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公路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详细)(图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工程概况 (2)
1.1目的 (2)
1.2勘察的任务 (2)
1.3勘察方法 (3)
1.4勘察等级 (3)
2.勘察工作 (3)
2.1勘察工作量 (3)
2.2 勘察依据 (4)
2.3勘察进程 (5)
3.场地条件 (5)
3.1位置、地形和地貌 (5)
3.2地层 (5)
3.3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7)
3.4水文地质条件 (8)
3.5区域地质构造 (11)
3.6场地地震效应 (11)
3.7不良地质作用 (13)
3.8特殊性岩土评价 (13)
4.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14)
4.1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 (14)
4.2 地基方案 (14)
4.3路基工程地质评价 (14)
4.4基坑工程 (16)
4.5施工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8)
5.结论和建议 (18)
图表部分
图1 工程地质勘察钻孔布置平面图1张
图2 工程地质剖面图37张/37条
图3 钻孔柱状图98张/98孔
图4 动力触探试验曲线图34张/27孔
附表1 勘探点一览表3张
附表2 标准贯入试验成果表2张
附表3 土的基本性质试验成果总表5张
附表4 粘粒分析成果表1张
附表5 水样分析报告2张
附录
1XX市道路详细勘察阶段工程地质勘察任务书1份2、XX省建设工程勘察现场见证报告1份
XX市金霞中路扩建工程
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1.工程概况
拟建XX市金霞中路扩建工程,由XX市鼎城区朗XX市建设XX公司筹建,XX市规划建筑设计院XX公司设计,委托我院进行工程地质详细勘察。

拟建工程位于XX市鼎城区,为老路扩建工程,德安路至阳明路段,金霞中路全长1325.373米,本次勘察全长约816.57米(K0+635.6~K0+804.4为桥梁,本次勘察仅为路基部分)。

拟建工程主要特征见插表1。

插表1 拟建建筑物特征表
建(构)筑物名称道路长宽
(长×宽)
设计路
面标高
路面类

结构
材料
路面荷载
桥涵荷载
备注
金霞中路1325.373×60m 沥青混

土路面
沥青混凝土
半刚性基础
路面轴
载:BZZ-100KN
详勘
1.1目的
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对岩土利用、整治、改造方案进行分析和论证。

1.2勘察的任务
⑴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
⑵查明沿线地段的地质构造、岩土的类型、性质及其分布;
⑶查明沿线各地段路基的湿度状况,提供划分土基干湿度类型所需要参数;
⑷查明沿线地段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性质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建议;查明暗埋的河、湖、沟、坑和坟的分布;
⑸实测沿线地下水位,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下水类型、地表水的来源、水
位和积水时间,以及排水条件,论证地表水、地下水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
⑹判定环境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⑺判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⑻对道路路基基础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

1.3勘察方法
根XX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的有关要求,根据场地条件和地基的复杂程度,勘察点要求每50米左右布置一排钻孔,一排布置4个钻孔,共布置机械钻孔84个(由于场地原因共施工80个钻孔),小口径麻花钻钻孔共18个,(见工程地质勘察平面布置图)。

本次勘察采用钻探、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钻探设备使用两台GY-100型钻机,由于部分钻孔为辅助孔,故未在全部钻孔中进行取样;钻孔测量放点使用GPS。

原状土试样采用敞口式厚壁取土器;在杂填土、粉质粘土、粉土、细砂中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标准贯入击数可以估算土的状态或强度指标以及进行饱和粉土的液化判别。

在圆砾层中进行了重型(Ⅱ)动力触探试验。

勘察内业资料整理为北京理正软件设计研究院的理正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系列软件。

1.4勘察等级
本工程的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岩土条件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2.勘察工作
2.1勘察工作量
根据勘察的任务和要求,我院于20__年08月11日至20__年08月26日对拟建道路进行了勘察。

