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9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借義換形分化,即將本原字義符進行替換產生 分化字。 • 鋌—?:《左傳· 文公十七年》:“小國之事大國也 ,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 擇?”杜預注:“鋌,疾走貌。言急則欲蔭茠於楚 ,如鹿赴險。”“鋌”《說文· 金部》本訓“銅讯樸 也。”文獻中借表“疾走貌”義。“鋌”後涉“鹿 ”字而換形作“?”,以爲“鹿走皃”之專字。
• “共”一個字身兼四職,也就是分別記錄了四個不 同的詞。這對於文字的使用來說是經濟了,但字的 兼職過多,容易造成表意的含混和模糊。為了增強 表意的明確性,後來就分別造了供、拱、恭三個新 字來分別發擔它的兼職,“共”字本身主要用以表 示共同、共合這一個義項了。“共”是本原字,為 分擔母字職能而造的供、拱、恭等字是分化字。 [[3]]
• ?成的異 寫字,一種是構件位置不固定造成的異寫字。 • (1)構件寫法變異造成的異寫字。 • 如甲骨文“虎”字的許多寫法就是由書寫變異造成 的:螟鸣铭名命腀腁腂腃。再如金文中的“酉”字 有許多異寫形體: ,當它充當其他字的構件 時,又會造成所構字的許多異寫形體,金文“奠” 的許多異寫形體就是主要由“酉”的異寫造成的:
• 可以看出,在訓詁學中,“古今字”是指古今用字的相異 現象;在文字學中,“古今字”則指古今造字的相承關係 。 • 正因爲“古今字”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蔣紹愚先生說:“ 若以術語的精確性而論,我主張用‘本原字’和‘區別字 ’,而不稱古今字。”他指出兩個理由:一、“‘古今字 ’的名稱從時代的先後著眼,沒有表達出這一類字的特點 。异體字也有古有今。”[[1]] 二、“從‘古今字’這個名 稱本身看,古人幷不專用來指本原字和區別字。”我們同 意蔣紹愚先生的看法,不使用“古今字”這個術語。但也 不稱“區別字”,而稱“分化字”。 • 也就是說,我們這里所講的“本原字與分化字”與王力先 生的“古今字”是基本上可以統一的。
• 道—噵:“道”本義爲“道路”。引申指途徑、方 法、規律、道理、主張、學說等,又引申有“言說 ”義。《老子· 道經》:“道可道,非常道。”前“ 道”字指構成宇宙的實體和動力,後“道”字即表 “言說”義。此義後獨立成詞,乃加口分化出“噵 ”字,爲“説、講述”義之後出本字。
• 以上二例均爲引義加形分化的例子,引義換形分化者如: 媒—?:“媒”本訓媒人,說合婚姻者。引申有引薦、媒介 、嚮導等意義。再引指射獵時用作誘餌、或馴養以招引其 同類的鳥獸。後多指鳥媒。後分化出“?”字。《類篇· 鳥部 》訓爲“誘取禽者”。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回:“此 時在那里守著死?慟哭,想來又是獵戶下的?子。”又如赴 訃、說悅、錯措等等。 • 有些引義分化字并不是通過加形旁而分化的,而是在本原 字字形基礎上通過加區別符號產生的,比如:大太。但這 類現象比較少見。
• 二、古今字 • (一)定義及相關說明 • 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就形成古今字 ,在前的叫“古字”,在後的叫“今字”。例如“暮”這 個詞,本來用“莫”來記錄,後來寫作“暮”,“莫”和 “暮”就是古今字的關係,“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 • 古今字的概念産生于訓詁學盛行的漢代。訓詁學中的一大 條例即是“以今字釋古字”,古今字的概念遂由此而生。
• (2)構件位置不固定造成的異寫字。 • 所謂構件位置,即構件的佈局圖式,是指“組成一個字的 構件在二維空間的平面分佈狀態……在佈局圖式沒有區別 意義作用的情況下,人們在書寫時往往隨意改變字形的平 面佈局,造成異寫字。”在早期漢字裏,這種構件位置不 固定的異寫字相當多。如甲骨文的“吏”字或作“癚”, 或作“癛”,手的位置在左在右不定;“祀”字或作“熬 ”,或作“傲”,“示”和“巳”的位置可以互換。在漢 字規範時取消的異體字中,有不少其實是這類異寫字。例 如:案―桉、鞍―鞌、峰―峯、鵝―鵞??、濶―闊、幕― 幙、棋―棊、慼―慽、略―畧、惭―慙、松―枀、秋―秌 、咊―和、花—芲、雜—襍、裡—裏等等。[[5]]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 • • • • • • • 【基本概念】 古今字 异体字 繁体字 简化字 【基本理论】 人们是怎样给古今字分类的? 异体字在形体上的差异有哪几种情况? 简化字的简化方式有哪些? 【重点难点】 异体字问题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一、漢字字數的增多及其原因 • (一)漢字字數的變化 • 從總體上來看,漢字的總數呈不斷增多的趨勢。以 字典收字數爲例,東漢許慎編寫的《說文解字》收 小篆正文9353個,另收重文1163個,共10516字。 南朝梁代顧野王編寫的《玉篇》收16551字,之後 增補修訂的宋本《玉篇》收23137字。
