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一中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每周一练(十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清远一中实验学校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语文每周一练
(十二)
(议论文阅读专题二)
班级姓名座号
(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读书与境遇罗建军
①读书的境遇是指人读书时所处的境况和遭遇。
人总是活在特定的境遇之中,境遇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区别。
读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常常会与境遇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同境遇中的人读同一本书,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因此,科学地认识读书的境遇,是人们不容回避的问题。
②顺境中读书,可贵的是精神愉悦。
人在此时此刻的心境,既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明媚,也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愉悦。
身心轻松,兴趣大增,容易打开视野,汲取新知识。
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你用神采奕奕的眼神看世界,世界也会用宽容的怀抱接纳你。
”顺境中读书,关键是要确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目标,广采博纳。
同时还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平心静气,深思精进。
顺境中读书,可以帮助一个人消除骄气,清醒地认识自己,理性地看待世界。
③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坚持不懈。
逆境人人都可能遇到,一些人在逆境中消沉,另一些人却以此为机遇,砥砺磨炼,最终“鱼化为龙”。
逆境中读书,因为外界的压力,也因为内心的苦闷,常常会获得不一般的感受,甚至得到对人生世理豁然开朗的认识。
古今中外,在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
司马迁惨遭宫刑,仍持之以恒地博览群书,从而成就了《史记》这一伟大著作。
海伦•凯勒失聪失明,却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传奇人物。
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水滴穿石”的韧性,逆境中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驱散心里积压的阴霾,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④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连同这个社会一起变得躁动不安,很难静下心来读书。
社会愈是嘈杂,愈需要我们有“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心态,书籍恰好具有这种功能。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闹中取静,摆脱嘈杂与喧嚣,丰富学识,增长智慧;能帮助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无纤尘地走进或厚重或轻盈的书中世界;也能帮助我们不被五光十色的世界所左右,追求灵魂与人格的崇高。
⑤“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无论客观世界如何变化,人的因素始终具有决定性,只要我们始终坚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信念,时刻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信仰,就一定能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振奋精神,不断进步。
1.下列不能
..证明“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曹雪芹常年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清苦生活,仍然自得其乐,坚持读书写作,终于完成鸿篇巨制《红楼梦》。
B.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常常手不释卷,有时在排队打饭或候车的喧嚣环境中还津津有味地阅读《尚书》。
C.艾思奇在日本求学期间,课余时间别的同学常常唱歌跳舞,而他却一个人埋头读书,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似的。
D.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特意到长沙街头的菜市场读书,身边人来人往、嘈杂不堪,他始终不为所动。
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引用名言,如“非宁静无以致远”、“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这些名言既恰当地证明了观点,又增添了文采。
B.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读书与境遇”的关系展开论述,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读书的境遇因人而异,只要我们在逆境中不消沉、不浮躁,坚持不懈,潜心读书,就能成就伟业。
D.文章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如果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就能不断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提升自我。
3.如何理解第⑤段“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黄岩岛,你到底属于谁
①4月,菲律宾以“地理邻近”——黄岩岛离自己的本土近和黄岩岛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范围之内为理由,对黄岩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
这些说法站得住脚吗?
