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防治法则(中兽医基础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兽医基础——防治法则
预防 治则 治法
预防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 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 乎”。
——《素问·四时调神大论》 预防: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动物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在动物未发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一)加强饲养管理 (二)针药预防
(四)和法
和解少阳:用和解少阳的药物为主药组方治疗热性病邪在半 表半里证。代表方剂小柴胡汤。 调和胆胃:用疏肝利胆的药物作为主药组成方剂以治胆气犯 胃、胃失和降之证。代表方剂蒿芩清胆汤。 调和肠胃:是用调和肠胃的药物为主药组成方剂以致邪在肠 胃、寒热失调,腹痛起卧之证。方用和气饮或固肠散。 调和肝脾(肝脾不和):用调和肝脾的药物为主药组成方剂 以疏肝理气、解除胃肠道的痉挛和疼痛。代表方剂逍遥散、痛 泄要方(炒白术、炒白芍、炒陈皮、防风四味中药组成。方用 白术燥湿健脾,白芍养血泻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散肝舒脾。 四药相配,可以补脾土而泻肝木,调气机以止痛泻。该方现代 常用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小儿泄泻、慢性泄泻、肠道易 激综合征等属肝旺脾虚者。)
症; 4. 部分湿热药具有缓解平滑肌痉挛的效果,故可止痛解痉,
以利于内脏器官的自然康复。 5. 回阳救逆的作用是增强心脏功能,反射性兴奋血管运动中
枢及交感神经,使血压升高,以改善循环功能。
注意事项:
1、素体阴虚,体瘦毛焦,阴液将脱者不用温法; 2、热伏于内,格阴于外的真热假寒证禁用温法; 3、温热之药,性皆燥烈,久用或用量较大时应避 免耗血伤津; 4、孕畜慎用大热药。
吐法的机理:
吐法的机理: 1、药物入胃,刺激胃内感受器兴奋,或因机械刺激会厌感受 器兴奋; 2、导致呕吐中枢兴奋; 3、腹肌及胃壁平滑肌剧烈收缩,腹压增大,贲门舒张,胃内 容物从口鼻而出。
注意事项
1、心衰体弱的病畜不可用吐法; 2、怀孕或产后、失血过多的动物,应慎用吐法。 3、一般性的食积、痰壅,尽可能用导滞、化痰的方法,特别 是马属动物,由于生理特点不易呕吐,更不适用吐法。
多由祛寒药和攻下药组成。 常用方剂:温脾汤、当归苁蓉汤等。
(三)下法
下法的机理: 1、直接刺激肠壁,兴奋肠管蠕动,维持肠管内较高的渗透 压,保持大量水分,有利于结粪的软化和破碎; 2、排除肠内异常代谢的产物、病源微生物和毒素等; 3、通过肠蠕动的加强,诱导畜体其他部位的血液流向腹部 以减轻或消除肺、眼部的充血或炎症,利于水湿排除; 4、某些攻下药有抗菌和抗炎作用; 5、润下药含脂较高或为油脂类物质,故可滑肠润下; 6、下法药物可兴奋副交感神经系统,释放乙酰胆碱类物质, 使胃肠道腺体分泌增加,蠕动增强,故可泻下。
(三)下法
又称泻下法或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通便作用的药物,以攻 逐邪实,达到排除体内积滞和积水,以及解除实热壅结的一种 治疗方法。 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和寒积、祛 瘀的作用。 适用于胃肠实热内结或寒积、宿食积滞、水饮、痰湿、瘀血等 停留体内的里实证。 证见大便秘结、腹痛胀满、发热、水肿、肠痈、痢疾等。
二、既病防变
疾病发生后,要及时作出诊断和治疗,防止疾病的进 一步发展与传变。 (一)早期诊治 (二)防止传变,先安未受邪之地
中兽医基础——防治法则
预防 治则 治法
治法
指临证时对某一具体病证所确定的治疗方法。 一、内治法 二、外治法
一、内治法
八法,是应用中兽药进行内治的具体法则,是在八证辩证的基础 上根据方药的主要作用归纳起来的基本法则;即汗、吐、下、和、 温、清、补、消八种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法。
七、补法
