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分子和原子(一)

合集下载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3.创设生活情境,将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例如,通过分析烹饪、清洁剂等日常用品中的化学反应,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播放分子和原子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微观世界的运行规律。
5.强化课堂互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并及时给予反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1.书写常见分子和原子的化学式。
2.根据分子和原子的性质,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3.计算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收获。然后,我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关键作用。
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采用直观演示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展示分子的运动、原子的结构模型等实验现象,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对于难点内容,采用循序渐进、分层递进的教学策略。首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及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其次,通过问题驱动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情境引入法,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瓶汽水,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汽水会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从哪里来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气体分子在液体中的存在和行为的思考。
接着,我会拿出一个铁片,询问学生:“为什么铁片在空气中会生锈?”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到铁原子与氧气分子之间的反应。通过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能够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二、教学重点1.分子的概念及其特点;2.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2.如何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你认为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2. 知识讲解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示意图,解释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

2.1 分子的概念•介绍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微粒。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特点:分子是物质最小的可独立存在和具有独特性质的基本单位。

2.2 原子的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化学元素的最小单位。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特点:原子具有质量和电荷,不可再分。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3.1 实验材料和装置准备材料:细砂、食盐、小石子、碘酒、水杯、玻璃杯。

装置:实验台、滤纸、滤液漏斗。

3.2 实验步骤1.将细砂、食盐、小石子分别放入三个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观察物质的溶解现象,思考其中的原因。

2.将碘酒倒入水杯中,观察碘酒的颜色并注意其变化。

3.将细砂溶液通过滤纸和滤液漏斗过滤,观察滤液的颜色和透明度。

4.对食盐溶液和碘酒分别进行上述滤液实验。

5.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

4. 讲解总结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总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5. 拓展练习布置相应的拓展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拓展题目1:什么是分子?分子有哪些特点?拓展题目2:什么是原子?原子有哪些特点?6. 课堂讨论根据学生回答的拓展练习题目,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7. 总结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要点,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分子和原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及它们在化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2. 通过作业加深对分子与原子特性的理解,为后续的化学反应和物质结构学习打下基础。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 要求学生阅读《分子和原子》的教材内容,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性质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观看分子与原子构成的微视频,掌握物质组成的微观知识。

2. 动手实验:- 设计家庭实验:通过使用各种家庭物品,如白糖、食盐等,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溶液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物质组成的可见变化。

- 利用实验室的模型,指导学生亲手搭建分子的简单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形态与运动方式。

3. 课后调研:- 分组合作调查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例如蛋白质分子、有机化合物在食物和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 每组提交一个详细的调研报告,包含该类应用的概念解释及对应的现实例证。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确保作业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

3. 动手实验部分要求学生按照指导步骤进行操作,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注意安全操作。

4. 课后调研需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数据的可靠性,并通过实例和资料加强证明,小组提交的报告要求思路清晰、表述完整。

5. 每个部分的作业内容完成后应写一份个人总结,说明在完成过程中的体验和学习到的东西。

四、作业评价1. 评判学生对《分子和原子》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定义、特性等是否准确理解。

2. 对学生的动手实验和课后调研能力进行评价,如实验步骤是否正确、结果是否合理以及调研报告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等。

3. 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书写规范程度进行评价,包括格式是否正确、字迹是否清晰等。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予及时反馈,指出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二级主题“微粒构成物质”的知识范畴。

本课题是微观世界概念教学的起始课。

学生之前学习了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性质等内容都是对于宏观物质及其性质的学习,本节课要从生活和实验中的宏观现象入手,启发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感知微观世界,认识分子的特征,形成分子的概念。

架起由宏观现象认识微观世界的桥梁,为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二、学情分析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的知识,知道分子的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的。

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设计理念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分子的特征,理解分子区别于宏观世界的特殊性。

安排两个宏观探究实验,让学生学会通过类比想象的方法设计实验,感知微观世界,教师只提供所需的必要信息。

之后要注重分子概念的形成,使学生正确区分宏观与微观。

学生动手实验获得感性的实验现象,突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对不与酚酞溶液接触的氨水却能酚酞变红这一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得出分子的性质;最后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解答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更准确、更深刻的认识分子的特征。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原子的特性,能用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考,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其区别;2.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能够识别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4.掌握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区别;2.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3.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示意图进行讲解;2.示范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3.练习法:通过识别化学式和转化为化学等式的练习来巩固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引出本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区别(15分钟)首先,明确分子和原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不可再细分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3. 示范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15分钟)通过示范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让学生学会识别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

