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附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附解析
一、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兴象是唐代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与批评时的一个重要范畴。

兴象说的提出,标志着古典诗歌艺术的成熟。

盛唐诗歌批评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多次提到“兴象”这一范畴,他批评齐梁诗风时说:“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轻艳。

”可见在盛唐诗人看来,齐梁绮靡的诗风,是缺少兴象的。

由此也可见,兴象之美,是唐诗经典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

殷璠在对诗人、诗作进行具体的批评时,也常用“兴象”这个范畴。

如其评陶翰云:“既多兴象,复备风骨。

”又如其评孟浩然云:“浩然诗,文彩丰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

至如‘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无论兴象,兼复故实。


兴象之兴,也是源出“六义”中的“比兴”之兴。

由“兴”字派生的诗学范畴有不少,如兴寄、兴趣、兴属、兴味等,其用意都在于揭示诗歌艺术的某种特征。

兴象则重在象,是兴与物象的结合。

齐梁诗歌多咏物之作、山水之词,应该说是具备物象的,但重在形似写物、属词比事,缺少兴寄的精神,所以说它缺乏兴象。

可见,兴象是与形似写物、属词比事相对的。

在另一方面,兴象也是与直叙相对而言,是指那种融寄着丰富的美感效果的写景咏物之词。

大凡诗之赋咏事物,常有两类,一为叙述,一为造境,前者为赋事,后者则为兴象。

试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例:“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首尾两联,都是叙事之语,中间两联则为写景咏物之语,也即兴象之语。

“兴象”诗学范畴的出现,与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历史有关。

我国的古代诗歌,在晋宋以前,以抒写情事为主,物象浑然于其中。

晋宋之后,山水与咏物之风兴起,写景艺术越来越发迭,物象成了诗歌的主要表现内容,以至刘勰《文心雕龙》专设《物色》一篇来论述这个问题。

但六朝的山水诗,多为纯粹地描摹景物,古人称为摹山范水,缺乏主观情感的融入。

咏物也是这样,多形似写物,着重于纯客观的再现。

·与此相反,兴象之作,则是情景交融,能够表现出丰富的、多层次的景象、物象、事物。

当代诗词的写熹状物,多流于形似、单薄,少有兴象之美、浑厚之气。

所以要提高诗词艺术,应该学习古人创造兴象之美的经验。

以唐宋诗而论,唐诗重在意兴,宋诗长于词理。

唐诗比宋诗更多地体现兴象之美。

但是宋诗也并非缺乏形象思维,宋代诗人于兴象之美的创造规律仍是很重视的。

只是唐诗兴象多为景与情会,宋诗兴象之妙,多在景与意融,这两种手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摘编自钱志熙、刘青海《诗词写作常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梁诗风绮靡,只以“轻艳”为贵,这种诗歌在盛唐诗人看来,是缺少兴象的。

B.诗歌赋咏事物,常分作叙述和造境,叙述为赋事,造境须写景咏物,则为兴象。

C.古人称六朝山水诗为摹山范水,是因其纯粹地描摹景物,缺乏主观情感的融入。

D.晋宋以前,古代诗歌以抒写情事为主,物象虽居附属地位,但与情事浑然一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次引用唐代诗歌批评家殷瑶《河岳英灵集》中的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权威
性。

B.文章以杜审言的诗歌为例.有力地阐述了叙述与造境即叙事之语与兴象之语的区别。

C.文章通过对比,揭示了兴象艺术的特征:既要具备兴寄的精神,又须融寄丰富的美感效果。

D.文章由古及今,依次谈到兴象说的提出、特征及发展.对当代诗词创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兴象是唐人诗歌创作与批评的重要范畴,若无兴象,古典诗歌在艺术上就是不成熟的。

B.兴寄、兴趣、兴属、兴味等诗学范畴中的“兴”。

应该都是源出“六义”中的“比兴”之兴。

C.《文心雕龙》设专篇论述物象问题,已经意识到当时山水诗、咏物诗缺乏主观情感的问题。

D.只有学习唐诗景与情会、宋诗景与意融的经验,当代诗词才可能具有兴象之美、浑厚之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造像愿文是信众在造像发愿或者还愿时表达祈福禳灾及颂赞而撰写的文章。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长江流域这些为数众多的佛教造像愿文,是敦煌佛教造像愿文在时空上的一种拓展和延续。