补气适用于气虚证,是运用补气的药物如党参、黄芪、白术等以 增强脏腑之气的方法。代表方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 气汤等。 养血适用于血虚证,是运用补血的药物如当归、白芍、阿胶等以 促进血液化生的方法。代表方有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 滋阴适用于阴虚证,是运用补阴的药物如熟地、枸杞、麦冬等用 以补阴精或增津液的方法。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 助阳适用于阳虚证,是运用补阳的药物如巴戟天、淫羊藿、肉苁 蓉等用以壮脾肾之阳的方法。代表方是肾气散。
注意
1、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禁用清法; 2、体质素虚,脏腑本寒,胃火不足,粪便稀溏者禁用清法; 3、过劳及虚热证禁用清法; 4、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禁用清法; 5、使用寒凉药应避免用药过量,以免损伤脾胃之气,或损伤机体 阳气。
七、补法
又称补虚法或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营养作用的药物,对畜 体阴阳气血不足进行补益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一切虚证。 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不同,补法相应分为补 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根据病情急缓和体质虚弱程度, 又可分峻补与缓补。 《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 者,补之以味。”
(三)下法
由于里实证的病机有热结、寒结、燥结和水结等不同,以及患 者的体质有虚实的差异,因此下法的运用相应地又分为寒下、 温下、润下(润肠通便)和逐水等法。 由于里实证的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别,下法又有峻下、缓下之分。
(三)下法
1、寒下法:是应用苦寒或咸寒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以攻逐 胃肠积聚热结。
适用于里实热证,使其实热随泻下而除。 临证应用:
清法的机理:
1. 清热药多具有抗炎和较强的抗病原微生物和退热的作用; 2. 部分药物有强心,改善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和增强肾
小球的滤过作用; 3. 部分药物具有增强畜体抵抗力,改善衰弱状态和调节植物
性神经系统及体温中枢的作用; 4. 有的药物体内能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增强畜体的自然疗能,
具有极强的抗炎、抗肿瘤和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归属于 非特异免疫性药物。
《医学心悟》
“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以寒、热、虚、 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以汗、吐、下、 和、温、清、补、消八法尽之。盖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 中,百法备焉。”
——《医学心悟》
(一)汗法
又叫解表法,是运用具有解表发汗作用的药物,以开泄腠理、 驱除病邪、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表证。 主要用于外感热病的初期(表证)。对于麻疹未透、痈肿疮疡 初起、水肿、痹证初期等证也可用之。因此,汗法具有发汗解 表 、解肌 、透疹 、消散痈肿、消肿止痛等多种作用。 由于汗法主治各种类型的表证,而表证又有寒热性质的不同, 所以汗法又分为辛温解表法和辛凉解表法两大类型。
(三)下法注意
注意:
➢1、表邪未解不可用下法,以防引邪内陷; ➢2、病在胃脘而有呕吐现象者不可用下法,以防造成胃破 裂; ➢3、体质虚弱、津液枯竭的便秘以及怀孕或产后体弱母畜 的便秘不可峻下; ➢4、下法大都峻猛,易损伤胃气,应得效即止; ➢5、使用该法后,不宜食用不消化食物。
