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历代本草汇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叶(历代本草汇言)
艾叶
艾叶(艾绒、醋艾叶、艾叶炭、醋艾叶炭)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

栽培或野生。

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

原植物生于荒地林缘。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耐荫,以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最宜生长。

味辛,苦,性温;有小毒。

归肝、脾、肾经。

功效散寒止痛、温经止血。

临床用名有艾叶、艾绒、醋艾叶、艾叶炭、醋艾叶炭。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苦,微温,无毒。

主炙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

又,艾,生寒熟热。

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药性论》:使。

能止崩血,安胎,止腹痛,醋煎作煎,治癣,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

煎叶,主吐血。

炒艾作馄饨,吞三、五枚。

以饭压之良。

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

取叶捣汁饮,又捣末和干姜末为丸,一服三十丸,饭压,日再服,治一切冷气,鬼邪毒气,最去恶气。

《食疗本草》:
(一)干者并煎者,(主)金疮,崩中,霍乱。

止胎漏。

春初采,为干饼子,入生姜煎服,止泻痢。

三月三日,可采作煎,甚治冷。

若患冷气,取熟艾面裹作馄饨,可大如弹子许。

〔证〕
(二)(艾实):又治百恶气,取其子,和干姜捣作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三十丸服,以饭三、五匙压之,日再服。

其鬼神速走出,颇消一切冷气。

田野之人与此方相宜也。

〔嘉·证〕
(三)又,产后泻血不止,取干艾叶半两炙熟,老生姜半两,浓煎汤,一服便止,妙。

〔证〕
《日华子本草》: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及患痢人后分寒热急痛和蜡并诃子烧熏神验。

《开宝本草》:味苦,微温,无毒。

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
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

