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5届化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5届化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两份铝屑,第一份与足量盐酸反应,第二份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产生氢气的体积比为1∶2(同温同压下),则第一份与第二份铝屑的质量比为
A.1∶1 B.1∶2 C.1∶3 D.2∶1
2、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比较,错误的是( )
A.溶解度(25℃):小苏打< 苏打B.沸点:H2Se>H2S>H2O
C.密度:溴乙烷> 水D.碳碳键键长:乙烯< 苯
3、储存浓硫酸的铁罐外口出现严重的腐蚀现象。

这主要体现了浓硫酸的()
A.吸水性和酸性
B.脱水性和吸水性
C.强氧化性和吸水性
D.难挥发性和酸性
4、化学与生命健康密切相关,“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NaClO)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起到重要作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84”消毒液为混合物
B.“84”消毒液具有漂白性
C.“84”消毒液可用于灭杀新型冠状病毒
D.“84”消毒液可以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盐酸)混用
5、Mg-AgCl电池是一种用海水激活的一次性电池,在军事上用作电动鱼雷的电源。

电池的总反应为Mg+2AgCl=MgCl2+2Ag。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电池工作时,正极反应为2AgCl+2e-=2Cl-+2Ag
B.该电池的负极材料Mg用金属铝代替后,仍能形成原电池
C.有1 mol Mg被氧化时,可还原得到108gAg
D.装备该电池的鱼雷在海水中行进时,海水作为电解质溶液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键、分子间作用力、离子键、共价键都是微粒间的作用力。

其中分子间作用力只影响物质的熔沸点而不影响物
质的溶解性。

B .石墨烯是一种从石墨材料中用“撕裂”方法剥离出的单层碳原子平面材料,用这种方法可以从
C 60、金刚石等中获得“只有一层碳原子厚的碳薄片”也必将成为研究方向。

C .由“同温度下等浓度的Na 2CO 3溶液比Na 2SO 3溶液的pH 大”,可推知C 比S 的非金属性弱。

D .H 、S 、O 三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的水溶液与Na 、S 、O 三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的水溶液混合可能会观察到浑浊现象。

7、常温下,将盐酸滴加到联氨(N 2 H 4)的水溶液中,混合溶液中pOH[pOH=- lgc (OH- )]随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已知N 2H 4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N 2H 4+H 2O
-
N 2H 5++OH - ,N 2H 5+ +H 2O -
N 2H 62++OH - )
A .联氨的水溶液中不存在H +
B .曲线M 表示pOH 与+
2524c(N H )lg c(N H )
的变化关系 C .反应N 2H 4+H 2O N 2H 5++OH -的K=10-6
D .N 2H 5Cl 的水溶液呈碱性
8、下列关于铝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工业上冶炼金属铝时,通过在氧化铝中添加冰晶石的方法降低电解能耗
B .铝制品表面可以形成耐腐蚀的致密氧化膜保护层,因此可以用铝罐盛放咸菜,用铝罐车运输浓硫酸
C .铝合金具有密度小、强度高、塑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制造飞机构件
D .在饱和明矾溶液中放入几粒形状规则的明矾晶体,静置几天后可观察到明矾小晶体长成明矾大晶体 9、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
A .()
2
HCl aq H
24SiO SiCl Si −−−→−−−→高温
B .22
O H O
2224FeS SO H SO −−−→−−−→煅烧
C .()()32
NH CO 323NaCl aq NaHCO s Na CO −−−−
→−−−→,加热
饱和 D .()
()HCl aq 32MgCO MgCl aq Mg −−−→−−−
→通电
10、吗啡是严格查禁的毒品.吗啡分子含C71.58%,H6.67%,N4.91%,其余为O .已知其相对分子质量不超过300,
则吗啡的分子式是
A.C17H19NO3B.C17H20N2O C.C18H19NO3D.C18H20N2O2
11、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SO2、Si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B.多肽、油脂、淀粉均为酯类
C.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D.福尔马林、漂粉精、氨水均为混合物
12、根据下列图示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图甲是室温下20 mL 0.1 mol•L﹣1氨水中滴加盐酸,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随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关系,图中b、d两点溶液的pH值均为7
B.图乙是CO(g)+H2O(g)⇌CO2(g)+H2(g)的平衡常数与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说明该反应的△H<0
C.图丙是室温下用0.100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0 mol•L﹣1某一元酸HX的滴定曲线,该滴定过程可以选择酚酞作为指示剂
D.图丁是室温下用Na2SO4除去溶液中Ba2+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溶液中c(Ba2+)与c(SO42﹣)的关系曲线,说明K sp(BaSO4)=1×10﹣10
13、化学兴趣小组在家中进行化学实验,按照如图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不亮,按照右图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亮,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NaCl是非电解质
B.NaCl溶液是电解质
C.NaCl在水溶液中电离出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
D.NaCl溶液中,水电离出大量的离子
14、为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一些方案:
方案现象或产物
①将铁片置于CuSO4溶液中铁片上有亮红色物质析出
②将铁丝和铜丝分别在氯气中燃烧产物分别为FeCl3和CuCl2
③将铁片和铜片分别放入热浓硫酸中产物分朋为Fe2 (SO4)3和CuSO4
④将铜片置于FeCl3溶液中铜片逐渐溶解
⑤将铁片和铜片置于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连接铁片溶解,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能根据现象或产物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的方案一共有
A.2种B.3种C.4种D.5 种
15、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向Al(NO3)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4OH-===AlO2-+2H2O
B.向水中通入NO2:2NO2+H2O===2H++NO3-+NO
C.向NH4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HCO3-+OH-===CO32-+H2O
D.向酸性K2Cr2O7溶液中加入NaHSO3溶液将+6价Cr还原为Cr3+:3HSO3-+Cr2O72-+5H+===3SO42-+2Cr3++4H2O 16、下列反应中,同一种气态反应物既被氧化又被还原的是()
A.二氧化硫通入高锰酸钾溶液使之褪色
B.将二氧化氮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C.将氯气与过量氨气混合,产生大量白烟
D.过氧化钠固体露置在空气中变白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
17、已知A为常见烃,是一种水果催熟剂;草莓、香蕉中因为含有F而具有芳香味。

