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风俗调查报告(精选9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精选9篇)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精选9篇)
在想要了解某⼀情况或某⼀事件时,我们务必要去搞清背后真相,调查的结果通常在调查报告上⾯呈现出来。
调查报告怎么写才能避免假⼤空呢?以下是⼩编整理的春节风俗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篇1
【调查⼈员】
【调查⼈员】:xxx
【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20xx年1⽉30⽇——2⽉15⽇
【调查地点】:xxx凤翔镇
【调查地点】
【调查⽅式】:实地调查寻访⽼⼈查阅资料
【调查⽅式】
【调查⽬的】:为响应学校对寒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 【调查⽬的】
习空间,激发学习体验,我们对家乡春节⽂化民俗民风展开了调查,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对xxx农村春节⽂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并形成⽂字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化流失敲响警钟。
【调查内容】xxx农村新年习俗和禁忌
【前⾔】
春节,是农历正⽉初⼀,⼜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个传统节⽇。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千百年来在每⼀个华夏⼦孙⼼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地域⼴袤不同的地⽅有着不同的民俗,南北⽅的年俗⽂化更是存在巨⼤差异。
例如09年我在海南省三亚市过得新年,⼤年初⼀不吃饺⼦吃年糕,意为“⼀年更⽐⼀年好”。
⽽哥哥所在的重庆地区,新年第⼀餐吃汤圆,寓意着⽣活甜甜蜜蜜。
远在新疆的姑姑家,新年第⼀餐吃以⼤⽶、⽺⾁、葡萄⼲做成的⾹喷喷的普罗,还吃⽤⾯粉、⽺⾁等做成的包⼦和⽤带⾻⽺⾁做成的⼿抓⽺⾁。
我从⼩⽣活在xxx,记忆中每逢除⼣、⼤年初⼀都吃饺⼦。
除⼣吃饺⼦,取“更年交⼦”(来年交好运)之意,⼤年初⼀吃饺⼦则是为了⼀年交好运。
饺⼦形似元宝,所以寓有进宝之意。
饺⼦中有的馅⾥放糖,⽤意是吃了新年⽇⼦甜美;有的馅⾥放花⽣(称长⽣果),⽤意是吃了⼈可长寿;有的在⼀个饺⼦馅中放⼀枚钱,⽤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
中国的⽂化博⼤精神,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化才勾勒出了⼀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
下⾯就是我们调查的xxx地区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xxx地区正⽉期间的饮⾷有着丰富的含义,腊⽉初⼋,我们称为“腊⼋”,在这⼀天早上,我们要
吃腊⼋粥,教育后⼈不忘勤俭。
⼩年,就是腊⽉⼆⼗三,称为“辞灶”这⼀天要吃⽔饺,⼤扫除,祭拜灶王爷,来保佑新的⼀年⾥丰⾐⾜⾷。
腊⽉⼆⼗九清晨上坟祭祖,去上坟的都是家⾥的长者和⼩孩,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祖先保佑家⼈平安的⼼愿,祭祖⼀般没有⼥性这是古代封建社会重男轻⼥思想的遗留。
除⼣即⼤年三⼗,这⼀天就是吃、喝、玩、乐的⽇⼦,张贴春联和福字,xxx农村有个风俗,如果这⼀年家⾥有⼈去世是不能粘贴春联的,去世三年才可以张贴红⾊春联。
除⼣晚上全家团圆吃年夜饭,菜肴中必须有鱼预⽰着年年有余。
守岁,在⼗⼆点时吃饺⼦,燃放最长的鞭炮,接财神。
春晚成了全国家家户户的盛宴。
全家集聚⼀堂,谈笑风⽣,守岁过节。
⼤年初⼀,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开始了新的⼀年,早餐要吃素饺⼦,吃过早餐开始⾛访拜年,这是⼩孩最⾼兴的⼀天可以收到压岁钱。
⼤年初⼀有个禁忌就是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运⽓、破财,⽽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正⽉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天吃饺⼦,在新的⼀年⾥就会五⾕丰登,粮⾷满仓。
初五被称为元宝⽇,这⼀天吃饺⼦,在新的⼀年⾥会兴旺发达,财源滚滚。
初七被称为“⼈七⽇”这⼀天吃⾯条预⽰着⼤⼈⼩孩会⾝体健康,⽆病⽆灾。
正⽉⼗五,这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也叫元⼣、元夜、也称上元节,有观灯吃元宵的习俗,所以我们都叫元宵节。
在我的家乡还流传着这样⼀种说法,正⽉禁忌剪头发,据说剪头发⽅娘家舅舅,意思是正⽉⾥剪头发对⾃⼰的舅舅没什么好处,记得⼩时候妈妈就不让我剪头发,现在我长⼤了,社会也进步了也就没有这样的做法啦。
我还听说在xxx地区正⽉⾥做媒也是不允许的,做媒有⾃找倒霉的意思。
同时新正⽉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也就是说把邪⽓带回家⾥,是不吉祥的预兆。