(四)和法
亦称和解法,运用具有疏通、和解作用的药物,以祛除病邪,扶助正气和调整脏 腑间协调关系的一种治疗方法。 主要适用于病邪不在表、又未入里的半表半里证和脏腑气血不和的病证。如外感 少阳证、肠胃不和、肝脾不和以及疟疾等病证,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胀满、疼痛, 不欲饮食,恶心,呕吐,肠鸣腹泻,腹痛,月经不调等。 因为病证不同,和法的具体运用也不同,常用的治法有和解少阳、调和胆胃、和 解肝脾、和解肠胃等。
六、清法
又称清热法,运用具有寒凉性质的药物,通过其泻火、燥湿、解毒、 凉血、解暑等作用,清除体内热邪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里热证。 临床上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清热解暑 等。
六、清法
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的里热证,方如:白虎汤、麻杏石甘汤 等。 清热解毒适用于热毒亢盛引起的病证。如疮黄肿毒等。代表方有 消黄散、黄连解毒汤等。 清热凉血适用于温热病邪入于营分、血分的病证。代表方有清营 汤、犀角地黄汤。 清热燥湿适用于湿热证。根据湿热所在的脏腑不同,选用的方剂 也不同。如茵陈蒿汤、白头翁汤、八正散等。 清热解暑适用于暑热证。代表方为香薷散,滑石散(天水散)。
多由祛寒药和攻下药组成。 常用方剂:温脾汤、当归苁蓉汤等。
(三)下法
2、温下法:是应用辛热或甘温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以攻逐 肠中寒凝积滞之证3、润下法:也叫缓下法,是使用泻下作用较 缓和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治疗年老、体弱、久病、产后气血 双亏所致的津枯肠燥的便秘。代表方当归苁蓉汤。 4、攻下法:也叫峻下法,是使用泻下作用猛烈的药物以泻火、 攻逐胃肠内积滞的一种方法。代表方大承气汤。 5、逐水法:是使用具有攻逐水湿功能的药物,治疗水饮聚积 的实证,如胸水、腹水、粪尿不通等症。代表方是大戟散。 。
一、未病先防
六脉血:是指胸膛、眼脉、带脉、鹘脉、肾堂、尾本等六个血针 穴位。放血时要结合畜体的强弱,脏腑经络的虚实,一般于春夏两 季,选择1-2个穴位,放出适量血液,约50-100 mL为宜,以达到 调理气血、舒畅经络、预防疾病的目的。
开痧洗口:是民间广泛流传和使用的一种有促进耕牛食欲,增进 健康,预防疾病,并对某些脾胃病证和热性疾病有一定防治作用的 防治方法。“开痧”就是用三棱针放舌底穴位的血脉,以及肢体等 处一定穴位,进行放血,以达通经活络、调活气血的目的;“洗口” 就是用一定药物,刺激口腔,以达清洁口腔、祛除痰涎的一种方法。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病邪在表,未入少阳者禁用和法; 2、病邪已入里的实证,不宜用和法; 3、病属阴寒,证见耳鼻俱凉,四肢厥冷者,禁 用和法。
五、温法
又叫祛寒法或散寒法,运用具有温热性质的药物,促进和提高机 体的功能活动,以祛除体内寒邪、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方法。主 要适用于里寒证或里虚证。 按照寒邪所在部位及其程度的不同温法可分为:
热在气分而呈现发热、粪干、苔黄、舌红的证候; 肠胃燥结、胃肠湿热以及热毒较重的急性胃肠疾病; 食物或毒物中毒; 结膜充血、脑充血、鼻出血、肺出血等证,用泻下法 以缓解上部充血,此即“上病下治”、“釜底抽薪” 的一种诱导疗法。 常用方剂:大承气汤。
(三)下法
2、温下法:是应用辛热或甘温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以攻逐 肠中寒凝积滞之证。
汗法的机理:
汗法的机理: 1、促进汗腺分泌功能和血管舒张反应,以利于祛除病邪; 2、通过出汗和扩张血管,以发散体温,起退热作用; 3、改善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和局 部炎症的变化; 4、通过发汗和全身血液循环的旺盛,增加肾小球滤过功能, 排除体内蓄积的水湿。
注意事项:
1、体质虚弱、下痢、失血、自汗、盗汗、热病后期等有津亏情况时, 原则上禁用汗法; 2、发汗应以汗出邪去为度,不可发汗太过;猪和水牛汗腺不发达, 使用汗法时不能以汗出作为判断疗效的依据,只要鼻汗湿润,诸表皆 去即可; 3、夏季或平素表虚多汗者,应慎用辛温发汗之剂; 4、发汗后,应忌受寒凉; 5、汗法多选用辛散轻扬的药物,不宜过煮,以免药性挥发; 6、汗法用于表证时,忌用冷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法;以免因冷 而致汗孔闭塞,汗不易出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
―回阳救逆适用于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阳虚欲脱的病证; 方如四逆汤、参附汤等; ―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阳虚所致的中焦虚寒证;方如理中汤、 真武汤等; ―温经散寒适用于寒气偏盛,气血凝滞,经络不通,关节活 动不利的痹证;方如温经汤、生化汤等。
可能机理:
1. 促进和加强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 2. 具有强心、利尿或收敛肠道粘膜的功能; 3. 通过药物镇痛或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减轻疼痛和麻痹等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吐法
是运用具有涌吐性能的药物或用机械方法,使病邪或有毒物质从 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催吐法或涌吐法;多用于急救,常 用于猪、犬、猫,马属动物不宜使用。 主要适用于食物中毒、痰涎壅盛、食积胃腑等证。代表方瓜蒂散 (瓜蒂、赤小豆)、盐汤探吐方(炒食盐)。 补:瓜蒂,又叫苦丁香、甜瓜蒂、香瓜蒂,本品来源为葫芦科甜 瓜属植物甜的果梗,其种子也作药用。甜瓜盛产期,剪取青绿色瓜 蒂阴干即可。本品苦寒有毒,主入胃经,功善催吐热痰、宿食,而 治痰迷癫狂。研末吹畜鼻,去湿热退黄疸。
(一)汗法
辛温解表法:以味辛性温的解表药为主组成方剂,以达辛温发汗、 疏散表邪的作用。适用于表寒证。 辛凉解表法:以味辛性凉的解表药为主组成方剂,以达辛凉透表、 疏散表邪的作用。适用于表热证。 根据兼证的不同汉法又有加减之变通:阳虚者宜补阳发汗;阴虚 者,宜滋阴发汗;兼有湿邪在表者,应发汗的同时配伍祛风除湿 药。
预防 治则 治法
预防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 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 乎”。
——《素问·四时调神大论》 预防: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动物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在动物未发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一)加强饲养管理 (二)针药预防
(四)和法
和解少阳:用和解少阳的药物为主药组方治疗热性病邪在半 表半里证。代表方剂小柴胡汤。 调和胆胃:用疏肝利胆的药物作为主药组成方剂以治胆气犯 胃、胃失和降之证。代表方剂蒿芩清胆汤。 调和肠胃:是用调和肠胃的药物为主药组成方剂以致邪在肠 胃、寒热失调,腹痛起卧之证。方用和气饮或固肠散。 调和肝脾(肝脾不和):用调和肝脾的药物为主药组成方剂 以疏肝理气、解除胃肠道的痉挛和疼痛。代表方剂逍遥散、痛 泄要方(炒白术、炒白芍、炒陈皮、防风四味中药组成。方用 白术燥湿健脾,白芍养血泻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散肝舒脾。 四药相配,可以补脾土而泻肝木,调气机以止痛泻。该方现代 常用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小儿泄泻、慢性泄泻、肠道易 激综合征等属肝旺脾虚者。)
症; 4. 部分湿热药具有缓解平滑肌痉挛的效果,故可止痛解痉,
以利于内脏器官的自然康复。 5. 回阳救逆的作用是增强心脏功能,反射性兴奋血管运动中
枢及交感神经,使血压升高,以改善循环功能。
注意事项:
1、素体阴虚,体瘦毛焦,阴液将脱者不用温法; 2、热伏于内,格阴于外的真热假寒证禁用温法; 3、温热之药,性皆燥烈,久用或用量较大时应避 免耗血伤津; 4、孕畜慎用大热药。
吐法的机理:
吐法的机理: 1、药物入胃,刺激胃内感受器兴奋,或因机械刺激会厌感受 器兴奋; 2、导致呕吐中枢兴奋; 3、腹肌及胃壁平滑肌剧烈收缩,腹压增大,贲门舒张,胃内 容物从口鼻而出。
注意事项
1、心衰体弱的病畜不可用吐法; 2、怀孕或产后、失血过多的动物,应慎用吐法。 3、一般性的食积、痰壅,尽可能用导滞、化痰的方法,特别 是马属动物,由于生理特点不易呕吐,更不适用吐法。
多由祛寒药和攻下药组成。 常用方剂:温脾汤、当归苁蓉汤等。
(三)下法
下法的机理: 1、直接刺激肠壁,兴奋肠管蠕动,维持肠管内较高的渗透 压,保持大量水分,有利于结粪的软化和破碎; 2、排除肠内异常代谢的产物、病源微生物和毒素等; 3、通过肠蠕动的加强,诱导畜体其他部位的血液流向腹部 以减轻或消除肺、眼部的充血或炎症,利于水湿排除; 4、某些攻下药有抗菌和抗炎作用; 5、润下药含脂较高或为油脂类物质,故可滑肠润下; 6、下法药物可兴奋副交感神经系统,释放乙酰胆碱类物质, 使胃肠道腺体分泌增加,蠕动增强,故可泻下。
(三)下法
又称泻下法或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通便作用的药物,以攻 逐邪实,达到排除体内积滞和积水,以及解除实热壅结的一种 治疗方法。 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和寒积、祛 瘀的作用。 适用于胃肠实热内结或寒积、宿食积滞、水饮、痰湿、瘀血等 停留体内的里实证。 证见大便秘结、腹痛胀满、发热、水肿、肠痈、痢疾等。
二、既病防变
疾病发生后,要及时作出诊断和治疗,防止疾病的进 一步发展与传变。 (一)早期诊治 (二)防止传变,先安未受邪之地
中兽医基础——防治法则
预防 治则 治法
治法
指临证时对某一具体病证所确定的治疗方法。 一、内治法 二、外治法
一、内治法
八法,是应用中兽药进行内治的具体法则,是在八证辩证的基础 上根据方药的主要作用归纳起来的基本法则;即汗、吐、下、和、 温、清、补、消八种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法。
七、补法
补气适用于气虚证,是运用补气的药物如党参、黄芪、白术等以 增强脏腑之气的方法。代表方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 气汤等。 养血适用于血虚证,是运用补血的药物如当归、白芍、阿胶等以 促进血液化生的方法。代表方有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 滋阴适用于阴虚证,是运用补阴的药物如熟地、枸杞、麦冬等用 以补阴精或增津液的方法。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 助阳适用于阳虚证,是运用补阳的药物如巴戟天、淫羊藿、肉苁 蓉等用以壮脾肾之阳的方法。代表方是肾气散。
注意
1、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禁用清法; 2、体质素虚,脏腑本寒,胃火不足,粪便稀溏者禁用清法; 3、过劳及虚热证禁用清法; 4、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禁用清法; 5、使用寒凉药应避免用药过量,以免损伤脾胃之气,或损伤机体 阳气。
七、补法
又称补虚法或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营养作用的药物,对畜 体阴阳气血不足进行补益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一切虚证。 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不同,补法相应分为补 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根据病情急缓和体质虚弱程度, 又可分峻补与缓补。 《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 者,补之以味。”
(三)下法
由于里实证的病机有热结、寒结、燥结和水结等不同,以及患 者的体质有虚实的差异,因此下法的运用相应地又分为寒下、 温下、润下(润肠通便)和逐水等法。 由于里实证的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别,下法又有峻下、缓下之分。
(三)下法
1、寒下法:是应用苦寒或咸寒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以攻逐 胃肠积聚热结。