②国际法早已认定“地理邻近”不是解决领土归属问题的国际法原则。
从黄岩岛的位置以及地质构造上看,黄岩岛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黄岩岛以东的马尼拉海沟是中国与菲律宾的自然地理分界。
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部分领土距其本土较远,而距其他国家更近的情形比比皆是,如果按照菲律宾“地理邻近论”行事,世界政治地图将要重画,天下势必大乱。
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沿海国无权因此而损害他国的固有领土主权。
企图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去改变领土主权归属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违反国际法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④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黄岩岛拥有无可争辩的领土主权。
⑤从历史上看,首先,中国最早发现了黄岩岛。
1279年,天文学家郭守敬就在黄岩岛进行了“四海测验”。
其次,中国是最早命名黄岩岛的,1935年中国就将黄岩岛以“斯卡巴洛礁”之名列入中国版图,1983年将“黄岩岛”作为标准名称。
再有,中国政府早就指出黄岩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
⑥从开发利用上看,黄岩岛海域一直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场所,而且中国政府还多次派科学考察队到黄岩岛进行科学考察。
例如,1977年10月,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登上黄岩岛进行考察。
1994年又在岛上建了水泥纪念碑。
⑦另外,4月28日,菲律宾媒体发表菲律宾专家的署名文章,称黄岩岛的确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菲律宾的主张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⑧从种种依据看,菲律宾对黄岩岛的任何权利要求都是非法的﹑无效的,黄岩岛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1.选出针对文本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充分证明了“黄岩岛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这一论点。
B. 文章第①段主要是引出话题,用问句,意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 第⑥段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事实证明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D. 本文驳论与立论相结合,第①②③是以立论为主,第④⑤⑥⑦⑧段以驳论为主。
2.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菲律宾以地理邻近——黄岩岛离自己的本土近和黄岩岛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范围之内为理由,对黄岩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B.如果按照菲律宾“地理邻近论”行事,世界政治地图将要重画,天下势必大乱,因为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部分领土距其本土较远,而距其他国家更近的情形比比皆是。
C.菲律宾企图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去改变领土主权归属,但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无权因为可建立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而损害他国的固有领土主权,所以,菲律宾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违反国际法的。
D.中国政府早就指出黄岩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菲律宾政府及媒体也发表文章,称黄岩岛的确
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
3.读完全文,你认为黄岩岛到底属于谁?文中有哪些依据?请作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题目:
品味瑕疵
①我国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谚语,英谚也有“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之说。
由此看来,任何事物都有缺点,都有瑕疵。
如何对待这些瑕疵,却因人而异:有些人斤斤计较,换得的是不满和不快乐,而有些人却学会品味瑕疵,从而收获了很多。
②瑕疵铸就了别样的美。
最美女神维纳斯,成就其美的,不是无瑕绝伦的美貌,不是艺术家高超的技艺,而是一双无法修复的手臂。
两只残缺的手臂,却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从而成就了一种撼人心魄的艺术美。
月缺是瑕疵,但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那一弯如钩的月,却把李煜的国破家亡之恨、孤独寂寞之情渲染得如此传神,从而写出了深深触动我们内心的凄清之美。
正是瑕疵,酝酿出这些别样的风景。
③瑕疵也能超过完美,创造奇迹。
在美国有个叫拉里恩的玩具商人开办了一家玩具娃娃公司,设计了一个可爱的娃娃名为Bratz,却总是无法超越完美的经典——诞生于1959年的芭比。
当他为此苦恼时,他那只有7岁的孩子不小心把几滴墨水溅到娃娃脸上,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对这个脸上有瑕疵的娃娃,孩子反而更喜欢了。
“你不觉得他跟我很像吗?看他那一脸的雀斑,很可爱!”他的孩子指着娃娃脸上的污渍说。
拉里恩得到启发,大胆地设计了有五位成员的娃娃组合,最主要的是她们脸上都有一些雀斑,这就是如今的Bratz。
经过十年的发展,拉里恩用持续市场销量说明了Bratz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玩具娃娃。
美国《时代》杂志这样评价说:“拉里恩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用瑕疵超越了完美的经典!”
④品味瑕疵,能战胜挫折,获得更大成功。
司马迁身受大刑之辱,成为了他人生中抹不去的瑕疵,可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却将此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奋笔疾书,夜以继日,终于完成了《史记》而声誉斐然。