⼀个正⽉⾥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
初⼀到初四是禁忌乱⽤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年⾥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
在家乡的新年期间对天⽓也格外关注,如果初⼀到初六天⽓都为晴,那么预⽰着在新的⼀年⾥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
就这样的⼀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照,对⽣活充满了信⼼和美好的希冀。
这些再简单不过的民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们的希望。
在⼈们不知不觉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了对未来美好⽣活的向往,由此产⽣动⼒去创造⽣活创造幸福。
【结论】
这次调查报告让我对家乡的民俗⽂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系统地收集了xxx地区乡村民俗的信息,想以此来激发更多的⼈,去关注年俗,关注⾝边的普通⽂化,捍卫乡⼟⽂化,避免⽂化的⼤量流失。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篇2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另⼀名称为“年”。
是中国最盛⼤、最热闹、最重要的⼀个古⽼传统节⽬,也是中国⼈所独有的节⽇。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初⼋直到正⽉⼗五,除⼣和正⽉初⼀为⾼潮。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些风俗习惯,许多相传⾄今。
关于过新年还有⼀种传说。
古时候,有⼀种叫“年”的怪兽,除⼣这天从海底爬上岸伤害⼈命。
⼀位智慧的⽼⼈,在门上贴⼤红纸,燃放能发出劈劈啪啪响声的⽵⼦,把“年”吓跑了,⼈们再也不⽤四处躲藏了。
因此,每年除⼣,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户户烛⽕通明,守更待岁,初⼀⼤早还要⾛亲串友,道喜问好,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
⼆、春节的习俗: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丰富多彩的习俗。
主要有:
1、腊⼋粥:腊⼋这天,不管富⼈和穷⼈,家家都要喝腊⼋粥,是过新年的前奏。
这天之后,⼈们就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布置居室,以崭新的⾯貌迎接年的到来。
2、祭灶神:腊⽉⼆⼗三,⼈们供红烛、糖⽠,祈望灶神“上天⾔好事,下界降吉祥。
”
3、扫尘:腊⽉⼆⼗四,全家⼀起年终⼤扫除,⼲⼲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4、贴对联: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对联,表达⼈们迎新纳福,祈盼新⽣活的美好愿望。
5、贴年画:年画和对联⼀样,起源泉于“门神。
”各种彩⾊年画,满⾜⼈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发展到现在,⽉历和年画结合在⼀起,形成了今天的挂历。
6、倒贴福字:⼈们⽤福字来表现福运、福⽓、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倒贴福字,寓意“福到了”。
7、除⼣守岁踩岁:除⼣与春节⾸尾相连,是⼀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重要时候。
表⽰旧岁⾄此⽽除,来年别换新岁。
俗称“熬年”,在年夜饭之后,全家⼈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8、年夜饭:除⼣之夜,全家⼀起吃团圆饭。
寓意着全家团圆。
9、压岁钱:除⼣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平平安安。
10、放爆⽵:新的⼀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第⼀件事就是放爆⽵,以劈劈啪啪的爆⽵声辞旧迎新,给⼈们带来欢娱和吉利。
11、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与年夜饭⼀样,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
拜年拉近了⼼与⼼的距离,增进了⼈与⼈的感情。
12、逛庙会、观社⽕:庙会上,⼈们要进⾹朝拜、许愿、还愿、求福。
还有各种⼩吃和传统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跷、跑旱船等。
13、包饺⼦:初⼀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饺⼦的形状象元宝,意味着包住福运,象征⽣活富裕,⼤吉⼤利。
14、元宵:元宵节吃“汤圆”,是取“团团如⽉”的吉祥之意。
三、不同时期的过新年⽅式
下⾯由我来当⼩记者,分别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时候是怎么过春节的。
1、爷爷奶奶⼉时的记忆。
⼩记者:“请问爷爷⼩时候过新年吃什么?”