《本草图经》:近世有单服艾者,或用蒸木瓜和丸,或作汤空腹饮,甚补虚羸。

然亦有毒发则热气冲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疮出血者诚不可妄服也。

《本草衍义》:艾叶干捣,筛去青滓,取白。

入石硫黄,为硫黄艾,灸家用。

得米粉少许,可捣为末,入服食药。

入硫黄别有法。

《汤液本草》:气温,味苦,阴中之阳,无毒。

《本草》云:止下痢吐血,下部疮,辟风寒,令人有子。

久百病。

重午日,日未出时,不语采。

《心》云:温胃。

《滇南本草》:味苦,性温。

治安胎、止吐血、红崩下血、赤白带、下元虚冷。

(附方)治大肠下血,在粪前。

艾叶煎汤服,最效。

(附案)昔一人吐血不止,用艾叶煨汤,点童便,服之即愈。

《本草发挥》:洁古云:艾叶苦,阴中之阳。

温胃。

《本草蒙筌》:味苦,气生寒熟温。

阴中之阳。

无毒。

各处田野有,以复道者为佳;初春布地生,与草蒿状颇类。

但叶背白,风动微香。

每端午朝,天明多采。

或悬户资禳疫疠,或藏家防治病邪。

煎服宜新鲜,气则上达;炙火宜陈久,气仍下行。

揉碎入四物汤,安胎漏腹痛;捣汁搀四生饮,止吐衄唾红。

艾附丸(同香附末醋糊丸,)开郁结,调月经,温暖子宫,使孕早结。

姜艾丸(同干姜末蜜丸。

)驱冷气,去恶气,免证久缠。

和研细雄黄,熏下部疰湿痹及疥癣神效;和蜡片诃子,熏痢后寒热急痛并带漏殊功。

作炷灸诸经穴不差,凿窍拨风湿毒尤验。

实取入药,令人有娠。

助水脏壮阳,暖腰膝明目。

又九牛草,产均州山。

(属湖广。

)叶圆长背白有芒,茎独植高二尺许。

气香似艾,采亦端阳。

治诸般风劳,止遍身疼痛。

(谟)按∶艾叶,《本经》及诸注释悉云∶生于田野,类蒿复道者为佳,未尝以州土拘也。

世俗反指此为野艾,至贱视之。

端午节临,仅采悬户,辟疫而已。

其治病症,遍求蕲州所产独茎、圆叶、背白、有芒者,称为艾之精英。

倘有收藏,不吝价买。

彼处仕宦,亦每采此。

两京送人,重纸包封,以示珍贵。

名益传远,四方尽闻。

今以形状考之,九牛草者即此。

人多不识,并以艾呼。

经注明云∶气虽艾香,实非艾种。

医用作炷,以灸风湿痹疼、痨热积聚。

尝获效者,亦因辛窜可以通利关窍而已。

谓之全胜真艾,未必能然。

大抵人之常情,贵远贱近。

泥于习俗,胶固不移。

纵有《本经》之文,诸家之注,何尝着一目视,以为真伪之别耶?噫!可胜叹哉!可胜叹哉!
《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

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

炙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苏恭言其性寒,苏颂言其有毒。

一则见其能止诸血,一则见其热气上冲,遂谓其性寒有毒,误矣。

盖不知血随气行而行,气行则血散,热固久服致火上冲故尔。

夫药以治病,中病则止。

若素有虚寒痼冷,妇人湿郁带漏之人,以艾和归,附诸药治其病,有何不可?而乃忘意求嗣,服艾不辍,助以辛热,药性久偏,致使火躁,是谁之咎欤,于艾何尤?艾附丸治心腹少腹诸痛,调女人诸病,颇有深功。

胶艾汤治虚痢,收产后妊娠下血,尤著奇效。

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

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苦而辛,生温,熟热,可升可降,阳也。

入足太阴、厥阴、少阴之经。

苦酒、香附为之使。

温三阴逐冷除湿。

《本草经疏》:艾叶禀天地之阳气以生,故味苦微温,熟则大热。

可升可降,其气芳烈,纯阳之草也,故无毒。

入足太阴、厥阴、少阴三经。

烧则热气内注,通筋入骨,故灸白病。

性能通窍,澼恶杀鬼精,故止鬼击吐血。

芳烈之气必燥,故主下部匿疮,若治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者,皆以之导引凉血补血药为用者也。

使人有子,盖指气血两虚之人,风寒乘虚入子宫不孕者设也。

澼风寒,其性辛温也。

捣汁服止伤血者,生寒而兼辛散也。

杀蛔虫者,辛而苦也。

主衄血者,伤寒邪热郁而不汗则发衄也。

风邪入大肠则下血,湿热伤脾胃则下痢脓血。

煮则上升,故亦止崩漏也。

理金疮,血热则行也。

胎为风寒之气所犯则不安,风寒散则胎自安也。

苦酒作煎治癣甚良者,杀虫之功
也。

治妇人带下,温中除湿而升也。

止霍乱转筋者,因寒而得也。

为治白带之要药,调经之妙品,故妇人方多须之。

简误:艾性纯阳,善澼风寒湿气及非时邪气。

然性气芳裂而燥热,凡妇人胎动不安由于热,而不由于寒;妊娠下利脓血由于暑湿,肠胃热甚而非单湿为病;崩中由于血虚内热;经事先期由于血热;吐血不由于鬼击中恶;霍乱转筋不由于寒邪,而由于脾胃虚弱停滞,或伤暑所致;不孕由于血虚而不由于风寒入子宫,法并忌之。

