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趣味PPT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作文伏尔泰-精确的审美趣味课件 (30张PPT)
• 在赤壁吟唱大江东去的苏东坡,并未被政 治中的不足给击倒,反而泛舟赤壁,歌颂 那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赤壁美景。
• 假设法:
• 假如苏轼被贬之后只看到政治上的不足, 不能发现赤壁的美景,没有精确的审美趣 味,从而自怨自艾,在黄州沉沦萧条,哪 里还会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再有赤 壁……
• 在赤壁吟唱大江东去的苏东坡,并未被政 治中的不足给击倒,反而泛舟赤壁,歌颂 那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赤壁美景。
• 归纳法:继续添加: • 可以添加相同的人的不同事, • 苏轼被贬惠州,被贬儋州…… • 可以添加不同的人的相同遭遇 • 李白怀才不遇,辛弃疾不被重用……
• 在赤壁吟唱大江东去的苏东坡,并未被政 治中的不足给击倒,反而泛舟赤壁,歌颂 那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赤壁美景。
• 因果法:
• 为什么苏轼能够走出被贬的失意痛苦,正 式因为他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从 不足之中发现美,才不至于……
是美中不足和不足中的美吗? • 司马迁受宫刑和他的史记,史铁生双腿残
疾和他的地坛能不能一起比较?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3、缺乏议论,不会分析 • 以前面为例:在赤壁吟唱大江东去的苏东坡,并未被
政治中的不足给击倒,反而泛舟赤壁,歌颂那清风徐来水 波不兴的赤壁美景。
• 议论分析:方法: • 假设法 • 归纳法 • 因果法 • 对比法
不以审美中的美和不足为重点。
存在问题
• 行文方面 • 1、写记叙文,文体不明 • 2、举例不当,胡编乱造 • 3、缺乏议论,不会分析 • 4、中心不明,不知所云 • 5、主旨浅薄,不能深入 • 6、没有逻辑,结论错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1、写记叙文,文体不明 • 散文写风景,记叙写乡村 • 叙述过长而议论过短,八行记叙,一行议
美学课件第六讲审美欣赏
文化比较
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理解多元文 化间的审美差异。
分析法
内容分析
探究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等内涵。
形式分析
对作品的形式要素进行分析,如线条、色彩、 构图等。
社会文化分析
将作品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 理解其历史、文化价值。
THANKS FOR WATCHING
海洋的浩瀚之美
欣赏海洋的辽阔与壮美, 体验乘风破浪的激情与豪 迈。
水面的光影之美
观察水面波光粼粼的光影 变化,发现自然光影的韵 律与诗意。
森林草原欣赏
森林的葱郁之美
漫步于茂密的森林中,感受大自 然的生机与活力。
草原的辽阔之美
置身于广袤的草原上,领略天地相 连的壮阔与自由。
花草树木之美
欣赏花草树木的千姿百态与五彩斑 斓,发现大自然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美学课件第六讲审美欣赏
目 录
• 审美欣赏概述 • 艺术作品审美欣赏 • 自然景观审美欣赏 • 人文景观审美欣赏 • 社会生活审美欣赏 • 审美欣赏的方法与技巧
01 审美欣赏概述
定义与内涵
审美欣赏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 自然景物、社会现象等进行感知、
体验、评价和享受的过程。
它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涉及 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
民间艺术的生活气息
感受民间艺术所表现的生活场景、民俗风情和人文精神,欣赏民间 艺术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
05 社会生活审美欣赏
日常生活审美化
家居环境美化
通过布置家居环境,营造舒适、美观的居住空间,体现个 人审美品味。
日常生活用品的艺术化