爷爷:“我⼩时候,过新年只能吃⿊⾯馒头,最好的情况是在初⼀早晨吃上⼀块⽩⾯馒头。
”
⼩记者:“啊?那么不好!怎么不吃点⾯包什么的。
”
爷爷:“那时穷呀!哪像你这么富有,还有地主要来收税呢!”
⼩记者:“那过新年放鞭炮吗?”
爷爷耸耸肩:“也放鞭炮,但是只有⼀⼩挂,没有现在这样五彩缤纷的烟花。
”
“那你们过新年有压岁钱吗?”⼩记者好奇地问。
“当然没有了,都没钱吃⽩⾯馒头,有什么压岁钱呀!”奶奶插嘴说,“那时候呀,我们过新年都追着
⼤⼈磕头,只为了⼥孩要花,男孩要炮。
”
⼩记者:“没有压岁钱还要拜年吗?”
爷爷说:“当然要拜年,初⼀的早上,早早起床,先给长辈⼀⼀磕过头,才能吃饭呢!”
“我的妈呀!我可不要回到旧社会!”⼩记者惊呼到。
2、爸爸妈妈⼉时的过新年⽅式
⼩记者:“请问您⼩时侯吃什么呢?”
爸爸:“我⼩时候,因为爸爸在外⾯⼯作,所以过新年不但可以吃上⼤⾁包⼦,还可以吃到⾹喷喷的⾁呢!”
“哇,那么好,⽐爷爷奶奶可强多了!”
“那当然,旧社会正在⼀点点地消退嘛!”爸爸⼀本正经地回答道。
看着爸爸那得意洋洋的模样,我接着问道:“那你过新年玩些什么呢?”
“过新年可是我们的天堂,穿着新⾐服到外⾯去拣许多的鞭炮回来,每天都有⼩鞭炮放。
”爸爸说。
“为什么不买成串的新鞭炮回来,那不是玩得更爽吗?”我问道。
爸爸的情绪开始失落起来,“那时⼤⼈怎肯花这个钱呢!他们觉得花钱给我们买炮是⼀种奢侈。
”
“那您能有多少压岁钱?”我问道。
“⼤概⼀次20元吧!”爸爸怔怔地说。
“已经很不错了”妈妈插话说,“我⼩时候,奶奶让磕头,⼀次才给2元呢!”
“那你们的年有什么好的?”我嘟囔道。
“好玩着呢!”妈妈说,“我们⼩时候,快过新年时,会上街买漂亮的年画送同学;⼤⼈们都休息下来了,在⼀起耍狮⼦、舞⼤龙、划旱船、踩⾼跷……⼤⼈玩得热⽕朝天、红红⽕⽕,我们跟在后⾯,⼀路吃着、笑着、闹着,别提多开⼼了,可惜你现在看不到这个场⾯了。
”妈妈⼀连串说了这么多,我真担⼼她会喘不过⽓来,馋得我呀……
看着我有点失落的表情,妈妈⼜说:“还是你们幸福,我⼩时侯,为了能吃上⾁,妈妈晚上煮⾁,我就像只⼩馋狗,围着妈妈,只等着⾹喷喷的⾁出锅,好有⼤⾻头啃。
”哈哈,我⼜笑了。
想想我们现在过新年,可以随⼼所欲地放鞭炮;吃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压岁钱也⽐爸爸妈妈⼩时候多,坐在家⾥⽤⼿机就可以拜年;⽣活不知要⽐以前强多少倍呢!但是,在娱乐的过程中也失去了许多的年味⼉和乐趣。
通过调查,我发现:传统⽂化习俗正在⼀点点消退,新的过新年⽅式正在改变我们的⽣活。
其实,春节的⼀些传统⽂化习俗不应该被我们丢掉,有了它们,我们的春节会过得更加丰富多彩。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篇3
⼀、调查⽬的
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们过春节时的喜悦⼼情和欢乐⽓氛。
⼆、调查时间
三、调查⽅式
1.利⽤谈话的⽅式,询问长辈。
2.跟爸爸妈妈打理家务,亲⾃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四、调查内容
1、除尘
腊⽉⼆⼗四这天,妈妈早早把我叫起来,叫我和她⼀同打扫卫⽣,房间的⾥⾥外外,庭院的旮旮旯旯彻彻底底地清扫⼀遍。
我很疑惑,问妈妈为啥打扫这般早哩?