共完成工作量如下:
机械岩芯钻探: 935.9米/80孔
小口径麻花钻钻探: 79.9米/18孔
取原状土样: 54件/27孔
取扰动土样: 14件/7孔
取水质分析样: 3组(另引用5组)
标准贯入试验: 111次/28孔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80.3米/28孔
钻孔定位及剖面测量: 1组日
简易水文观测: 240次/80孔共提交如下成果:
岩土工程勘察平面图: 1张
工程地质剖面图: 37张/37条
钻孔柱状图: 98张/98孔
圆锥动力触探图: 34张/27孔
粘粒分析成果报告: 1份
水样分析报告: 2份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一式四份
2.2 勘察依据
(1) 勘察合同
(2)XX市道路详细勘察阶段工程地质勘察任务书
(3XX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
(4)《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5)XX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
(8)《中国地震动参数规划图》(GB18306-2001)
(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__年版
(10)《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11XX市政与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__年版)
2.3勘察进程
(1)准备工作:20__年08月10日
(2)野外作业:20__年08月11日~20__年08月26日
(3)室内试验:20__年08月15日~20__年09月02日
(4)资料整编:20__年08月12日~20__年09月04日
(5)提交报告:20__年09月05日
3.场地条件
3.1位置、地形和地貌
拟建XX市金霞中路扩建工程(德安路-阳明路段),全长985.37米,现有道路全宽16米,扩建成60.0米宽道路。

道路沿线为简易路(金霞老路)、洗车场、施工区,局部为水塘,地形起伏不大。

地面标高29.7~32.6m,相对高差2.90m左右。

在地貌上,道路沿线均属于沅江南岸Ⅰ级阶地范围。

3.2地层
本次勘察查明,在钻探所达深度范围内,道路沿线地层属第四系全新统(Q4)人工填土和河流相冲积层,各层土的特征分述如下:
⑴杂填土①(Q4ml)( ①为层号、Q4ml为时代成因,下同。

) :褐黄色、灰褐色;松散~稍密状;湿~稍湿;主要由粘土组成,夹砖渣、圆砾、煤渣、瓦片等建筑垃圾,原公路两侧水沟内可见淤泥质,土质不均匀,堆填时间约8年,未完成自重固结。

此层厚度:1.50~5.60米,层底标高25.94~30.80米,整个场地均有分
布。

(2)淤泥①1(Q4ml):灰黑色,软塑~流塑状,含水饱和,含有机质,有异味。

此层厚度:0.90~4.50米,层底标高26.00~28.10米,该层主要分布于沟塘中。

(3)粉质粘土②(Q4al):黄褐色、灰褐色;可塑~硬塑状,以粘粒为主,含铁锰质结核,含高岭土条纹,切面较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和韧性中等,摇震无反应。

此层厚度:0.50~3.40米。

层底标高24.5~28.01米。

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4)粉土③(Q4al):黄褐色、灰褐色;中密~密实状,以粘粒为主,含铁锰质结核,含高岭土条纹,切面较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和韧性中等,摇震无反应,局部夹细砂团块及薄层。

此层厚度:0.90~3.20米。

层底标高22.59~26.30米。

(5)细砂④(Q4al):褐灰色,褐黄色,稍密~松散状,含水饱和,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云母片,含少量泥质。

此层厚度0.30~1.90米。

层底标高21.18~25.50米。

⑹圆砾⑤(Q4al):褐灰色、褐黄色;含水饱和;泥砂充填,泥砂含量20~30%左右。

骨架颗粒粒径以1~3厘米为主,部分4~5厘米,个别10厘米以上.级配较好,呈次圆形。

磨圆度Ⅱ-Ⅲ级。

据野外钻探鉴别:呈中密~密实状。

骨架颗粒成分主要为硅质岩、石英岩、燧石,呈微风化状。

该层埋深在6.90~10.60米,层顶标高21.18~25.50米左右。

本次勘察该层未钻穿,厚度不详,最大揭露厚度4.20米。

3.3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3.3.1室内试验
场地土试样的室内土工试验成果见附表2,场地主要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统计指标见插表2(详见附表3)。

插表2 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

土名称统计
项目
天然含水
量ω(%)
重力密度
γ
(K N/m3)
天然
孔隙比
e
液限
ωL(%)
塑限
ωp
(%)
液性
指数
IL
塑性指
数I p
压缩
系数
α
0.1-0.2
(1/Mpa)
压缩
模量
Es
0.1-0.2
Mpa
直剪(快剪)
内摩
擦角
Φq
(度)
粘聚