《雷公炮制药性解》:艾叶,味苦,性微温,无毒,入肝、脾二经。

主灸百病,温中理气,开郁调经,安胎种子,止崩漏,除久痢,辟鬼邪,定霍乱。

生捣汁理吐衄血。

按:艾之温能令肝脾疏畅,而无壅瘀之患。

夫人之一身,惟兹气血两端,今土木既调,则荣卫和而病自却矣。

至于湿中等效,又举其偏长耳。

煎服者宜新鲜,灸火者宜陈久。

生用则寒,熟用则热。

《本草乘雅半偈》:(别录中品)
蕲州贡艾叶,叶九尖,长盈五七寸,浓约一分许,岂唯力胜,堪称美艾。

水台用以为灼,谓
【气味】苦微温,无毒。

【主治】主灸百病。

作煎,止吐血下利,下部慝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
【核】曰∶生山谷田野间,蕲州者最贵,四明者亦佳。

春时宿根再发,布地生苗,如蒿作丛,茎直上,高四五尺。

叶四布,具五尖九尖者胜,桠上复有小尖,面青背白。

八月叶间复出穗,细花结实,累累盈枝,中有细子,霜后始枯,蓍草类也。

修治拣摘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再捣如绵,则灸火得力;如入丸散,将茯苓作片同碾,即时可作细末,亦一异也。

