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标本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标本实验报告
篇一:动物剥制标本的制作
动物剥制标本的制作
一、实验目的
动物剥制标本是一种利用动物皮张制成的标本,适用于大部份脊椎动物,尤其是鸟类和哺乳类,在动物学教学和科研中有着普遍的应用。

剥制标本分为真剥制和假剥制两类。

真剥制就是将动物皮张还原为生活姿态加以展示。

所谓假剥制就是再也不将皮张还原为原来动物的姿态,而是简单的展示皮张上表现的特征。

本实验为动物剥制实验中的真剥制。

二、实验用品
1. 工具:解剖刀,镊子,棉花,铁丝,剪子,针线,解剖盘等。

2. 材料:家兔
3. 药品:樟脑粉
三、实验方式
1. 杀死家兔:利用折颈法
2. 清洁标本:如有血污沾染,用棉花醮少量冷水,细心将血污擦拭干净。

3. 剥皮:将家兔头朝左侧腹面向上放在实验台上,自胸部中线处将毛分开,向后到肛门处纵向切开皮肤,切时不能
过深,以见到肌肉为止,不要割开肌肉或腹腔,以防内脏和血污染毛皮。

再继续将腹部双侧,背部及后腿部的肌肉与皮肤分离,并从股骨近端处剪断,再将生殖器、直肠与皮肤连接处剪断,清除尾基部的结缔组织,用手轻轻捻搓尾部,使皮与肌肉松动,然后一手握住尾根,另一手用拇指和食指卡住尾根,然后使劲拉出尾椎骨。

剥头部时,需特别注意,将毛皮继续上剥,用解剖刀边划割边上拉毛皮。

眼耳处要翻剥,万万不能割破皮肤,耳朵的软骨小心剪断,不然兔子的耳朵竖不起来。

沿着眼睑边缘细心地剖割,切勿割破眼睑和眼球。

眼球剥离后,继续剥到上下嘴唇的前端为止,保留少量上、下唇皮跟头骨相连。

随后用骨剪截断颈椎,使躯干和头骨分离。

前后肢要小心翻剥,后肢翻剥到脚踝处,留腓骨,剥净趾骨基部的肌肉(留下趾骨,便于生态整形),将皮上附着的脂肪和肌肉除净。

头骨放入水中煮熟,仔细的将脑髓,肉等都清理干净。

剥皮要特别小心,整体上是先剥身体再剥四肢,头部要特别小心。

4. 涂防腐剂:涂时要均匀,特别是颅腔内要多涂些,涂时要注意尽可能勿碰脏毛皮,要都涂遍不能有漏除的地方。

5. 做支架:取三根适合长度的铁丝,头部脊柱、四肢共用三根铁丝(左前肢与右前肢,左
后肢与右后肢,头部脊柱连通尾各一根),要设计好各部份的长短比例,三者拧在一路。

6. 填充:用棉花将铁丝缠绕,将头骨的颅腔塞满棉花,眼眶中填入适当的棉花,放好玻璃
球当眼睛,先装头部。

头部装好后把铁丝支架由腹中线剖口处塞入家兔体中,一端插入尾端,另一端经脑颅腔插入头骨中穿出,四肢一样穿出,使之固定。

然后将疏松的棉花捏成前细后粗的形状,用大镀子夹紧棉花的前端,从开口处紧插至头部,再在四肢和躯干部不饱满处适当填上疏松的棉花。

过肥过瘦都不好看。

7. 缝合:缝切口时,要将标本摆正,针从里向外交叉缝合。

轻拉线,以防皮肤拉破。

8. 整形与固定:标本制做的好坏与整形关系很大。

整形时,需将标本横放在桌面上,头部
向前,掌面向下,毛要理齐,两耳要竖立,臀部要拱起。

把标本整理成生活时的某种姿态,力求传神。

四、实验的注意事项
1. 当切开家兔皮肤时,不能过深,以见到肌肉为止,不要割开肌肉或腹腔,以防内脏和
血污染毛皮。

2. 在剥头部时要特别小心,眼耳处要翻剥,万万不能割破皮肤,不能将眼眶剪大,耳朵的
软骨组织要留在皮肤上,不然做好的标本兔子的耳朵是竖不起来的。

3. 整体上剥制的顺序是先剥身体再剥头部。

要将留有骨头上的肌肉和皮肤上的脂肪和肌
肉去除干净,以避免标本容易腐臭。

4.剥制进程中,耍避免血液和污物沾污毛皮。

5.填充时,要常常观察各部位的形态,务必均匀、饱满。

缝合时小心拉线,以避免弄坏皮毛。

6.防腐粉毒性很大,使历时要注意安全。

用作制标本的动物,要求毛皮完整,没有脱毛现象。

五、实验心得
动物剥制标本的制作是指脊椎动物而言,也就是说脊椎动物的大部份种类都可以制成剥制标本,但在实际应用中,主要适用于哺乳类和鸟类,和一些不宜采用浸制方式的其它各纲的大型种类。