现以A为主要原料合成F,其合成路线如下图所示。

(1)A的结构简式为____;D中官能团名称为____。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有机物F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香料,可用烃A与有机物E为原料,按照如下流程进行合成。

已知A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1.25 g·L-1。

回答下列问题:
(1)有机物F中含有的官能团名称为____。

(2)A生成B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

(3)写出流程中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 流程图中有机物B转化为C,Cu参与了化学反应,但反应前后的质量保持不变
B 有机物C不可能使溴水褪色
C 有机物D、E生成F的反应为酯化反应,本质上是取代反应
D 合成过程中原子的理论利用率为100%的反应只有一个
19、某化学兴趣小组在习题解析中看到:“SO2通入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是因为在酸性环境中,NO3-将SO32-
O氧化了SO32-,与NO3-氧化成SO42-而产生沉淀”。

有同学对这个解析提出了质疑,“因没有隔绝空气,也许只是2
无关”。

于是做了“SO2通入Ba(NO3)2溶液”的探究实验,用pH传感器检测反应的进行,实验装置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__。

(2)实验小组发现装置C存在不足,不足之处是__。

(3)用0.1mol/LBaCl2溶液、0.1mol/LBa(NO3)2溶液、食用油,配制4种溶液(见下表)分别在装置C中进行探究实验。

编号①②③④
试剂煮沸过的BaCl2溶液
25mL,再加入食用油
25mL
未煮沸过的BaCl2溶
液25mL
煮沸过的Ba(NO3)2溶
液25mL,再加入食用
油25mL
未煮沸过的Ba(NO3)2
溶液25mL
对比①、②号试剂,探究的目的是___。

(4)进行①号、③号实验前通氮气的目的是__。

(5)实验现象:①号依然澄清,②、③、④号均出现浑浊。

第②号实验时C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

(6)图1-4分别为①,②,③,④号实验所测pH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根据以上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__。

20、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首先发现并制得了氯气(Cl2)。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密度比空气大且有毒的气体,它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lO)。

氯气也能与碱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在实验室中,通常用二氧化锰固
体与浓盐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取氯气。

现提供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中制取氯气应采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收集并吸收氯气应选用的装置为________。