妈妈告诉我说:“‘腊⽉⼆⼗四,掸尘扫房⼦’,据《吕⽒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新春扫尘有“除陈不新”的涵义,其⽤意是要把⼀切穷运、晦⽓统统扫出门。
除尘就是年终⼤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
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下室内外卫⽣,⽴春后就不可在打扫了,防⽌把新春的财⽓,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
听妈妈这么⼀讲,我恍然⼤悟,原来这个习俗寄托着⼈们除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2、贴春联
腊⽉⼆⼗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妈妈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妈妈,‘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傻孩⼦,这是因为‘福’到来了。
”
“妈妈,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桃符等,它⽤⼯整、对偶、简洁、精巧的⽂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学形式。
每逢春节,⽆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幅⼤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增加喜庆的⽓氛。
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红⾖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氛。
在民间⼈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性于⼀体。
在贴春联的同时,⼀些⼈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
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福运,寄托了⼈们对幸福⽣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守岁
⼤年三⼗的晚上,我们⼀家聚在⼀起守岁,共同期待着新的⼀年的到来。
爸爸说:“我国民间在除⼣有守岁的习惯,我国⾄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在这⼀夜连双岁,五更分⼆年。
的晚上,家⼈团聚,欢聚⼀堂。
全家⼈围坐在⼀起,茶点⽠果放满⼀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席,有的家⼈⼀直要吃到深夜。
除⼣之夜,⼀家⽼⼩,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
在这个激动的时刻,我们边看春晚,边吃东西,谈笑风⽣。
4、放爆⽵
第⼆天⼀⼤早,哥哥就去点响了爆⽵,“啪”“啪”……声⾳真响,我赶紧捂住了⽿朵。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说。
即在新的⼀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件事就是燃放爆⽵,以
哔哔巴巴的爆⽵声除旧迎新。
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魈”。
⼭魈据说是古时深⼭⾥的⼀种凶恶的独⾓⿁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们就⽤烧⽵⼦的爆破声来吓跑它。
有了⽕药后,⼈们就⽤⽕药装⼊⽵筒,做成爆⽵,后⽤纸质筒,也称爆仗或炮仗。
到现代,⼈们已不相信什么“⼭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振奋精神。
所以,从⼤年三⼗晚上到⼤年初⼀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5、拜年
新年的初⼀,⼈们穿着新⾐,出门去⾛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兔年⼤吉⼤利。
拜年的⽅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互祝贺,称为“团拜。