Cq
(KPa)
粉质粘土②统计个数29 29 29 29 29 29 29 29 29 29 29
最大值27.0 20.9 0.725 37.9 23.8 0.73 14.5 0.250 9.40 17.0 92.5 最小值20.9 19.8 0.579 24.9 16.7 0.00 8.2 0.170 6.60 1.9 15.3 平均值22.5 20.4 0.624 35.5 22.0 0.05 13.5 0.203 8.06 12.9 76.2 标准差 1.783 0.279 0.046 2.198 1.358 0.169 1.529 0.018 0.617 3.675 19.199 变异系数0.079 0.014 0.074 0.062 0.062 3.240 0.113 0.090 0.076 0.285 0.252 修正系数 1.025 0.996 1.024 0.980 0.980 2.043 0.964 1.029 0.975 0.908 0.919 标准值23.1 20.3 0.639 34.8 21.6 0.11 13.0 0.209 7.86 11.7 70.0
粉土③
统计个数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最大值27.3 21.0 0.721 32.4 22.8 0.76 9.6 0.260 7.80 4.0 37.8 最小值19.4 19.9 0.560 24.9 16.8 0.15 8.0 0.200 6.30 0.9 14.5 平均值21.5 20.6 0.587 26.3 18.0 0.41 8.2 0.228 6.98 2.3 28.2 标准差 2.196 0.292 0.041 1.874 1.536 0.240 0.393 0.017 0.453 0.885 9.149 变异系数0.102 0.014 0.070 0.071 0.085 0.583 0.048 0.075 0.065 0.384 0.324 修正系数 1.036 0.995 1.024 0.975 0.970 1.203 0.983 1.026 0.977 0.866 0.887 标准值22.2 20.5 0.601 25.6 17.5 0.50 8.1 0.234 6.82 2.0 25.0
3.3.2原位测试成果
⑴标准贯入试验
为测定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本次勘察在钻孔中对土层进行了标准
贯入试验。

根据实测锤击数,按有关规范进行校正,各层土的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见插表3(详见附表4)。

插表3 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⑵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为测定圆砾⑤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行了重型(II)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试验表明,圆砾层的密实度呈中密~密实状(其成果详见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曲线图和重型(II)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成果统计表)。

插表4 重型(II)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成果统计表
钻孔编号 校正锤击数范围值(击) 平均值(击) 厚度
(m) 变异 系数
加权平均值(击)
Zk04 17.5~22.5 20.7 2.9 0.028
20.6
Zk10 17.5~22.5 20.7 3.0 Zk13 20.1~24.2 21.8 2.9 Zk14 18.6~22.7 21.5 2.9 Zk17 20.0~24.2 21.9 2.7 Zk18 20.0~23.8 21.8 2.6 Zk20 18.1~22.2 20.7 2.8 Zk29 17.6~22.6 20.8 2.9 Zk35 18.0~23.7 21.3 2.5 Zk38 17.9~21.9 20.8 3.0 Zk42 18.0~23.7 21.1 2.5 Zk48 17.9~21.9 20.3 2.8 Zk52 17.9~21.9 20.0 3.3 Zk55 17.6~21.6 20.0 2.5 Zk60 19.5~21.9 21.1 2.3 Zk63 18.1~22.2 20.6 2.5 Zk66 17.9~21.1 20.1 2.9 Zk67 18.7~21.9 20.8 2.9 Zk72 18.8~22.0 21.0 3.0 Zk80 17.8~21.8 20.3 2.9 Zk83
17.5~21.5
20.4
3.1
3.4水文地质条件
3.4.1气象水文
XX 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阴雨连绵,夏季潮湿炎热,雨
岩土名称 统计 个数 最大值(击) 最小值(击) 平均值(击) 标准差 变异 系数 统计修正系数 标准值(击) 杂填土① 27 8 6 7.1 0.554 0.078 0.974 6.9 粉质粘土② 27 14.5 11.5 12.7 0.797 0.063 0.979 12.4 粉土③ 27 10.9 7 9.4 0.965 0.103 0.966 9.1 细砂④
26
8.8
6.0
7.2
0.612
0.085
0.971
7.0
量集中;秋季秋高气爽、雨量适中;冬季寒冷干燥,雨量稀少。

