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要点内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
2.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教育同社会发展的本质联系,二是教育同人的发展的本质联系。
3.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4.简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一)教育学的产生
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萌芽时期的教育学就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它是教育理论萌发和产生的时期。
这一时期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但有不少思想家和教育家以自己的哲学观点为基础综合着政治观和伦理观等来探讨教育方面的问题,总结概括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遗产。
孔子:“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墨家“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
道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
乐正克所著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学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第。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还提出“不凌节而施”“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等。
(二)教育的独立形态阶段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
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
学著作。
提出:每个人都有接受
教育的可能性和权利,教育是形
成人的品德和智慧的最重要的
工具,通过对人的教育可以达到
改造社会的目的。
夸美纽斯被公
认为教育学的奠基者和创始人,
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2)卢梭对教育学的最大贡献
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
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
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家、
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
角度,对儿童深入了解的需要,
认识到这是有效教育活动不可
缺少的重要依据。
(3)康德对教育学的贡献不仅
表现在为认识人性提供了一种
新的哲学思维框架,而且他还是
第一个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
座的教授。
(4)裴斯泰洛齐,他以博大胸
怀和仁爱精神进行多次产生了
世界影响的教育实验。
他认为教
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
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
天赋力量。
(5)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著名
的“白板说”。
主张取消封建等
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又主张绅士教育。
轻视国民教
育。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
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
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
自此以
后,教育学作为相对独立的以教
育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活动
规律为宗旨的学科地位被确立
了。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
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政治
学等经验学科逐渐兴起。
对教育
学的发展趣了巨大的作用,自19
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
了各种种样的教育学,并形成了
许多门类,教育科学迅速地发展
起来。
(1)斯宾塞《教育论》提出教
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
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由杜威创
立,其代表作为《民本主义与教
育》。
主张教育即生活,“做中
学”。
(2)凯洛夫《教育学》是一本
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
法阐述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
育学。
(3)我国杨贤江1930年出版《新
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
著作。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
猛发展,人们认识到提高生产效
率和发展经济的关键在于智力
的开发和运用,由此在世界范围
内进行新的教育改革,从而促进
了教育学的发展。
第一章教育概述
1.什么是教育?它是如何产
生的?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有意识
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
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
它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
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专指学校教
育而言的,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
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
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
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
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
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怎样理解教育的构成要素
和属性?
构成要素:教育者,凡是对受教
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
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都可以称为教育者。
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
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的
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
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
取的办法,包括教育内容和手
段。
3.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
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
动,这就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2)教育的社会性:教育的永
恒性。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
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
生,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
展。
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离
不开教育,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范
畴。
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随着人
类社会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社
会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阶
段,教育都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
特点。
教育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
会里,教育具有阶级性。
一定的
教育反映一定阶级的要求并为
之服务,它主要体现在教育目
的、制度、方针和内容上。
教育
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为生产力和
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但它还有
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具体如下: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
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
的不平衡性。
4.各社会历史形态的教育有
哪些特点。
(一)原始社会教育
(1)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
职教育人员,教育是统一的、共
同的、平等的。
(2)教育与生产
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
起,还没有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
活中分化出来。
(3)教育的方式
是“口耳相传”。
(4)教育内容
简单。
主要是与生产、生活的现
实需要直接相关的知识。
(5)教
育没有阶级性。
(二)奴隶社会教育
(1)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
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2)
教育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
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3)
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4)
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即
礼、乐、射、御、书、数。
(5)
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三)封建社会教育
(1)教育是封建地主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剥削和统治农民的官吏。
(2)教育具有森严的等级性,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家庭出身的品级都有严格规定。
(3)在教育内容上“独尊儒术”,在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实行棍棒纪律教育。
(4)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教育。
(四)资本主义社会教育
(1)教育目的的双重性。
一是培养统治阶级子弟成为领导、管理生产,从事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二是培养劳动人民的子弟,在政治上成为温驯的公民,在生产上成为熟练操纵机器的工人。
(2)在教学内容上增加自然科学的科目,使代数、三角、物理、化学、生物等逐渐成为学校的必修学科。
(3)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实验、演示、实习及电影、广播、电视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4)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五)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1)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权为劳动人民所掌握。
(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以马克思主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受教育者。
(3)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
(4)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
(5)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主张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各族人民都有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
(6)社会主义的教育是与宗教相分离的,反对宗教对教育的干预。
5.学校是在什么时候才产生的?其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学校教育是奴隶社会时期产生的。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
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从事教
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
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
了一定的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
验传递成为可能。
(4)国家机器
的产生,需要专门教育机构来培
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6.何谓学校教育制度,制定它
的依据是什么?
