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温里剂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里证脉回成凡
温剂的作阳,以
法。方用救具温
”
属 八 法 中 的
剂 , 称 为 温
, 用 治 里 寒
逆 , 散 寒 通
有 温 里 祛 寒
热 药 为 主 组
,
温 里 剂
二
里寒证 是指寒邪在里所致的病证。 里寒证以畏寒肢凉,喜温踡卧,面色苍白,口淡 不渴,小便清长,脉沉迟或缓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寒邪直中 寒从中生
寒在经脉
里二
寒
肺气虚寒
心阳虚损
证
中焦虚寒
寒在脏腑 肝经虚寒
肾阳不足
心肾阳虚
温经散寒
温肺散寒 温补心阳 温中祛寒 温肝散寒 温补肾阳 回阳救逆
分类
一类
二
温中祛寒剂
理中丸、小建中汤、 吴茱萸汤
回阳救逆剂
四逆汤
温里剂
二类
三类
大建中汤
适应症 中焦虚寒证
阳气衰微,阴寒内盛, 回阳救急汤 甚或阴盛格阳、戴阳的
肝寒而郁
气
逆
携饮
犯
胃
胃虚停饮
上 逆呕 犯 胃
肾寒阳微
吐涎、头痛 干呕、嗳气或呃逆,不食,胃脘冷痛
舌色淡,脉沉 弦而细迟
阳气不达四末——手足厥冷 阳失温煦,寒湿下侵——利 阴寒内盛,阳气扰争——烦躁欲死(心火肾水不交)
【 吴 茱 萸 汤 】
生姜(臣药)
温胃祛寒 降逆止呕 宣散水气
吴茱萸(君药)
温胃暖肝 降逆止呕
白术(佐药)
健脾燥湿
益气健脾 补虚助阳
炙甘草
(佐使药)
补中缓急 调和诸药
【
理
人参(臣药)
益气健脾 补虚助阳
中 丸
】
理中丸加减
阳虚甚:肢冷,下利清谷 加附子、肉桂(附子理中汤、桂附理中汤)
胃不纳谷:不思饮食 加山楂、麦芽、神曲(楂曲理中汤)
纳
运 脾不升清:腹泻 加山药、升麻、诃子、茯苓 升
降 失
胃不降浊:呕吐 加砂仁、半夏(砂半理中汤)
阳失温煦,土虚木乘 化源匮乏,阴阳俱虚
脘腹拘急疼痛、时轻时重、喜温喜按,舌 淡,脉细弦
【
小
阳气亏虚,无以温养 神疲乏力,心中动悸
建
血虚失荣:心悸,面色无华
中
营阴亏虚,失于濡润
汤
】 阴虚内热:心烦,手中烦热、口咽干燥
理中丸证+血虚证
饴糖(君药)
温中补虚 缓急止痛
桂枝(臣药)
温助脾阳 祛散虚寒
调和营卫、燮理阴阳 助
危重病症
温经散寒剂
当归四逆汤
黄芪桂枝五 物汤、暖肝
煎
寒凝经脉证
注意事项
病位
辨清寒证所在脏 腑,加以施治。 Nhomakorabea寒热
反佐
整体思 想
辨清寒热真假
阴寒太盛当少佐 热药用量要因人、 寒凉药或热药冷 因时、因地而施
服
组方思路
反佐药 兼证用药 靶向药(明确病位) 温燥药+补气药
温中祛寒剂
寒
虚 寒
脾胃 虚寒
脾胃 阳虚
人参、附子
回阳救逆 益气固脱
四逆加人参汤 附子、干姜甘 回阳救逆
草、人参
益气生津
通脉四逆汤 重用附子、干 回阳通脉 姜、甘草
亡阳兼气脱 阳虚液脱 阴盛格阳
白通汤
四逆汤去甘草,通阳破阴 加葱白
戴阳证
白通加猪胆汁 加猪胆汁 汤
通阳益阴(引阳 阴盛格阳 入阴)
温经散寒剂
