响大;后来受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法的影响;天主教势力的推动;宗法势力过大。

(2)特点:法律有继承性;以礼入法,礼法并施;注重刑法;判决注重事实;注重维护封建秩序和儒家伦理道德。

共同价值:分别对东西方法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都是人类社会宝贵的遗产。

三、古希腊人文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
1.相同点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例如,古希腊先哲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提出“人之性恶”等。

(2)都强调道德的作用。

例如,古希腊思想家主张改善人们的灵魂,以德教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主张以德治民。

2.不同点
针对练
普罗泰格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

”孔子也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普罗塔格拉的思想受到孔子的影响
B.东西文化交流自孔子时代就已展开
C.二者思想都体现了古代的人文精神
D.两人的思想均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解析:材料中讲述到普罗泰格拉怀疑神灵,也意味着肯定人的价值,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也体现出孔子重人事的主张,因此普罗泰格拉和孔子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C 项正确。

答案:C
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变
专题主线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
(1)夏、商、西周到春秋时期:以宗法分封制为代表的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的早期政治制度。

(2)战国以来到明清时期:以官僚政治为特征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2.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

(2)神权与王权结合。

(3)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核心
(1)演变:该制度春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汉至元发展完善、明清强化至顶峰,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2)两对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属于中央集权的范畴;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属于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表现。

上述矛盾典型地体现在秦汉、唐宋、元明清时期。

(3)三条主线: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与中央机构的演变,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系统归纳
一、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演变
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度。

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中央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夏、商、周时期的贵族世袭任官到秦朝由皇帝
任命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夏、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官员把持。

二、专制集权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针对练
1.(2019·吉林三模)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据此可知,分封制( )
A.利于通过地缘政治加强统治
B.是典型殷人血缘政治的延续
C.加强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D.是西周时期的官僚体制创新
解析:“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可见强化了地缘统治,故选A项;“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血缘政治已被突破,排除B项;“西周的封邦建国”不是一种中央集权体制,排除C项;“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可见是在前代血缘政治的发展,只不过加大了姬姓的成分,排除D项。

答案:A
2.(2019·潍坊模拟)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
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到唐代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

墓志署名的变化反映了( )
A.宗法意识的淡薄B.考试入仕的开始
C.三省六部制的影响D.特权垄断的削弱
解析:据材料墓志署名由魏晋南北朝时的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转变为唐代官衔,这说明门阀士族势力的逐渐衰落,即特权垄断的削弱,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墓志署名内容的变化,而不是宗法意识的淡薄,排除A项;考试入仕从隋朝开始而不是唐代,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答案:D
3.(2019·汕尾质检)史学家翦伯赞说:“中国古代独裁政治发展到顶点的时候,连自己御用的中央政府,也是不要的。

他要求把政权引渡到自己的卧榻之侧,所以尚书台权力提高,中央政府的权力就要减低,总理国家庶政的三公便变成‘坐而论道’的闲员了。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中枢权力体系完备
B.地方的自主性遭到了削弱
C.君主集权渐趋强化
D.宰相逐渐退出权力的重心
解析:由材料“中国古代独裁政治发展到顶点的时候,连自己御用的中央政府,也是不要的。

他要求把政权引渡到自己的卧榻之侧,所以尚书台权力提高,中央政府的权力就要减低,总理国家庶政的三公便变成坐而论道的闲员了”可知最高统治者通过重用身边的侍从加强自身权力,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枢权力逐渐削弱的现象而非体系完备,排除A项;材料强调君主专制而非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君主权力的加强而非宰相权力的变化,排除D项。

答案:C
4.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后,“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已而又以他官参议,而称号不一,出于临时,最后乃有‘同品’‘平章’之名,然其为职业则一也。

”传统宰相职务慢慢变成虚衔,真正宰相成为临时性职务。

这一做法( )
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加强了吏治的建设
C.实现了决策的民主化
D.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解析:A项表述与题目中“传统宰相职务慢慢变成虚衔,真正宰相成为临时性职务”相符,故选A项;题目牵涉的是官员,与吏治无关,排除B项;根据题意,有利于君主专制,不利于决策民主化,排除C项;根据题意,增加了官员的数量,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
除D项。

答案:A
5.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加之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

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内阁已经取代六部的权力
C.内阁权力不受制约
D.君权受到内阁制约
解析:明废丞相后一部分相权流向六部,内阁凭借皇帝的信任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表明内阁权力本质上源于皇帝,内阁地位的上升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A项。

答案:A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专题主线
1.古代中国的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与手工业、商业发展相辅,但受经济政策制约的特征。

2.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3.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在民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商人出现、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六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5.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系统归纳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阶段和影响
1.原因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尤其是铁犁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和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


权位于南方时,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2.三个阶段
3.
(1)城市交通方面: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2)人口分布方面:北方人口的南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3)文化教育方面: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生态环境方面: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民族关系方面: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民族融合。

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化和统一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问题
1.古代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形成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2)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3)王莽实行王田制:王莽在建国元年宣布将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实际就是恢复西周的井田制,天下土地国有。