从时间上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从西魏延续到宋代初期;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则主要涵盖元明清三代乃至民国初期。

从空间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的书写者主要活动于敦煌及其周边地区,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的书写者则遍布于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为主的广大长江流域。

从愿文载体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一般写或者刻在主像下方的龛壁上,不可移动,观者可以直接看到。

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主要以纸质或者丝麻织品为文本载体,用毛笔书写好之后折叠藏于造像背龛之内,然后以漆髹封,与整个造像浑然一体,不易被外人所发现。

从行文特征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除了记以外还有颂或铭。

铭或者颂在记之前,或长或短,以骈体文写作,辞藻华美,讲究用典,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绝大部分都没有铭或者颂,文辞多浅显。

从出资造像行愿者的社会地位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一般都是社会中层以上的信众所写,而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普遍都是社会底层百姓所为。

从愿文所包含的信息量来看,长江流域造像愿文与敦煌造像愿文,在信息类别和信息层面上,既有高度的趋同性,又呈现出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特征。

如在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中,我们可以得知不少元明清时期有关人口迁徙以及南方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些情况。

从行文格式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尚不稳定。

长江流域的佛教愿文则已经开始规范化,甚至出现了一些雕版印刷的填空式造像愿文。

长江流域所发现的明清佛教造像愿文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造像活动都是家庭或家族的集体行为。

而敦煌佛教造像愿文则显示其造像活动大多是个人行为,因而在题记中只记录单个的造像者姓名。

如果该造像者曾有过从政经历,则把官衔全部写上。

长江流域佛教造像的发愿往往都是希望作用于活着的人,以“男增百福,女纳千祥”“人口清吉,六畜兴旺”等最为多见。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则是因为在生活中遭遇到了特殊的困难
而造像,希望得到神灵庇佑以便渡过难关。

例如多年无子,妻子久病服药无效,或为保胎,或为营造新屋等,都是发愿的重要原因。

在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中,往往显示为已经逝去的亲人如七世父母、亡父亡母、亡兄等造像,希望他们可以“速登常乐”“一时成佛”或“齐登觉”。

它们反映出来的是信徒对于佛教的一种虔诚态度,因而发愿往往十分宏大,尚未见到因遇到具体困难而发愿造像的情况。

通过上述初步比较和研究可以看出,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与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之间有一条明显的由简至繁、由粗渐精的发展脉络。

其中,造像愿文撰写的程式化和规范化是二者最大不同之处,也是佛教造像愿文文本形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在内容上,长江流域的佛教造像愿文抛弃了繁缛的修辞,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了造像者的造像愿望,折射出了宋元明清以来佛教在中国南方发展的某些情况。

(摘编自胡彬彬、吴灿《长江流域与敦煌佛教造像愿文比较初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造像愿文是信众在造像发愿或者还愿时表达祈福禳灾及颂赞而撰写的文章。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是敦煌佛教造像愿文在时空上的一种拓展和延续。

B.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从西魏延续到宋代初期,书写者主要活动于敦煌及其周边地区;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主要涵盖元明清三代乃至民国初期,书写者遍布全国各地。

C.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与长江流域佛教选像愿文的行文格式不同。

前者格式根据需要灵活多变;后者已经开始规范化,出现了一些雕版印刷的填空式造像愿文。

D.敦煌佛教造像愿文其造像活动大多是个人行为,题记中只记录单个的造像者姓名以及官衔;长江流域的明清佛教造像愿文大多数造像活动是家庭或家族的集体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与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进行比较,突出两者的诸多差异。

B.文章从愿文的载体、行文特征、愿文信息量、行文格式等角度进行阐述,层次分明。

C.文章列举具体例子,论证长江流域的佛教造像愿文与敦煌佛教造像愿文的内容的区别。

D.文章在论述愿文的行文特征时,指出愿文文辞的雅俗之别,论证两者的价值高低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佛教造像愿文上,可以探知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特征。

如我们可以从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中得知元明清时期不少有关人口迁徙以及南方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些情况。