• 具體來說,導致漢字分化的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兩種:詞義引申和文字 借用。 • 1、詞義引申 • 作爲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與文字總是隨着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 展。在語言文字發展的過程中,詞義發展是形音變化的內在推動力。 社會歷史的發展、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詞義之間的相互影響等因素 都能引起詞義的變化。詞義引申是詞義運動的基本形式,是語言豐富 精密化的必然要求和結果。詞義引申會在原有詞彙意義的基礎上派生 出新的詞彙意義,這就需要造新字來記稹新的意義,由此而產生了一 批新字。比如“果”字本訓“木實也”,引有“結果”、“實現”等 義,承擔義項較多,故另造新字“菓”記錄本義義項,“菓”爲分化 字。又如“解”字本義爲“判也”,即用刀分解動物肢體,引有分割 、消除、理解等義,又引有松馳、懈怠義,此義後獨立成詞,故由“ 解”加心旁分化出“懈”字。“懈”爲亦爲分化字。
• (二)分化字產生的原因 • 分化,是指將原來由一個字所承擔的多項職能改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 新字來分別承擔的漢字演變現象,爲了分化而產生的新字稱作分化字 ,相應地,原來承擔多項職能的字可稱作本原字。由於“文字的産生 遠遠晚於語言,文字一産生就面臨着文字數量與口語中的詞語數量不 相適應的矛盾。因此,擴大文字的職能,一字多用以適應記錄語言的 需要就成爲必然……但是,文字的兼職過多,必會產生字符使用中的 混淆,不能有效地記錄語言,也會削弱表意漢字形義統一的構形體系 ,形成構形與字用的矛盾。”[[2]]構形与字用的矛盾推動着漢字不斷 分化,從而產生了大量分化字。分化是爲了使每個字所記錄的詞義儘 可能地單一化、明晰化,可以說,漢字的分化是漢字適應精確記錄漢 語要求的必然結果。
• 清代以前的學者對古今字的重視也多停留在術語的 使用上,一般只是在隨文注釋中指出某字與某字是 古今字;他們對古今字的理解,也因出于訓詁的目 的而一般局限于時間概念,凡能以今釋古的同音字 皆謂之古今字。幷不是從漢字發展分化的角度來看 待古今字的,這種古今字屬訓詁學範疇。
• 從漢字分化角度談及古今字的始見于唐代的顔師古 。《漢書· 高帝紀》:“帶河阻山,縣隔千里。”顔 注:“縣,此本古之懸字耳。後人轉用爲州縣字, 乃更加心以別之,非當借音。”這就初步涉及到了 古今字産生的原因、方式、作用及其與通假的區別 。直到一千一百年後,清代的戴震才進一步明確地 指出:“古字多假借,和後人始增偏旁。”“以類 附聲,而更成字。”段玉裁也看到了漢字的孳乳分 化,認爲“古字少而意賅,今字多而義別。”
• 三千多年來,新字在不斷產生,但是同時舊字也在 不斷退出歷史舞臺。二者相抵,字數的變化就不大 了。一般說來,時代越晚,新詞增加得越快。但是 由於複合詞在漢語裏越來越佔優勢,音譯外來詞又 多數用假借字記錄,要求造新字的新詞卻並不是越 來越多。這是一般使用的漢字字數比較穩定的一個 重要原因。
• (二)漢字字數增加的原因 • 依王力先生的說法,原因大概有三:(p170) • 1、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不斷產生新字。(新字產 生) • 2、各個時代逐漸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死 字不亡) • 3、上古漢字“兼職”現象多,後代不斷分化。(分 化)
• 2、文字借用 • 通過文字的借用來記錄語詞是漢語使用者爲了解決字不敷 用的狀況而採取的權宜之計,這種記詞方式把已有的漢字 作爲一種音標符號來使用,使漢字與漢語表達之間的矛盾 暫時得到了緩解。但是,它也有較大的局限性。一方面, 隨着文字借用的普通使用,漢字一形多用的問題日益突出 ,逐漸影響到了漢字記錄語言的清晰度。另一方面,借用 又與漢字的表義性是衝突的。由於借字只具有標音性,與 所記詞在意義上沒有必然聯繫,違背了漢字“據義構形, 形義統一”的特性,受漢字“以形表義”觀念的影響,這 些借字後來往往會增加或改換相關構件而分化,以解決漢 字一字多職的問題。