”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拱⼿作揖,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岁。
五、调查结论
我们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当然不⽌这么⼏种,但唯有⼀个是不变的,它承载了⼈们对幸福⽣活的向往和追求。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篇4
调查⽬的:春节是中国最⼤的传统节⽇,⼈们在这个节⽇都很⾼兴。
为了让⼈们了解春节的民风 调查⽬的:
民俗,特作如下报告。
调查时间:20xx年x⽉xx⽇⾄x⽉x⽇
调查地点:
调查地点:⾃⼰家⾥及邻居家亲戚家
调查⽅法:查书查电脑问长辈
调查⽅法: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
年节是除旧迎新的⽇⼦。
年节虽定在农历正⽉初⼀,但年节从腊⽉⼆⼗三已经开始。
民间俗语有“⼆⼗三,祭灶官”这⼀天,远在外⾯的孩⼦都要准备回家过春节了;“⼆⼗四,扫房⼦;⼆⼗五,吃⾖腐;⼆⼗六,蒸馒头;⼆⼗七,杀只鸡;⼆⼗⼋,贴年画;⼆⼗九,去灌酒;三⼗下午,吃饺⼦”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们以盛⼤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三⼗也称除⼣,全家欢聚⼀堂,吃饺⼦,放鞭炮。
最令⼈兴奋地是观看⼀年⼀度的《春节联欢晚会》。
《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著名的主持⼈、相声演员、演唱家等都会上台演出,给⼤家拜年。
每当看到这样的演出,我都兴奋不已,我会⼀直看到节⽬结束。
除⼣⼦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潮。
⼤年初⼀这天凌晨5点多钟我们就起床了,包好饺⼦先祭列祖,再给爷爷、奶奶送饺⼦、拜年,爷爷奶给孩⼦们分发“压岁钱”。
然后,我们再去给街坊邻居拜年。
这天中午,全家⼈还会吃⼀次丰盛的午餐。
⼤年初⼆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
⼥⼉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
“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位⼦上;回门的⼥⼉则陪着久未见⾯的母亲和姐妹们说说知⼼话。
初⼆闺⼥回娘家的习俗⾄今流⾏不衰。
初三、初四还会去姑妈家或姨妈家拜年等。
元⽇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舞龙灯、扭秧歌、踩⾼跷、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氛。
各种社⽕活动到正⽉⼗五,再次形成⾼潮。
正⽉⼗五元宵节是主要的传统节⽇,也叫元⼣、元夜,⼜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个⽉圆夜。
因历代这⼀节⽇有观灯习俗,故⼜称灯节。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
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因此,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
近年来,春节等传统节⽇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并成为我国⼈民的法定节假⽇。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篇5
调查背景及⽬的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
⼀般指除⼣和正⽉初⼀,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初⼋的腊祭或腊⽉⼆⼗三或⼆⼗四的祭灶,⼀直到正⽉⼗五,其中以除⼣和正⽉初⼀为⾼潮。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各种活动以⽰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乞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名族特⾊。
