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多文本阅读:子欲居九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子欲居九夷
(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篇》) 材料二
孔子疾道不行于中国,志①恨失意,故欲之九夷也。

或人难之曰:“夷狄之鄙陋无礼义,如之何?”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言以君子之道居而教之,何为陋乎?
问之曰:孔子欲之九夷者,何起乎?起道不行
..于中国,故欲之九夷。

夫中国且不行,安能行于夷狄?“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亡。

”言夷狄之难,诸夏之易也。

不能行于易,能行于难乎?且孔子云:“以君子居之者,何谓陋邪?”谓修君子之道自容乎?谓以君子之道教之也?如修君子之道苟自容,中国亦可,何必之夷狄?如以君子之道教之,夷狄安.可教乎?禹入裸国,裸入衣出,衣服之制不通于夷狄也。

禹不能教裸国衣服,孔子何能使九夷为君子?或孔子实不欲往,患.道不行,动发此言。

或人难之,孔子知其陋,然而犹曰“何陋之有”者,欲遂已然,距或人之谏也。

实不欲往,志动发言,是伪言也。

“君子于言无所苟矣。

”如知其陋,苟欲自遂,此子路对孔子以子羔也。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社稷焉,有民人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子路知其不可,苟欲自遂,孔子恶之,比夫佞者。

孔子亦知其不可,苟应或人。

孔子、子路皆以佞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问孔篇》) 材料三
守仁以罪谪龙场。

龙场,古夷蔡②之外。

人皆以予自上国③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

而予处之们月,安而乐之。

始予至无窒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

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

予尝國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來游者,亦稍稍而集。

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斯孔子所为欲居也欤?
(节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 【注】①患:愤恨,怨恨,怨情。

②夷蔡:夷为夷人(古代指少数民族)所居住地,蔡为流放罪人的所居之地。

②上国:这里指京城。

因王守仁自京官贬龙场。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始予A至B无C室以止D居于丛E棘F之间G则郁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行,与《六国论》“刺客不行”和《陈情表》“九岁不行”中的“不行”意思都不相同。

B.安,指怎么,与苏轼《赤壁赋》中“而今安在哉”的“安”意思相同。

C.患,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的“患”意思不相同。

D.居,让……居住,使动用法,与《鸿门宴》“从百余骑”的“从”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充以禹为例,指出其入裸国虽暂时改变其风俗,终因文化差异巨大,无法从根本上教化夷狄,是为了证明孔子高于大禹之论。

B.孔子反对子路让子羔为费宰,子路明知自己不对,却还要勉强坚持以自圆其说,所以孔子说讨厌强词夺理的人。

C.王守仁虽然被贬至偏远的龙场,面对艰苦环境,他仍能保持乐观,在困境中寻得乐趣,甚至忘却了自己正身处夷地。

D.王守仁描写了自己在龙场生活条件的前后变化,强调了环境并非生存的决定因素,关键在于人的心态和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孔子疾道不行于中国,患恨失意,故欲之九夷也。

(4分)
译文:
(2)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

(4分)
译文:
14.对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王充和王守仁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分)
【答案解析】
10.BDG
“始予至”中的“至”是动词,表示到达的动作完成,其后B处应断开,以区分动作与后续的情况描述。

“无室以止”中的“无”是表示否定的词,其后“室以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表达,说明没有居住的地方可以安顿,故D处应断开。

“居于丛棘之间”中的“之间”是一个方位词,表示在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其后G处应断开,以区分居住的具体地点与接下来的描述。

11.B
“意思相同”错误,“夷狄安可教乎”中的“安”作副调,意思是“哪里,怎么”;“而今安在哉”中的“安”是疑问代词,意思是“哪里,什么地方”。

A 项,不能施行/不去/不能行走。

C项,担心/祸患,灾难。

D项,“从百余骑”的“从”是使动用法,使(让)……跟随。

12.A
“暂时改变其风俗”错误。

“是为了证明孔子高于大禹之论”错误。

王充以禹为例,主要是为了质疑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即认为孔子也不能使九夷变为君子,并非是为了证明孔子高于大禹之论。