广义的学校教育制度指国家制
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
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
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
度,简称学制,指各级各类学校
系统。
制定依据:(1)学制受一定社会
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
(2)学
制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
约。
(3)学制受人的身心发展规
律所制约。
我国学制发展:产生于商周,发
殿于秦汉,完善于隋唐两宋。
现
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始于清朝末
年。
1902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
学制。
1903年癸卯学制。
1922
年壬戌学制,也叫新学制,即所
谓“六三三制”
主要的学校教育系统:普通教育
系统;专门教育系统;成人教育
系统。
7.简述我国现行学制(我国基
本教育制度)
(1)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
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
校教育制度。
(2)国家实行九年
制义务教育制度。
(3)国家实行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
(4)
国家实行教育考试制度。
(5)国
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
(6)国家
实行学位制度。
8.试述当前学制改革的趋势。
(1)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2)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
教育。
(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
前,义务教育年限处长。
(4)寻
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
术教育的最佳结合。
(5)高等教
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
化。
(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
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
教育。
9.什么是义务教育?意义如
何?有哪些特征?
主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
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
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
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
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
强制性,二是普遍性。
意义:(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
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
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义
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
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
的提高。
(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
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
公民的法律意识。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政策:
(1)把“普九”当做教育工作
的“重中之重”,加大对义务教
育的投入。
(2)从实际出发,分
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3)建立“普九”评估验收和
表彰奖励制度。
(4)大力扶持贫
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
10.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论,
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
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教育
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天。
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动
物的本能,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
人类社会中,也存在于动物界。
教育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活动,
在这个问题上人和动物没有本
质区别。
代表:法国利托尔诺,
英国沛西能。
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
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代表:
美国孟禄。
劳动起源论:认为人类社会是和
人类同时出现的,自从有了人类
社会以来就有了教育。
教育是人
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动。
教育既是和人类社会同时产生,
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
发展变化着。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试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对经济的制约作用:(1)社
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
展规模和速度。
(2)社会经济的
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
育结构。
(3)社会经济的发展制
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
(4)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
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
革。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1)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
段。
①教育能使潜在的生产力转
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②教育能把
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化
的劳动者。
③教育能把较低水平
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
动者。
④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
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
者。
⑤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
转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2)教
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
径。
教育在科学知识再生产方面
所发挥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它的
继承性上。
其次,通过学校教育
所进行的再生产又是一种扩大
的再生产。
最后,通过学校教育
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又
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
(3)教
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与新
的生产力。
2.怎样理解教育与政治之间的
关系?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
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
治制约着受教育权。
(3)政治制
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1)教育
能够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
(2)
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
促进社会政治民主。
(3)教育可
以形成政治积极的舆论力量,促
进政治制度的发展。
3.什么是文化?教育与文化之
间的关系如何?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价值观、规范准则、意义符号等)。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构等,包括社会的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教育、社会风俗习惯以及规章制度。
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一)在宏观层次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发生影响。
(1)社会文化背景教育具有影响作用:其一,社会文化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而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就必须发展教育事业。
其二,文化的发展促使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加强。
(2)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具有影响作用:其一,民族文化传统,特别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需要一定的活动实现传承。
文化为其传承最终选择了教育。
其二,作为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民族价值取向极大地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对教育地位的认识、对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选择。
其三,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制度的确立具有影响作用。
其四,无论民族文化传统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与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是否一致,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都存在着影响。
(二)在微观层次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构成。
(1)社会文化影响学校文化。
(2)社会文化直接影响课程文化。
(3)社会文化影响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
(二)教育能够选择文化。
(三)教育能够整理文化。
(四)教育能够活化文化。
(五)教育能够促进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
(六)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
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表现
在哪些方面?教育对科学技术
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1)科
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
(2)科学
技术影响学生(3)科学技术影
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
(4)教
育技术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
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1)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
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
理的后备力量。
(2)教育能够生
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
(3)教育
能够加速科学与技术相互转化。
(4)教育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
为现实的生产力。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什么是人的发展?影响人的
发展因素有哪些,各起什么作
用?
