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基本概念
高中地理知识常识大全
![高中地理知识常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9e9eeb6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d6.png)
高中地理知识常识大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高中地理知识常识大全地理是一门探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规律的学科,是理解世界、把握时代的必备知识。
对于高中生来说,地理知识常识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一。
在这里,我们将为大家整理一份关于高中地理知识的常识大全,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地理知识。
一、地球基本知识1.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是太阳系中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是一个平均半径约为6371公里的椭球体。
2. 地球由地心、地幔、地壳和地表组成,地壳分为板块,板块活动导致地壳的变动。
3. 地球自转导致地球的白天和黑夜交替,公转导致地球的四季交替。
4. 地球的自转造成了地球的地球日、恒星日等概念,地球的公转造成了地球的一年、闰年、闰月等概念。
5. 地球上70%以上的面积被海洋覆盖,陆地面积占30%左右,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二、中国地理1.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国家,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约2.8万公里。
2. 中国地形复杂,地势西高东低,呈现自西向东逐渐下降的趋势。
我国主要地形有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3. 中国属于亚热带、温带和寒带三种气候带,东部气候湿润,西部气候干旱。
4.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台风带,地震和台风频繁,地质灾害多发。
5. 中国自然资源丰富,煤炭、石油、天然气、稀土等资源储量居世界前列。
三、世界地理1. 世界共有五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和北美洲。
2. 世界的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洋。
3. 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最长的河流是长江,最大的湖泊是里海。
4.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最大的川达地形是青藏高原。
四、地理自然灾害1. 地震是地壳发生的破坏性振动,主要发生在地震带上。
2. 飓风是热带气旋,在海洋上形成,能够给人类和陆地带来巨大破坏。
3. 洪水是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泛滥,造成直接灾害。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b5a892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42.png)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
1. 世界地理: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构造、地壳运动、地貌、气候、生态环境、资源分布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国土面积:世界各国的国土面积,以及国土面积在世界各大洲的分布比例。
3. 人口与人口分布:世界各国的人口数量,以及人口分布的特点,如人口密度、人口迁移、城市化等。
4. 地理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势、地貌、气候、水系、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
5.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林木资源等,以及各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情况。
6. 区域发展差异:世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与农村发展差异等。
7.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理念,包括城市人口增长、城市扩张、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等。
8. 农业与农村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区划、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农村发展模式等。
9. 工业与城市发展:工业化进程、工业定位、工业布局、工业资源利用与保护、城市功能分类与规划等。
10. 环境问题:包括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
资源枯竭、自然灾害等,以及应对环境问题的措施和政策。
11. 交通运输与通信:世界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以及通信技术对地理空间的改变和影响。
12. 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
在地理研究和应用中的作用和应用场景。
以上这些是高中地理学科的必背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对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有所认识和了解。
高中地理主要概念
![高中地理主要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c2bb605e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7f.png)
高中地理主要概念1. 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现象和人类在地球上的各种活动。
2.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椭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浆状层,地核则是地球的中心,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3. 地球的运动和地理区划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旋转一天完成一次,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年完成一次。
地理区划是根据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对地球进行划分和分类。
4. 大气圈和气候大气圈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层,由多种气体组成。
气候是大气圈中的长期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和风向等要素。
5.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洋、河流、湖泊和冰雪等形式中。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6. 地球的陆地资源和土地利用地球上的陆地资源包括森林、耕地、矿产、能源等。
土地利用是人类对土地进行不同的利用方式,包括农业、工业、居住等。
7.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区的人的总数。
城市是由人口聚集形成的居住和生产的区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集中地。
8. 经济地理经济地理研究地球上各个地区的经济活动和资源分布情况,包括农业、工业、贸易等方面。
9. 自然环境问题自然环境问题涉及到人类活动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水污染、土地退化等。
10. 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城市化是指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
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保护环境,使未来世代也能得到满足。
以上是高中地理的主要概念,涵盖了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向。
对于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有很大帮助。
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7a02bf1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6c.png)
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一、地理概念1、地理:是研究人类作为自然界一部分及其协调及其发展的手段的科学。
概念包括人地关系、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等多维度的研究。
2、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地貌结构。
根据地理五要素,可分为山川、河流、平原、海洋、湖泊等。
3、气候:指一定地区在一段时期内出现的平均气温、气压等大气环境,和其它气象因素由此产生的气候现象。
4、生态:指地球表面生物种类和地表植物等元素之间的联系,也就是生物地理学中所指的生态地理学。
从这一概念的角度来看,包括地理因素、自然是及人类文明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
二、地理基本规律1、地球的形状与位置:地球上的物质的分布与空间的关系是地球的形状和位置的重要反映,从地球表面看,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有明显水起山降的地形结构,受到太阳照射,气候因素又会形成不尽相同的表现。