动物的种类繁多,外部形态、躯体大小,皮肤情况等等都很不一样,在制作进程中就必需按照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制作。

动物剥制标本按其性质和作用可分为真
剥制和假剥制标本两种类型。

掌握动物标本剥制应具有扎实的动物解剖知识、具有必然的专业技术及具有必然的艺术修养。

当掌握了动物解剖知识后,即可用专业技术手腕准确地复制出传神的、具有科学价值的动物剥制标本。

艺术修养在动物剥制标本中的表现,需要制作者在制作每一件标本的进程中注入制作者本身对自然环境、对野生动物的美好情
感和这种情感带给对现实生活的联想或想象,并把这种情感和联想以制作者所掌握的动物解剖知识用专业技术等手腕在作品中充分表现出来。

而且,制成的作品能唤起观者的共鸣。

在本次实验中深深体会到了动物剥制标本所需要的耐心,技术和细心。

若是不小心就会弄坏动物的皮毛或弄脏,使完成的标本外形不美观。

而且操作人员需要很好的实验技术,技术娴熟的实验员剥制的速度快且完整,技术不娴熟的则要分外的小心。

在实验中要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则,涂防腐剂时要全面,避免标本腐臭。

动物剥制标本被普遍应用于生物教学、科普宣传及博物馆收藏。

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的不断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土地减少致使野生动物数量急剧减少;随着人类文化、审好心识慢慢趋向自然;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动物剥制标本、动物标本剥制术在概念上、内容上也在不断更新。

篇二:实验三、土壤动物的研究
实验二、土壤动物的研究
【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了解土壤动物的多样性、重要性。

2. 学会土壤动物学研究的课题设计。

3. 掌握各类土壤动物标本搜集技术。

4. 掌握土壤动物生态学大体分析方式。

【实验原理】:
土壤是自然界一个特殊的生物环境,是生物、气候与地质彼此作用的产物。

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载体,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土壤中生活着许多生物,它们对土壤的形成、发育、物理结构、化学性质、有机质分解及其保温、持水等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份。

土壤动物是指其生活史中的某一发育阶段在土壤中渡过,对土壤的形成、发育、肥力有必然影响的动物。

研究土壤动物的目的在于了解土壤动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了解土壤动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了解土壤动物在环境污染检测中的指示作用。

土壤动物园涉及的门类超级普遍,常可包括七八个动物门、数十个纲。

由于各类动物体形大小相关差异,活动方式也各有不同,因此收集调查方式也有所不同。

为了研究工作方便起见,可将土壤动物按体形和习性分为以下4类:微小土壤动物,小型湿生土壤动物,中、小型节肢动物,大型土壤动物。

微小土壤动物如原生动物、轮虫、熊虫等到。

体长一般在0.2mm以下,须借助显微镜观察。

小型湿生土壤动物如线虫、线蚓、涡虫、桡虫等。


类动物生活在湿润环境中肉眼收集比较困难,用Baermann 湿漏斗搜集。

中、小型节肢动物如小型昆虫、蛛形类、多足类。

此类动物生活在土壤的隙缝中,体形较小,其中螨和跳虫的数量极多,可占本类型动物总数的80%以上,肉眼收集比较困难,用Tullgren干漏斗法搜集。

大型土壤动物如蚯蚓、蜈蚣、马陆、甲虫、等足类等。

此类动物大多生活在浅层土壤或地表,野外收集时利用筛网和手拣的方式搜集标本。

【实验器材】:
一、野外收集工具:土壤环刀(100ml、25ml),大型土壤动物采样框、地温计、土壤采样铝盒、小铲子、卷尺、大小布袋、尼龙扫网、塑料布、白瓷盘、大小镊子、吸虫管、标本搜集瓶、笔、记录本、标签纸、背包等。