据XX省XX 市气象台提供的1954~20__年的资料,区内气象特征如下:
全年主导风向:北北东向
历年平均气温:16.7℃
历年最高气温:40.1℃
历年最低气温:-13.2℃
历年平均降雨量:1327.2mm
多年最大降水量:20__.4 mm
多年最小降水量:927 mm
日最大降水量:232 mm
月最大降水量:425.6 mm
多年最大降雪量:39.0 cm
多年最大冻深:16.0 cm。

3.4.2水的类型及基本情况
3.4.2.1地表水的类型及基本情况
本场地内地表水主要为水塘水。

3.4.2.2地下水的类型及基本情况
根据地下水的水理特征和埋藏条件,在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场地内地下水可分为二个含水层,即赋存于杂填土①中的滞水和赋存于圆砾⑤层中的孔隙承压水。

⑴滞水:赋存于杂填土①中,以粉质粘土②为相对隔水底板,受大气降水和生活废水渗入补给,以蒸发形式、地下渗流等方式排泄,水量较小。

一般无稳定水位。

在本次勘察期间水位为31.5m左右,基础施工时可采用明沟加集水井措施来进行抽排水,据调查,近5年滞水最高水位标高32.0米,最低水位标高30.0米,变化幅度2.0米左右。

⑵孔隙承压水:赋存于细砂④、圆砾⑤中,以粉土③为相对隔水顶板。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与沅水有水力联系,水量较大,具承压性。

本次勘察测得场地内承压水水位(水头高)埋深2.0米左右,相当于标高30.00米左右。

近5年最高水位31.50米左右,最低水位26.50米左右,其场地水位变化幅度5.00米左右。

3.4.3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
根据《XX市金霞中路改建工程详细勘察报告》水质分析成果及本次水质分析成果,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C20-2011〕K.0.2-1-K.0.2-4条对场地内的地下水进行如下评价(见插表5、插表6、插表7):据常德气象台资料,XX市干燥度指数K=1.2,拟建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

插表5 按环境类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试验项目地表水评价滞水评价承压水评价
SO42-(mg/L) 48.96~127.68 微51.36~94.08 微44.16~120.0 微
Mg2+(mg/L) 14.62~29.24 微30.94~49.64 微20.17~48.96 微
NH4+(mg/L) 3.61~7.22 微7.22 微 3.61 微
OH-(mg/L) 0.0 微0.0 微0.0 微
总矿化度mg/L 401~508 微528~672 微521~661 微
插表6 按地层渗透性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试验项目地表水评价滞水评价承压水评价
PH 7.00~7.29 微 6.9~7.05 微 6.79~6.98 微
侵蚀性
0.53 微11.62~29.57 弱 1.06~28.51 弱
CO2(mg/L)
HCO3-(mmoI/L) 3.12~3.89 微 4.22~7.25 微 3.85~7.3 微
插表7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试验项目地表水评价滞水评价承压水评价
Cl-(mg/L) 22.23~46.05 微25.41~49.23 微22.23~34.35 微根据水样分析结果,场地内的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地表水对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滞水、承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滞水、承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3.5区域地质构造
根据《XX省XX市城市地质图集》(XX省地质矿产局编)分析:拟建场地位于洞庭湖中断坳之常德新断坳构造地质单元。

区内新构造运动以断块性活动为主,各构造单元以断层为边界,各断块沿着边缘断层抬升或下陷,这种抬升或下陷呈整体性,且其速度极为缓慢。

在场地内及临近地段,未发现大的构造活动断裂带,地层及地质构造简单,对拟建工程影响较小。

3.6场地地震效应
3.6.1场地土的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划分
根据本次勘察成果,结合临近场地资料分析:各土层的剪切波速值为杂填土①1120m/s,淤泥①295m/s,粉质粘土②200m/s,粉土③160m/s,细砂④220m/s,圆砾⑤350m/s,等效剪切波速值为202.0~204.0m/s,场地覆盖层厚度为60m左右;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工程场地类别为Ⅱ类。

