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新课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新课标)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设计理念依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育同学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觉的过程来学习科学讨论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同学的探究力量,训练同学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白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 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始终把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试验证明白dna是遗传物质,最终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 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熟悉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学问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同学在探究中学习科学讨论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的原理和过程。

(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1)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和“同位素标记法”是讨论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纳的方法,也是目前自然科学讨论的主要方法。

(2)分析证明dna是
主要的遗传物质的试验思路。

2.力量目标(1)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试验设计思路,提高规律思维的力量。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讨论噬菌体浸染细菌的试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同学由特别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力量。

3.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同学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四、教学模式依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同学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育同学的科学素养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纳“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争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帮助教学,引导同学模拟科学发觉过程,进行分析、争论、归纳和总结。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流程: 设疑导入→引导探究→归纳总结→拓展升华五、教学程序教学
环节老师
活动同学
活动设计
意图设疑
导入多媒体展现商品条形码。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见到这些条形码,它们有什么作用?从而引导同学思索:在生物体内,有没有类似商品条形码这样隐含着生命信息的“条形码”呢?它在哪里?又是如何传递的?同学依据日常生活经验猎取的信息回答:商品上的条形码包含着商品名称、价格、生产日期、产地等信息。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同学剧烈的求知欲。

引导探究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想指
导同学阅读。

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老师用多媒体展现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四组,见教材43页)。

并提出问题: 1.试验先进行第一、二组的目的是什么?可否直接进行第四组? 2.对比分析第一、二组说明什么?其次、三组说明什么?第三、四组又说明什么? 3.该试验能否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该试验的结论是什么? 4.艾弗里试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老师引导同学共同得出结论:第一、二组起对比作用,证明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作用,同时可排解使小鼠死亡的其他缘由。

因此,不能直接进行第四组。

第一、二组说明白r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s型细菌具有致死性;其次、三组说明白死亡的s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第三、四组说明白r型活细菌与s型死细菌混合培育后产生了s型活细菌,并且这种转化的性状可以遗传。

该试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其结论是s 型细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将dna与多糖、脂质、蛋白质、rna分开,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育,直接、单独地观看它们的作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课件展现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教材第45页)。

提出问题供同学争论,老师深化小组成员中参加争论。

1.该试验用了什么方法?在什么探究中还用过此方法? 2.用35s、32p标记物质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能否用14c和18o进行标记? 3.假如试验用上述方法进行,测试的结果如何?表明白什么? 4.噬菌体在细菌体内的增殖是在哪种物质的作用下完成的?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5.此试验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6.此试验证明dna具备遗传物质的哪些特性?试验的结论是什么?老师引导同学共同得出结论:用同位素标记法。


35s、32p标记是由于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

而dna和蛋白质中均含有c和o两种元素。

用带35s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都不带标记。

用带35p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带标记。

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

由试验过程分析可知:噬菌体是在自身dna的作用下在细菌体内完成增殖的。

dna是自我复制形成的,蛋白质是在dna 指导下合成的。

指导思想是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分别去感染细菌,直接、单独地观看它们的作用。

证明白dna能自我复制,具有连续性;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四、烟草花叶病病毒感染烟草的试验老师供应给同学烟草花叶病病毒相关学问,引导同学设计试验方案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参照前面的试验)同学阅读思索问题:20世纪30年月以前,人们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分组争论、观看并用语言描述试验过程。

最终得出结论。

1.分组、同学观看用语言描述试验过程。

2.同学观看、分析、争论问题。

同学结合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进行分组争论、设计试验方案,进行试验探究;然后汇报沟通试验方案和试验现象、分析缘由。

让同学沿着科学的进展轨迹分析问题。

1.培育同学的语言组织力量。

2.培育同学观看力量和分析问题的力量。

3.培育同学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力量 4.培育同学的合作精神。

培育同学探究问题与设计试验的力量及创新意识。

归纳共2页,当前第1页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