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劲舞大河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风劲舞大河安
作者:***
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年第12期
九曲黄河,滔滔东流,以龙腾虎跃之姿穿越晋陕大峡谷后,在三门峡谷浊浪排空,浪遏飞舟。
大禹在这里斧劈三门,引黄东去,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禹风禹魂;中流砥柱在这里傲然屹立,成为勇毅坚守初心的时代脊梁;老子在这里著述《道德经》,流传了俭与廉的智慧启示,为黄河三门峡文化注入了深厚的廉洁基因,并在千年的传承与浸润下,形成了极富地域特色的廉洁文化形态。
作为三门峡水利枢纽的管理机构,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珠集团)在着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同时,赓续廉洁基因,传承清廉精华,进一步挖掘和拓展黄河三门峡文化中丰富的廉洁元素,更好地认识学习黄河文化中的廉洁文化,从廉洁文化中汲取智慧、凝聚力量,发挥黄河廉洁文化在彰显“不想腐”治本功能中的精神滋养作用,让极富黄河三门峡地域特色的清风廉韵浸润大河上下。
河清海晏承禹志
相传,远古时期,大禹治水来到三门峡所在的黄河中游,看见一座大山挡住了河水去路。
大禹挥动神斧,将大山劈开三道峡谷,即人门、神门、鬼门,疏导黄河水东流入海,三门峡由此得名。
大禹风餐露宿、殚精竭虑、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多年艰难困苦,终于降服水患、造福四方,千百年来一直被后世传颂。
对于大禹治水的功绩,《荀子·成相》中这样记录:“禹有功,抑下鸿。
”《越绝书·外传记地传》中有云:“禹始也,忧民救水。
”《左传·昭公元年》中更是有“微禹,吾其鱼乎”的记载。
一些史籍甚至用禹迹、禹甸、禹域来指代中华大地,由此可见人们对大禹的敬仰之情。
而大禹治水精神中的廉洁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极其重要的传承和弘扬价值。
克己奉公,公而忘私。
根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的父亲鲧采用“湮”“障”之法治理洪水,历时9年,不仅没有治平洪水,反使堤溃坝毁,造成更大的灾难,因此被舜帝流放到羽山而死。
舜帝命大禹治理洪水时,大禹心怀治理水患的天下大义,未因个人恩怨而拒绝,毅然决定临危受命。
大禹在和舜帝、皋陶讨论时,曾说:“子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葵甲。
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尚书·益稷》)为了不耽误治水进程,大禹辛日娶涂山女,甲日即返回治水。
之后,13 年治水历程中,他更是三过家门而不入,就连自己的儿子启出生都没有返家。
后来,人们就用“辛壬癸甲”形容一心为公、大公无私的精神。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韩非子·五蠹》曰:“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尸子》曰:禹“手不爪,胫无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
为了治理水患,实地调查各地水情,大禹身执耒臿,劳身焦思,夙兴夜寐,殚精竭虑。
累得大腿没有了肉,小腿没有了毛,手脚上满是厚厚的老茧,甚至得了偏枯之疾,以至于走起路来一颠一跛。
腿脚不便,他便拄着拐杖四处勘察测量,雨水淋湿了衣裳也顾不上更换,帽子被风吹跑、鞋子脱落也顾不得捡,这些都是为了争分夺秒抢占治水的有利时机。
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住着简陋低矮的房子,穿着粗劣破旧的衣裳,吃着粗糙简单的食物,号召大家节约勤俭、廉洁自律,尽己所能将人力、物力充分运用到治水上去。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民本”一词出自《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大禹家风家训的集中概括。
大禹治水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救民于水火。
对于百姓的困苦,他都能感同身受,就像孟子有云:“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
”在大禹看来,百姓如果不能丰衣足食,就是自己没有尽到职责。
在治理水患的过程中,他时刻关注民间疾苦,关心百姓生活。
对于居住在低洼潮湿地区的百姓,给他们发放适合此地区种植的稻种;对于穷困潦倒、居无定所的百姓,他让后稷分发救济的粮食。
这些利民爱民的做法,让百姓即使在灾荒之年也有基本的保障。
实践探索,心怀天下。
《宋史·河渠三》中记载:“昔禹之治水,不独行其所无事,亦未尝不因其变以导之。
”可见,大禹治水不是逆水而行,而是顺应水的本性加以疏導,通过实地调研、实践探索来总结规律、掌握规律。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亲自登高山,涉江湖,踏遍九州,体察山河形势,了解河流变化习性,“随山刊木”“行山表木”,使用原始的测量手段,测量地形高低,经过无数次实地调查研究,大胆提出了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治水方略,制定了“因水之力”疏导积水入海的方略,即“治水顺水之性,不与水争势,导之入海,高者凿而通之,卑者疏而宣之”的治水方针。
他将天下按地域特征划分为九州,为奠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实行大一统打好了基础。
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意思是说,大禹平时饮食粗糙简单,但是对先祖的祭祀格外用心,平时穿的衣服并不讲究,只有在祭祀时才会穿上华丽的祭服,住的房子低矮简陋,但是在兴修水利上尽心尽力。
所以孔子说,对于大禹,我真是找不到任何缺点来指摘他。
孔子的这番话不仅是对大禹个人的赞美,更是对其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廉洁精神的一种肯定。
只有时刻牢记以民为本、崇尚清廉,始终防微杜渐,才能真正让清廉永驻心间,落到实处,才能换来海晏河清的清明景象。
大禹身上所熔铸的精神品格,在4000 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脉相承,直到今天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