适用于里实热证,使其实热随泻下而除。 临证应用:
清法的机理:
1. 清热药多具有抗炎和较强的抗病原微生物和退热的作用; 2. 部分药物有强心,改善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和增强肾
小球的滤过作用; 3. 部分药物具有增强畜体抵抗力,改善衰弱状态和调节植物
性神经系统及体温中枢的作用; 4. 有的药物体内能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增强畜体的自然疗能,
具有极强的抗炎、抗肿瘤和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归属于 非特异免疫性药物。
《医学心悟》
“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以寒、热、虚、 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以汗、吐、下、 和、温、清、补、消八法尽之。盖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 中,百法备焉。”
——《医学心悟》
(一)汗法
又叫解表法,是运用具有解表发汗作用的药物,以开泄腠理、 驱除病邪、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表证。 主要用于外感热病的初期(表证)。对于麻疹未透、痈肿疮疡 初起、水肿、痹证初期等证也可用之。因此,汗法具有发汗解 表 、解肌 、透疹 、消散痈肿、消肿止痛等多种作用。 由于汗法主治各种类型的表证,而表证又有寒热性质的不同, 所以汗法又分为辛温解表法和辛凉解表法两大类型。
(三)下法注意
注意:
➢1、表邪未解不可用下法,以防引邪内陷; ➢2、病在胃脘而有呕吐现象者不可用下法,以防造成胃破 裂; ➢3、体质虚弱、津液枯竭的便秘以及怀孕或产后体弱母畜 的便秘不可峻下; ➢4、下法大都峻猛,易损伤胃气,应得效即止; ➢5、使用该法后,不宜食用不消化食物。
(四)和法
亦称和解法,运用具有疏通、和解作用的药物,以祛除病邪,扶助正气和调整脏 腑间协调关系的一种治疗方法。 主要适用于病邪不在表、又未入里的半表半里证和脏腑气血不和的病证。如外感 少阳证、肠胃不和、肝脾不和以及疟疾等病证,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胀满、疼痛, 不欲饮食,恶心,呕吐,肠鸣腹泻,腹痛,月经不调等。 因为病证不同,和法的具体运用也不同,常用的治法有和解少阳、调和胆胃、和 解肝脾、和解肠胃等。
六、清法
又称清热法,运用具有寒凉性质的药物,通过其泻火、燥湿、解毒、 凉血、解暑等作用,清除体内热邪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里热证。 临床上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清热解暑 等。
六、清法
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的里热证,方如:白虎汤、麻杏石甘汤 等。 清热解毒适用于热毒亢盛引起的病证。如疮黄肿毒等。代表方有 消黄散、黄连解毒汤等。 清热凉血适用于温热病邪入于营分、血分的病证。代表方有清营 汤、犀角地黄汤。 清热燥湿适用于湿热证。根据湿热所在的脏腑不同,选用的方剂 也不同。如茵陈蒿汤、白头翁汤、八正散等。 清热解暑适用于暑热证。代表方为香薷散,滑石散(天水散)。
多由祛寒药和攻下药组成。 常用方剂:温脾汤、当归苁蓉汤等。
(三)下法
2、温下法:是应用辛热或甘温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以攻逐 肠中寒凝积滞之证3、润下法:也叫缓下法,是使用泻下作用较 缓和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治疗年老、体弱、久病、产后气血 双亏所致的津枯肠燥的便秘。代表方当归苁蓉汤。 4、攻下法:也叫峻下法,是使用泻下作用猛烈的药物以泻火、 攻逐胃肠内积滞的一种方法。代表方大承气汤。 5、逐水法:是使用具有攻逐水湿功能的药物,治疗水饮聚积 的实证,如胸水、腹水、粪尿不通等症。代表方是大戟散。 。
一、未病先防
六脉血:是指胸膛、眼脉、带脉、鹘脉、肾堂、尾本等六个血针 穴位。放血时要结合畜体的强弱,脏腑经络的虚实,一般于春夏两 季,选择1-2个穴位,放出适量血液,约50-100 mL为宜,以达到 调理气血、舒畅经络、预防疾病的目的。