苦酒、香附为之使。

【】曰∶蓍艾同类,但分老少耳。

五十曰艾,千百曰蓍。

艾即少艾,有生息、止息二义。

霜后始枯,所谓大劳已艾,言其止也;望春再发,所谓更历美艾,言其生也。

蓍则更历年久,气味和平;艾则方生锐气,气味宣发。

灸百病者,陷下则灸之,火郁则发之也。

所陈诸证,悉属火郁于下,而无散大之令,及阴气承阳,致血衄妄行也。


肌肉者,艾以气胜。

使有子者,亦生息之义也。

勿令见风,恐气散耳。

《本草易读》:陈久者良。

入丸散醋煮捣饼烘干用;火灸揉烂用。

香附为使。

苦,温,无毒。

入足太阴、厥阴、少阴。

温中暖宫,调经安胎,理气止血,逐寒除湿。

治吐衄崩带血痢,疗腹痛霍乱筋转。

用以火灸,通治百病。

处处有之,自明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

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为异耳。

五月五日采之。

鼻衄不已,为灰吹之,或煎服。

(验方第一。


盗汗不已,同茯苓、乌梅煎服。

(第二。


火眼肿痛,烧烟碗覆之,碗上刮煤,温水调洗目。

或加入黄连。

(第三。


面上,艾灰、桑叶灰淋水三遍,以五色布纳入,同煮如膏,每以少许敷之,自烂脱。

(第四。


鹅掌风,手心斑点燥裂,用四两入大口瓶内火之,用麻布两层缚之,将手心放瓶口上熏之,如冷再小儿烂疮,烧末敷之。

(第六。

)疮不敛,烧烟熏之。

(第七。


肿毒初起,以湿纸拓之,先干者是头,烧艾灸之。

(第八。


骨哽咽,水煎数两取服。

(第九。


吞铜钱,同上。

(第十。


诸虫蛇伤,团艾灸之。

(十一。


风虫牙痛,化蜡少许摊纸上,铺艾以箸卷成筒,烧烟熏鼻,吸烟令满口,呵气即疼止。

(十二。


产后泻血,同生姜煎服,每半两。

(十三。


产后腹痛欲死,因寒,艾叶一斤,焙干铺脐,以熨斗熨之,口有艾气疼止矣。

(十四。


崩中不止,同阿胶佐干姜,水煎服。

(十五。


胎动迫心痛,醋煎服。

(十六。


胎动或腰痛抢心,酒煎服。

(十七。


倒产子死。

同上。

(十八。


心腹冷痛,为末汤下。

(十九。


蛔心痛如刺,口吐清水,水煎数两服,当吐蛔。

(二十。


口吐清水,水煎服。

(二十一。


霍乱吐下不已,水煎服。

(二十二。


诸痢久下,同陈皮煎服。

(二十三。


暴泻不止,同生姜煎服。

(二十四。


粪后血,同上。

(二十五。


痔忽如胡瓜,先以槐柳枝汤洗过,次以艾灸五壮。

(二十六。


妊娠伤寒壮热,赤斑变黑,尿血,酒煎半两服。

(二十七。


妊娠猝中风寒不省,醋炒绢包熨脐下。

(二十八。


中风口噤,灸承浆一穴,颊车二穴,各五壮。

(二十九。


口斜欲正,以苇筒入耳,以面密封,用艾一头七壮。

患左灸右,右灸左。

(三十。


癫痫诸风,于阴下谷道正门当中,随年岁灸之。

(三十一。


忽然胸腹痛甚,或即吐衄下血,乃鬼击病也。

水煎半两服。

(三十二。


头风面疮痒,出水。

醋熬取汁,薄纸贴之。

(三十三。


头风久痛,陈艾揉丸,时时嗅之,以鼻中出水为度。

(三十四。

)胶艾汤阿胶艾叶川芎甘草当归地黄白芍
酒煎。

治妊娠下血、漏下血、半产后下血不止。

(诸方第一。


艾姜丸艾叶干姜
醋煮陈米汤为丸。

治老少白痢。

(第二。


《本草新编》:艾叶,味苦,气温,阴中之阳,无毒。

世人俱以蕲艾为佳。

然野艾佳于蕲艾。

盖蕲艾乃九牛草也,似艾而非艾,唯香过于艾,而功用殊不若野艾。

入脾、肾、肺三经。

祛寒气而逐湿痹,安疼痛而暖关元。

胎漏可止,胎动可安,月经可调,子宫可孕,且炙经穴,可愈百病,无如世人舍近而求远,舍贱求贵,为可叹耳。

或问艾叶,取野而不取蕲,前人已论之,但未言野艾之何以佳于蕲艾耳?夫蕲艾依种而生者,野艾则天然自长于野者也,得天地至阳之气,故能逐鬼而辟邪,祛寒而散湿,其功实胜于蕲艾药,何舍此而
取彼哉。

十年之疾,求三年之艾,大抵即野艾,非取乎蕲也。

但野艾实妙,余启冠而肩膊患风痛,用野艾而愈。

《药性解》:艾叶,味苦,性微温,无毒,入肝、脾二经。

主炙百病,温中理气,开郁调经,安胎种子,止崩漏,除久痢,辟鬼邪,定霍乱。

生捣汁理吐衄血。

按:艾之温能令肝脾疏畅,而无壅瘀之患。

夫人之一身,惟兹气血两端,今土木既调,则荣卫和而病自此却矣。

至于温中等效,又举其偏长耳。

煎服者宜新鲜,灸火者宜陈久。

生用则寒,熟用则热。

《景岳全书》:味微苦,气辛,生用微温,热用微热。

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

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

凡妇人血气寒滞者,最宜用之。

故能安胎,止心腹痛,治带下血崩,暖腰膝,止吐血、下痢,辟风寒寒湿瘴疟、霍乱转筋,及一切冷气鬼气,杀蛔虫并下部匿疮。

或生用捣汁,或熟用煎汤;或用久百病,或炒热敷熨,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

《本草备要》:宣,理气血,燥,逐寒湿
苦、辛。

生温,熟热。

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

通十二经,走三阴(太、少、厥),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胎动腰痛下血,胶艾汤良,阿胶、艾叶煎服,亦治虚痢)。

治吐衄崩带(治带要药),腹痛冷痢,霍乱转筋(皆理气血、逐寒湿之效),杀蛇治癣(醋煎,外科有用干艾作汤,投白矾二三钱洗疮,然后敷药者。

盖人血气冷,必假艾力以佐阳,而艾性又能杀虫也)。

以之灸(音九)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血热为病者禁用(灸火则气下行,入药则热上冲,不可过剂。