插表8 场地土的类型和场地类别判定表
孔号ZK31 土的类别ZK57 土的类别
杂填土①
120 软弱土120 软弱土
波速值(m/s)
淤泥①2
95 软弱土95 软弱土
波速值(m/s)
粉质粘土②
200 中软土200 中软土
波速值(m/s)
粉土③
160 中软土160 中软土
波速值(m/s)
粉砂④
220 中软土220 中软土
波速值(m/s)
圆砾④
350 中硬土350 中硬土
波速值(m/s)
等效剪切波速值
202.0 /204.0 /V s(m/s)
工程场地类别Ⅱ类/Ⅱ类/
3.6.2地震动参数
根据我国地震区带的划分,常德位于华南地震区,长江中下游地震亚区麻城-常德地震带上,为中强活动区,但频度较低。

按《中国地震动参数规划图》(GB18306-2001)的规定,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据拟建场地设计地震分组及场地类别,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5.1.4-2判定,拟建场地的设计特征周期值为0.35s。

3.6.3饱和粉土的液化判定
根据场地粉土粘粒分析成果(见附表6),粉土③的粘粒含量百分率为
28.6~39.8%。

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判定,场地内粉土
③在7度地震时为不液化土。

3.6.4饱和细砂的液化判定
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第4.3.3.3初判,细砂④在烈度7度地震时可能会产生液化。

根据标准贯入试验成果计算,细砂④在烈度7度地震时会产生轻微液化(见插表9)。

综合判定为轻微液化场地。

场地属建筑抗震不利地段,应采取抗液化措施,如增加上覆非液化土层的厚度,改善排水条件。

插表9 细砂④液化判定表
3.7不良地质作用
本次勘察查明,本场地存在的不良地质作用为细砂④的地震液化现象,应采取抗液化措施。

拟建场地未见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活动性断裂等其它不良地质作用。

3.8特殊性岩土评价
本场地内特殊性岩土主要为杂填土①以及淤泥。

场地内未见湿陷性土、红粘土、混合土、多年冻土、膨胀岩土、盐渍岩土、风化岩和残积土、污染土等特殊性岩土。

场地上部见结构松散的杂填土①层和淤泥土层,土质较差,层厚较大,开挖时易坍塌,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及变形。

对拟建工程建设有不利影响。

基础施工时可采取下列措施:
① 清除表层松散土层。

② 改善排水条件。

③ 对基础和上部结构进行处理。

④ 场地内杂填土不均匀,特别是两侧暗沟分布发育,必须进行清除或者地基处理。

⑤ 对淤泥采取清除措施或抛石挤淤,对厚度较大的淤泥可采取粉喷桩进
土层 名称 试验 孔号
N 63.5 C n N 1 N cr ds dw 液化 判定 液化指数I lE 液化等级 液化判定计算公式
细 砂 ④
ZK011 9 0.97 8.73 9.6 7.9 0.0 液化 1.7 轻微 N 1=C n N
N cr =[11.8(1+13.06
б0/бe K h C v )1/2-8.09]ξ,当 N 1< N cr 时为液化,否则不液化。

0<I lE ≤5时,为轻微液化, 5<I lE ≤15时,为中等液化,I lE >15时,为严重液化。

Dw 按历史最高水位31.5米计算。

ZK033 9
0.97 8.73 9.6 7.9 0.0 液化 3.29 轻微 ZK040 10 0.97 9.7 9.5 8.6 0.0 液化 1.09 轻微 ZK027 10 0.97 9.7 9.7 7.3 0.0 液化 1.59 轻微 ZK061 8 0.97 7.76 9.5 9.1 0.0 液化 2.76 轻微 ZK075 7
0.97
6.72
9.6
8.0
0.0
液化
3.69
轻微
行地基处理。

4.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4.1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
勘察结果表明,拟建场地岩土层结构简单,厚度稳定,构造迹象不明显,区域上无发震断裂通过,属稳定场地,可进行本工程的建设。