B.长江流域佛教造像的发愿大多是针对活着的人,人们通过愿文期望人丁、家业兴旺,还有一些则是因为在生活中遭遇了特殊的困难,希望得到神灵庇佑以便渡过难关。

C.长江流域的佛教造像愿文在内容上抛弃了繁缛的修辞,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了造像者的造像愿望,反映出了宋元明清以来佛教在中国南方发展的某些情况。

D.敦煌佛教造像的愿文反映出信徒对于佛教的一种虔诚态度,而发愿往往十分宏大,从中可以看出,敦煌地区佛教信徒的生活比长江流域的佛教信徒的生活要好。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世界,也是保护人类自己。

花瓣略尖,颜色红润,边开花边长叶的是桃花;花瓣接近圆形,先开花后长叶的是梅花;花瓣洁白如雪,花蕊略带粉红的是梨花;花瓣由红到粉、由粉到白层次渐变的是西府海棠……春日赏花,感于美之缤纷。

社会之美,在于你我之不同;世界之美,亦在于草木之
多种。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其实,岂止幸福本源,更是生命之源。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野生植物是以森林为主体的陆生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作用。

植物繁茂,才能为动物提供生存空间。

种类繁多,才能相互依存。

万物相生,并不只是古老的哲理,它首先是自然存在的事实。

一种植物灭绝,往往会导致10—30种生物出现生存危机。

1983年5月,邛崃山系和岷山山系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上,冷箭竹、华桔竹大片开花死亡,国家拨专款收容、饲养因此受影响的大熊猫,才帮助大熊猫度过了这场生存危机。

生物多样性不仅是农业流行病的克星,也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广泛的种质资源。

早在8000多年前,我国长江流域便有亚洲栽培稻种植。

但直到1970年11月的一天,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在海南找到一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才让高产的杂交水稻的出现成为可能。

我国猕猴桃资源流失到新西兰后,新西兰经过选育,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猕猴桃品种,每年为其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还是依赖生物多样性,人类发现了抗击疾病的武器:从银杏树中提取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黄酮,从青蒿中发现青蒿素……正如西南林业大学教授周伟所说:“每一个物种就像日历上的一页,如果现在我们不了解它的潜在价值,随便地把它撕下来扔掉,未来有一天我们需要它们的时候,它们却已经不复存在了。


普通人亦应如科学家一样,心存敬畏,克服盲目与短视,既竭力探寻未知,又尽心保护现存,莫待灭绝空叹息。

因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不是几棵树、几株草,而是人类和世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可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03月26日《参差多态生命之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保护世界,保护人类自己。

B.植物和动物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万物相生。

C.野生植物是陆生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一种植物灭绝,往往会导致10—30种生物随之灭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向我们说明了草木的参差多态,促成了世界之美。

B.引用西南林业大学教授周伟的话,是为了警示人们应尽心保护现存,莫待灭绝空叹息。

C.文章第五和第六两段,作者运用了举例子、对比论证等方法阐述了生物多样性对农业和医学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D.文章在最后一段向我们每个人发出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其实是在保护人类和世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可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多样性不仅是幸福本源,而且是生命之源。

B.箭竹、华桔竹大片死亡,如果没有国家的帮助,大熊猫很难自己度过生存危机。

C.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在海南找到野生稻,因此才得以研制出高产的杂交水稻。

D.保护生物多样性其实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应当人人有责,保护现存,探寻未知。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可以救命的一氧化碳
上世纪60年代,人们就知道身体组织受毒素、紫外线辐射、激素和药物等侵害时,血红素加氧酶-1(简称HO-1)会及时对抗相应的受伤和感染,此时体内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

不过,当时人们都认为一氧化碳是组织代谢的副产品。

然而,美国科学家所罗门·辛德在1993年提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扮演了一个有意义的角色。

它有协助一氧化氮管理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例如大肠的收缩、胃的排空等。

但是,研究人员作了很多的努力之后,还是没有检查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

由于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一些科学家想把它用于临床治疗。

然而,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使用稍有不当,就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一氧化碳能紧紧结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形成羧化血红蛋白,使氧气无法载运到全身。

当人体内2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和晕倒的情况;当人体内4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夺人性命。