丹田气弱,脐腹冷者,以熟艾装袋,兜脐腹甚妙。

寒湿脚气,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陈者良,揉捣如绵,谓之熟艾,灸火用。

妇人丸散,醋煮捣饼,再为末用(入茯苓数片同研,则易细)。

煎服宜鲜者,苦酒(醋也)、香附为使(艾附丸,调妇人诸病。

宋时重汤阴艾,自明成化来,则以蕲州艾为胜。

云灸酒坛,一灸便透。

《蒙筌》、《发明》,并以野艾为真,蕲艾虽香实非艾种)。

《本经逢原》:艾性纯阳,故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走肝、脾、肾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

生用则性温,炒熟则大热。

用以灸火,则透诸经而治百病。

苏颂言其有毒,误矣。

夫用药以治病,中病则止。

若素有虚寒痼冷,妇人湿郁带漏之病,以艾和归、附诸药治之,夫何不可!艾附丸调经而温子宫,兼主心腹诸痛,胶艾汤治虚痢,及胎妊产后下血,雷火针同丁香、麝脐熨寒痹挛痛。

若老人脐腹畏冷,及寒湿脚气,以熟艾入布兜之。

惟阴虚火旺,血燥生热,及宿有失血病者为禁。

有人患风瘙瘾疹,不时焮发,以绢裹擦之即消,亦取其辛散开发之力。

《本草从新》:宣理气血、燥逐寒热。

苦辛。

生温熟热。

纯阳之性。

能回垂绝之元阳。

通十二经。

走三阴。

(太、少、厥。

)理气血。

逐寒湿。

暖子宫。

止诸血。

温中开郁。

调经安胎。

(胎动腰痛下血、胶艾汤良、胶艾煎服、亦治虚痢。

)治吐衄崩带。

(治带要药。

)腹痛冷痢。

血痢。

霍乱转筋。

杀蛔治癣。

(醋煎服、外科有用干艾作汤、投白矾二三钱、洗疮、然后敷药、盖人气血冷、必假艾力以佐阳、而艾性又能杀虫也。

)以之灸火。

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丹田气弱、脐腹冷者、以熟艾装袋气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纯阳香燥。