• 再比如“共”字,在上古就兼有多個記詞職務,分別表示 不同的意思: • ①《禮記· 曲禮》:“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共同) • ②《左傳· 燭之武退秦師》:“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供給) • ③《論語· 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 共之。”(拱揖) • ④《左傳· 城濮之戰》:“民不知禮,未生其共。”(恭順 )
• 到了漢字的使用非常廣泛以後,在個人使用漢字這 個層面上,由於書寫人的個人習慣不同,也會形成 一些異寫字,例如隋唐碑誌中就有許多異寫字,下 邊是一組“龍”字的異寫字:
• 不同歷史時期的漢字積澱到同一共時層面上,隸定 轉寫方式不同也造成異寫字。比如:“春”從小篆 (春)發展為到楷書,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字形“春 ”和“萅”,“萅”是將小篆的字形用楷書的形制 來轉寫的結果。在隋唐碑誌中,“光”有“光”和 “灮”兩種寫法,也都是隸定方式不同造成的。其 它如:冰?、册冊、吴吳
• (3)借義加形分化,即在本原字形體上增加相關事 類符號產生分化字。[4]]異體字包括異構字和異寫字 兩種。異構字與異寫字的本質區別在於:異構字來 源於構形,屬於造字異體;異寫字來源於書寫,屬 於書寫異體。
• (一)異體字分類概說 • 1、異寫字 • 異寫字是記詞功能和構形屬性都相同,只因基礎構 件的書寫變異而導致筆劃數量、筆形筆順等書寫屬 性略有差別的字。簡單來說,異寫字是同一個字因 寫法不同而造成的形體差異。 • 在早期漢字中,由於書寫帶有隨意性,形體不固定 ,所以異寫現象大量存在。例如:甲骨文的“羽” 有多種寫法:
• 宋真宗時編寫的《廣韻》收字25863個(包括 一部分重出不同韻者)。宋司馬光等人編寫的 《類篇》收字31224字。明洪武年間編的《洪 武正韻》收字32200多個。清康熙年間編的《 康熙字典》收字47035個字。20世紀60年代編 的《中文大辭典》收字49888個。20世紀80年 代編纂的《漢語大字典》收字54678字。1995 年出版的《中華字海》收字8萬多。
• 依據與本原字形體上的關係,這類分化字可分爲以 下三種: • (1)借義換聲分化,即將本原字聲符進行替換產生 分化字。如: • 蔚—藯:益母艸又名“茺蔚”。“茺蔚”爲“臭穢 ”之音轉,“蔚”《說文· 艸部》本訓“牡蒿”,與 “益母”無關,“茺蔚”中之“蔚”只有記音作用 。故後“蔚”換聲分化作“藯”字。
• 漢代的經學大師鄭玄在注釋“三禮”時最早使用了古今字這個術語。 如《禮記· 曲禮下》:“朝諸侯,分職授政任功,曰:予一人。”鄭 注:“《觀禮》曰:‘伯父寔來,余一人嘉之。’余,予,古今字。 ”“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為第一人稱代詞在西周金文辭中習見 ;而‘予’字最早始見於戰國文字,用為第一代稱詞晚于‘余’字。 於是這兩個字在用為第一人稱代詞時構成古今字。“余”用在前,是 古字,“予”用在後,是今字。這裏所說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對而 言的。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的誼字下有一段話說得很清楚:“凡 讀傳,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無定時,周為古則漢為今,漢為古則晉 宋為今,隨時異用者謂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為古字, 小篆、隸書為今字也。”古今字是記錄同一個詞古今用字有異造成的 歷史現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 但是,《康熙字典》等一類大型字典裏包含許多死字、僻 字以及很多異體、訛體,一般需要使用的字只占相當小的 比例。如果不管那些死字、僻字,並且把異體字看作一個 字,各個時代使用的漢字的數量似乎並無很大變化。根據 《甲骨文編》等書統計,甲骨文所用的單字約有四五千個 。《十三經》共用單字6544個。1988年公佈的《現代漢語 常用字表》選收了2500個常用字、1000個次常用字,總共 只有3500字。《通用字表》也僅7000字。據統計,掌握了 3800個漢字,就能閱讀一般書刊99.9%的內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