二、动物标本分离装置:干漏斗法烘虫箱
干漏斗法是按照土壤动物避光避热的特点而设计。

烘虫装置可有不同的外
形,但其核心部份都是由3部份组成:上部是热源,可用40W灯泡,灯泡的上方要加一罩;中部是金属网筛,供装料(土壤或枯枝落叶),网眼大小视要求而定;下部是搜集漏斗,将通过网筛的动物搜集到一个盛有75%乙醇溶液的器皿内。

【实验步骤】
一、实验设计
在实验设计之前,必需明确研究的目的,掌握问题的性质和有关理论的大体知识,提出初步假说。

实验设计必需遵循的原则有:
对照原则理想的实验是能控制与实验有关的全数变量,而只改变其中一种变量,并使其他所有变量在实验进程中发生转变所带来的影响,这种办法就是设置对照。

对照在生物学实验中十分必要。

对照本身地一种标准,没有对照就会失去标准。

固然这并非是就有了对照以后,就可以保证结果的正确,还应选择正确的对照。

重恢复则在实验中,同一处置设置的实验单位数称为重复。

重复的主要作用是估量和降低实验误差。

实验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只能通过同一处置内不同实验单位之间的不同来估量,若不设置重复,即只有一个观察值,则不能求得不同,也就无法估量误差。

实验误差的大小与重复次数的平方根成反比,故重复多,误差就小。

一般就说来,观察值大小均匀时,重复数可少些,不然应多些。

随机原则随机是指一个重复中的某一处置被安排在哪里一个实验单位,或在样本的搜集进程中,不要有主观成见,即实验中的每一处置都有同样到的机缘设置在任何一个实验单位上,或收集样地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相同的被捕机缘。

只有坚持随机的原则,才能知足这个要求。

随机化与重复相结合,实验就可以提供无偏的实验误差估量值。

因此,进行土壤动物学研究,收集土壤动物标本时,要注意遵循心上原则。

按照收集地域地形、植被等条件,设置不同的采样点以作对照。

在每一个采样,按实验要求,随机采取多个样本。

二、土壤动物标本搜集
1.大型土壤动物搜集——手捡法
手捡法主如果收集蚯蚓、蜈蚣、马陆、鼠妇、蜘蛛及某些昆虫。

收集方式如下。

(1)在取样区内随机选取一地址。

(2)利用大型土壤动物收集框搜集土壤动物,挖出框内5深的土壤,拣出
其中的土壤动物。

(3)拣出的土壤动物装入玻璃瓶内,放入标签,除蚯蚓外,其他动物用75%
乙醇溶液保留。

(4)带回实验室分类鉴定并计数
二、中小型土壤动物搜集——Tullgren干漏斗法
干漏斗法主要收集螨类、跳虫、原尾虫、双尾虫、蚂蚁、昆虫幼虫、小型蜘蛛、小型多足类、小型等足类等。

收集方式如下。

(1)在取样区内随机选取采样点。

(2)捡去采样点上面的枯叶,并搜集部份落叶和土壤装入布袋,样品用于
定性调查。

(3)挖土壤垂直剖面。

(4)在垂直剖面上打入容量为100cm3的圆形土壤取样器。

(5)从最基层开始,逐个挖出取样器,将每一个取样器内的土壤别离装入采
集袋内,带回实验室,用于定量调查。

(6)将采回的样品置于Tullgren漏斗,下接装有乙醇溶液的玻璃瓶,进
行土壤动物分离。

(7)在盛有土壤动物标本的玻璃瓶中加入乙醇溶液使乙醇溶液浓度达到
70%,以备进行土壤动物的分拣、计数和鉴定。

如有土壤动物标本漂
浮在液面上,则可先进行水浴,漂浮的标本下沉后,再加入酒精。

三、土壤动物分类
土壤动物的分类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由于涉及的动物门类繁多至今没有
完整的研究功效。