将艺术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中,提高生活品质。
生活方式的审美化
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理解多元文 化间的审美差异。
分析法
内容分析
探究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等内涵。
形式分析
对作品的形式要素进行分析,如线条、色彩、 构图等。
社会文化分析
将作品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 理解其历史、文化价值。
THANKS FOR WATCHING
海洋的浩瀚之美
欣赏海洋的辽阔与壮美, 体验乘风破浪的激情与豪 迈。
水面的光影之美
观察水面波光粼粼的光影 变化,发现自然光影的韵 律与诗意。
森林草原欣赏
森林的葱郁之美
漫步于茂密的森林中,感受大自 然的生机与活力。
草原的辽阔之美
置身于广袤的草原上,领略天地相 连的壮阔与自由。
花草树木之美
欣赏花草树木的千姿百态与五彩斑 斓,发现大自然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美学课件第六讲审美欣赏
目 录
• 审美欣赏概述 • 艺术作品审美欣赏 • 自然景观审美欣赏 • 人文景观审美欣赏 • 社会生活审美欣赏 • 审美欣赏的方法与技巧
01 审美欣赏概述
定义与内涵
审美欣赏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 自然景物、社会现象等进行感知、
体验、评价和享受的过程。
它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涉及 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
民间艺术的生活气息
感受民间艺术所表现的生活场景、民俗风情和人文精神,欣赏民间 艺术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
05 社会生活审美欣赏
日常生活审美化
家居环境美化
通过布置家居环境,营造舒适、美观的居住空间,体现个 人审美品味。
日常生活用品的艺术化
将艺术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中,提高生活品质。
生活方式的审美化
审美观 ppt
即:内在美和外在美。
忧 郁 美
缺 陷 美
古 典 美
沧 桑 美
艺术美
荒 凉 美
审美观是一个人用什么样的审 美观点、抱什么样的审美态度和 运用什么样的审美方法对自然景 观、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和人生 进行审美活动的总称,是一个人 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
审美观的变迁与比较
审美观念和社会的其他观念形态一样,到 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它又对社会的 整体意识形态产生作用。 当代社会,信息化、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 湃, 在这一浪潮的冲击下, 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 生了急剧的转变。 (1):古代与现代审美的区别: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必须坚持“真”、“善”、“美”的统一 类在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要认识、掌握和 运用自然规律。通常人们将客观事物所蕴含的 这些自然规律叫“真”。实践主体按客观规律 有目的地去改造世界称为“善”。人们在改造 客观世界中,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便是 “美”。可见,“真”、“善”、“美”三者 统一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 系。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修饰打扮应以清雅素淡、大方自然、洒脱活 泼为主,要显出青春的朝气和魅力。同时更要 适合自己的身份,提倡简朴,注意经济耐用, 老舍先生曾说过:“真正美丽的人是不多施脂 粉,不乱穿衣的。”还要结合自身的条件,扬 长避短;要整洁宽松,有利于健康;要注意场 合,不标新立异。周恩来总理有一幅仪表格言: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扣;头容正, 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 色宜和宜静宜庄。”他的一生风度仪表堪称楷 模,为世人所敬仰,值得我们学习。