例如:•水:H₂O(分子式),H(原子式)•氧气:O₂(分子式),O(原子式)4. 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20分钟)讲解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首先,介绍一个例子:化学式:H₂ + O₂ → H₂O然后,分解化学式并转化为化学等式:2H + O₂ → 2H₂O解释每个符号和数字的含义,并演示如何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

5. 练习巩固(15分钟)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提供一些化学式,要求学生将其转化为化学等式。

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式转化的步骤和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节课的学习。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分子和原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理解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课堂笔记整理:请同学们根据课堂讲解,整理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笔记,包括概念、性质、构成等。

2. 概念辨析: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哪些现象是由分子或原子引起的。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食物的腐烂、金属的生锈等。

通过这些实例,进一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3. 实验分析:请同学们完成课本上的实验,观察不同情况下分子的运动情况。

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分子的基本性质,并思考如何影响分子的性质。

4. 知识应用: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分子和原子知识,思考并解答以下问题:a. 解释为什么水能溶解其他物质?b. 为什么酒精挥发却不凝结成固体?c. 为什么食物会腐烂?d. 为什么金属会生锈?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禁止抄袭。

2. 认真阅读课本,确保理解作业目的和正确运用所学知识。

3. 实验时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则。

4. 按时提交作业,如有疑问请及时向老师请教。

四、作业评价1. 作业评价将基于学生的课堂笔记、问题回答、实验分析报告以及团队协作表现等方面进行。

2. 对于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分子和原子知识的学生,将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 对于在作业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将给予耐心指导和支持,以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逐步提高化学素养。

五、作业反馈1. 鼓励同学们在作业中积极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以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

2. 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将在下次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和答疑解惑,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3.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将反馈给学校教务部门,以便于共同寻求解决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这次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激发同学们对初中化学课程《分子和原子》的兴趣,让他们在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化学素养。

(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PPT课件1

(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PPT课件1

2 20 02 24 4
上述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为了解释这类 现象,他们提出物质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
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 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如图3-2),还能移动原子(如图3-3)。
2024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通常都很小。例如,1 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以20 滴水为1 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 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 能数完。
2024
微观粒子(如分子)总是在不断 运动着。花香在空气中的扩散、湿衣 服中的水在晾晒下的挥发、蔗糖在水 中的溶解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都是分 子运动的结果。在实验3-1中,如果 使用的是热水,品红的扩散会更快一 些。这是因为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 能量增大,运动加快。
2024
化学史研究表明,古代关于原子的猜想在近代被大 量实验所证实,其间凝结了许多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 下列史实与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观点有联系,有些是其 思想来源,有些是其事实依据。
2024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前460—前370,古希腊哲学家)认 为宇宙间万物是由微小、坚硬、不可分的“原子(atom)”构成的。 “atom”一词中,“a-”是表示否定的前缀,“-tom”表示“分 割”,整体表示“不可分割”的意思。
思考与讨论
•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如图3-7)。 试分析在该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 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 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2024
科学 技术 社会
分子探针是一类特殊的分子,它们既能与人体组织中的特定分子(靶分 子)结合而对其进行标记,又能被检测设备识别定位。追踪靶分子可以获得 疾病发生原因的相关信息,从而为精准医疗和药物研究等提供分子层次的科 学依据。例如,一种能释放正电子的分子探针在癌症的PET/CT(正电子发射体 层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分子探针已成为医学和药 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分子和原子等微粒特性的探究,构建学生的微粒观,培养学生学习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感知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分子、原子等微观微粒的特征。

3.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活动1:情境创设,引入新课播放杭州G20笔会音乐喷泉《人间西湖》,摆放香料活动2【讲授:微观微粒发现史】感受分子、原子等微观微粒是客观存在的活动3【阅读感受】微观微粒的基本特征之一:质量和体积很小活动4【探究活动】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之二:总在不断运动活动5【改进实验】活动6【拓展实验】分子运动速率和温度的关系 (投影图片)拓展视野:已知分子的质量越 小,分子运动速度越快,且氯化氢分子的质 量大于氨气分子的质量,如图在玻璃管两端 的棉花上分别滴上浓氨水和浓盐酸,已知浓 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 气体•氨气和氯化氢两种气体接触后会产生 大量白烟,则白烟较多较浓的点是()B . B 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阅读题目,完成 学会阅读,能提 练习炼信息活动7【学以致用】谈谈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因为微观微粒运动引起的活动8【探究活动】微观微粒的基本特征之三:微粒之间有间隔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老师:知道了分子总在不断运动,下面我们来探究另一个问题。