因此,有科学家反对把一氧化碳引入对人类的临床治疗。

但美国的奥古斯丁·乔和弗里茨·贝奇称,医药界不该这么快拒绝一氧化碳的治疗潜力,一氧化碳疗法是紧急情况下最好的方法。

2001年上半年,乔和贝奇领导的研究小组指出,患者吸入微量一氧化碳有助于防止器官的排斥反应。

他们在进行老鼠心脏移植时,用一种叫“卟啉”的化学药品将HO-1封闭,一星期内老鼠有排斥移植的反应产生。

但如果将老鼠置于含微量一氧化碳的空气中,则可以幸存。

也就是说,吸入动物体内的微量一氧化碳可以完成H0-1所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实验也说明,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研究HO-1时发现的一氧化碳不是代谢废物,而是在HO-1的作用下,人体为生理防御反应所产生的气体。

2001年年底,美国的大卫·平斯基的实验表明,一氧化碳对肺移植手术也大有帮助。

平斯基改变了一些老鼠的遗传特性,使它们缺少制造HO-1的基因,然后让它们和正常的老鼠一起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

平斯基用夹子截断供应到老鼠左肺的血流,一小时后让它们重新恢复流动。

结果正常老鼠的生存率为90%,而所有改变过基因的老鼠皆死于产生在肺中的血块。

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当平斯基给改变过基因的老鼠呼吸微量的一氧化碳后,只有一半老鼠死于非命。

目前,每年有数千人进行肺移植手术,失败率为30%,比其他器官移植的失败率要高,比如,肾移植的失败率只有10%。

因此,医药学家希望把一氧化碳的治疗作用引入到肺移植手术中。

目前也有一些医生把一氧化碳用于临床手术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1)下列对一氧化碳医学作用的解释,最准确的一组是()
A.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是协助-氧化氮管理人体的内部器官。

B.身体组织在受毒素、紫外线辐射、激素和药物等侵害时,产生了新陈代谢的副产品——一氧化碳。

C.科学实验表明,一氧化碳对肺移植手术大有帮助。

D.一氧化碳虽然是-种有毒气体,但它可以有效防止器官移植手术中的排斥反应。

(2)下列不能说明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的一项是()
A.让改变过基因的老鼠呼吸微量的一氧化碳后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只有一半老鼠死于
非命。

B.一氧化碳能紧紧结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形成羧化血红蛋白。

C.将老鼠置于含微量一氧化碳的空气中,在一星期之内可以幸存。

D.对缺少制造HO-1基因的老鼠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都死于产生在肺叶中的血块。

(3)下列对一氧化碳可以救命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氧化碳对大肠的收缩和胃的排空有帮助作用。

B.吸入动物体内的微量一氧化碳可以完成HO-1所能完成的任务。

C.一氧化碳疗法是紧急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医药界不应该拒绝它的治疗潜力。

D.人体在及时对抗相应的受伤的感染时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一氧化碳如果使用不当,对人类的危害一般不明显。

B.美国一些著名的医生把一氧化碳用于临床手术,取得了特别理想的效果。

C.一氧化碳在人类器官移植手术中作用明显,不再需要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评估。

D.科学家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使用一氧化碳有可能提高人类肺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医学家们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

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

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

在他们最强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

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

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

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

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

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

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

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

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

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

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

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

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
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

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

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

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

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

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
白蚁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

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

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

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美丽拱券。

一个个穹顶小室组成的晶状建筑出现了。

迄今还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交流信息的,也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做成天衣无缝的拱券。

一开始使它们不再把材料搬来搬去,而是着手集体建筑的刺激物,也许是在它们的数目达到特定阈值时释放的外激素。

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反应,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中“这种话”所指代内容的一项是()
A.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B.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

C.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D.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

(2)下列各句不能说明“蚂蚁的确太像人”的一项是()
A.蚂蚁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

B.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

C.蚂蚁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如果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

D.蚂蚁们会不停地交换信息,比如建蚁丘时,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作者以高空作为观察点,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把人类生活小型化,形象地表明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不同。

B.描述昆虫行为的书籍的作者会从“有异于人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认为昆虫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完全是非人性的、非世俗的。

C.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明确的观点: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相比照的。

D.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在作者看来,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