阳气不足
手足厥寒
【
阳虚失温 舌淡苔白
脾胃寒象+脾胃气虚
失温 —— 喜温喜按,四肢不温 失运(升降) —— 不欲食,吐、利、腹痛 失化(失养) —— 倦怠乏力(土不荣木)抽搐(慢惊) 失摄 —— 出血、喜唾涎沫 阴寒上乘、寒邪凝滞 —— 胸痛、心脉痹阻
【 理 中 丸 】
舌淡苔白润,口中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干姜(君药)
温脾暖胃 助阳祛寒
【 当 归 四 逆 汤 】
方剂 四逆汤 四逆散 当归四逆汤
相同点 不同点
四 冷过膝肘,兼神志
肢
逆 冷
不过膝肘,兼气机不畅
不过膝肘,尤在下肢兼痛
治法 回阳救逆 透邪解郁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感 谢 观 看
芍药(臣药)
滋养营阴 柔肝止痛
助
生姜(佐药)
温胃散寒
调营卫 和阴阳
大枣(佐药)
补脾益气
炙甘草(佐使药)
益气补虚 缓急止痛 助化阴阳 调和诸药
【 小 建 中 汤 】
小建中汤加减
壹 中焦寒重者 加干姜 贰 兼有气滞者 加木香 叁 便溏者 加白术 肆 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 加人参、黄芪、当归
厥阴 阳明 少阴
寒 损伤阳气 邪
营寒血 血凝行
当 归
直 中 寒滞血脉→血行不畅 →痛证
虚经不
四
弱脉利
逆
阴血不足→无以盈脉→ 脉细欲绝
或沉细
汤 】
当归(君药)
助
养血和血
补
补虚
益
营
血
白芍(臣药)
养血和营
桂枝(君药)
温经散寒
增
通脉
温
通
之
细辛(臣药)
力
温经散寒
大枣(佐药)
益气生血
通草(佐药)
通利经脉
炙甘草(佐使
药)
益气缓急 调和诸药
人参(佐药)
益气健脾
大枣(佐使药)
益气补脾
【 吴 茱 萸 汤 】
吴茱萸汤加减
呕吐较甚者
加半夏、陈皮、砂仁
头痛较甚者
加川芎
肝胃虚寒重证
加干姜、小茴香
回阳救逆剂
少阴心肾阳衰,阴寒内盛 太阳病误汗亡阳
不能温煦周身四末 不能暖脾,升降失调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 腹痛吐利,呕吐不渴
阳虚脉气鼓动乏力
脉沉细而微,舌苔滑
心阳衰微,神失所养
精衰欲寐
【 四 逆 汤 】
生附子(君药)
温壮元阳 破散阴寒
助
干姜(臣药)
温中散寒 助阳通脉
助阳
炙甘草(佐使药)
益气补中
羁留药力
调和诸药
【 四 逆 汤 】
四逆汤加减
阳虚阴盛 ↓
阴盛格阳(格阳证) 发热、面赤 通脉四逆汤 ↓
阴阳离诀 呼吸微弱,汗出如珠,脉微欲绝 加人参或用参附汤
参附汤
常
脾不运湿,湿聚为痰:兼咳嗽吐痰 加茯苓、半夏(理中化痰丸)
理中丸加减
阳虚传导无力 便秘:+大黄
阳虚寒凝,气机阻滞 脘腹胀满: +枳实、茯苓(枳实理中汤)
出血 吐血、便血:+黄芪、当归、阿胶、艾叶(胶艾理中汤) 月经延长、漏下:+艾叶、益母草(固本止崩汤)
唾涎沫 +益智仁、山药
理中丸加减
抽搐 +全蝎、僵蚕 胸痛 +桂枝、丹参、附子 寒热错杂 吐酸苦水、苔黄: +黄莲、茯苓(连理汤) 白带清稀 +山药、芡实、鹿角霜 胃脘冷痛 合良附丸