2、地球的大气环流:地球表面空气的运动具有阻力性,一般阻力最小,速度最快的,就是赤道地区。
这种运动叫做大气环流,根据这种运动,形成了分布在地球周围的气候。
3、运动的距离: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物质的运动是不同的,从长距离的万里之行到短程的小步,物质运动的空间距离在不同的情况下也是不同的。
4、时间的变化:物质运动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一些瞬时几秒种的运动,物质所需要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是最短的;而有些运动需要长达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这种运动涉及到地壳构造的变化等长期演变,这种运动的时间则是最长的。
三、地理现象1、地质现象:指地球内部及地表岩石等各类物质交互变化的结果,以及它们的形成、分布和变化的规律,这些现象便是地质现象。
2、气候现象:根据大气环流和地球表面空气的不断流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气候系统,它一方面受到地球表面物质的热量辐射影响并改变,另一方面也影响着表面物质的分布和变化,它们各自形成一个不断变化的、有秩序的气候现象。
3、生态现象:指地球表面物质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其中有植物、动物等重要成分,它们都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以它们各自的生长变化为发展过程,从而形成一个有秩序的生态现象。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大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a5b42934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b5.png)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大全1500字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如下:
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 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分布和地球表层现象演变规律的科学。
- 地理学的两个基本方法:区域研究方法和问题研究方法。
2. 地球的结构和地壳演化
- 地球的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
- 地壳演化:包括地壳的生成与演化、地壳的分布类型及其特点。
3. 地球的外部圈层与地貌发育
-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
- 地貌发育:包括地势、地形和地貌类型等内容。
4. 气候与环境
- 气候形成:影响气候的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球表层等。
- 环境问题:包括温室效应、酸雨、水资源和土壤退化等。
5. 人口与城市
-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等。
- 城市问题:包括城市化发展和城市规划等。
6. 农业与农村发展
- 农业问题:包括粮食问题和农村经济发展等。
- 农村发展:包括农村人口和农村区划等。
7. 工业与旅游
- 工业问题:包括工业发展的类型和工业化进程等。
- 旅游问题:包括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等。
8. 海洋与渔业
- 海洋问题:包括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等。
- 渔业问题:包括渔业资源和渔业开发等。
9. 必修一的实践活动
- 实践活动:包括地理实习、地理观测和地理调查等。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全部内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进一步了解每个知识点的具体内容,请告诉我。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大全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695995d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40.png)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大全1、天体、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行星和卫星组成的行星系统如地月系等。
2、地球自转、公转都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轴的运动,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自转的轨道面与公转轨道面有23度26分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3、回归年、恒星年回归年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恒星年是地球绕日公转36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
4、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辰。
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等同于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的区时,即格林尼治时间、伦敦时间、零度经线的地方时5、日界线、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国际上为避免日期混乱而人为划定的一个界线,与180度经度既有重合也有不重合的地方。
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有两条:日界线和地方时为时的经线,在计算两个日期的面积时,一般用地方时而不用区时,同时也不考虑日界线的弯曲。
6、晨线、昏线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不同点是:晨线的东侧是白昼,西侧是黑夜;昏线的东侧是黑夜,西侧是白昼。
晨昏线的长度是球面上大圆的一半。
晨昏线将地球分成相等的两半。
- 1 -7、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是表达昼夜状况的指标,大于为白昼,小于时为黑夜,等于时在晨昏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是太阳在上中天的高度或地方时为12点时的太阳高度。
高中地理必掌握的地理概念
![高中地理必掌握的地理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8c7a9c0f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e8.png)
高中地理必掌握的地理概念1.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是宇宙物质特征的体现。
天体系统则是宇宙运动特征的体现,是相邻天体相互吸引、绕转而形成的系统。
注意:不是所有的天体间都会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如八大行星之间。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也把热量向外辐射,称为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大气在吸收地面辐射増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线辐射,称为大气辐射。
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
太阳是太阳系中温度最高的天体,其辐射能集中于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被称为短波辐射。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温度都较低,其辐射能集中于波长较长的红外线部分,被称为长波辐射。
注意:物体的温度越高,其辐射越强;大气和地面辐射最强时,即温度最高时。
3.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发生的大规模运动称为太阳活动。
人类在地球上通过观察太阳光球层黑子的多少与色球层耀斑的多少,可以判定太阳活动的强弱。
一般来说,两者增多则表示太阳活动强烈。
黑子和耀斑增多的间隔大约是11年,这说明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是11年。
4.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日公转,从而造成太阳日与恒星日在时间上的差异。
一个太阳日的时间为24小时,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天,即昼夜更替的周期;一个恒星日比太阳日短3分56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日运动一周的周期为一年。
地球公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为一个恒星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一个周期的时间为一个回归年。
恒星年的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而回归年的时间为365日5时48分46秒,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年。
5.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即看太阳的仰角。
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最高时的太阳高度,即当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
高中地理的基本观念与九大知识点
![高中地理的基本观念与九大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2f460b9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63.png)