13.(1)孔子对(他的)政治主张不能在中原地区施行感到痛惜,心里感到怨恨和失意,因此想前往少数民族地区。

(得分点:“疾”,痛惜,1分;“道不行于中国”,状语后置句,因为政治主张不能在中原地区施行,1分;“之”,前往,1分。

句意1分。

)
(2)人们都以为我从京城到这里,一定会认为这里(龙场)偏僻简陋,不能居住。

(得分点:“以”,以为,1分;“陋”,以……为陋,1分;“弗”,不,1分;句意1分。

)
14.①王充认为孔子只是说说而已,并非真心想去九夷,而且王充认为夷狄难以教化。

②王守仁则认为孔子是真心实意地说出这句话,而且王守仁认为夷狄可以通过教化而得到改善。

首先,明确两人的观点立场,可知王充持怀疑态度,而王守仁则持肯定态度。

其次,分析各自观点的支撑理由。

王充主要从孔子言行的真实性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难以教化两方面进行论证。

王充推测孔子实际上并不想前往少数民族地区,他的言论只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政治主张在中原不能实行,所以借言欲往少数民族地区,以此来回应他人的质疑。

另外王充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落后,难以理解和接受君子之道,因此孔子即使前往也无法成功教化他们。

他通过禹入裸国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指出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的文化差异巨大,难以用中原的礼仪制度来教化。

王守仁则通过肯定孔子的理想和自己的实践经历来证明教化夷狄的可能性。

王守仁坚信孔子确实有过想要前往少数民族地区的想法,并认为这体现了孔子不畏艰难、勇于传播儒家文化的精神。

另外王守仁认为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文化素养较低,但他们具有可塑性和接受教育的潜力。

他通过自己在龙场的亲身经历来证明,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中,通过教育和引导,也可以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逐渐接受并实践儒家文化。

最后,分条总结两人的不同点,注意语言简洁。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孔子想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居住。

有人说:“那儿太落后,怎么好住?”孔子说:“君子住在那儿,怎么会落后呢?”
材料二孔子对(他的)政治主张不能在中原地区施行感到痛惜,心里感到怨恨和失意,因此想前往少数民族地区。

有人责难他说:“少数民族地区偏鄙落后,没有礼义,怎么办?”孔子说:“君子住在那儿,怎么会落后呢?”这是说居住在那里并以“君子之道”教化他们,怎么还会粗鄙落后呢?
请问:孔子想搬到少数民族地区去住,起因是什么?是他的政治主张在中原各国行不通引起的,所以他想去少数民族地区。

试想在中原各国尚且行不通,怎么能在少数民族地区施行呢?“少数民族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地区还没有君主。

”这是说少数民族难以治理,中原地区容易治理。

不能在容易治理的地方实现,能够在难以治理的地方施行吗?况且孔子说:“有君子住在那儿,怎么会落后呢?”这话是在说以“君子之道”进行修养使自己能安身呢?还是在说用“君子之道”去教化他们呢?如果是以“君子之道”进行修养使自己能安下身来,那么在中原各国也可以,何必要去少数民族地区呢?如果用“君子之道”去教化他们,那少数民族怎么能被教化得了呢?禹到裸国去,要脱掉衣服进去,出来后再穿衣
服,这是因为要穿衣服的规定在少数民族地区行不通。

禹尚且不能教化裸国人穿衣服,孔子又怎么能让少数民族成为君子呢?或许孔子本来不想去,只是担心他的政治主张行不通,一时激动说出这样的话。

或许是有人责难孔子,孔子也知道那儿落后,然而还要说“怎么会落后”,是想坚持已经说过的话,拒绝别人的劝告。

孔子实际不想去,一时心情激动说出来的,是句假话。

“君子对于说话要没有一点儿马虎的地方。

”如果明知少数民族地区落后,还要勉强要顺着自己已经说过的话,这就正和子路回答孔子关于子羔的事一样。

子路让子羔做费邑的长官,孔子说:“简直是在害别人的子弟。

”子路说:“那里有政权机构,有老百姓,(可以练习政事)为什么一定要读书,然后才算学习呢?”孔子说:“所以我讨厌那些强词夺理的人。

’”这是子路知道自己不对,勉强回答以自圆其说,所以孔子讨厌他,把他比作那些强词夺理的人。

孔子也明知自己不对,还勉强回答别人的责难。

这样孔子和子路都成了强词夺理的人了。

材料三我因为获罪被朝廷贬到龙场。

龙场,在古代的边远地区。

人们都以为我从京城到这里,一定会认为这里偏僻简陋,不能居住。

然而我在此地生活了十个月左右,过得安宁而快乐。

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荆棘丛中,感到很郁闷。

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又阴暗潮湿。

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老百姓纷纷砍伐木材,就在这地方建造了一座房子让我居住。

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以遮阴,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

在此之后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偏远的地方。

于是给房子取名为“何陋”,用来伸张孔子的话。

少数民族地区的百姓,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未经绳索约束的树木,虽然粗粝顽钝,但只要有斧头去雕琢,他们还是可以被教化的,怎么能说他们鄙陋呢?这大概就是孔子想要到少数民族地区居住的原因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