温剂的作阳,以
法。方用救具温
”
属 八 法 中 的
剂 , 称 为 温
, 用 治 里 寒
逆 , 散 寒 通
有 温 里 祛 寒
热 药 为 主 组
,
温 里 剂
二
里寒证 是指寒邪在里所致的病证。 里寒证以畏寒肢凉,喜温踡卧,面色苍白,口淡 不渴,小便清长,脉沉迟或缓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寒邪直中 寒从中生
寒在经脉
里二
寒
肺气虚寒
心阳虚损
证
中焦虚寒
寒在脏腑 肝经虚寒
肾阳不足
心肾阳虚
温经散寒
温肺散寒 温补心阳 温中祛寒 温肝散寒 温补肾阳 回阳救逆
分类
一类
二
温中祛寒剂
理中丸、小建中汤、 吴茱萸汤
回阳救逆剂
四逆汤
温里剂
二类
三类
大建中汤
适应症 中焦虚寒证
阳气衰微,阴寒内盛, 回阳救急汤 甚或阴盛格阳、戴阳的
肝寒而郁
气
逆
携饮
犯
胃
胃虚停饮
上 逆呕 犯 胃
肾寒阳微
吐涎、头痛 干呕、嗳气或呃逆,不食,胃脘冷痛
舌色淡,脉沉 弦而细迟
阳气不达四末——手足厥冷 阳失温煦,寒湿下侵——利 阴寒内盛,阳气扰争——烦躁欲死(心火肾水不交)
【 吴 茱 萸 汤 】
生姜(臣药)
温胃祛寒 降逆止呕 宣散水气
吴茱萸(君药)
温胃暖肝 降逆止呕
白术(佐药)
健脾燥湿
益气健脾 补虚助阳
炙甘草
(佐使药)
补中缓急 调和诸药
【
理
人参(臣药)
益气健脾 补虚助阳
中 丸
】
理中丸加减
阳虚甚:肢冷,下利清谷 加附子、肉桂(附子理中汤、桂附理中汤)
胃不纳谷:不思饮食 加山楂、麦芽、神曲(楂曲理中汤)
纳
运 脾不升清:腹泻 加山药、升麻、诃子、茯苓 升
降 失
胃不降浊:呕吐 加砂仁、半夏(砂半理中汤)
阳失温煦,土虚木乘 化源匮乏,阴阳俱虚
脘腹拘急疼痛、时轻时重、喜温喜按,舌 淡,脉细弦
【
小
阳气亏虚,无以温养 神疲乏力,心中动悸
建
血虚失荣:心悸,面色无华
中
营阴亏虚,失于濡润
汤
】 阴虚内热:心烦,手中烦热、口咽干燥
理中丸证+血虚证
饴糖(君药)
温中补虚 缓急止痛
桂枝(臣药)
温助脾阳 祛散虚寒
调和营卫、燮理阴阳 助
危重病症
温经散寒剂
当归四逆汤
黄芪桂枝五 物汤、暖肝
煎
寒凝经脉证
注意事项
病位
辨清寒证所在脏 腑,加以施治。 Nhomakorabea寒热
反佐
整体思 想
辨清寒热真假
阴寒太盛当少佐 热药用量要因人、 寒凉药或热药冷 因时、因地而施
服
组方思路
反佐药 兼证用药 靶向药(明确病位) 温燥药+补气药
温中祛寒剂
寒
虚 寒
脾胃 虚寒
脾胃 阳虚
人参、附子
回阳救逆 益气固脱
四逆加人参汤 附子、干姜甘 回阳救逆
草、人参
益气生津
通脉四逆汤 重用附子、干 回阳通脉 姜、甘草
亡阳兼气脱 阳虚液脱 阴盛格阳
白通汤
四逆汤去甘草,通阳破阴 加葱白
戴阳证
白通加猪胆汁 加猪胆汁 汤
通阳益阴(引阳 阴盛格阳 入阴)
温经散寒剂
阳气不足
手足厥寒
【
阳虚失温 舌淡苔白
脾胃寒象+脾胃气虚