开痧洗口:是民间广泛流传和使用的一种有促进耕牛食欲,增进 健康,预防疾病,并对某些脾胃病证和热性疾病有一定防治作用的 防治方法。“开痧”就是用三棱针放舌底穴位的血脉,以及肢体等 处一定穴位,进行放血,以达通经活络、调活气血的目的;“洗口” 就是用一定药物,刺激口腔,以达清洁口腔、祛除痰涎的一种方法。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病邪在表,未入少阳者禁用和法; 2、病邪已入里的实证,不宜用和法; 3、病属阴寒,证见耳鼻俱凉,四肢厥冷者,禁 用和法。
五、温法
又叫祛寒法或散寒法,运用具有温热性质的药物,促进和提高机 体的功能活动,以祛除体内寒邪、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方法。主 要适用于里寒证或里虚证。 按照寒邪所在部位及其程度的不同温法可分为:
热在气分而呈现发热、粪干、苔黄、舌红的证候; 肠胃燥结、胃肠湿热以及热毒较重的急性胃肠疾病; 食物或毒物中毒; 结膜充血、脑充血、鼻出血、肺出血等证,用泻下法 以缓解上部充血,此即“上病下治”、“釜底抽薪” 的一种诱导疗法。 常用方剂:大承气汤。
(三)下法
2、温下法:是应用辛热或甘温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以攻逐 肠中寒凝积滞之证。
汗法的机理:
汗法的机理: 1、促进汗腺分泌功能和血管舒张反应,以利于祛除病邪; 2、通过出汗和扩张血管,以发散体温,起退热作用; 3、改善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和局 部炎症的变化; 4、通过发汗和全身血液循环的旺盛,增加肾小球滤过功能, 排除体内蓄积的水湿。
注意事项:
1、体质虚弱、下痢、失血、自汗、盗汗、热病后期等有津亏情况时, 原则上禁用汗法; 2、发汗应以汗出邪去为度,不可发汗太过;猪和水牛汗腺不发达, 使用汗法时不能以汗出作为判断疗效的依据,只要鼻汗湿润,诸表皆 去即可; 3、夏季或平素表虚多汗者,应慎用辛温发汗之剂; 4、发汗后,应忌受寒凉; 5、汗法多选用辛散轻扬的药物,不宜过煮,以免药性挥发; 6、汗法用于表证时,忌用冷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法;以免因冷 而致汗孔闭塞,汗不易出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
―回阳救逆适用于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阳虚欲脱的病证; 方如四逆汤、参附汤等; ―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阳虚所致的中焦虚寒证;方如理中汤、 真武汤等; ―温经散寒适用于寒气偏盛,气血凝滞,经络不通,关节活 动不利的痹证;方如温经汤、生化汤等。
可能机理:
1. 促进和加强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 2. 具有强心、利尿或收敛肠道粘膜的功能; 3. 通过药物镇痛或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减轻疼痛和麻痹等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吐法
是运用具有涌吐性能的药物或用机械方法,使病邪或有毒物质从 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催吐法或涌吐法;多用于急救,常 用于猪、犬、猫,马属动物不宜使用。 主要适用于食物中毒、痰涎壅盛、食积胃腑等证。代表方瓜蒂散 (瓜蒂、赤小豆)、盐汤探吐方(炒食盐)。 补:瓜蒂,又叫苦丁香、甜瓜蒂、香瓜蒂,本品来源为葫芦科甜 瓜属植物甜的果梗,其种子也作药用。甜瓜盛产期,剪取青绿色瓜 蒂阴干即可。本品苦寒有毒,主入胃经,功善催吐热痰、宿食,而 治痰迷癫狂。研末吹畜鼻,去湿热退黄疸。
(一)汗法
辛温解表法:以味辛性温的解表药为主组成方剂,以达辛温发汗、 疏散表邪的作用。适用于表寒证。 辛凉解表法:以味辛性凉的解表药为主组成方剂,以达辛凉透表、 疏散表邪的作用。适用于表热证。 根据兼证的不同汉法又有加减之变通:阳虚者宜补阳发汗;阴虚 者,宜滋阴发汗;兼有湿邪在表者,应发汗的同时配伍祛风除湿 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