砥柱中流定波心
中流砥柱位于三门峡水利枢纽坝体下游200米左右的激流之中。
“中流砥柱”一词,最早出自《晏子春秋》,其后作为成语经常使用,自古以来被誉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说:“砥柱者,山名也。
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
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
”还原当时情况,应该是说黄河南出晋陕峡谷,至风陵渡折向东北滚滚而来,百余里后遇崇山峻岭挡道,河水不能下泄,聚水成湖,泛滥成灾,淹没村庄和农田,百姓流离失所。
尧不忍百姓受难,派大禹治水。
大禹现场查明山形地势,抡起开山神斧,三斧子就把大山劈开三个峡口,水分为三股向下流去。
这三个峡口,就是后来人称的人门、神门、鬼门。
大禹开完三门,又在鬼门与神门之间,开出一座砥柱岛,用它来定波镇澜。
从历史记载来看,砥柱最早应是一座山或岛。
因三门峡段黄河谷深、水险,砥柱高雄,不便漕运,所以历代皆有凿修者,加之年久崩塌,致使其逐步变小成石柱,虽只有10 多米高,但无论黄河水如何高涨凶猛,总也没有淹没过砥柱,砥柱总是稳健地屹立于黄河激流中。
古时黄河上的船工又叫它“朝我来”。
船只驶过三门以后,就要朝着砥柱直冲过去,眼看船就要与砥柱相撞时,砥柱前面波涛的回水正好把船推向旁边安全的航道,避开了明岛暗礁,顺利驶出峡谷,避免了船毁人亡。
中流砥柱,是自然景观,更是一种精神象征,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不屈、敢于战胜艰险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它更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文化,代表了那些艰难险阻中能起到支柱作用、能负重任、能顶危局的坚强力量。
砥柱精神的本质和实质,就是砥柱中流,就是人民、民族和时代的“脊梁”。
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引用“中流砥柱”来比喻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抗战和民族解放运动中发挥的作用,从而赋予中流砥柱崭新意义。
砥柱精神的核心意蕴,就是初心与坚守。
1945年4 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写道:“三次革命的经验,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
”中国共产党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进程中,“不忘初心,不负使命”,奋勇前行,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作为时代发展中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都初心不改,坚如磐石,领导国
家从落后走向进步,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苦难走向辉煌。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中流砥柱。
砥柱精神的时代表达,就是斗争与奉献。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中华民族面临外辱内困的关键时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抗战中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
1941 年5 月,毛泽东同志在《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中第一次使用“中流砥柱”,文中指出,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砥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乱云飞渡、黑云压城、浊浪滔天、风雨如磐等复杂纷纭、危险紧急的非常情势之下,坚忍不拔、奋斗不辍、奉献不止的坚持与坚守、引导与召唤、牺牲与抗争。
上善若水泽万物
三门峡水利枢纽以西70 余千米的函谷关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这里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地处“两京古道”,是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是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起源地。
《道德经》是老子在函谷关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包含了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思想,包括丰富的廉洁思想内容,其中以水喻道、以道为镜的思想,值得品读与借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用水的哲学参透做事为人的原则。
“水”对老子而言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善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常常把自己放在低处,这是谦卑谨慎、无私利他的精神。
心善渊,心要像大海一样海纳百川,胸怀宽广,深沉大度,有胸怀国之大者的大格局。
与善仁,水润万物一视同仁,不会因高低贵贱而有变化。
言善信,像水一样堵止开流,遵守承诺,言出必行,行必果。
正善治,治理国家或管理企业和团队,也要像大禹治水一样,从善如流,因势利导去治理,做到政清如水,公平公正,清廉不腐败。
事善能,处事如水般随物成形,善于发挥才能。
动善时,行动如水一样涸溢随时,善于顺随天时,懂得把握时机。
这些“水哲学”督促我们在实践中寻求万物发展之要,在廉明中探索水润通泽之道,以人为镜,以水为舟,奋发有为,踔厉笃行,这是时代的使命,初心的坚守,也是责任的担当。
当然,《道德经》中包含的廉洁思想还有很多,其中提出的“不可见欲”“生而不有”“去彼取此”“少私寡欲”“知足常足”“慎终如始”等思想跨越时空,对我们增强党性修养,做到勤俭节约、廉洁自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初心久久终为民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建设者以强国为目标、以奉献为己任,克服难以置信的困苦,历经超乎想象的磨难,踏平数不胜数的坎坷,建成了“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