失温 —— 喜温喜按,四肢不温 失运(升降) —— 不欲食,吐、利、腹痛 失化(失养) —— 倦怠乏力(土不荣木)抽搐(慢惊) 失摄 —— 出血、喜唾涎沫 阴寒上乘、寒邪凝滞 —— 胸痛、心脉痹阻
【 理 中 丸 】
舌淡苔白润,口中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干姜(君药)
温脾暖胃 助阳祛寒
【 当 归 四 逆 汤 】
方剂 四逆汤 四逆散 当归四逆汤
相同点 不同点
四 冷过膝肘,兼神志
肢
逆 冷
不过膝肘,兼气机不畅
不过膝肘,尤在下肢兼痛
治法 回阳救逆 透邪解郁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感 谢 观 看
芍药(臣药)
滋养营阴 柔肝止痛
助
生姜(佐药)
温胃散寒
调营卫 和阴阳
大枣(佐药)
补脾益气
炙甘草(佐使药)
益气补虚 缓急止痛 助化阴阳 调和诸药
【 小 建 中 汤 】
小建中汤加减
壹 中焦寒重者 加干姜 贰 兼有气滞者 加木香 叁 便溏者 加白术 肆 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 加人参、黄芪、当归
厥阴 阳明 少阴
寒 损伤阳气 邪
营寒血 血凝行
当 归
直 中 寒滞血脉→血行不畅 →痛证
虚经不
四
弱脉利
逆
阴血不足→无以盈脉→ 脉细欲绝
或沉细
汤 】
当归(君药)
助
养血和血
补
补虚
益
营
血
白芍(臣药)
养血和营
桂枝(君药)
温经散寒
增
通脉
温
通
之
细辛(臣药)
力
温经散寒
大枣(佐药)
益气生血
通草(佐药)
通利经脉
炙甘草(佐使
药)
益气缓急 调和诸药
人参(佐药)
益气健脾
大枣(佐使药)
益气补脾
【 吴 茱 萸 汤 】
吴茱萸汤加减
呕吐较甚者
加半夏、陈皮、砂仁
头痛较甚者
加川芎
肝胃虚寒重证
加干姜、小茴香
回阳救逆剂
少阴心肾阳衰,阴寒内盛 太阳病误汗亡阳
不能温煦周身四末 不能暖脾,升降失调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 腹痛吐利,呕吐不渴
阳虚脉气鼓动乏力
脉沉细而微,舌苔滑
心阳衰微,神失所养
精衰欲寐
【 四 逆 汤 】
生附子(君药)
温壮元阳 破散阴寒
助
干姜(臣药)
温中散寒 助阳通脉
助阳
炙甘草(佐使药)
益气补中
羁留药力
调和诸药
【 四 逆 汤 】
四逆汤加减
阳虚阴盛 ↓
阴盛格阳(格阳证) 发热、面赤 通脉四逆汤 ↓
阴阳离诀 呼吸微弱,汗出如珠,脉微欲绝 加人参或用参附汤
参附汤
常
脾不运湿,湿聚为痰:兼咳嗽吐痰 加茯苓、半夏(理中化痰丸)
理中丸加减
阳虚传导无力 便秘:+大黄
阳虚寒凝,气机阻滞 脘腹胀满: +枳实、茯苓(枳实理中汤)
出血 吐血、便血:+黄芪、当归、阿胶、艾叶(胶艾理中汤) 月经延长、漏下:+艾叶、益母草(固本止崩汤)
唾涎沫 +益智仁、山药
理中丸加减
抽搐 +全蝎、僵蚕 胸痛 +桂枝、丹参、附子 寒热错杂 吐酸苦水、苔黄: +黄莲、茯苓(连理汤) 白带清稀 +山药、芡实、鹿角霜 胃脘冷痛 合良附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