凡血燥生热者。

禁与灸火。

亦大伤阴血。

虚者宜慎。

陈久者良。

揉捣如绵。

谓之熟艾。

灸火用。

妇人丸散。

醋煮捣饼。

再为末用。

(入茯苓数片同研、则易细。

)煎服宜鲜者。

醋、香附为使。

(艾附丸、调妇人诸病、宋时重汤阴艾、自明成化来、则以蕲州艾为胜、云灸酒坛、一灸便透、蒙筌、发明、并以野艾为真蕲艾、虽香、实非艾种、今人多以蓬蒿伪蕲艾。


《得配本草》:苦酒、香附为之使。

辛、苦,温。

走足三阴,通十二经,兼入奇经脉络。

理气血,辟诸疫。

搜僻处接应之虫,除寒湿不时之痢。

得生姜,治男女下血;得干姜,驱冷气;得乌梅,治盗汗。

热在阴分而汗者,不宜用。

配香附,气以治腹痛。

佐阿胶,安胎,兼治虚痢。

虚热而胎不安者,不宜用。

捣汁饮,治一切冷气鬼气;烧灰,吹鼻血不止。

酒制助其焰,醋炒制其燥.火灸下行,入药上行。

煎服宜鲜,灸
火宜陈。

产后血虚生热,阴虚火动,血燥者,禁用。

久服多服,热气上冲,并发内毒.
《本草求真》:[批]除沉寒痼冷,起阳气将绝。

艾叶专入肝、脾,兼入肾。

辛苦性温,其气芳烈纯阳,故可用以取火。

服之则走肝、脾与肾,能除沉寒痼冷。

凡一切病因寒湿而见血衄崩带,腹痛冷痢,霍乱转筋,胎动腰痛,气郁经水不调,子宫虚冷,虫动疮疥者,诸症俱就寒湿论。

服之立能见效。

故治亦就寒湿起见。

若其阳气将绝之候,灸之即能回阳,且能通者经以治百病。

百病亦就寒湿论。

汪昂曰:艾用火灸则气下,入药则热气上冲。

故古方有同阿胶以治虚痢,及胎前后下血;同香附制丸,以调经血而温子宫,兼除心腹诸痛;同干姜以蜜为丸,以除冷恶鬼邪诸气;亦寒湿阴气。

同白矾为末,以治疮疥。

又熟艾布兜,以治寒湿脚气及老人脐腹畏冷;用绢裹以擦风瘙瘾疹,皆取辛温则散之义。

若使症非寒湿,而用是药燥烈以治,其失匪轻。

每见今人安胎,不审寒热虚实,辄用艾叶以投,殊为荒谬。

是以书载气虚血热者禁用。

包尽多少病症。

《本经疏证》:积艾三年后烧之,津液下流成铅锡。

夫是之谓藉阳通阴,又曰削冰令圆,举以向日,艾承其影则有火。

夫是之谓隔阴化阳,藉阳通阴,以艾灸病之法也。

隔阴化阳,以艾入汤之例也。

异法方宜论曰:脏寒生满病者,其治宜灸,病生于内者,其治宜毒药。

仲景于阴壅阳微者每用灸法,而汤中入艾必挟寒剂,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可循其绪而推之也。

曰脉浮热盛,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必咽燥唾血;曰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此可见灸之为法,能治阳虚阴蔽,而追虚逐实行血脉中者也。

曰吐血不止,曰妇人有漏下,有半产后下血不绝,有妊娠下血,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柏叶汤有干姜马通之温,柏叶之寒,胶艾汤有阿胶地芍之寒,芎归之温,此可见皆以艾隔阴而化其阳矣。