卓别林因为相貌丑陋而被很多工作拒绝,但在喜剧方面逐渐显露出了他的优秀之处,从此,一位著名喜剧大师诞生了。
正是他的瑕疵成就了他的事业。
然而也有一些人却不是这样,比如一些运动员在自己事业上升时期,为了有个完美的结局,想方设法回避该有的挑战,早早结束运动生涯,失去了获得更大成功的机会。
因此,有时瑕疵虽然使我们的人生不完美,却激发出更大的能量,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⑤尼采说:“追求完美是正常而有缺憾的人性。
”允许瑕疵的存在,是人生淡然的大智慧。
学会品味瑕疵,才能感受到不完美的完美,才能创造奇迹,才会收获更大的成功。
1.阅读全文,请你选出对本文的中心论点表述正确的一项()。
A. 学会品味瑕疵,才能感受到不完美的完美,才能创造奇迹,才会收获更大的成功。
B. 学会品味瑕疵,能够收获很多。
C. 有时瑕疵虽然使我们的人生不完美,却激发出更大的能量,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D. 任何事物都有缺点,都有瑕疵。
2.下面是对本文的有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两句谚语,目的是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会有瑕疵,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瑕疵,从而逐步走向“完人”。
B.用最美女神维纳斯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两只残缺的手臂,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美”这个观点。
C.本文采用“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的论证结构,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D.第③段的事例说明了一个道理:有瑕疵的玩具,就能超越完美的经典。
3.我们生活当中也会有“瑕疵”,你定有感受。
请举出一例,运用文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下列文段,回答:
记得给别人留条路
①看人生,自己走路非常关键。
而给别人留条路,更会显得大度,彰显人心的敞亮,更能体味了人世间相互关照的温暖。
②我多次听人讲过一位菜贩子的故事。
几年来,她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就是“三八二十三”。
不管遇到啥情况,她都会让利一分;有时还要为顾客在高高的秤上再添上一根菜,多放上一只土豆,时间一久,争得了不少客源。
之后,生意越做越大。
人们不是看中一棵菜、一只土豆子,而是看中她大度的心和让利的境界,无形之中,给别人留了一条路,实际上也给自己留了条后路。
③著名的收藏家马未都,从搞收藏开始,就懂得让利的重要性。
他很会砍价,但总是不会让别人无钱可赚。
在与藏家商议合理的价格后,他总是再主动加些,使得藏家尽量多赚一些,慢慢地,他取得了藏家的信任,总是淘到别人淘不到的宝贝。
给别人留条路,造就了好的人缘,成就了后来的大收藏家。
④人生拼打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方共赢的过程。
你不可能一味地撑大口袋赚钱,让别人去喝西北风;你也不可能你只是一味地为人民服务、为他人谋利益,而让自己无利可图。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一直坚信,懂得让利,生意才会长久,买卖才会越做越大。
给别人留条路,在对方获得利益的同时,刘永好自己也获得了既得利益。
⑤可是现实生活中,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情形,比比皆是。
因为看着别人经营的项目能赚到更多的钱,于是绞尽脑汁上同样的项目,抢了别人的饭碗;为了自己的升迁,费尽心思,堵死别人的路;因为别人挡了路,于是挖空心思托关系,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些现象,堵了路,塞了心,没了情。
当时自己看似得益,也许几年或者几十年后别人的悲剧就会在自己的身上重演。
⑥给别人留条路,是表现在说话上的留有余地,不把话说绝。
为了将来的自己,不把事情做得太过分,以致让人戳着脊梁骨过活。
⑦给别人留条路,更多的时候,就是“三八二十三”的相互关照在运行,是让藏家多赚些的理论在延伸,是发展共赢的思路在进化。
⑧给别人留条路,是最现实的送人玫瑰,留有余香,更是自己深藏于心灵深处的心安和踏实,由此持之以恒,才会实现人生的辉煌。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给别人留了一条路,实际上也给自己留了条路”的观点。
B.“三八二十三”的原则就是做小买卖时要让利一分,创业时要发展共赢,不能只求一己之私。
C.给别人留条路,会显得自己大度,也彰显人心的敞亮,更能体味人世间相互光照的温暖。
D.本文告诉我们,凡是都要大度,不把事情做得太过分,这样持之以恒,才会实现人生的光辉。
2.对“给别人留条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给别人留条路就是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分,得过且过。
B.给别人留条路就是要江湖义气般相互关照,发展共赢。
C.给别人留条路就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于己心安理得。
D.给别人留条路就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跟着自己走。
3.结合本文,阅读下面材料,就如何正确理解“给别人留条路”,阐述你的观点。
2011年9月15日,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因无证驾驶豪车并参与肇事打人被收容教养一年。
事发之时,因其尚未成年,有不少网民及知名人士纷纷发表言论,希望媒体和大众宽容他。
不料,就在李天一被解除收容教养不到半年时间里,又因触犯刑法“二进宫”。
练习12
(一)1.A 2.C 3.这句话是说心态随着境遇的变化而改变的人是凡夫俗子;心态不受境遇影
响,甚至能改变境遇的人,就是圣贤。
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要把握读书的境遇,力求境随心转。
应该驾驭环境,用于读书;而不是被环境左右,影响读书。
(二)1.D 2.D 3.黄岩岛属于中国。
依据:①从历史上看,中国最早发现并命名黄岩岛,最早提出其主权属于中国;②从开发利用上看,黄岩岛一直是我国的传统捕鱼场所并多次进行科学考察;③菲律宾专家称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三)1.B 2.C 3.答案提示:举例恰当,概述简要清楚;能运用文中的观点合理分析即可。
(四)1.D 2.C 3.给比人留条路是心灵上的向善,但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宽容)。
李xx之子事件启示我们: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不能给别人留路,因为对恶的过度宽容,就是对善的肆意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