地分东西南北,我国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风⼟⼈情,在春节习俗上也各有特⾊各有看点。
调查对象
1、区域
本次调查区域为重庆市东北部⼭区,以万州、云阳两地的城乡为重点调查对象。
2、⼈群
本次调查的⽬的是了解当地的春节习俗,调查⼈群为当地居民,对⼈群年龄等不再细分。
调查经过
本次调查主要采⽤实地调查⽅式,⾛访万州、云阳两地的城乡,观察当地居民在春节期间的⾏为,并向其询问具体习俗。
调查的第⼀站是万州区枇杷坪某街道居民秦伯家,时间是农历腊⽉⼆⼗六,距离除⼣⼤年夜还有三天时间。
秦伯家刚刚乔迁新居,正在宴请宾客庆祝,当地⼈称“贺房⼦”。
从秦伯⼝中得知,由于临近春节,腊⽉⾥许多都是⼤吉⼤利的好⽇⼦,摆酒席的⼈特别多,酒楼⾄少得提前⼀个⽉预定。
另外在万州王家坡地区,调查员⾛访了⼏家⼤型商场和超市,发现⾥⾯都是⼈头攒动,⽣意⼗分⽕爆。
⼀打听,⼈们都在忙着置办年货。
给⾃⼰和家⼈买⾝新⾐裳,给家⾥添置些红红⽕⽕的装饰品,买些待客⽤的糖果、⽠⼦、饮料等。
第⼆站是万州区郭村镇某村居民王婆婆家,时间是农历腊⽉⼆⼗九,正是20xx年的最后⼀天。
王婆婆平时和⽼伴⼉两个⼈住在家⾥,⼉孙们都在外地⼯作⽣活。
今年过年,⼉孙们都从外地赶了回来陪⽼两⼝欢度春节,⽼两⼝乐得嘴都合不上了。
王婆婆⼀家四世同堂,⼀⼤家⼦⼈都在为年夜饭忙碌着,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第三站是云阳县滨江路张⼥⼠家,时间为农历⼤年初⼆,张⼥⼠⼀家正准备出门去拜访孩⼦的外公外婆。
张⼥⼠夫妻⼆⼈提着为⼆⽼准备的新年礼物,签着他们的⼥⼉,乐呵呵的出了门。
最后⼀站是云阳县江⼝镇某村居民黄先⽣家,是时间是农历正⽉初六。
黄先⽣⼀家基本结束了⾛亲访友,回到⾃⼰家⾥,收拾收拾准备投⼊新⼀年的奋⽃之中,向着幸福⽣活继续努⼒前⾏。
此次调查共经⼗天,从节前到节后,观察了解到了重庆市东北部地区居民在春节期间的习俗,为调查结论的得出奠定了良好基础。
调查结论
经过调查,关于重庆市东北部⼭区的春节习俗,得出以下结论:
1、该地区居民和全国所有群众⼀样都⼗分看重春节这⼀重⼤节⽇。
由于该地区的外出务⼯⼈员特别的多,尤其是在农村,空巢家庭⼗分普遍。
临近新春佳节,许许多多在外打拼的⼈都回到了⾃⼰的⽼家看望⽗母亲⼈,⼀家⼈聚在⼀起吃顿热腾腾的年夜饭。
⽐较有特点的是,该地区居民⼗分看重除⼣当天的午饭,菜品⼗分丰盛,猪头⾁、鸡和鱼是必不可少的。
吃饭前会先在屋外点燃⼀挂爆⽵,在屋内饭桌旁先烧⼏张纸钱,桌上摆好三荤三素三碗饭三碗酒,请祖先来吃顿团圆饭,撤掉后才能开饭。
相邻的⼏家⼈之间还会⽐⽐谁家更早开饭,抢个步步争先的好彩头。
2、当地⼈在祭祖⽅⾯⼗分看重,节前⼀定会给⾃家祖先“上坟”,即除掉坟上的杂草,给坟上添些新⼟,有些家庭还会让每⼀个成员都来添⼟,表⽰对祖先的尊敬,同时乞求祖先的保佑。
在过年的时候会给祖先烧纸钱、上⾹、放鞭炮、挂坟票,随着经济实⼒的提升,⼀部分⼈会同时在坟前放烟花。
当地⼈⼗分看重风⽔⽞学,据说明年是闰年,闰年不能动坟,除草添⼟都不⾏,只能烧些纸钱之类的。
3、该地区居民在尊重传统的情况下也会有些变通,⽐如说守岁,现在很少有⼈会真的⼀夜不睡,通常只会等到零点钟声响起,燃放过爆⽵烟花过后便去睡了。
听说先前当地还有在零点时放⼗⼆个⼤炮仗的习俗,由于安全系数实在太低,出现过很多起被鞭炮炸伤的事故,这个习俗现在已经很少有⼈在继续坚持了。
4、正⽉初⼀是新年的第⼀天,在这⼀天会有很多的忌讳,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做不吉利的事,总之⼀切都要⼤吉⼤利,为新的⼀年求个好的开始。
有趣的是⼤年初⼀这⼀天,家长不能吵吵着叫孩⼦起床,那样不吉利,很多家长会在睡觉前叮嘱孩⼦⼀定要⾃⼰早起,遇上睡懒觉的⼩孩⼉家长可就没法了,既不能打也不能骂,只能由着他了。
5、在该地区⾛亲访友⾮常的普遍,⼤年初⼆是回娘家的⽇⼦,很多⼩孩便随着⽗母去拜见外公外婆。
从⼤年初⼆开始,⼤家便忙碌着⾛亲戚了。
为了避免客⼈来了主⼈却⾛亲戚去了这样的尴尬情况,⼀般会约好某⼀天去某⼈家⾥拜年,这样⼤家才都⽅便安排。
6、当然了,压岁钱是少不了的。
⼀般是长辈给晚辈给压岁钱,晚辈也会给长辈钱,但不叫压岁钱,只能说是晚辈的⼀点⼼意,孝敬长辈的。
如果初次带男朋友或⼥朋友回家的话,⼏乎会收到所有长辈的压岁钱。
初次随⽗母⾛亲访友的婴⼉也⼀样,不光长辈给,已经⼯作的哥哥姐姐也会给压岁钱。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地很多的春节习俗和全国其他地⽅的习俗相差不⼤,⼤致上都是在春节讨个⼤吉⼤利的好彩头,为新的⼀年做个好的开始,寄托了⼈们对将来的希望,对更加美好的⽣活的憧憬。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篇6