(均填序号)
(2)上述装置的烧杯中盛有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用于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氯气污染空气,试写出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自来水厂经常用氯气做消毒剂。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某些假冒“纯净水”是用自来水灌装的,请你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加以鉴别,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4)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它可以将某些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

某同学用滴管将饱和氯水(氯气的水溶液)逐滴滴入含有酚酞试液的NaOH溶液中,当滴到最后一滴时,红色突然褪去。

红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有两种情况(用简要的文字说明):①_____;②_____。

(5)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确定(4)中红色褪去的原因是①还是②?________。

21、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以NO x为主要成分的雾霾的综合治理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Ⅰ.汽车尾气中的NO(g)和CO(g)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如下反应:
反应①2NO(g)+ 2CO(g) ⇌ N2(g) + 2CO2(g)ΔH1。

(1)已知:反应②N2(g)+O2(g) ⇌ 2NO(g)ΔH2= +180.5 kJ·mol-1,CO的燃烧热为283.0 kJ·mol-1,则ΔH1=____。

(2)在密闭容器中充入5molCO和4molNO,发生上述反应①,图1为平衡时NO的体积分数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①温度:T1____T2(填“<”或“>”) 。

②若在D点对反应容器升温的同时扩大体积使体系压强减小,重新达到的平衡状态可能是图中A~G点中的____点。

(3)某研究小组探究催化剂对CO、NO转化的影响。

将NO和CO以一定的流速通过两种不同的催化剂进行反应,相同时间内测量逸出气体中NO含量,从而确定尾气脱氮率(脱氮率即NO的转化率),结果如图2所示。

若低于200℃,图2中曲线Ⅰ脱氮率随温度升高而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为______;a点_____(填“是”或“不是”)对应温度下的平衡脱氮
率,说明其理由______。

II .N 2O 是一种强温室气体,且易形成颗粒性污染物,研究N 2O 的分解对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4)碘蒸气存在能大幅度提高N 2O 的分解速率,反应历程为: 第一步I 2(g) ⇌ 2I(g) (快反应)
第二步I(g)+N 2O(g) → N 2(g)+IO(g) (慢反应) 第三步IO(g)+N 2O(g) → N 2(g)+O 2(g)+I 2(g) (快反应)
实验表明,含碘时N 2O 分解速率方程v = k·
c(N 2O)·[c(I 2)]0.5(k 为速率常数)。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

A .I 2浓度与N 2O 分解速无关 B .第二步对总反应速率起决定作用 C .第二步活化能比第三步小 D .IO 为反应的中间产物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B 【解析】
盐酸与NaOH 溶液足量,则铝完全反应,设铝与盐酸、NaOH 溶液反应生成的氢气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 、2xmol ,则
2Al +6HCl =2AlCl 3+3H 2↑ 2 3
23
x
x 2Al +2NaOH +2H 2O =2NaAlO 2+3H 2↑ 2 3 43
x
2x 则第一份与第二份铝屑的质量比为:(23
x mol ×27g /mol )︰(43x
mol ×27g /mol )=1︰2,故选B 。

2、B 【解析】
A .在碳酸钠饱和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可观察到溶液变浑浊,说明碳酸钠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故A
正确;
B.由于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故水的沸点反常的升高,故有:H2O>H2Se>H2S,故B错误;
C.溴代烃和碘代烃的密度均大于水,故溴乙烷的密度比水的大,故C正确;
D.苯中碳碳键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碳碳键键长:乙烯<苯,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元素及其对应单质、化合物的性质的递变规律,侧重于溶解度、硬度、密度等性质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沸点反常的升高。

3、A
【解析】
铁中不含有H、O元素,浓硫酸不能使铁发生脱水;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使铁发生钝化,在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膜而阻碍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酸性,铁罐外口浓硫酸稀释空气中的水蒸气,硫酸变稀,稀硫酸和与铁发生反应,从而可使铁罐外口出现严重的腐蚀现象,与难挥发性无关,故选A。

4、D
【解析】
A.“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NaCl,为混合物,A正确;
B.“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有NaClO,具有漂白性,B正确;
C.“84”消毒液中的NaClO具有杀菌消毒能力,可用于灭杀新型冠状病毒,C正确;
D.若将“84”消毒液与“洁厕灵”混用,会发生反应ClO-+Cl-+2H+==Cl2↑+H2O,D错误;
故选D。