高中地理的基本观念与九大知识点高中地理是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进阶的一门课程,与初中相比较,难度会更高一些。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有一些基本的观念需要我们掌握,并且还有九大知识点需要我们深入学习。
本文就这些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一、基本观念1.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就像一个球形,但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表面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地形。
使用地图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地球上的地形、气候、人文等情况。
2.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将各种各样的地理信息进行整合,并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进行可视化处理,从而提供更加详细的地理信息的工具。
3.地理缩尺地理缩尺是地图上的两个距离比值。
地图的大小是有限制的,因此需要在地图上将真实世界中的距离进行缩放,这就涉及到地理缩尺的概念。
4.地理投影由于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型,而地图则必须是一个平面,因此需要将球面地图投影成平面地图,这就是地理投影。
二、九大知识点1. 大地构造学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演化的学科。
地球是由地幔、地壳和地核三层组成的,而大地构造学就着重研究这些层的构造和演化,从而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2.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岩土、气候、水文、生物等各种要素的地理现象和规律。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可以更好地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3.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地球上进行经济活动的学科,包括各种经济活动的地理位置、发展趋势、地理制约因素等。
这对于进行区域规划和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人口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是研究人口在地理空间中分布、迁移和人口规律的一门学科。
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人口情况,还可以为人口统计和规划提供依据。
5.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规模、增长趋势、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功能等方面。
通过城市地理学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的特点、优劣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6.生态地理学生态地理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这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中地理的底层逻辑知识点
![高中地理的底层逻辑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872d49d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2.png)
高中地理的底层逻辑知识点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研究的是地球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地理的底层逻辑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逐步介绍高中地理的底层逻辑知识点,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地理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步: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在学习地理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这四个圈层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球的基本要素,也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步: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现象地球是一个活动的星球,它在空间中不断运动。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了一系列地理现象的出现。
自转使得地球的各个地区交替出现昼夜,公转使得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有所不同。
了解地球的运动对于理解地理现象至关重要。
第三步: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我们所生活的地球表面,地幔和地核则是地壳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地壳被分割成了几块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它们通过板块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等地理现象的出现。
第四步:地球的水资源和水循环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地球上生命活动的基础。
地球上的水资源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从地表蒸发,形成云,再降落到地面上的过程。
水循环不仅关系到地球上的水资源分配,也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系统。
第五步:地球的气候和气候变化地球的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以来的天气状况。
气候受到地理位置、海洋和大气环流、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地球的气候也在发生变化,出现了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现象。
第六步: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还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人类在地球上开展的农业、工业、城市化等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
了解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对于理解地理学的底层逻辑至关重要。
结语通过以上的步骤,我们可以初步了解高中地理的底层逻辑知识点。
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科学,需要综合运用地球科学、物理学、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来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高中地理知识点
![高中地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a28c30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c.png)
高中地理知识点高中地理,是对地理学科的进一步学习和拓展,对学生的地理常识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扩展。
在高中地理学科中,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点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中地理的知识点。
1.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的基础,包括地球的层次结构、地壳构造、水文地理、气候和气象、生态环境等。
学生需要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地壳构造的基本原理,比如板块构造理论等。
水文地理是研究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和运动的科学领域。
学生需要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水循环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气候和气象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气候与气温、湿度、风向、降水等因素的关系。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生态环境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生态环境的特点和保护方法。
例如,学生应该了解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领域。
高中学生需要了解人类居住地的选择、城市发展和规划等内容。
城市化是一个重要的人文地理现象。
学生需要了解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城市规划和城市化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影响。
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经济活动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和发展模式。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因素和挑战。