调查⼈员:xx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式:
调查对象:
调查内容:
调查⽬的:
20xx年1⽉10⽇——20xx年2⽉10⽇皖北农村(花园村),鄂西南农村(九毫堤村)实地调查,查
阅资料,寻访⽼⼈等当地村民农村地区春节风俗了解农村春节风俗⽂化,传成传统⽂化
——以皖北和鄂西南农村地区为例
【调查⼈员】王坤,赵春光
【调查时间】 20xx年1⽉10⽇——20xx年2⽉10⽇
【调查地点】皖北农村(花园村),鄂西南农村(九毫堤村)
【调查⽅式】实地调查,查阅资料,寻访⽼⼈等
【调查⽬的】为响应院系对寒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空间,激发学习体验,并与专业紧密结合,增强专业素养,我们于20xx年1⽉——2⽉10⽇分别在各⾃家乡开展了体验民俗⽂化,感受节⽇⽓氛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的契机,依靠⾃⼰所学的专业知识,顺利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调研活动。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能够了解各地春节的节⽇特⾊及民俗民风,并进⾏⽐较,从⽽继承和发扬民俗⽂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调查内容】
【前⾔】
春节是最具特⾊的中国传统节⽇,也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节⽇,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在每个华夏⼦孙的⼼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地域⼴袤,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民俗,春节亦是如此,春节的习俗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
⽽春节民俗⽂化是⼀个地区民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春节的习俗逐渐被新⼀代⼈所淡忘。
我们通过此次调研就是希望能够具体了解各地春节的节⽇特⾊和民俗⽂化,进⾏简单⽐较,继承和发扬民俗⽂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般指除⼣和正⽉初⼀。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周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春节期间,汉族及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各种活动予以庆贺,近些年,东北亚的韩国,东南亚的泰国,南亚的马来西亚等中国周边国家也开始注重春节举⾏各种活动或仪式。
在中国⼤陆,这些活动也
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迎新,祈求丰收等为主要内容。
在皖北地区,⼴义的春节是指腊⽉初⼋⾄腊⽉⼆⼗三,腊⽉⼆⼗三⾄正⽉⼗五,其中以除⼣和正⽉初⼀为⾼潮。
⽽在鄂西南地区,春节在⼴义上只指每年的最后⼀天加上新年的前三天,⼴义的春节则⼀直延续到正⽉⼗五。
⼀般鄂西南地区的民众过春节的时候都只过四天,过完就算是春节完毕,开始新⼀年的准备和活动了。
等过过完了⼗五,⼤⼈们都会说年也过完了,节也过完了,忌讳也可以除掉了,同时,⼩孩们也不能调⽪了,不然就不会像过年那些时间不管孩⼦怎么淘⽓也不会责罚的那样简单了。
⼀江之隔,南北差异总是明显的,究其根源,还是各⾃当地⾃古就延续下来的⽂化传统在发挥作⽤。
腊⽉初⼋,即我们平时俗称的“腊⼋”。
皖北地区的农村,在这⼀天早上,要吃腊⼋饭,就是把⼏种杂粮(⼤⽶,⼩⽶,馓⼦,⾖腐,⾖⽪等)放在⼀起熬成粥,咸淡皆有。
关于腊⼋粥的传说,有⼀种是朱元璋(安徽凤阳⼈)当皇帝后,为不忘从前的艰难经历⽽教育后⼈的,也有别的相关的传说,但⼤都与勤俭节约相关,这也表达了不忘先祖的勤俭之美德。
⽽在鄂西南地区,当地居民是不过腊⼋节的,这样的猜测可能和腊⼋节的起源中的主⼈公朱元璋不是湖北⼈有关,反正鄂西南地区的民众是没有腊⼋节的概念的,这也符合南⽅地区的饮⾷上主产⼤⽶有关。
腊⼋节毕竟是⼋中粮⾷的综合⾷⽤,这在鄂西南地区是没有⽣存的饮⾷⽂化⼟壤的。
⼩年,皖北地区⼀般是腊⽉⼆⼗三,鄂西南则是腊⽉⼆⼗四。
称为“辞灶”。
旧时,家家都有“灶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