女性美
(2)中国和外国的审美区别
中国人审美:丹凤眼,小巧的鼻子,樱桃小
小学各年级, 艺术与审美,主题班会模板ppt
观察法:通过观 察学生在活动中 的表现,评估他 们的参与度和表 现水平
问卷调查法:通 过发放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对活动 的满意度和改进 意见
小组讨论法:通 过小组讨论,让 学生互相评价彼 此的表现,共同 探讨改进方案
自我评价法:通 过引导学生进行 自我评价,提高 他们的自我认知 和自我管理能力
本次班会主题:艺术与审美
了解什么是美: 通过欣赏艺术 作品,让学生 了解美的定义
和标准。
培养审美能力: 通过观察、分 析和比较,培 养学生的审美 感知和审美理 解能力。
认识艺术形式: 让学生了解不 同艺术形式的 特点和表现方 式,如绘画、
音乐、舞蹈等。
实践创作:通过 绘画、手工制作 等实践活动,让 学生亲身体验艺 术的创作过程, 培养审美创造力。
知水平。
增强情感表达能 力:艺术教育让 学生学会用艺术 的方式表达自己 的情感和思想, 有助于培养他们 的情感表达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能 力:艺术教育鼓 励学生发挥想象 力和创造力,有 助于培养他们的 创新思维能力。
促进社交能力发 展:艺术教育让 学生学会与他人 合作和交流,有 助于培养他们的
社交能力。
班会活动内容:欣赏艺术作品、学习审美知识、分享审美体验等
同学们的参与情况:积极互动、认真学习、分享感受等
本次班会的成果:同学们对艺术与审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 养等
艺术与审美教育在小学阶 段的重要性
未来小学艺术与审美教育 的目标与方向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 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 教师专业素养
制定方案:设计活动流程、 时间安排、人员分工等
准备材料:根据活动需要, 准备相关材料和道具
实施活动:按照方案进行活 动,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审美活动PPT精选文档共57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审美活动PPT精选文档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感官是感官,无法教养。。。。 审美不是生理学的问题
13
趣味的标准:休谟美学的核心 问题
• 1、人与人之间的趣味存在巨大的差异。 • 2、尽管人与人之间的趣味千差万别,但人们又似乎能够将真正的
天才与冒牌货区别开来。 • 3、休谟的美学问题就是寻求趣味标准的问题。
14
趣味的差异性
• 趣味的巨大差异,就像世上流行的意见一样,是如此 的明显,以至于不会受到每个人的观察的影响。大多 数知识有限的人,在他们熟悉的狭小圈子里就能看出 趣味的差异,即使那里的人们都在同样的政府下受教 育,且从小都受到同样的偏见的影响。而那些能够把 将他们的视野扩大去思忖遥远的国度和久远的时代的 人,对于这方面的巨大差异和对立就会越发惊叹了。 对于无论什么很不符合我们的趣味和理解的东西,我 们都倾向于称之为野蛮:但很快就会发现有责难的粗 话回敬给我们。就连最傲慢和自负的人在看到各方面 的人都同样自信时最终也会感到吃惊,要在这种关于 敏感的纷争之中肯定地表明自己的爱好,也会犹豫起 来。
21
• 休谟暗中将某些人受到良好文化教育的人的趣 味视为对美好事物的自然反应,而将具有另外 的文化偏见的、也许是更自然的人的趣味视为 对美好事物的病态反应。在舒斯特曼看来,休 谟根本就不想寻找真正的趣味标准,而且他自 己也认识到这样的趣味标准根本不可能存在, 休谟的目的是努力证明对享有特权的人的趣味 的追随,是其他所有人的自由自愿的行为。
19
结论
• 休谟之所以将趣味的标准问题转移为鉴赏家的标准问题,原因在 于我们只能给出关于趣味的可操作的实践标准,而不能从本质上 确定趣味的标准。有了这些资格限定,就可以培养出真正的鉴赏 家,这些真正的鉴赏家就可以引导出真正的趣味。在这休谟看来 是具体可行的。休谟之所以不直接给出趣味的标准,而间接地求 助于鉴赏家的标准,原因在于他对趣味的理解与众不同:趣味既 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感,又是受文化熏习的优雅。