数学课上我们知道,50+50=100,那在微观世界, 50加50就一定等于100吗?下面我们来重温初二物理课上的一个实猃,50mL酒精与50mL水的混合,观察混合后的体积。

(链接视频,酒精和水的混合)资料:(1)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2)水由水分子构成。

【演示实猃】将50mL酒精与50mL 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体积?【问题三】根据实验你能得出分子的特点之三是什么?【扳书】3.分子之间有间隔老师: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所以当两种物质在混合时,体积一般不能相力□,但质量是可以相加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魔术“消失的水”引发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提问:“水为什么会消失?消失后变成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魔术现象,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使学生对微观世界产生兴趣。
-强调化学研究的微观领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分子与原子的性质、表示方法等展开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分子与原子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分子与原子的性质。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分子与原子的相关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关注其学习进度,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合作学习,促进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奥秘。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铁的生锈等,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16张ppt)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16张ppt)课件

C),理由是 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盐酸, 其运动速度快 。
B A C
甲:浓氨水
中点
乙:浓盐酸
实验探究二: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50 mL的酒精和50 mL的水混合后小于 100 mL。
【得出结论】
①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是有 间隔 的; ②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于 液体分子间的
间隔 大于 固体分子间的间隔。
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
固态
液态
气态
一般情况:分子间隔变大
在通常情况下: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的间隔 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体积
D.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
2.下列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D

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B.宏观上看静止状态的物质从微观上看则是永恒 运动的。
C.分子虽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D.夏天雨后天晴,路面上的水渍很快变干,这时
水就不存在了。
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 是( B )
(2)原子总是 不断运动着
(3)原子间有 间隔 。
着;
三、合作探究 实验探究一:分子运动现象P49
【实验现象与结论】 (1)实验一现象:溶液为无色 ; 结论: 酚酞遇空气和水不变色 。 溶液为红色 ; (2)实验二现象: 结论: 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

烧杯 A (3 ) 溶液逐渐变红。 现象
解释
溶液不变色。
烧杯 B
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 与水结合成氨水,溶液显碱性,从而使 溶液变红
【探索交流】 (1)为什么要选择氨水做实验呢?
氨水易挥发,能很快看到现象。 (2)为什么是氨水的微粒进入了酚酞中,而不是 酚酞的微粒进入氨水中呢?这说明了什么? 氨水易挥发,氨分子运动速度快;这说明不 同的微粒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分子的性质)教案

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分子的性质)教案

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分子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的性质、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分子的性质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教学准备(1)准备品红和氨水的扩散实验仪器及药品(2)准备空气与水的压缩实验习题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B)A、分子很小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是可分的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1).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使酒的气味扩散。

(2).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体积小100mL。

分子间有一定间隔,酒精分子和水分子挤占对方间隔。

(3).盛酒精、汽油的瓶子要盖紧瓶塞。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要防止酒精和汽油挥发。

4、下列不能用分子在不断运动解释的是(C)A、楼下老奶奶卖的臭豆腐真香B、爸爸的老白干没盖瓶盖变少了C、早晨听到马路上的汽笛声D、周末回家很远就闻到炖鸡的味道5、某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由固体变为该物质的液态或气态,主要是由于(D)A、分子形状发生变化B、分子质量发生变化C、分子大小发生变化D、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课后讨论:1. 化学反应中,是否分子变了,物质化学性质也变了?分子是怎样变的呢?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1)混合物与纯净物(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板书设计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分子的性质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3)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一般来说,气体>液体>固体(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材解读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材解读

《分子和原子》教材解读一、课标内容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4.学习一些类比、模型等科学方法,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二、地位与作用九年级化学总共分上下两册,分子和原子是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

《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要求是: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所以本课题的内容是继前面学习氧气的性质、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入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理解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在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

三、知识要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1.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

四、内容分析本课题有两个知识点:物质由微粒构成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自本课题开始,学生将从化学角度认识物质,对微观世界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

(一)物质由微粒构成本课题沿着生活经验、学生实验、科学实验到科学结论的思路进行编写。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走过花铺会闻到花香,湿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品红在水中扩散,有关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的图片。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我能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我能掌握分子的性质。