交通与通信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了解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发展,以及通信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1f6b21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26.png)
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地理学是一门科学,研究地球表层的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空间科学。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地理学的对象和内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内容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自然地理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和活动。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理学借鉴了多种科学方法,包括观察、实验、统计和模型等。
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地理观测、地理调查、地理实验和地理模拟。
•地理学的分类:根据研究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地理学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大的学科领域。
自然地理学包括地貌学、气候学、生态学等;人文地理学包括人口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
2. 地球的性质和地理环境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性质和特点:•地球的形状:地球呈近似椭球体的形状,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得赤道部分凸起,极地部分稍凹。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24小时,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365.25天。
•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由多种气体组成,主要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等。
大气层对地球的生物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分布在大洋、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等形式存在,构成地球的水圈,对维持生命和地理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3.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自然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地利用等。
以下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具体内容:•地球的地形地貌:地球的地形地貌具有多样性,包括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峡谷等不同地貌类型。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因地域和气候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气候主要受纬度、海洋、陆地分布、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地球的水文:地球的水文包括河流、湖泊、河口、冰川、地下水等。
2023高中地理命题双向细目表
![2023高中地理命题双向细目表](https://img.taocdn.com/s3/m/d10fd642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2d.png)
【2023高中地理命题双向细目表】一、地理基本概念1. 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3. 地球的结构和成分4. 地球的运动和地理坐标5. 地球的地理环境及其特点二、地理信息技术1. 地图的基本知识2. 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3.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功能4. 全球定位系统的原理和应用5. 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研究和应用中的作用三、自然地理环境1. 区域地球表面形态特征2. 地形地貌因素及其地域差异3. 气候要素及其分布规律4. 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5. 水文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区域差异四、自然资源与环境1. 地球资源及其类型2. 产业几何与资源环境3. 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4.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5.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五、人口与城市1. 人口数量与分布及其影响因素2. 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影响3.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4. 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5. 城市地理环境与人居环境改善六、区域可持续发展1. 区域发展的差异及其影响2. 区域发展的区位因素及其作用3.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4. 区域文化多样性与传承5. 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七、全球地理环境1. 国际比较地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特点2. 全球化背景下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3. 跨国公司与全球资源开发4. 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全球治理5. 全球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以上所列的地理命题双向细目表可以为高中地理的学习和考试提供重要的参考,学生在备考时可以根据此表格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复习,明确要点和重点,并在考试时更好地把握命题的脉络和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应试能力。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表格指导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和重点,提高教学效果。
【完】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地表和地球大气、海洋活动规律和它们之间互相作用的科学。
通过地理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态、结构和成分,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地理坐标,认识地球的地理环境和特点,以及地球表面形态特征、气候要素、水文地理环境特点等重要内容。
高中地理核心概念应用手册
![高中地理核心概念应用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f9eb5ded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23.png)
高中地理核心概念应用手册第一章:地理和地图1. 地理是研究地球的科学,包括人类活动与地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地理特征。
2. 地球是由大气层、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的各种特征。
3. 地图是一种平面图象,用于表示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和人类活动的分布。
第二章:自然地理1. 自然地理研究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包括天气、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等。
2. 气候是指某个地区长期以来的气象条件,包括温度、降水和风向等因素。
3. 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高度的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和河流等。
4. 土壤是地球表面上的疏松材质,由岩石颗粒、有机物质和水等组成,对植物生长和土地利用至关重要。
5. 植被是地球上生长的植物总称,不仅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还能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第三章:人文地理1. 人文地理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和文化,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和经济等。
2. 人口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居住的人的数量,人口分布不均衡会导致社会和经济不平衡。
3. 城市是指人口聚集并形成的大型定居点,由于城市化的加速,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日趋突出。