5、C
【解析】
A、由电池反应方程式看出,Mg是还原剂、AgCl是氧化剂,故金属Mg作负极,正极反应为:2AgCl+2e-═2C1-+2Ag,选项A正确;
B、Al的活泼性大于Ag,所以铝和氯化银、海水也能构成原电池,故该电池的负极材料Mg用金属铝代替后,仍能形成原电池,选项B正确;
C、电极反应式:Mg﹣2e﹣=Mg2+,1molMg被氧化时,转移电子是2mol,正极反应为:2AgCl+2e﹣═2C1﹣+2Ag,可还原得到216gAg,选项C错误;
D、因为该电池能被海水激活,海水可以作为电解质溶液,选项D正确。

答案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原电池的应用。

总结题技巧总结:电极类型的判断首先在明确属于电解池还是原电池基础上来分析的,原电池对应的是正、负两极,电解池对应的阴、阳两极,根据元素价态变化找出氧化剂与还原产物。

6、D
【解析】
A.氢键也属于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不仅影响物质的熔沸点,也影响物质的溶解性,故A错误;
B.C60、金刚石中碳原子间形成网状结构而不是层状结构,所以不能用“撕裂”方法剥离出的单层碳原子面材料,故B 错误;
C.等浓度的Na2CO3溶液比Na2SO3溶液的pH大,则碳酸的酸性小于亚硫酸,而亚硫酸不是硫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不能比较C比S的非金属性弱,故C错误;
D.H、S、O三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的水溶液可以是硫酸溶液,Na、S、O三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的水溶液可以是硫代硫酸钠溶液,硫酸和硫代硫酸钠溶液混合有不溶于水的硫单质生成,所以可能会观察到浑浊现象,故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微粒间作用力、元素化合物性质、非金属性的判断等知识点,注意氢键不是化学键,属于分子间作用力,为易错点。

7、C
【解析】
A. 联氨的水溶液中,水可以电离出H+,故A错误;
B. 当c(N2H5+)=c(N2H4)时,K b1=c(OH-),同理c(N2H6+)= c(N2H5+)时,K b2=c(OH-),所以曲线N表示pOH与
+
25
24 c(N H) lg
c(N H)
的变化关系,曲线M表示pOH与
2+
26
+
25
c(N H)
lg
c(N H)
的变化关系,故B错误;
C. c(N2H5+)=c(N2H4)时,反应N2H4+H2O N2H5++OH-的K=
+-
-
25
24
c(N H)c(OH)
c(OH)
c(N H)

==10-6,故C正确;
D. N2H4在水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则N2H5Cl属于强酸弱碱盐,水溶液呈酸性,故D错误;
故选C。

8、B
【解析】
A.电解熔融氧化铝加冰晶石是为了降低电解液工作温度,降低电解能耗,故A正确;
B.长时间用铝罐盛放咸菜,铝表面的氧化膜会被破坏失去保护铝的作用;浓硫酸具有强吸水性,容器口部的浓硫酸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汽后稀释为稀硫酸,稀硫酸能溶解铝罐口部的氧化膜保护层,故B错误;
C.铝合金具有密度小、强度高、塑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航空工业等领域,例如用于制造飞机构件,故C正确;
D.培养明矾晶体时,在饱和明矾溶液中放入几粒形状规则的明矾晶体,静置几天后可观察到明矾小晶体长成明矾大晶体,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9、C
【解析】
A、二氧化硅与盐酸不反应,Si与氯气加热反应生成SiCl4,SiCl4与氢气反应生成Si,故A错误;
B、FeS2煅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不能生成硫酸,亚硫酸与氧气反应生成硫酸,故B错误;
C、饱和NaCl溶液中通入氨气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所以在给定条件下,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故C正确;
D、MgCO3与盐酸反应生成MgCl2溶液,电解氯化镁溶液得到氯气、氢气和氢氧化镁沉淀,得不到Mg,故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
考查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明确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为解答关键,注意反应中反应条件的应用。