4.2 地基方案
4.2.1岩土层工程特性评价及地基均匀性评价
杂填土①:结构松散,土质不均匀,厚度变化较大,承载力低,具高压缩性,工程性状差。

粉质粘土②:具中等压缩性,硬塑状,工程性质较好,土质较均匀,承载力值较高,厚度变化不大。

粉土③:具中等压缩性,密实状,工程性状较好,厚度变化较大,土质较均匀,承载力值较高。

细砂④:松散~稍密状,工程性状一般,厚度变化不大,土质较均匀,承载力值一般。

7度地震时可产生轻微液化。

圆砾⑤:具低压缩性,工程性状好,厚度大且稳定,承载力值高。

本场地地基土工程特性分布较均匀,(除杂填土除外)层低坡度小于10%,岩层厚度变化较大,岩土种类较少,可视为均匀地基。

4.3路基工程地质评价
(1)路基土多为中软粘性土和粉土,除杂填土和软土外,粉质粘土、粉土大部分土层可直接作为路基的基础持力层。

杂填土进过碾压或夯实等方式地基加固处理后可做路基使用。

(2)因线路基本在平原地貌,地形起伏较小,区内主要为填方区。

根据区域地质调查以及勘察表明,局部路段路基处存在淤泥,其工程性质差,对路基稳定不利,层厚较小且埋深不大的须全部清除。

对大厚度淤泥可采取粉喷桩等地基处
理措施。

换填稳定性较好的块石、砾石等填料至浸水线以上压实后再行筑路;路堤边坡采用骨架内植草防护,路堤下部须设矮墙或浸水挡墙。

(3)路线区域内均为为杂填土,局部填土层较厚,特别是在东侧垃圾场内的杂填土,以生活垃圾为主,土质不均匀,路基施工中应将松散填土层清除或采用预压注浆、夯实、冲振挤密等措施。

(4)在雨水期和洪水期,上层滞水会浸泡软化地基,应对易积水地段设置排水沟等排水设施。

(5)由于本场地内地下水较发育,建议对段该区域清除表层土后进行压实处理并且做好排水措施,防止地下水的作用导致承载力降低。

(6)拟建工程临近无取土场,本次勘察未取料场大样,建议路基施工时施工方取料场大样,选取合格的填筑粘土料,路基施工时需进行现场碾压试验,以测求现场施工时土的最优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控制质量标准。

(7)场地自然分区为长江中游平原中湿区(ⅠⅤ3)。

根据场区路基各土层液性指数进行路基干湿类型分类如下表:
插表10 土质路基的干湿类型
土性液性指数(ⅠL)
路基干
湿类型
土石工
程分级评价标准
当地经验及
试验数据
杂填土①
ⅠL大于1.00,为过湿类型;0.75~
1.00,为潮湿类型;0.50~0.75,为中
湿类型;ⅠL<0.50,为干燥类型。

0.75~1.00 潮湿Ⅰ
粉质粘土②<0.50 干燥Ⅱ
粉土③0.50 中湿Ⅱ
细砂④- - Ⅱ
圆砾④- - Ⅲ
综合上表所述,按XX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根据不利季节路槽底面最低点以下土的平均液性指数,综合评价为潮湿类型。

4.3.3岩土的设计计算参数
根据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测试成果,结合地区经验,各层土的地基基本容许值(f a0)见插表11:
插表11 各土层岩土工程参数表
地层名称
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fa0〕 重度 r
(KN/m3) 孔隙比 e 粘聚力 с (Kpa) 内摩 擦角 φ (度) 压缩模量 Es0.1-0.2(MPa) 土对挡墙基底
摩擦系数
备注
杂填土① 60 19.6 / 5 3.5 0.25 根据土工试验成果和地区经验确
定。