66 年来,无数枢纽建设管理者前赴后继、矢志不渝,探索创新,战胜艰难险阻,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
在工程建设及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廉洁文化及形成的宝贵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时至今日仍然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坚定信念、为民造福的民本精神。
为彻底解除黄河下游的洪灾威胁,结束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苦难历史,为落实毛泽东同志发出的“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党和政府在当时国力还十分贫弱的情况下,着眼于“黄河安澜、国泰民安”这一目标,通过了第一部流域规划——《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毅然决定在黄河上修建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
工程建成与成功运用后,在黄河治理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黄河从此开始變害为利,不仅根治了水患,实现了岁岁安澜,且自建成投运以来,发挥了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调水调沙、生态等综合效益,为黄河下游经济社会发展和两岸人民提供灌溉供水和生态之利,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为民造福的赤子情怀。
团结一心、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持。
工程建设前夕,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组建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指示各部委和地方迅速抽调干部2968人,抽调青壮劳力6000 多名,支援三门峡工程建设。
当时参加三门峡枢纽建设的各类人员达到20000 多名。
1957 年4 月13 日,三门峡水利枢纽正式开工。
《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发表了《大家都来支援三门峡啊!》的社论,全国迅速掀起支持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的热潮。
北到大兴安岭,南至湛江港,80 多个大中城市的300 多家工矿企业,想方设法把施工所需要的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三门峡大坝工地。
初期,工程建设技术人员放弃大城市优越条件,纷纷请战,投身治黄事业,从四面八方来到三门峡水利枢纽工地,不讲报酬,不计得失,所有干部与普通职工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冒严寒、战酷暑,荒野安营、河滩扎寨,披星戴月、肩挑手扛,在艰苦的条件下,凭着一股劲、一股气,战胜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完成了工程建设。
在施工中,推行了“投资包干”“内部经济核算”“指标管理”等措施,在降低成本,节约工程投资、材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国家节约了大批资金。
他们以恪尽职守、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创造了我国水电建设史上的奇迹。
独立自主、务实为民的实践精神。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苏联援建的156 项工程之一,由苏联电站部水力发电设计院列宁格勒分院设计。
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处处都有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的身影。
在三门峡工程截流时,三门峡工程局领导干部在河水超设计流量一倍多,苏联专家坚决反对的情况下,迎难而上,精心组织,忘我工作,进行实战演习,提前13 天完成截流任务,创造了世界江河截流史上的奇迹。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尚未竣工时,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全面撤出,带走大量技术资料,断供核心设备,广大干部职工克服困难,迎难而上,边实验边探索,自主解决350 吨门式起重机制造和水轮机热焊接技术难题。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顺利完工后,在攸关水库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关乎下游人民安居乐业的危急时刻,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积极实践探索,通过两次改建和三次运用方式调整,最终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三门峡水利枢纽的运用实践是在与泥沙斗争中走过的,工程的建设和运用是一次次突破传统理论、一次次破解治黄“死结”的伟大实践,经历了不断探索—实践—认识,再探索—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成功探索出了通过“蓄清排浑、调水调沙”保持长期有效库容和控制淤积上延的有效方法,也使新中国的水利专家们通过三门峡枢纽真正认识了黄河,找到了解决泥沙淤积的方法,逐步形成了我国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水库的系统理论及比较成熟的计算原则和方法。
此后,黄河上兴建的刘家峡、龙羊峡、万家寨、小浪底以及此后的中国水利事业的巅峰之作——长江三峡,都是借鉴三门峡经验的丰硕成果,也为美国波多黎各水库、巴基斯坦卡拉巴格水库等多泥沙河流上建设水库提供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