1.我会使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用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我能学习一些类比、模型等科学方法,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1.我能树立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2.通过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引导学生愿意接受此局部知识学习的挑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性质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准备大烧杯3个、小烧杯2个、石子、细沙、温度计、100mL量筒3个;酚酞、自来水、品红、酒精、冷水、热水、浓氨水;教学过程【新课探究】活动一浩瀚的沙漠是由一粒一粒的沙子聚集而成,而一杯水能够分为半杯水、一滴水……,分到最后是什么呢?水是由什么所构成的呢?活动二播放水分子的自述的音频A1、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现象结论现象结论B烧杯中的溶液会发生变化吗?烧杯A 烧杯B现象解释C取一杯冷水、一杯热水,同时放入等量的品红,观察现象板书设计1.分子(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2)分子的性质: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处于持续的运动中。

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设计亮点1.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水平,在设计时,注重表达了新课程改革中要求的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并且突出实验、借助多媒体获得直观效果,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在探究中获得新知,符合素质教育课程理念。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组成及特点;3.能够区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二、教学重点1.分子的概念与特点;2.原子的概念与特点;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工具:投影仪、电脑、PPT;•材料:实验装置、实验用品。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讲师通过提问引入新知识:“你们知道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吗?”2.学生回答后,讲师解释:“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3.讲师出示PPT,向学生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图示。

步骤二:介绍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与特点1.讲师通过PPT详细介绍分子的概念和特点,如分子的组成、分子的稳定性等。

2.讲师通过PPT详细介绍原子的概念和特点,如原子的组成、原子的稳定性等。

3.讲师与学生互动,共同讨论分子和原子的特点。

步骤三:进行实验观察1.讲师布置实验任务,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2.学生通过实验装置和实验用品,观察不同物质在实验条件下的变化。

3.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归纳总结。

步骤四:整理知识点1.讲师与学生共同整理上述知识点,写在黑板上或PPT上。

2.学生根据整理的知识点完成课堂笔记。

五、课堂小结1.讲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2.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回答自己在本课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课后习题;2.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注意:以上为本教案的大纲,具体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安排。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相互关系;3.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3.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相互关系;2.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板书工具和教学笔记。

教学过程导入引入1.分享教师个人经验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兴趣。

概念解释1.介绍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的物质。

–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能独立存在且保持原物质性质的完整性。

2.介绍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小单位。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环绕在核外。

3.对比分子和原子的异同点。

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1.介绍分子的基本组成:–分子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分子中的原子可以是相同元素的原子,也可以是不同元素的原子。

–不同的分子由不同的原子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2.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环绕在核外。

–原子的质子数决定了其元素的种类,即原子序数。

3.通过实例和图示说明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

分子和原子的相互关系1.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是原子的组合形式。

2.原子是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分子所包含的原子的集合。

3.通过实例和图示说明分子和原子的相互关系。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1.化学反应是指化学物质之间或分子内部发生的原子重组的过程。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起到不同的作用:–分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原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也能产生新的物质。

3.通过实例和图示说明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案例分析1.选择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进行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分子和原子在此反应中的作用。

3-1-1 分子和原子(1)-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原卷版)

3-1-1 分子和原子(1)-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原卷版)

3.1.1 分子和原子(1)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在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中逐步培养微观想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品红在水中会_______,温度越高,品红扩散速度_______。

2.证明物质由_______、_______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苯分子的图像;移走_______形成的最小的汉字“中国”。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二、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三、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以分子为例)1. 分子________和________都很小;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2.分子总在不断的________,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________例: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

3.分子间存在________。

同种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气态_____液态_____固态;热胀冷缩现象:受热时分子________,遇冷时分子________;分子本身大小________。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________,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________。