美学原理第七讲
审美趣味
1
趣味问题的提出
• 由于天才的艺术创造是不遵循任何规则 的,因此凭借规则的理解就无法欣赏这 些艺术的妙处,要真正欣赏这些艺术就 需要一种特别的感知和评判能力,这种 特殊的感知和评判能力就是趣味 (taste)。
艺术作品不等于一般事物。。。艺术欣赏无 规则(理想的批评家可以定规则,跟着走就 没错),艺术创造也没规则(天才有规则) 。。
20
对休谟趣味理论的批判
• 实用主义者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没有看重休谟在缓解自然/文 化矛盾中所体现的实用主义理性的灵活性,相 反,他看到的是休谟的深刻动机,即巧妙地将 少数有产阶级的趣味合法化为惟一正当的审美 趣味。
• 如果趣味尽管是自然的却又是分歧的,那么为 了保全趣味的标准和它的自然性,就必须证明 某些趣味比其他趣味更为自然。这正是休谟的 策略。
15
趣味的普遍性
• 两千多年前在雅典和罗马让人喜爱的同一个荷马,在巴 黎和伦敦仍然让人钦佩。气候、政治、宗教和语言的所 有变化,并不能遮蔽他的光辉。权威和偏见可以让一个 糟糕的诗人或演说家暂时流行,但是他的名声决不会持 久或普遍。当后代或外国人来考查他的作品时,迷惑就 会烟消云散,他的错误就会原形毕露。相反,一个真正 的天才,他的作品持续越久,传播越广,他所得到的赞 美就越真诚。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嫉妒和猜疑太多,即 使熟悉他的朋友也会减少对他的成就的赞叹:但是,当 这些遮幛被清除的时候,那自然地适合激发令人愉快的 情感的美,就立即会显示它的能量;只要世界还继续存 在,它们就会维持在所有人心灵中的权威。
。从这种意义上说,共通感也就是一种将感觉联系起来
赋予它们以意义的能力。只有通过共通感,个别的感觉
才能形成经验。
5
亚里士多德对触觉和味觉的独特看法
•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各种外感官中,视觉处于最高位置 ,直接与想像相联;不过,触觉有时也被认为是主要的 感觉,因为“没有触觉就不可能有任何其他感觉;…… 每个有灵魂的人都一定有触觉能力……毫无疑问,所有 其他感官都必须通过接触来感知,但接触只是起中介作 用:惟有触觉通过直接接触来感知……没有触觉就不可 能有其他感觉。”触觉又特别与味觉相联。味觉是一种 附属于触觉的感觉,因为没有触觉就不可能有味觉。由 于味觉与触觉的紧密关系,触觉又是最具分辨力的感官 ,因此味觉比其他感官如嗅觉具有更精确的识别力;而 识别力又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的要素。
16
由趣味标准向理想批评家的转移
• 趣味本身只是一种敏感(sentiment ) ,不可能有抽象的标准。 但人们对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的普遍认同,又表明趣味是有标准 的。有趣味的批评家对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表现出更强的鉴 赏力,他们往往被当作趣味的榜样,因此趣味的标准问题,可以 适当地转移为理想的批评家的标准问题。在休谟看来,理想的批 评家的趣味就是健全的趣味。
23
休谟在论证趣味的精致性时用了 《堂吉诃德》 中的一个小故事
• 桑科对那位大鼻子随从说,有一个很好的理由能说明我 自认为对酒有判断力:这是我们家族世代遗传的本领。 有一次,我的两个亲戚被请去品评一桶据说是极好的年 代久远且产于好年成的酒。其中一个尝了尝,想了想, 经过深思熟虑后断定:如果没有他在酒里尝到的一点点 皮子味的话,就是好酒。另一个在同样审慎地品尝之后, 也断定他对酒有好感,但除了他能轻易地辨别出来的那 股子铁味之外。你想像不出他们俩因为他们的判断而受 到多少嘲笑。但谁笑到了最后呢?当酒桶倒空之后,在 桶底发现有一把拴有一根皮带子的旧钥匙。
趣味跟气质有关,跟内在的情感基调有关。
8
趣味观念溯源:趣味与风格
• 17世纪的后期风格主义(mannerism)在 将趣味转变成美学概念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后期风格主义来说,风格(manner)或 样式(style)起了亚里士多德将个别感知要 素统一为观念化的整体的共通感的作用。因此 ,一个具有风格的人可以将诸要素统一起来而 超过模仿,就像一个具有共通感的人可以将五 种感觉统一为一个感觉印象一样。这使得风格 成了一种感觉。它起到了像共通感一样的结构 作用。由于对古典作家来说趣味与风格最为类 似,因此将具有趣味与具有风格主义的风格等 同起来就是一种自然的过渡。”
3
趣味的难题
