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对策分析
摘要】医学生是一个情况特殊的群体,承受着来自于就业形势严峻、经济困难、专业课程繁琐和同行竞争加剧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

所以,我国必须关注这类学生,增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
进而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压力和心理健康素质。

【关键词】医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2-5085(2014)06-0053-02
一、前言
近几年来,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生
管理部门意识到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性,多年来
致力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国家教育部下达了
许多相关文件。

要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就要了解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加以
辅导和引导,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

二、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医学生心理发展趋势
医学生的心理健康侧重表现在年龄特征、情感特征、智力特征和自我意识上。

年龄特征:医学生大多数是18-25岁的人群,是身体发育到基本成熟期的年龄段,心智和身体器官都达到一定稳定的状态。

情感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情感日益丰富。

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
的憧憬跟向往,对事业和理想也开始积极追求。

对曾经的自己,现在的自己和以
后的自己都有了较一致的看法,懂得自己适合做什么,有能力做什么,给自己立
一个较为明确的目标[1]。

但学生还存在情绪控制不好,容易波动,遇到事情日益
冲动等不足之处。

智力特征:这个阶段是医学生智力发展的高潮期。

在大学期间,思维是智力
形成的核心。

随着学生自身记忆力、独立性、思维能力和事务观察力的显著提升,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成熟。

但是,思维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可能造就学生分析和
观察事物的时候带有强烈的固执偏激、主观片面。

自我意识:在学习期间,是学生真正认识自己的主要阶段。

在这个期间,为
了解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分析和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

塑造一个自我模式。

在建立自我模式期间,实际自我跟理想自我有一定的差距,
会起差距矛盾。

有时候学生自我确立的目标过于理想化,在进行自我评价时,表
现出一种固执过激的行为[2]。

(二)医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我国著名学者针对医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多数的学生有显
著的人格变化特征。

这个结果产生的原因是,医学生课程多、需要学习的内容多、学制长,而空余时间少。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医学生的精神疾病患病率达到20%,每年的个体患病率都在逐步上升。

经过调查显示,20%~68%的学生都患有
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三)心理问题的种类
根据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将心理健康问题划分为:精神病、心理障碍和心
理困扰三个方面。

大多数的医学生情况不是很严重,还处在心理困扰这个基础阶
段问题。

如果不及时去进行调节和引导,任由心理困扰进化成为更加严重的心理
障碍和精神病。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树立健康教育目标
健康目标包括:发展性目标、长远目标、当前目标和补救性目标。

发展性目标:有计划的帮助医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医学生的心理健
康素质。

引导医学生发挥内心的潜能、改善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力和心理控
制能力。

长远目标: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素质,促使医学生人格完整的形
成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让医学生认识并且接纳自我,进而肯定自我,欣赏自我。

最后做到自我价值的最大实现。

当前目标:对医学生存在的恋爱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和学习问题进行分析和
探究。

准确及时的采取心理引导和心理教育。

解决心理困惑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

但在一般情况下,当前目标要和长远目标结合使用。

补救性目标:针对少数的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树立的正确的目标,分为预防
性目标和矫治性目标。

预防性目标的提出是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处在亚健康状态,
这是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

矫治性目标的制定是针对少数的已有心
理疾病的学生,帮助这些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制定出的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与心
理治疗机构一同合作来对学生进行治疗和观察。

(二)财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为以下四种:积极适应教育、情绪稳定教育、意
志力增强教育和健全人格教育[3]。

积极适应教育:使学生积极观察自我,适应自我。

提高适应社会各种变化的
能力。

帮助学生合理调节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引导学生树
立良好的排压心理素质,掌握最适合自己减轻压力的方法。

还要掌握学习的策略,合理调节学习活动,积极开发自我潜力。

情绪稳定教育:向学生传输人体情绪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们认识到情绪变动
的基本特征。

再采取一定的调控方法,使学生自己掌握乐观的心态,锻炼自身的
抗压能力和反应能力。

使学生保持热情、自信和积极的心态去接受社会变化。

意志力增强教育:教育学生了解树立成才这一目标的重要性,学生要积极检
讨自身的弱点。

提高忍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增强克服困难的能力和自我
调节的能力。

要在树立目标之后,要积极且具有果断性、顽强性和自觉性,坚持
不屈不饶的精神去积极探索和进步。

健全人格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树立修身养性的
意识,改正不足和缺陷,促使个性的完善。

四、总结
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发展我国医药卫生的推进器,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后备力量。

他们的创新能力、身体基础、知识水平和心理素质都跟医学事业的发展紧密
结合在一起。

但是,目前我国的医学生群体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心理健
康素质不高。

容易偏激,容易固执,容易自卑的医学生很难表示出积极乐观的心
理状态。

所以,要帮助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就需要帮助他们正确看
待自己、认识自己。

引导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改善心理素质和加大他们的心
理承受能力,教育他们处理好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孙崇勇.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四川精神卫生,
2011,7(02)124-126
[2]胡平成,陈小丹,查文婷,方小年,张苹芳.某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8(14)56-59
[3]王娟,游越,姚小飞,陈端颖,庄红平,王茜.湖北省某医学院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孤独感对自尊的影响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2,10(07) 112-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