4. 农业是指通过种植和养殖来获得食物和其他农产品的活动,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会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业发展。
5. 经济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
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GIS)1.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使用计算机和地图技术来获取、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的工具。
2. GIS可以帮助研究者和决策者了解地理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3. GIS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如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和自然灾害管理等。
4. 使用GIS需要掌握地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技巧,以及空间分析和地图制作等基本操作。
第五章:环境可持续发展1. 环境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满足当前需求的不损害未来世代的能力满足其需求。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完全版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完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b714e372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5.png)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完全版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是地理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包括比例尺、图例、注记等基本要素。
3. 地图的类型: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专题地图等,各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应用领域。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气候系统-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等- 气候变化与极端气候事件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 湖泊、地下水等其他水体3. 地貌-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冰川等- 地貌类型:山脉、平原、盆地、高原等4. 生物地理-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物种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5. 土壤- 土壤类型与形成因素- 土壤侵蚀与保护- 土壤肥力与农业生产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迁移与增长-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体系- 城市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2. 农业地理- 农业类型与分布: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 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 农业可持续发展3. 工业地理-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 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4. 交通运输- 交通方式的选择与比较- 交通网络的布局与发展-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5. 旅游地理-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 旅游规划与开发- 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分析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与功能- 空间数据的处理与分析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GPS在地理信息采集中的作用五、地理与环境问题1. 资源问题- 资源的分类与特点- 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能源问题与新能源技术2.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的类型与影响-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伦理与公众参与3. 灾害问题- 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分布- 灾害预防与减灾措施- 灾害管理与灾后重建六、地理与区域发展1. 区域的基本特征与分类- 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等2. 区域发展的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 区域发展的模式与路径3. 区域合作与一体化- 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与挑战结语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涵盖了自然现象和人文社会,还包括了对这些现象的科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专业基础的知识点部分
![高中地理专业基础的知识点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3c7d2b6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d6.png)
高中地理专业基础的知识点部分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学科,通过研究地球的形成、构造、气候、生态、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和人类居
住的环境。
高中地理专业基础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椭球体,由地核、地幔、地
壳等构成。
地球的形状决定了地球的各种特征,如经纬度、赤道线、纬度线等。
2. 地球的运动:地球具有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运动。
自转使得
地球的一天分为昼夜两个时间段,公转使得地球绕太阳运动,形成
四季变化。
3. 大气与气候:大气是地球表面上一层由气体组成的薄层,它
可以阻挡太阳辐射和保持地球温暖。
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受
到经纬度、地形、海洋等因素的影响。
4. 水资源与水循环: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形式。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渗透等。
5. 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主要指地球上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资源利用则是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地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6.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等问题。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聚集地,是人们居住和工作的空间。
以上是高中地理专业基础的知识点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知识点术语
![高考地理知识点术语](https://img.taocdn.com/s3/m/43239c3a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2.png)
高考地理知识点术语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涵盖了广阔的知识领域,地理术语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高中地理课程在高考中占据很大的比重,所以对于掌握地理知识点术语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和地理概念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解析,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相关地理知识。
一、地理要素地理要素是指构成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水圈、陆地)的各种要素,包括大地形要素、气候要素、水文要素等。
了解地理要素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地球表层的特征和变化。
1.大地形要素大地形要素是指地球表面的相对高低的地形特征。
它主要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这些地形要素的形成是由地质运动、风化、侵蚀、沉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气候要素气候要素是指构成气候特征的各种要素,如温度、降水、湿度、风向和风速等。
地球各地的气候要素因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而存在差异,进而形成了多样化的地理气候区域。