考点1. 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例1.(2022秋·安徽蚌埠·统考期末)如图是初中化学教材插图“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根据该图无法获得的分子信息是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D.分子排列有一定的规律【变式1-1】(2022秋·辽宁锦州·统考期中)小张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水中,一会儿后,杯中水都变红了,小张判断这是因为①分子在不断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由原子构成,其中完全正确的是A.①B.②C.①②D.①②③【变式1-2】(2022秋·山西·九年级统考期中)我国科学家在1993年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表面通过探针移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B.这两个汉字是日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C.该操作说明原子是最小粒子不能再分D.这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已进入操纵原子的阶段【变式1-3】(2022秋·辽宁葫芦岛·统考期末)对下列教材图片的认识错误的是A.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B.苯分子之间有间隔C.品红扩散是分子运动的结果D.只有通过现代科学仪器才能使硅原子运动【变式1-4】(2022秋·山东德州·校考期中)叙述不正确的是A.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微小的粒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B.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C.用扫描隧道显微显微镜能观测到铁原子,说明原子是真实存在的D.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考点2. 分子的基本性质例2.(2023·湖南益阳·统考期中)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水是我们最常接触的物质之一。用微粒的观点回答
⑴构成水的微粒是【 水分子 】 ⑵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说明【 水分子质量,体积都很小 】
⑶常温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会逐渐减少, 说明【 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 ⑷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 说明【 分子之间有间隙 】
练一练, 你会了吗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 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 B )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是可分的
试一试, 走进生活
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 热水中的品红为什么比在冷水中扩散的快呢?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 分子间间隔发生了改变
领,他提出要下山。师傅说:“行,你最后替师傅我办一件事。”
徒弟很高兴的答应了师傅的要求,师傅给了他一个桶,说:“你
到山上用石头把它装满了。”徒弟很快就用石头把桶装满了,提 到师傅的面前,师傅问他:“桶装满了吗?”“满了师傅。”师 傅顺手抓起一把沙子撒了进去,沙子进入没有漏出来,师傅问: “桶装满了吗?”徒弟提起桶出去,他把沙子装了进去,一会儿 回来,师傅又问:“真的满了吗?”“满了”师傅又把一瓢水撒 惭愧地低下了头。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古希腊就有一位自然派哲学家德谟克里特 提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由于当时科技不发达,仅是一种设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学说 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molecular and atom
放大了2000万倍
分子

原子
晶体硅 放大了180万
6。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可用分子观点解释,其中正确的 是【 C 】 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 B.蔗糖溶解是因为分子很小 C.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D.气体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隔小 7。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C 】 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分子的质量发生变 C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D分子的形状发生变化
9、(2010河北省)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观点解释的是 A.柳絮纷飞 B.花香四溢 C.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A
小贴士

宏观现象:物质的挥发、蒸发、扩散等可用 分子运动观点解释。 宏观现象: 物质的体积改变、热涨冷缩、三 态变化等可用分子之间有间隔的观点解释。
了进去,一滴水都没有漏出来,这时,徒弟意识到师傅的用意了,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了吗?
酒精和水混合时体积变化的模拟图
50mL 100mL

50mL
酒 精
混合后的溶液
【结论】分子之间有间隔。
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
固态 固体分子 间的间隔
液态
气态
通常状况下同质量的同种物质:

液体分子 间的间隔

气体分子 间的间隔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的 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一、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二、分子(原子)的性质:
1.分子(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原子)在不断地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原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原子)间有间隔 一般来说,同种物质的气态>液态>固态
练一练,你 知道了吗
8、(2010汕头)下列对生产、生活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铝锭难被压缩,因为铝原子间没有间隙 B.在花园里可嗅到花香,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C.石油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因为气体分子体积很小 D.温度计里的汞柱下降,因为原子随温度的降低而变小
B
我们只能改变分子或原子间的间隔大小,分子 或原子本身的体积、大小无法改变!
思考:
有什么数据可以说明分子很小吗?
分子还有其它性质吗? 如何实验证明呢?
实验探究
1、向盛有蒸馏水的试管中加入5-6滴酚酞溶 液,震荡,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
溶液为无色 酚酞遇水和空气均不变色
结论
2、向上述酚酞溶液中慢漫滴加浓氨水,观察溶 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 结论
溶液为红色 酚酞遇氨水变红
烧杯A 现象 溶液逐渐变红。
由图片可见:
1、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原子很小, 3、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
一、 物质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
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酒精、 氮气、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 氧化硫、蔗糖、氨气(NH3)等
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如:硅、磷、碳、 稀有气体(如氦气)、铁、镁、汞等

烧杯B 溶液不变色。
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分子运动,进 解释 入 A 烧杯中,与水结合成氨水, 使酚酞溶液变红。 【结论】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思考:
分子在温度不同的情况下运动速率 一样吗? 你能改进实验3-1进行证明吗?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哲理故事
一名徒弟跟随师傅学习多年,自以为学会了师傅的所有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