10、A
【解析】
可通过假设相对分子质量为100,然后得出碳、氢、氮、氧等元素的质量,然后求出原子个数,然后乘以3,得出的数值即为分子式中原子个数的最大值,进而求出分子式。

【详解】
假设吗啡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则碳元素的质量就为71.58,碳的原子个数为:71.58
12
=5.965,则相对分子质量如果
为300的话,就为5.965×3═17.895;
同理,氢的原子个数为:6.67
1
×3=20.01,氮的原子个数为:
4.91
14
×3=1.502,氧的原子个数
为:10071.58 6.67 4.91
16
---
×3=3.15,因为吗啡的相对分子质量不超过300,故吗啡的化学式中碳的原子个数不超
过17.895,氢的原子个数不超过20.01,氮的原子个数不超过1.502;
符合要求的为A,
答案选A。

11、D
【解析】
A. SO2、SiO2均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为酸性氧化物,CO不与酸或水反应,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故A错误;
B.油脂是由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酯,多肽是由氨基酸形成的,淀粉属于多糖,故B错误;
C.四氯化碳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属于非电解质,故C错误;
D.福尔马林是甲醛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漂粉精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属于混合物;氨水是氨气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属于混合物;故D正确;
答案选D。

12、A
【解析】
A、过量氨水或者盐酸存在抑制水的电离,NH4Cl水解促进水的电离;
B、根据图象,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值减小,不利于反应正向进行;
C、根据图知,HX中未加NaOH溶液时,0.1000mol/L的HX溶液中pH大于2,说明该溶液中HX不完全电离;
D、温度不变,溶度积常数不变,K sp(BaSO4)=c(Ba2+)•c(SO42-)。

【详解】
A、过量氨水或者盐酸存在抑制水的电离,NH4Cl水解促进水的电离,随着盐酸的滴加,溶液中NH4Cl逐渐增多,到达b点时存在NH4Cl和氨水,此时溶液中c水(H+)=10-7mol/L,可说明溶液为中性,继续滴加至c点,此时完全是NH4Cl,溶液为酸性,继续滴加HCl,溶液酸性增强,到达c点虽然c水(H+)=10-7mol/L,但溶液为酸性,故A符合题意;
<0,故B不符B、根据图象,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值减小,说明平衡逆向移动,所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的H
合题意;
C、根据图知,HX中未加NaOH溶液时,0.1000mol/L的HX溶液中pH大于2,说明该溶液中HX不完全电离,所以HX为一元弱酸,pH突跃范围落在酚酞的指示范围内,可以使用酚酞,故C不符合题意;
D、温度不变,溶度积常数不变,K sp(BaSO4)=c(Ba2+)•c(SO42-),c(Ba2+)与c(SO42-)成反比,则c(SO42-)越大,c(Ba2+)越小,根据图象上的点计算可得K sp(BaSO4)=1×10-10,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本题的A选项分析需注意,b点对应溶质为NH4Cl、NH3•H2O,此时溶液中氢离子均为水所电离,溶液呈中性,而d 点对应溶质为NH4Cl、HCl,此时溶液中氢离子为HCl水电离,溶液呈酸性。

13、C
【解析】
A. NaCl属于盐,所以是电解质,A错误;
B. NaCl溶液是混合物所以不是电解质,B错误;
C. 氯化钠固体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电离,电离为可以移动的离子使溶液导电,C正确;
D. 氯化钠溶于水是氯化钠发生了电离,水的电离实际很微弱,D错误;
故答案选C。

14、A
【解析】
①铁片置于CuSO4溶液中,铁片上有亮红色物质析出,说明发生了置换反应Fe+CuSO4=FeSO4+Cu,活泼性Fe>Cu;②、③、④均不能说明活泼性Fe>Cu;⑤铁、铜用导线连接置于稀硫酸中,铁、铜形成原电池,Fe作负极,铁片溶解,铜作正极有H2放出,说明活泼性Fe>Cu,故答案选A。

15、D
【解析】
A. 氨水中溶质为一水合氨,为弱碱,在离子方程式中保留化学式,且反应不能生成偏铝酸根离子;
B. 电荷不守恒;
C. 根据以少定多原则分析;
D. 依据氧化还原规律作答。