(4)屯田制:三国时期的屯田制,是国家对国有土地的一种经营方式,它由曹操率先实行。

招募流亡农民在许县附近实行屯田,后实行军屯。

魏末晋初,由于国家对屯田的剥削日重,赋役越来越沉重,屯田制逐渐瓦解。

晋武帝时期两次下令罢屯田官,民屯宣告废止。

(5)占田制:为了加强对自耕农的控制,限制土地兼并。

西晋颁布的土地、赋税制度。

从占田制的内容看,它是一种既保证政府收入,又保护士族特权的一种土地制度。

(6)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均田制是封建土地国有制的一种,以人丁为主负担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

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是三位一体。

(7)宋朝:在宋朝初期,宋太祖一改过去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推行比较自由的土地买卖和民间借贷政策,导致地主豪强不断兼并土地。

随后实施的王安石变法也只是暂时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

(8)清实行更名田: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下令把一部分明代藩王所占田地给予原耕种之人,永为世业,号为“更名田”。

第二年,又下令免除他们的租纳,减轻了对这一部分农民的剥削,使之完全处于自耕农的地位。

清代的“更民田”政策,承认农民已占有的明朝官田为私有田。

从而使庶民土地所有制得到发展,也令小地主、自耕农、半自耕农不断产生,稳定了他们的地位。

2.土地兼并
(1)含义:土地向少数人高度集中的过程。

(2)方式:买卖、抵押、赏赐、强占。

(3)原因:直接原因是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影响。

(4)概况:东汉和唐朝,田庄是最普遍的大土地经营单位;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土地私有进一步发展。

(5)影响: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始终存在的现象,它使国家丧失赋税收入;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农民日益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6)政府对策: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运用政治权利,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一是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土地,通过均田、限田,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二是保护自耕农经济,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巩固统治。

对土地占有情况进行调整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消灭土地兼并,但常常会出现短暂的“治世”景象。

针对练
1.(2019·济南模拟)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

这主要说明( )
A.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
B.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
C.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
D.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
解析:据材料“公田赏赐给……士兵作私田”和“向私田征税”说明逐步承认土地的私有性质,故选A项;据所学,经济的改革的根本因素是巩固统治,排除 B项;据所学,晋鲁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不是封建化改革,排除C项;材料主要说明经济改革对土地的作用不是对王权的作用,排除D项。

答案:A
2.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
B.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解析:据材料“比置庄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可知政府限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据材料“听卖永业田”、“良田收百顷”、“寺观广占田地”和“比置庄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均说明政府对土地控制能力有限,故B项正确;据材料“庶人”、“工商”、“王公百官”可知仍旧存在士农工商社会结构,故C项错误;据材料“恣行侵吞,莫惧章程”可知政府抑制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9·广州模拟)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

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

宋代租佃制( )
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
C.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
D.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解析:通过题干中地租形式的不同——“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可知在宋代租佃制之下,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轻,故选D项;租种地主土地的主要是农民,不是自耕农,排除A项;通过题干中“以产品地租为主”,可知该形式能够促进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租佃制之下,农民的负担会加
重,不是减轻,排除C项。

答案:D
4.(2019·揭阳模拟)明代学者丘浚曰:“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

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也。

”自中唐到明清,国家赋税大多出自江南。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 )
A.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政府以重税削弱江南财力
C.京杭运河便利赋税北运 D.政权的建立者都是北方人
解析:题干反映国家赋税大多出自江南,并结合所学知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赋税大多出自江南,而没有提及北南征税标准不一,排除B项;京杭运河便利物资北运,而不仅仅是赋税,排除C项;题干意旨与政权的建立者都是北方人的关系不大,排除D项。

答案:A
5.太湖平原在宋代盛产粮食,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但到了明清时期,粮食不能自给,变为粮食输入地。

出现此变化主要由于明清时期该地( )
A.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B.经济重心地位的削弱
C.人口生育总量的膨胀D.农业种植空间的缩减
解析:在宋代,太湖平原农业高度发达,到明清时期,“粮食不能自给,变为粮食输入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时期,该地区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粮食生产处于次要地位,这体现了太湖平原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故选A项。

答案:A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的辉煌
专题主线
1.古代中国思想的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对其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君主专制)。

2.科技成就: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文学与艺术成就: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历程,逐步走向世俗化、平民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是戏曲艺术的瑰宝,成为“国粹”。

系统归纳
一、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地位及原因
1.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先进性:四大发明,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发明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2)广泛性:在数学、天文、历法、冶炼、造纸、印刷、造船、建筑、医药学、农学、水利工程、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3)实用性:生产的需要推动科技发明,科技发明又服务于农业、手工业等。

(4)经验性: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记载和总结或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记录。

(5)封闭性: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科学技术难于推广,不能转化为普遍生产力,具有很大的封闭性。

2.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1)政治
①中国确立了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封建国家在科技发明中起了相当重要的组织和支持作用。

②统一是历史的主流,社会相对稳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经济
①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并能不断吸取外来先进文化提高自己。

②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科技发展。

(3)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的文明古国,为科学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4)政策: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5)主观因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等。

3.16—18世纪古代科技没能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1)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封建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

(2)明清统治者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压制手工业发展,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3)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窒息了学术氛围,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4)当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中国封建统治者又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

总之,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使其没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4.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古代科技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是对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而西方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