人的发展,指的是人从出生到死
亡,在身心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
的变化。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
作用。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
作用。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
作用。
人的发展动力观:内发论,强调
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
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
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的。
代表中国孟子,弗洛伊德,
美国威尔逊、,格塞尔。
外烁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
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
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代
表中国荀子,英国洛克“白板
说”,美国华生。
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
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
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
作用的结果。
2.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
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
的生理前提,为的人身心发展提
供了可能性。
遗传对心理发展的
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通过人的素质影响智能的发展。
二是通过气质类型的因素影响
人的性格和情绪特点。
(2)遗传
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
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人的身心发展和年龄特征都受
制于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不同
的年龄阶段反映出不同的生理
与心理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
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
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另外
遗传还潜在地决定着人的个体
发展的最高级限和发展的速度,
从而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
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3.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
具有特殊功能并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
独特功能:(1)学校教育对个体
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
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
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
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
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
作用:(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
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
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实
施影响和指导的活动。
(2)学校
教育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
动。
(3)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
供的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及
个人的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
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
(4)
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更雄厚的物
质基础和科学作为依托,能为人
的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更先
进的技术手段、更为科学的方式
方法和更丰富深刻的教育内容。
(5)学校教育具有良好的纠偏
机制。
4.简述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
发展中的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
中起动力作用。
教育和环境的影
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参与以
及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起作用。
人
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外部环
境的影响,而是通过自身的活动
去积极地、能动地反映外部环境
的。
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
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
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
取决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
动中所付出的精力。
所以学生个
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
的动力。
具体表现在:人是通过
活动而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并
获得发展的;人的发展方向和水
平由活动的性质和水平所决定;
通过活动人可以改变环境,使之
有利于人的发展。
在遗传、环境、教育问题上的不
同观点
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受
先天不变的遗传决定的。
美国桑
代克、霍尔。
环境决定论:认为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决
定一切的意义。
美国华生。
二因
素论,认为人的心理的发展不是
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
也不是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
受或反映,而且是内在品质与外
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遗传决定论片面强调遗传素质
的作用,忽视其他因素在人身心
发展中相互作用,陷入了唯心主
义“先验论”;环境决定论片面
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否定
了生理的遗传性和人的主观能
动性,步入了机械唯物论;二因
素论则是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
定论的混合体,同样否定了人的
主观能动性,抹杀了教育的主导
作用。
5.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哪些?
教育如何遵循这些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和
相互联系性。
首先是生理发展和
心理发展保持高度协调性。
其次
是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
互相影响的。
(2)人的身心发展
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在整体
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
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
有一定的顺序。
(3)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总体特征,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矛盾的重点,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
(5)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6)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顺序性以及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在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
(7)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在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他们在身心发展上在着个别差异。
青少年儿童在兴趣、智力和才能、性格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
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自身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6.初、高中学生身心的年龄特征有哪些?怎样进行教育?