虽然,灸法犹易明也。

隔阴,而阳奈何?盖阴蔽而格阳,阳浮而不入阴。

斯时也,以阳药通阴,则助浮阳之焰,以阴药摄阳,则增阴滞之凝。

设非此交而通之,承而化之,无十全法矣。

譬如别录所列主治吐血妇人漏血,其义既已可识,而下利下部匿疮,不谓
之湿在中而阳不得不下可也。

以是参之,然乎否耶?《本草新编》:艾叶,味苦,气温,阴中之阳,无毒。

世人俱以蕲艾为佳,然野艾佳于蕲艾。

盖蕲艾乃九牛草也,似艾而非艾,唯香过于艾,而功用殊不若野艾。

入脾、肾、肺三经。

祛寒气而温湿痹,安疼痛而暖关元。

胎漏可止,胎动可安,月经可调,子宫可孕,且炙经穴,可愈百病,无如世人舍近而求远,舍贱求贵,为可叹耳。

《本草便读》:补命门以暖子宫。

香达肝脾寒湿化。

理血气而疗崩带。

温通奇脉苦辛兼。

可灸疮疽。

能薰虫蚀。

(艾叶入肝脾肾三经。

芳香可以入血。

辛热可以解寒。

故生者能理血气。

解散风寒湿邪。

或炒黑。

或揉熟。

能温暖下元。

治妇人崩带瘕疝胎产等证。

属于寒湿者。

皆可用之。

纯阳之性。

故可杀虫辟恶。

其灸疮疽者。

藉芳香辛热以宣通气血耳。

艾叶入下焦血分。

能温阴中之阳。

逐下焦血分寒湿浊气。

生温熟热。

生者能散。

熟者能守。

亦若干姜炮姜之用。

但艾叶之功。

辛苦而香。

所用在叶。

非干姜之但辛热而用根也。


《本草撮要》:味苦。

入足厥阴经。

功专暖子宫。

杀虫。

得香附治少腹痛。

得阿胶治产后下血。

得雄黄治狐惑症。

脑漏鼻出黄汁。

以艾绒装在烟筒内吸食数日即愈。

丹田气弱脐腹冷者。

以熟艾装袋兜脐上效。

寒湿香港脚夹入袜内佳。

入茯苓数片同研则易细。

香附为使。

血热者忌。

《本草害利》:
〔害〕纯阳香燥,凡血燥生热者,禁用。

与炙火,亦大损阴血,虚者宜慎。

胎动不安,由于热而不由于寒;妊娠下利脓血,由于暑湿;肠胃热甚,而非单湿为病;崩中由于血虚内热;经事先期,由于血热;吐衄血由于血虚;火旺由于鬼击中恶;霍乱转筋,不由于寒邪,而由于脾胃虚弱凝滞,或于暑湿所致;不孕由于血虚,而不由风冷袭入子宫者,法并忌用。

〔利〕生温熟热,辛可利窍,苦能舒通,入肺、脾、肝、肾四经,气血交理。

安胎气,暖子宫,故妇科带下调经多需之。

理血痢肠风,治崩吐衄,外用灸除百病,陈者良。

醋香附为使。

〔修治〕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干曝,揉捣如绵,谓之熟艾,
陈久者可用。

蕲州艾为上,煎服宜鲜者。

生用,或烧成炭。

入女科丸,醋煮捣成饼子烘干,再捣为末用。

《本草分经》:苦、辛,生温熟热,纯阳香燥。

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而尤为肝脾肾之药。

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血温中,开郁调经,杀蛔。

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饮片新参》:
艾绒(即艾叶辗成)
形色:色青绿如棉。

性味:苦香温。

功能:祛瘀散寒止痛,温行冲任,治久崩带经淋。

分量:五分至一钱。

用法:生用,或炒炭,或用于炙法。

禁忌:阴虚内热者忌用。

【来源产地】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田野。

三月三日采,曝干。

作煎勿令见风。

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

汁,又杀蛔虫。

苦酒煎叶,治癣甚良。

《中药大辞典》
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

春、夏二季,花未开、叶茂盛时采摘,晒干或阴干。

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等处。

亦有栽培者。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

【炮制】
《中药大辞典》
艾叶:拣去杂质,去梗,筛去灰屑。

艾绒:取晒干净艾叶碾碎成绒,拣去硬茎及叶柄,筛去灰屑。

艾炭:取净艾叶置锅内用武火炒至七成变黑色,用醋喷洒,拌匀后过铁丝筛,未透者重炒,取出,晾凉,防止复燃,三日后贮存。

(每艾叶100斤,用醋15斤)
【现代药理研究】
1.艾叶能抑制松弛的豚鼠平滑肌。

经对艾叶油平喘有效成分系统药理学研究表明,单萜类、倍半萜类的化学结构均与其平喘作用有关。

2.艾叶油 0 .25~0.5mg/kg 灌胃或腹腔注射,均有明显镇咳作用。

3.艾叶油具有祛痰作用。

4.艾叶油具有利胆作用。

2%吐温将艾叶油制成混悬液(每毫升含艾叶油25 微升),可使大鼠胆汁流量增加(剂量0.8 ml/100g 和0.3ml/100g)。

5.艾叶油对离体蟾蜍心和兔心均有抑制作用,并能对抗异丙肾上腺素的强心作用。

6.艾叶油腹腔注射,对兔有镇静作用。

艾叶油无镇痛作用,对正常体温亦无影响。

7.艾叶具有止血作用,不同炮制品的凝血时间不同。

8.艾叶油具有抗过敏作用。

9.体外实验证明,艾叶油对球菌和大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艾叶熏烟对细菌和真菌亦有明显抗菌作用,用于空气消毒,可使菌落减少 95 %~99.8%。

10.艾叶油灌胃,能增加小鼠炎症渗出细胞的吞噬能力。

艾叶煎剂对兔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

艾炷灸能增强免疫细胞的吞噬反应。

(整理编辑/程紫临)
(审核校对/小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