应用漏斗法收集到的土壤动物,首先要参照图3-3和图3-4,进行粗略的分拣,然后分送各门类的专家作进一步的分类鉴定。

在欧洲、日本等地,由于土壤动物分类学的基础雄厚,有很多的土壤动物分类学工具书已出版,除某些门类(如土壤线虫等)之外,工作中所碰到分类上的困难容易解决。

中国土壤动物分类学的研究除个别门类外,仍处于掉队状态,专门的土壤动物分类学工具书不多,较高阶元的分类可参照《中国土壤动物检索图鉴》(尹文英,1998)。

由于土壤动物数量庞大,种类众多,咱们不能将每一个动物标本都定名到种,
仅能按照动物体的形态特征分类到纲、目或科及属。

若能分类到科或属,就可以够知足土壤动物生态学分析的需要。

另:《中国土壤动物检索图鉴》图每一个同窗人手一份。

四、土壤动物生态学分析
以《泰山地域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定量研究》为例(付荣恕,1997)。

该研究将调查地址设在泰山地域北部的莲台山、千佛山和华山,共设置8个才
样点L.I、L.II、L.III、L.IV、Q.I、Q.II、H.I、H.II。

土壤动物的野外收集于199
6年4月至1997年4月进行。

标本搜集采用Tullgren漏斗法。

环境因子主要测定了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酸碱
度。

定量研究方式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性指数、Sinpson优势度指数及Jaccard像似系数和百分率相似性系数。

从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散布、群落的季节消长、群落的垂直散布、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的相似性几个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一、群落组成和数量散布
调查共取得各类类土壤动物10115头,别离隶属于3门9纲20个类群。

其中螨类是该土壤动物群落的主要优势类群,占总数量的76.30%;跳虫是该地域土壤动物群落的另一优势类群,其数量占总数量的13.63%螨类和跳虫二者相加,几乎占总数量的90%,组成该地域土壤动物群落的大体成份。

原尾虫和线虫的数量超过总数量的1.00%,为该群落的常见类群。

其余16类动物数量均不到总数量的1.00%,共计不足6.00%,为该群落的稀有类群。

2.群落的季节消长
土壤动物对环境转变反映敏感,不适宜的生存环境,常常成为动物生存、散布的
制约因素。

在诸多环境因素中,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季节转变的主要因素。

土壤动物属于变温动物,因此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大,对土壤温度的改变只能被动地适应。

与大气温度相较,土壤温度的转变比较缓慢,大周期性的温度转变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仍然是十分明显的。

全区7月份的平均土壤温度为19.9℃,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为14194头/m2;10月份的平均土壤温度不同显著,别离为
5.75℃、12.25℃,但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在17708~18208头/m2,没有明显不同。

由此可见,在必然的温度范围内,土壤动物的数量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且抗高温的能力要远低于耐低温的能力。

对土壤动物来讲,土壤水分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土壤含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变,常常能引发土壤动物数量和散布的转变。

调查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的多少,在必然程度上决定着土壤动物数量的多寡,土壤动物的数量与土壤含水量在必然范围内呈正相关。

3.群落的垂直散布
大多数土壤动物都具有表聚性。

一般说来,土壤动物垂直散布的规律是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的类群和数量减少,但不同季节、不同生境有很大转变。

由表3-3可见,不同季节、不一样点中土壤动物的垂直散布有明显转变。

虽然大多数土壤动物都具有表聚性,但在冬季,0~5cm土层中土壤动物的数量明显减少,乃至少于10~15cm土层中的动物数量。

Q.II样点与其他样点不同,在春天土壤动物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3、群落多样性
个群落由于有时类群明显,群落的异质性差,多样性指数均较低。

8个采样点土壤动物的群落多样指数,最高的不足最大多样性指数(Hmax=lnS)的1/2,低
的还不到1/4。

螨类所占比例严重影响着群落的多样性,螨类所占的比例越大,群落的均匀性越低,多样性指数越小;反之,螨类所占比例越小,群落的均匀性就越高,多样性指数就越大。

8个采样点的虫口密度不同明显。

虫口密度不仅与植被状况有关,人类干扰的影响极为重要,尤其是螨类,对人为影响更为敏感。

篇三:动物生理学实验指导实验报告
动物生理学实验指导教案
动物生理学研究性实验的程序与大体要求
《动物生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性学科,而且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它的许多理论都来自科学实验结果。

因此,在学生通过了一段时间的《动物生理学》理论的学习和必然的实验大体技术操作训练及经典性实验实践以后,进一步进行有关的《动物生理学》研究性实验的大体训练是超级必要的。