3.水文要素水文要素是指地球表层各种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特征。
包括河流、湖泊、湿地以及冰川、冻土等。
水文要素不仅影响着地球的水资源分配,也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地理现象地理现象是指地球表层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
了解地理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上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现象。
1.自然地理现象自然地理现象包括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的各种地理变化和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地壳运动等。
这些现象是地球演化和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表现。
2.人文地理现象人文地理现象主要指人类活动在地球表层上所产生的各种人文现象,如城市发展、人口迁移、文化交流等。
人文地理现象反映了人类在空间上的活动和地域特征的形成过程。
三、地理概念地理概念是指地理学中用来描述和解释地理要素和地理现象的概念和原理。
熟练掌握地理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描述地理现象、分析地质问题。
1.自然地理概念自然地理概念主要包括地球的结构、气候带、地形等基本概念。
地球的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大气圈的分层等。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大全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5983a4683c4bb4cf7ecd1a9.png)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大全1、天体、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行星和卫星组成的行星系统如地月系等。
2、地球自转、公转都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轴的运动,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自转的轨道面与公转轨道面有23度26分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3、回归年、恒星年回归年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恒星年是地球绕日公转36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
4、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 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等同于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的区时,即格林尼治时间、伦敦时间、零度经线的地方时5、日界线、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国际上为避免日期混乱而人为划定的一个界线,与180度经度既有重合也有不重合的地方。
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有两条:日界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在计算两个日期的面积时,一般用地方时而不用区时,同时也不考虑日界线的弯曲。
6、晨线、昏线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不同点是:晨线的东侧是白昼,西侧是黑夜;昏线的东侧是黑夜,西侧是白昼。
晨昏线的长度是球面上大圆的一半。
晨昏线将地球分成相等的两半。
7、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是表达昼夜状况的指标,大于0为白昼,小于0时为黑夜,等于0时在晨昏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是太阳在上中天的高度或地方时为12点时的太阳高度。
高中二年级地理课程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高中二年级地理课程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a0a45b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3e.png)
高中二年级地理课程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地理课在高中二年级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许多不同的领域,其中之一就是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主要研究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态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和特征两个方面,介绍高中二年级地理课程中自然地理的重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1. 地理与自然地理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研究地球的表层现象及其内在规律。
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关注地球上的自然环境。
它涉及地球的物理特征、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2. 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包括地球的形状、地质构造、气候变化、水文循环、生态系统等。
通过研究这些对象,可以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 自然地理的学科方法自然地理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其中包括实地考察、地图解析、数据分析、实验研究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地球的自然特征和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
二、特征与区域分异1. 物理地理特征物理地理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的形态、地质构造和地壳变动等方面。
地球的物理地理特征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等。
2. 地貌特征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不同类型的地形。
地貌的形成受到地质构造、气候、河流等因素的影响。
3. 水文特征水文是指地球上的水循环系统,包括降水、蒸发、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等。
水文的特征主要包括水资源分布、水循环过程和水文系统的调节作用等。
4. 气候特征气候是地球大气系统长时间变化的总和,它影响着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
气候的特征可以通过气温、降水、湿度等指标来描述,不同地区的气候会因纬度、海洋性、大陆性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5. 区域分异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区域分异,即地球表面上不同地区的特征和差异。
区域分异可以从物理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划分和描述。
三、自然地理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 自然地理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地理条件会对人类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地形对农业和交通的影响,气候对农业生产和居住区选择的影响,水文对城市规划和水资源管理的影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册第一章行星地球1、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幸运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
蟹状星云是金牛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
2、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3、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行星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
土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一颗行星。
4、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卫星的大小差别很大,有的直径只有几千米大,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5、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6、已知太阳系有八颗行星。
按他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地球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的繁衍的行星:①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的和发展的温度条件。
②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③地球上有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的现象。
2、太阳能量的来源: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①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厚度约500千米,地球上接收到的太阳光基本上都是由光球发射出来的。