【详解】
A. 一水合氨为弱碱,不能拆成离子形式,且不能溶解氢氧化铝沉淀,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Al2++3NH3⋅H2O═Al(OH)3↓+3NH4+,A项错误;
B. 向水中通入NO2的离子方程式为:3NO2+H2O=2H++2NO3-+NO,B项错误;
C. 向NH4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其离子方程式为:NH4++ HCO3-+OH-= NH3⋅H2O+ CO32-+H2O,C项错误;
D. 向酸性K2Cr2O7溶液中加入NaHSO3溶液,NaHSO3具有还原性,能将+6价Cr还原为Cr3+,其离子方程式为:3HSO3-+Cr2O72-+5H+===3SO42-+2Cr3++4H2O,D项正确;
答案选D。

【点睛】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正误判断是高考高频考点,贯穿整个高中化学,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本题C项重点考查有关“量”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判断,可采取“以少定多”原则进行解答,即假设量少的反应物对应的物质的量为1 mol参与化学反应,根据离子反应的实质书写出正确的方程式,一步到位,不需要写化学方程式,可以更加精准地分析出结论。

16、B
【解析】
A. 二氧化硫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中二氧化硫是还原剂,高锰酸钾是氧化剂,则不是同一种气态反应物既被氧化又被还原,故A错误;
B. 将二氧化氮(N为+4价)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亚硝酸钠(N为+3价)和硝酸钠(N为+5价),所以该反应中N元素既被氧化又被还原,故B正确;
C. 将氯气与过量氨气混合,产生大量白烟氯化铵,氯气是氧化剂,部分氨气是还原剂,则不是同一种气态反应物既被氧化又被还原,故C错误;
D. 过氧化钠与空气中的水、二氧化碳反应,是过氧化钠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气体既未被氧化也未被还原,故D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
17、CH2=CH2羧基2CH3CH2OH+O22CH3CHO+2H2O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解析】
A为常见烃,是一种水果催熟剂,则A为CH2=CH2,A与水反应生成B,B为CH3CH2OH,B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C,C为CH3CHO,F具有芳香味,F为酯,B氧化生成D,D为CH3COOH,B与D发生酯化反应生成F,F为CH3COOCH2CH3,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1)根据上述分析,A的结构简式为CH2=CH2,D为乙酸,D中官能团为羧基,故答案为:CH2=CH2;羧基;
(2)反应①为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H3CH2OH+O2 2CH3CHO+2H2O,故答案为:
2CH3CH2OH+O2 2CH3CHO+2H2O;
(3)反应②为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故答案为: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18、酯基加成反应2CH3CH2OH+O22CH3CHO+2H2O AC
【解析】
由A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可以求出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2.4 L·mol-1×1.25 g·L-1=28 g·mol-1,A 为CH2=CH2,和水加成生成乙醇,B为CH3CH2OH,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C为CH3CHO,乙醛再催化氧化为乙酸,D为CH3COOH。

F为乙酸苯甲酯,由乙酸和E生成,故E为苯甲醇。

【详解】
(1)F是酯,含有的官能团为酯基;
(2)乙烯生成乙醇是发生了乙烯和水的加成反应,故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
(3)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
(4)A.乙醇转化为乙醛的反应中,Cu是催化剂,Cu先和氧气生成CuO,CuO再和乙醇生成Cu和乙醛,所以Cu参与了化学反应,但反应前后的质量保持不变,故A正确;
B.乙醛有还原性,可以被溴水中的溴氧化从而使溴水褪色,故B错误;
C.乙酸和苯甲醇生成乙酸苯甲酯的反应是酯化反应,本质上是取代反应,故C正确;
D.合成过程中原子的理论利用率为100%的反应有2个,分别是乙烯加成生成乙醇和乙醛催化氧化为乙酸。

故D错误。

故选AC。

【点睛】
在有机转化关系中,连续氧化通常是醇氧化成醛,醛进一步氧化成羧酸。

19、锥形瓶装置C中的溶液与空气接触探究氧气能否氧化SO32-排除装置内的空气,防止氧气干扰
O、NO3-都能氧化氧化SO32-,氧气的氧化效果比NO3-更好,在氧气、NO3-共存条2SO2+O2+2H2O=4H++2SO42-2
件下,氧化速率更快。