• 趣味的难题并不在于它的主观私秘性,而在于它作为一种具有主 观私秘特性的感觉如何又具有普遍可传达性。18世纪西方美学的 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克服趣味中所体现的这种矛盾。
4
趣味观念溯源:趣味与共同感
• 亚里士多德将视听嗅味触等外感官与共通感(
common sense)区别开来:我们首先拥有的是由各
2
汤森德(Dabney Townsend) : 趣味的提出是现代美学的标志
• 在现代美学家看来,审美感官的典范不像在古典世界中的通常情形那样是眼睛, 而是舌头。趣味转变成了一个美学术语;这种转变的诸原因中的最重要的原因 是,趣味类似于艺术和美产生的经验的多样性、私秘性和即刻性。当我品味某 种东西时,我无须思考它就能经验那种味道。这是我的味觉,它在某种程度上 是不能否定的。如果某种东西给我咸味,没有人能够使我相信它不给我咸味。 不过,别人可以有不同的经验。一个人发现愉快的味道可能不能令另一个人感 到愉快,而且我不能说或做任何事情来改变这种情况。对于许多早期现代哲学 家和批评家来说,艺术和美的经验恰好就像这种味觉。
种外感官提供的零碎感觉,再通过内感官将五种外感官
所获得的数据收集起来,加以组织整理,形成共通感觉
。这种共通感,比如对大小、形状和运动等等的感觉,
不是由某一单个的外感官完成的,而牵涉到不同感官之
间的协同合作,这就需要一种似乎更高的感官来完成这
种组织整理工作。这种更高的共通感仿佛是对感觉的意
识,一种反思性的感觉,“一种看见我们所看的能力”
6
趣味观念溯源:趣味是共同感 与味觉的结合
• 当后来的美学家将趣味作为审美判断的 时候,他们暗中将亚里士多德的共通感 和味觉结合起来了,趣味由此成了一种 既具有直接性又通向更高层次认识的辨 别力。
直觉+共通感=味觉
7
趣味观念溯源:趣味与个性
• 趣味概念的提出,与文艺复兴以来的艺 术崇尚个性有关。“当艺术家的个性和 表现成为中心的时候,趣味开始扮演艺 术家的气质的指标,并成为将艺术家的 感觉转变为一种表现形式的手段。”
内感官看待美丑和善恶。。。 Nhomakorabea10• 第一,没有一个外感官可以与内感官相对应, 内感官属于心灵而不属于视听味嗅触等任何一 种外感官。第二,内感官不是直接应用于事物 ,而是应用于事物的观念,主要是指心灵对外 感观提供的各种简单观念的复合体的反应。
11
美是内感官的对象,是观念的观念
• 哈奇森之所以主张审美经验是一种内感官的感觉, 原因在于他反对古典美学将美视为外在事物的性质 比如和谐,而将美视为观念之间的复合关系,他称 之为“多样统一”。对于观念之间的这种复合关系 只有通过内感官才能把握。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 们可以将内感官视为联系感觉与知性之间的纽带, 因为它一方面与外感官提供的简单观念相联系,另 一方面又与更高层次的观念复合体即意象相联系。 我们对于事物的感觉是个体性的,但我们对于事物 的整体看法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作为联结个体感 觉与普遍看法的内感官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审美经 验中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矛盾。
12
休谟对哈奇森的继承和批判
• 对于哈奇森用内感官来解决审美经验中的普遍性与特 殊性的矛盾的策略,休谟并不满意。用感官感觉来表 达趣味判断的直接性,这是休谟乐于接受的;但将趣 味判断等同于内感官就势必会排斥对趣味的教养,同 时掩盖了趣味的多样性进而掩盖了如何为多样的趣味 寻找共同标准的问题,这是休谟不赞同将审美趣味等 同于内感觉的主要原因。
• 舒斯特曼进一步指出,对由权威确定的趣味标 准的顺从貌似出于个人的自由和自愿,而实际 上是社会压迫的结果。
22
休谟:良好的趣味等于健全的感官
13
趣味的标准:休谟美学的核心 问题
• 1、人与人之间的趣味存在巨大的差异。 • 2、尽管人与人之间的趣味千差万别,但人们又似乎能够将真正的
天才与冒牌货区别开来。 • 3、休谟的美学问题就是寻求趣味标准的问题。
14
趣味的差异性
• 趣味的巨大差异,就像世上流行的意见一样,是如此 的明显,以至于不会受到每个人的观察的影响。大多 数知识有限的人,在他们熟悉的狭小圈子里就能看出 趣味的差异,即使那里的人们都在同样的政府下受教 育,且从小都受到同样的偏见的影响。而那些能够把 将他们的视野扩大去思忖遥远的国度和久远的时代的 人,对于这方面的巨大差异和对立就会越发惊叹了。 对于无论什么很不符合我们的趣味和理解的东西,我 们都倾向于称之为野蛮:但很快就会发现有责难的粗 话回敬给我们。就连最傲慢和自负的人在看到各方面 的人都同样自信时最终也会感到吃惊,要在这种关于 敏感的纷争之中肯定地表明自己的爱好,也会犹豫起 来。
21