粉质粘土
② 160 20.4 0.639 70.0 8.06 6.6 0.25 粉土③ 140 20.6 0.601 25.0 6.98 6.3 0.25 细砂④ 140 20.4 / 0 7 0.3 圆砾⑤
400
23.0
/
33.0
E0=40
45.0
0.4
4.4基坑工程
4.4.1基坑侧壁支护
场地周边基本具备放坡施工条件,考虑经济合理性,可采用机械开挖,建议选择放坡处理:杂填土①放坡比(高/宽可取)1∶1.5;粉质粘土②放坡比可取1∶1;粉土③放坡比可取1∶1.25;若采用支护方案,宜采用木桩、土钉墙、首选排桩围护等支护方式,以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插表12 支护设计岩土计算参数表
土的名称
重度 r(kN/m 3)
凝聚力 c(kPa)
内摩擦

ф(度)
土钉锚固与土体极限摩阻力标准值qsik(kPa) 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 m(MN/m 4)
渗透系数 K(米/天)
耕土① 19.6 5 3 16 5 1.0 粉质粘土② 20.4 70.0 11.7 66 35 0.01 粉土③2 20.5 25.0 2.0 50 33 0.05 细砂④ 20.4 0 30 52 35 5.000 圆砾⑤
23.0
40

150
116.0
4.4.2地下水对基坑施工及安全的影响及防治
由于下部圆砾⑤层中赋存有孔隙承压水,开挖基坑减小了上覆不透水层的厚度,承压水的水头压力可能导致基坑突涌现象,由于设计方未提供管底标高,现管底标高按照27.58米考虑。

利用最不利因素(ZK2)地层情况以及管底最低
标高分析,丰水期分析如下:当:
h
H O⋅

γ
γ
时,基坑不发生突涌,否则发生突涌。

式中H——基坑开挖后不透水层厚度(m);
h ——承压水头高于含水层顶板的高度(m);
γ——水的重度(KN/m3);
γ——土的重度(KN/m3)。

当在丰水季节施工时,按最不利工况考虑,以zk2孔为例计算,h取值为3.92米(根据我院掌握的地下水丰水期最高水位标高31.5米确定),H取值为1.28米,
经计算:
h
H O⋅

γ
γ
=1.80米,等式不成立,在地下水最高水位时开挖基坑会产生基
坑突涌现象。

应采取深井降水法降水,必要时应进行基坑支护及降水专项设计。

枯水季节地下水水位在26.5米左右,水位低于基坑底面,枯水季节基坑不会发生基坑突涌现象。

综上所述,拟建场地基坑建议在枯水季节施工。

在基坑、基槽开挖过程中,在滞水较大的情况下容易使基坑侧壁产生流土、流砂现象,滞水对基坑底板浸泡后,会使底板持力层承载力降低,应采取排水隔水措施。

4.4.3抗浮水位
根据基坑开挖深度等参数计算,基坑底土层主要为粉土③为主,因滞水水量不大,且无统一水位,滞水和承压水无水力联系,可不考虑滞水的浮力。

根据基坑底板主要受承压水的影响,管线的抗浮水位按承压水最高水位31.5m考虑。

4.5施工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根据现场调查,本区域内地下管线(光缆线、燃气管道等)埋藏较多,施工前应该避开地下埋藏物。

②据现场调查,该区域以前暗沟较发育,呈不规律分布,在勘察期间未发现其具体位置,若施工期间发现地质情况变化较大,建议进行施工勘察。

5.结论和建议
⑴勘察表明,道路段的地层和地基基本稳定,可修建拟建工程。

⑵拟建道路场地分类类别为Ⅱ类,路基土干湿类型综合评定为潮湿类型。

⑶拟建道路段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动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设计地震组为第一组,属建筑抗震不利地段,场地内细砂④在7度地震时可产生轻微液化,应采取抗液化措施,如增加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改善排水条件等。

⑷场地内的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地表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滞水、承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滞水、承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⑸拟建道路路基适宜以粉质粘土②或粉土③为基础持力层。

本路段沟、塘较发育,路基施工时应将杂填土与淤泥等软土层清除干净,或局部存在的淤泥区域采用抛石处理。

大厚度填土应碾压、夯实处理,大厚度淤泥可采用粉喷桩处理。

路基两侧边坡,应采限坡面防护措施。

⑹由于拟建道路地段勘察时受地形条件影响,部分钻孔有移位现象,施工中若发现地质情况与报告不符时,应进行施工勘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