②色球:位于光球外部,呈玫瑰色,厚度约几千千米。
它发出的可见光不及光球的千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殊的望眼镜才能看到。
③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
可以延伸到一个太阳半径,甚至更远。
它的量度仅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看到。
4、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
太阳活动的类型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他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①黑子:光球表面出现的一些黑斑点。
由其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说以才显得暗些。
根据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人们发现太阳黑子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
②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有时会突然出现大而亮的斑块,又可称色球爆发,它是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程,一个大耀斑可以在几分钟内发出相当于10亿颗氢弹爆炸所产生的能量,把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射出,并抛出大量的高能粒子。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①地球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日,以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叫做恒星日。
以太阳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是24小时,叫做太阳日。
地球自转速度用角速度和线速度来描述。
地球自转角速度约15°每时,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
地球自转线速度,因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
②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年,其时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恒星年。
地球公转的轨迹叫做公转轨道。
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的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随地球的公转,提地距离不断地发生细微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也随之发生变化。
2、黄道平面: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3、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的交角23°26′。
4、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
5、回归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
6、因他央视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晨昏线(圈),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7、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现改成“国际日界线”。
8、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9、四季更替: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低,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10、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可以把地球表面粗略的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等五个热量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称地震波。
2、莫霍界面: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的面称莫霍界面。
3、古登堡界面: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
4、地球内部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划分为:①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之外,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②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厚度为2800千米。
③地核:以古登堡界面与地幔分界,厚度为3400多千米。
5、岩石圈:地球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有坚硬的岩石组成6、大气圈:有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7、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8、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要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锋面: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叫做锋面。
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锋: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低气压:若中心气压低于四周,则称为低气压。
高气压:若中心气压高于四周,则称为高气压。
高压脊: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低压槽: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寒潮:指冬半年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1、水:在地理不环境中由气态、固态和液态形成各种水体(流水、湖泊水、海洋水等)。
2、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3、洋流:海洋水中,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4、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叫做暖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叫做寒流。
5、风海流:主要受盛行风带影响,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流动而形成的洋流,如西风漂流。
6、密度流:海水温度、盐度差异引起海水密度差异,从而导致海水流动,如直布罗陀海峡洋流7、补偿流:风力和密度差异产生的洋流使海水流出,海区海水减少,由相邻海区或底层海水来补充而形成,有垂直的和水平的补偿流。
如秘鲁寒流(垂直的)8、水资源:广义的是指水圈内的水量的总体,也就是地球上所有的水;狭义的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通常所说的水资源)。
水力资源:即水能资源,也就是水的动能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地表形态: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
地壳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地壳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外力作用: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它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
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沉积岩、变质岩: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称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这些已经形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称为褶皱。
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火山: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
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
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洪积扇:当水流流出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洪积扇。
河漫滩: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三角洲: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⑴概念: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个自然要素发生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
⑵表现:①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还会对其他地区物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