• 休谟暗中将某些人受到良好文化教育的人的趣 味视为对美好事物的自然反应,而将具有另外 的文化偏见的、也许是更自然的人的趣味视为 对美好事物的病态反应。在舒斯特曼看来,休 谟根本就不想寻找真正的趣味标准,而且他自 己也认识到这样的趣味标准根本不可能存在, 休谟的目的是努力证明对享有特权的人的趣味 的追随,是其他所有人的自由自愿的行为。
19
结论
• 休谟之所以将趣味的标准问题转移为鉴赏家的标准问题,原因在 于我们只能给出关于趣味的可操作的实践标准,而不能从本质上 确定趣味的标准。有了这些资格限定,就可以培养出真正的鉴赏 家,这些真正的鉴赏家就可以引导出真正的趣味。在这休谟看来 是具体可行的。休谟之所以不直接给出趣味的标准,而间接地求 助于鉴赏家的标准,原因在于他对趣味的理解与众不同:趣味既 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感,又是受文化熏习的优雅。
美学原理第七讲
审美趣味
1
趣味问题的提出
• 由于天才的艺术创造是不遵循任何规则 的,因此凭借规则的理解就无法欣赏这 些艺术的妙处,要真正欣赏这些艺术就 需要一种特别的感知和评判能力,这种 特殊的感知和评判能力就是趣味 (taste)。
艺术作品不等于一般事物。。。艺术欣赏无 规则(理想的批评家可以定规则,跟着走就 没错),艺术创造也没规则(天才有规则) 。。
20
对休谟趣味理论的批判
• 实用主义者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没有看重休谟在缓解自然/文 化矛盾中所体现的实用主义理性的灵活性,相 反,他看到的是休谟的深刻动机,即巧妙地将 少数有产阶级的趣味合法化为惟一正当的审美 趣味。
• 如果趣味尽管是自然的却又是分歧的,那么为 了保全趣味的标准和它的自然性,就必须证明 某些趣味比其他趣味更为自然。这正是休谟的 策略。
15
趣味的普遍性
• 两千多年前在雅典和罗马让人喜爱的同一个荷马,在巴 黎和伦敦仍然让人钦佩。气候、政治、宗教和语言的所 有变化,并不能遮蔽他的光辉。权威和偏见可以让一个 糟糕的诗人或演说家暂时流行,但是他的名声决不会持 久或普遍。当后代或外国人来考查他的作品时,迷惑就 会烟消云散,他的错误就会原形毕露。相反,一个真正 的天才,他的作品持续越久,传播越广,他所得到的赞 美就越真诚。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嫉妒和猜疑太多,即 使熟悉他的朋友也会减少对他的成就的赞叹:但是,当 这些遮幛被清除的时候,那自然地适合激发令人愉快的 情感的美,就立即会显示它的能量;只要世界还继续存 在,它们就会维持在所有人心灵中的权威。
。从这种意义上说,共通感也就是一种将感觉联系起来
赋予它们以意义的能力。只有通过共通感,个别的感觉
才能形成经验。
5
亚里士多德对触觉和味觉的独特看法
•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各种外感官中,视觉处于最高位置 ,直接与想像相联;不过,触觉有时也被认为是主要的 感觉,因为“没有触觉就不可能有任何其他感觉;…… 每个有灵魂的人都一定有触觉能力……毫无疑问,所有 其他感官都必须通过接触来感知,但接触只是起中介作 用:惟有触觉通过直接接触来感知……没有触觉就不可 能有其他感觉。”触觉又特别与味觉相联。味觉是一种 附属于触觉的感觉,因为没有触觉就不可能有味觉。由 于味觉与触觉的紧密关系,触觉又是最具分辨力的感官 ,因此味觉比其他感官如嗅觉具有更精确的识别力;而 识别力又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的要素。
16
由趣味标准向理想批评家的转移
• 趣味本身只是一种敏感(sentiment ) ,不可能有抽象的标准。 但人们对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的普遍认同,又表明趣味是有标准 的。有趣味的批评家对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表现出更强的鉴 赏力,他们往往被当作趣味的榜样,因此趣味的标准问题,可以 适当地转移为理想的批评家的标准问题。在休谟看来,理想的批 评家的趣味就是健全的趣味。
23
休谟在论证趣味的精致性时用了 《堂吉诃德》 中的一个小故事
• 桑科对那位大鼻子随从说,有一个很好的理由能说明我 自认为对酒有判断力:这是我们家族世代遗传的本领。 有一次,我的两个亲戚被请去品评一桶据说是极好的年 代久远且产于好年成的酒。其中一个尝了尝,想了想, 经过深思熟虑后断定:如果没有他在酒里尝到的一点点 皮子味的话,就是好酒。另一个在同样审慎地品尝之后, 也断定他对酒有好感,但除了他能轻易地辨别出来的那 股子铁味之外。你想像不出他们俩因为他们的判断而受 到多少嘲笑。但谁笑到了最后呢?当酒桶倒空之后,在 桶底发现有一把拴有一根皮带子的旧钥匙。
