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理解个体生命意识和民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理解个体生命意识和民族
一、德育具有生命性
1、生命是德育发生的原点
生命是什么?对教育来说,就是人,是具体的、现实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个体,是以人的方式展现的“人”,而非是展现“物性”或成为“工具”的人。
“具体的现实的人,即生命,是教育的原点”。
当然,德育作为人类教育史上最早产生的教育现象,“无论就其起源还是发展的动力而言都是来自于生命”,生命是德育发生的原点。
从发生论的角度来看,生命从低级到高级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自然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和超越生命,它们共同组成了人的完满的生命。
但是,人的价值生命、智慧生命和超越生命的获得与自然生命的获得不同,它们不是通过基因遗传,而是通过社会遗传、文化遗传,而社会遗传、文化遗传是由教育来完成的。
在这里,教育担当了人的非自然生命诞生的助产士。
正如荀子说:“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荀子・劝学篇)。
所以,教育是人的超生命的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和超越生命的特有存在形式。
因此,从生命的发生学来看,人的生命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生命存在的形式。
这就意味着,德育活动的展开当以生命为原点,任何偏离原点的德育,都不是真正的德育或是对德育的异化。
2、德育是直面生命的活动
叶澜教授说:“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学校教育如果无视人的存在,失去生命的载体,只能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
任何压抑的、消极的、被动的负向生命体验都只能是对生命本性的一种伤害和对教育价值的亵渎。
教育只有服务于生命才有价值。
因此,判断一种教育活动是否合理,“基本的尺度是看它有没有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有没有使每个身处教育世界中的生命都焕发生命活力,有没有使生命的能量通过这样的教育得到了增值、提升和扩展。
”这就意味着,德育建基于生命之上,就是要理解生命的内涵,尊重生命的逻辑,倾听生命的律动,不断地创造条件,促进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增大生命的价值,创造新的精神生命,使生命日趋走向真善美的最高境界。
3、生命是德育的终极目的
生命既是德育的起点,亦是德育的终点。
直面生命、回到生命是教育的天职,是教育的一种本义,也是教育的一种理想和追求。
人是世界上最不安分的生物,他总在挑剔当下的生活,追求心中的美梦。
所以,生命才会不断超越自身,超越当下,走向辉煌,走向完美。
故我们的德育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追求生命的超越,并在追求超越的过程中,发现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辉煌,过上一种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
超越将是终身的过程,
因此生命需要终极关怀,德育过程即是对生命全程关怀的过程,生命关怀是德育的终极目的。
二、无视生命:当代德育的异化
德育本是面对人、丰富人、在提升人的生命的一种事业,但是时至今日的德育,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忘却德育的真正对象和真正目的,收获的是生命贫乏、缺乏活力、遗忘生命意义的学生。
1、漠视生命的尊严
生命存在本身就是最高的价值,对于任何人的生命我们都不应该轻易蔑视、践踏,而应该对生命充满同情、怜爱、关怀、呵护与尊敬。
但是,在许多教师的眼中,学生只能算是“发展的人”,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独立人”,因此,教师可以随意处置学生,管教学生。
如现在某些学校都在教室和校园中安置监控系统,以便随时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抽查”。
在被认为是“人道”事业的教育系统中出现这种不人道的做法,而且还被一些人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先进的教育方法,提倡推广,这实在是对教育的本身意义的曲解。
正如一位被“监控”的学生所说,自己就像被迫赤身展览在大厅之下,根本没了做人的尊严。
少数教师们也运用一切方法监控学生,如随意偷看学生日记、信件,监视学生行动,对于少男少女更是重点“关心”,一旦发现某某男女同学有异常行动,立刻就“隔离审问”,接着就是记过、处分、强迫退学等等。
人的情感、隐私是人的尊严中最柔嫩、最敏感的部分,生命中的这一部分被强行剖
开,公示于众,这是对人的尊严的最无情的伤害,甚至学校的这些做法可能会对学生的一生造成极大的阴影。
伤害学生身体,损伤学生情感,这些做法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警醒和指责,但是还有一些对生命尊严的伤害却容易被人们忽视,比如将学生的生命“物”化,降为工具使用;比如无视生命的个性,对生命任意“加工”,就像达玛斯忒斯(Damastes),按其“铁床”“裁剪”各个学生,强迫每个学生抛弃个性适应教育,而不是尊重学生个性,让生命按自己的个性发展,这些都是对生命尊严的深层蔑视。
2、压抑生命的自主
可以这样说,中国的学生来到学校时,很多的事情都不需要考虑,缺少选择,缺乏思考,在这一时期,他们不被认为是独立体,也不被认为应该逐步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相反,从高效、方便的角度出发,学校更希望学生听话,尽可能地接受安排,因为这样更有利于学校的管理。
没有独立性的学生自然是最好管理的,但是不能自主发展的学生,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特色。
只会服从的个体不可能表现出个性、丰富性,不可能表现出生命的能动、自主和活力,只能成为无力的弱者或者是任人摆布的木偶。
1992年中日两国学生在内蒙古草原夏令营中进行的那场“较量”,充分暴露了我们教育的弊端。
在这场较量中,中国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令人遗憾的生存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以及缺乏责任心、坚强意志、吃苦精神等,都和教育中忽视甚至是限制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