【解析】
(1)根据装置图判断仪器a的名称;
O氧化了SO32-,与NO3-无关”,需在无氧条件下把SO2通入Ba(NO3)2溶液。

(2)要验证“只是2
(3)①、②号试剂的区别是①号溶液中无氧气、②号试剂中溶有氧气。

(4)进行①号、③号试剂的共同点是无氧环境,区别是①号溶液中无硝酸根离子、③号试剂中有硝酸根离子;
O把SO32-氧化为SO42-;
(5)实验现象:①号依然澄清,②号出现浑浊,说明2
(6)根据pH减小的速度、pH达到的最小值分析。

【详解】
(1)根据装置图,仪器a的名称是锥形瓶;
O氧化了SO32-,与NO3-无关”,需在无氧条件下把SO2通入Ba(NO3)2溶液,不足之处是装置C中(2)要验证“只是2
的溶液与空气接触。

(3)①、②号试剂的区别是①号溶液中无氧气、②号试剂中溶有氧气,对比①、②号试剂,探究的目的是氧气能否氧化SO32-。

(4)进行①号、③号试剂的共同点是无氧环境,区别是①号溶液中无硝酸根离子、③号试剂中有硝酸根离子;进行①号、③号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在酸性环境中,NO3-能否将SO32-氧化成SO42-,进行①号、③号实验前通氮气可以排除装置内的空气,防止氧气干扰;
O把SO32-氧化为SO42-,第②号实验时C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5)实验现象:①号依然澄清,②号出现浑浊,说明2
为2SO2+O2+2H2O=4H++ 2SO42-;
O、NO3-都能氧化氧化SO32-,氧气的氧化效果比NO3-更好,在氧气、NO3-共存条件下,氧化(6)根据图象可知,2
速率更快。

20、C H Cl2+2NaOH=NaCl+NaClO+H2O 取少量的“纯净水”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证明该“纯净水”是自来水AgNO3十HCl=AgCl↓+HNO3氯水中的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次氯酸将有色物质漂白取“红色褪去”溶液1~2mL于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若红色恢复,则是由氯水的酸性所致;否则是由次氯酸的漂白性所致
【解析】
(1)在实验室中,通常用二氧化锰固体与浓盐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取氯气,因此需要加热;氯气是一种黄绿色、密度比空气大且有毒的气体,氯气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因此选择H;故答案为:C;H;
(2)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次氯酸钠和水,配平即可,故答案为:Cl2+2NaOH=NaCl+NaClO+H2O;
(3)假冒“纯净水”中有盐酸和次氯酸,可以用硝酸银溶液检验,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故答案为:取少量的“纯净水”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证明该“纯净水”是自来水;AgNO3+HCl=AgCl↓+HNO3;
(4)红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有两种情况: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红色褪去;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也可以使红色褪去;故答案为:氯水中的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次氯酸将有色物质漂白;
(5)简单的实验是: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红色又出现,那么原因就是酸碱中和;反之则为氯水氧化指示剂;故答案为:取“红色褪去”溶液1~2mL于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若红色恢复,则是由氯水的酸性所致;否则是由次氯酸的漂白性所致。

【点睛】
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21、-746.5kJ/mol > A 温度较低时,催化剂的活性偏低不是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根据线II可知,a点对温度的平衡脱氮率应该更高BD
【解析】
(1)CO燃烧热的△H1=-283.0kJ•mol-l,热化学方程式为:①CO(g)+1
2
O2(g)=CO2(g) △H1=-283.0kJ•mol-l,再根据盖斯定
律分析计算;
(2)根据(1)的计算结果,结合温度和压强对平衡的影响分析判断;
(3)催化剂在低温下活性不大;根据图像可知a点不是对应温度下的平衡脱氮率;
(4)根据反应历程结合速率方程分析判断。

【详解】
(1)CO燃烧热的△H1=-283.0kJ•mol-l,热化学方程式为:①CO(g)+1
2
O2(g)=CO2(g) △H1=-283.0kJ•mol-l,
②N2(g)+O2(g)⇌2NO(g)△H2=+180.5kJ•mol-1,根据盖斯定律,将①×2-②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