趣味跟气质有关,跟内在的情感基调有关。
8
趣味观念溯源:趣味与风格
• 17世纪的后期风格主义(mannerism)在 将趣味转变成美学概念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后期风格主义来说,风格(manner)或 样式(style)起了亚里士多德将个别感知要 素统一为观念化的整体的共通感的作用。因此 ,一个具有风格的人可以将诸要素统一起来而 超过模仿,就像一个具有共通感的人可以将五 种感觉统一为一个感觉印象一样。这使得风格 成了一种感觉。它起到了像共通感一样的结构 作用。由于对古典作家来说趣味与风格最为类 似,因此将具有趣味与具有风格主义的风格等 同起来就是一种自然的过渡。”
3
趣味的难题
• 趣味的难题并不在于它的主观私秘性,而在于它作为一种具有主 观私秘特性的感觉如何又具有普遍可传达性。18世纪西方美学的 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克服趣味中所体现的这种矛盾。
4
趣味观念溯源:趣味与共同感
• 亚里士多德将视听嗅味触等外感官与共通感(
common sense)区别开来:我们首先拥有的是由各
2
汤森德(Dabney Townsend) : 趣味的提出是现代美学的标志
• 在现代美学家看来,审美感官的典范不像在古典世界中的通常情形那样是眼睛, 而是舌头。趣味转变成了一个美学术语;这种转变的诸原因中的最重要的原因 是,趣味类似于艺术和美产生的经验的多样性、私秘性和即刻性。当我品味某 种东西时,我无须思考它就能经验那种味道。这是我的味觉,它在某种程度上 是不能否定的。如果某种东西给我咸味,没有人能够使我相信它不给我咸味。 不过,别人可以有不同的经验。一个人发现愉快的味道可能不能令另一个人感 到愉快,而且我不能说或做任何事情来改变这种情况。对于许多早期现代哲学 家和批评家来说,艺术和美的经验恰好就像这种味觉。
种外感官提供的零碎感觉,再通过内感官将五种外感官
所获得的数据收集起来,加以组织整理,形成共通感觉
。这种共通感,比如对大小、形状和运动等等的感觉,
不是由某一单个的外感官完成的,而牵涉到不同感官之
间的协同合作,这就需要一种似乎更高的感官来完成这
种组织整理工作。这种更高的共通感仿佛是对感觉的意
识,一种反思性的感觉,“一种看见我们所看的能力”
6
趣味观念溯源:趣味是共同感 与味觉的结合
• 当后来的美学家将趣味作为审美判断的 时候,他们暗中将亚里士多德的共通感 和味觉结合起来了,趣味由此成了一种 既具有直接性又通向更高层次认识的辨 别力。
直觉+共通感=味觉
7
趣味观念溯源:趣味与个性
• 趣味概念的提出,与文艺复兴以来的艺 术崇尚个性有关。“当艺术家的个性和 表现成为中心的时候,趣味开始扮演艺 术家的气质的指标,并成为将艺术家的 感觉转变为一种表现形式的手段。”
内感官看待美丑和善恶。。。 Nhomakorabea10• 第一,没有一个外感官可以与内感官相对应, 内感官属于心灵而不属于视听味嗅触等任何一 种外感官。第二,内感官不是直接应用于事物 ,而是应用于事物的观念,主要是指心灵对外 感观提供的各种简单观念的复合体的反应。
11
美是内感官的对象,是观念的观念
• 哈奇森之所以主张审美经验是一种内感官的感觉, 原因在于他反对古典美学将美视为外在事物的性质 比如和谐,而将美视为观念之间的复合关系,他称 之为“多样统一”。对于观念之间的这种复合关系 只有通过内感官才能把握。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 们可以将内感官视为联系感觉与知性之间的纽带, 因为它一方面与外感官提供的简单观念相联系,另 一方面又与更高层次的观念复合体即意象相联系。 我们对于事物的感觉是个体性的,但我们对于事物 的整体看法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作为联结个体感 觉与普遍看法的内感官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审美经 验中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矛盾。
12
休谟对哈奇森的继承和批判
• 对于哈奇森用内感官来解决审美经验中的普遍性与特 殊性的矛盾的策略,休谟并不满意。用感官感觉来表 达趣味判断的直接性,这是休谟乐于接受的;但将趣 味判断等同于内感官就势必会排斥对趣味的教养,同 时掩盖了趣味的多样性进而掩盖了如何为多样的趣味 寻找共同标准的问题,这是休谟不赞同将审美趣味等 同于内感觉的主要原因。
• 舒斯特曼进一步指出,对由权威确定的趣味标 准的顺从貌似出于个人的自由和自愿,而实际 上是社会压迫的结果。
22
休谟:良好的趣味等于健全的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