通过实验设计、探索性实验进程,能使学生充分熟悉实验在科学理论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综合实验结果的能力;通过撰写研究性论文使学生学会用逻
辑性语言表达研究结果的能力;为此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验一实验技术与实验仪器
一、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旨在通过实验教学训练学生大体操作技术,培育其动手能力,并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培育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周密的科学逻辑思维方式,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实验课程中的新技术、新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性能学科实验方式的更新和发展方向,启发学生在性能学科实验研究中的创新性思维。

为培育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二、学习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的要求
1.做好实验前理论与操作准备
(1)熟悉相关理论知识,以明确相关实验的设计目的、实验原理和正确的实验结果。

(2)预习实验教材中拟进行的实验内容,掌握实验目的与原理,了解实验步骤及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等。

2.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实验
(1)实验中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

实验小组各成员合理分工并密符合作,
注意培育自己的动手能力与独立解决实验进程中的问
题的能力。

(2)仔细、耐心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做好记录。

主动联系理论思考、分析实验结果和各类实验现象。

认真总结实验成败原因。

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3)所进行的实验结果均应完整记录。

整理分析其结果后书写出实验报告。

三、实验结果的记录方式与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1.实验结果表示方式
(1)图形表示法:实验结果如以图形记录在实验仪器上的,可通过输出设备打印,再附在实验报告上。

如神经肌肉的电活动记录,心肌、肠肌收缩曲线,血压曲线等。

某些数据亦可经统计学处置后做成图形表示。

如不同血药浓度与相应时间的对应关系,此时血药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描记出药时曲线图形。

(2)数据表示法:实验结果以测定数据记录的,也可以统计数据表格形式表示,如:各组动物不同情况下的血液、体液电解质浓度,PC0二、P02等数据。

2.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在实验报告封页上应写上姓名、学号、年级、班次和实验组别。

笔迹清楚,工整。

按格式要求一一书写
(1)实验题目:一般将实验题目放在实验报告纸的第一行或第一行正中。

(2)实验目的:字数不宜繁多。

一般用1~2句话阐明实验所要证明的论点或要研究的内容即可。

(3)实验方式:应注明实验动物名称,麻醉方式。

其余实验操作如实验仪器、实验药物或试剂、实验步骤与进程等,可用“按XX章XX实验项下的实验方式进行”等字样表示。

(4)实验结果:按如实验结果真实、完整地以图形、表格或文字方式表示出来。

如因操作失误或实验动物发生意外未能完成所需观察的实验结果,应在实验报告中如实说明。

(5)讨论和结论:讨论应结合实验结果进行,宜简明扼要。

主如果分析解释所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和现象,如为预期结果,应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其作用、作用机制的论述。

如未达预期结果,应找出原因,总结其经验教训。

结论放在实验讨论后,作为结尾完成。

结论应以实验结果为依据,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具有代表性的实验结果的论点或推论。

四、实验室规则和操作规程
1.按时进入实验室,不得迟到早退或随意缺席。

2.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作风,维持实验室安静。

严禁在实验室里高声喧哗、打闹。

3.珍惜实验室设施。

实验中严格按实验步骤和方式进行。

未经教师同意不得随意动用实验室仪器或器械。

切忌违
规操作或粗鲁利用精密仪器。

如微机操作应掌握如何正确开机、如何进入实验程序、如何启动记录、如何存储与输出、如何打印实验结果及关机等。

严禁在微机上玩游戏、作个人文件、随意启动其他程序,乃至损坏实验程序等与实验无关乃至非法的活动。

4.实验前认真按教材清点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如有实验器械缺少或损坏应及时向教师报告。

实验完毕后应将器械清洗干净,摆放整齐。

如在实验进程中意外损坏实验器械,应向教师报告说明,和时检修或改换。

故意损坏实验仪器或器械者,除照价补偿外,学校将给予行政惩罚。

5.养成节约用物的良好习惯,不得随意浪费动物标本、器材、药品和试剂。

能重复利用的器材如纱布、缝合针、试管、插管、针头等,应洗净再用。

实验中不得图个人方便而随意移走公用物品。

实验废物不得乱倒、乱扔,尤其是强酸、强碱试剂或具放射性的液体或污物,动物皮毛,组织器官,纸屑等不得倒入水槽内,应统一放置在指定地址。

6.实验完成后,应及时关闭微机。

离开实验室以前应安排值日小组打扫实验室清洁,整理桌面物品,关闭总电源及稳压器开关、水开关、门窗等。

最后请实验室管理人员检查验收后方能离开。

五、动物生理实验常常利用手术器械
1 常常利用手术器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