初中生生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身体外形的变化:身体迅速增高、体重迅速增加,胸围、肩宽、骨盆宽、坐高等外形在青春期也都有很大变化,反映了初中生处于人生第二次生长高峰
的特点。
(2)内部机能的变化:
进入青春期的少年除了身高外
形剧变外,各内脏、器官和系统
也都有了很大找麻烦化,机能得
到加强。
另外人体内的一些激素
也更加活跃起来。
大脑和神经系
统也进一步成熟和完善。
(3)第
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的开始。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认知、
情感及意志方面的发展。
认知能
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情感的发
展表现为情绪的两极性明显,且
两种相反情绪的转换剧烈迅速,
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
端。
在意志方面,意志品质的主
动性、坚持性、自制性方面有所
加强。
(2)自我意识的发展。
主
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自我体验能力的发展和自控能
力的发展。
(3)社会性发展。
表
现在性别角色认同和异性吸引;
与同伴的的交往;强烈的友谊
感。
如何教育:(1)重视青春期教育。
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
必然性和重要意义,设法帮助他
们平静地面对生理上的巨大变
化,减少成长的烦恼。
(2)丰富
精神生活。
发展爱好、特长,多
参加有积极社会意义的活动,是
发挥少年旺盛精力和充沛体力
的重要教育策略。
(3)鼓励独立
判断、独立思考。
高中生身体发展的年龄特征:
(1)在身体形态方面,高中生
的身体增长速度逐渐减慢,正常
情况下,身高平均每年长高1-2
厘米,体重年均增加1-2千克。
(2)在体内机能方面,18岁时,
心脏的形体、血压、脉搏及恒定
性等指标逐步达到成人标准值,
呼吸频率、最大吸氧量等的能力
达到成人水平,从而提高了对速
度、耐力的适应能力。
(3)在神
经系统方面,大脑重量与平均容
积达到成人水平。
(4)在生殖机
能方面,到18岁,性发育的第
一性征即生殖器官发育更趋成
熟。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不平
衡性。
(2)动荡性。
(3)自主性。
(4)前瞻性。
(5)进取性。
(6)
闭锁性。
(7)社会性。
如何教育:(1)学会正确认识和
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2)树
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
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
的意识和能力。
(3)正确处理友
谊、爱情和婚姻。
第四章教育目的
1.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
的意义如何?教育目的的制定
要依据哪些因素?教育目的的
功能?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
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
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
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
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学
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
求。
意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
的出发点和依据。
教育目的是一
切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是
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依据因素:(1)特定的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背景。
社会政治、经
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制定教育
目的客观依据。
(2)青少年身心
发展的规律。
(3)人们的教育理
想。
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
具体表现为:第一,对教育的社
会性质有定向作用;第二对人的
培养有定向作用。
第三,对课程
的选择及其建设有定向作用。
第
四,对教师的教学方向有定向作
用。
(2)调控功能。
第一通过确
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第二
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
第三
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3)评价功能。
第一对价值变
异情况的判断与凭借;第二,对
教育效果的评价(4)激励功能。
第一,激励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
式,把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转化
为学生的学习目的;第二,激励
受教育者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
育活动。
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无目的
论,代表杜威;个体本位论:代
表卢梭;福禄培尔、斐斯泰洛齐。
社会本位论,代表赫尔巴特、涂
尔干、孔德。
(4)社会需要与人
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
各部分的含义是什么?
(1)德育。
即思想品德教育,
它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
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
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
影响,使他们形成教育者所期望
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智育。
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
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
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
知因素的教育。
(3)体育。
是教
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健身知识、
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
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
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需要和习
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4)
美育。
又称审美教育。
它是教育
者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
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
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
素养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
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劳动
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受教
育者初步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
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3.什么是素质、基础素质?
素质是个体的先天禀赋以及在
此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影响
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
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人类文化
在个体心理上的内化和积淀。
基
础素质包括身体和生理素质;心
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
4.素质教育的特征有哪些?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内容的
基础性;教育空间的开放性;教
育目标的全面性;教育价值的多
元化。
5.如何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学术界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