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1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洛阳市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楔子(xiē)忤逆(wǔ)枭首(xiāo)刽子手(kuài)
B.编纂(zuǎn)变徵(zhǐ)罗绮(qǐ)一刹那(shā)
C.冠冕(guān)譬如(pì)爱卿(qīn)斧钺汤镬(yuè)
D.剔肉(tī)症候(zhèng)蟊贼(máo)连辟公府(b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盘缠蛾眉阑珊披枷带锁
B.招赘伺候珠玑拾人牙惠
C.暮蔼料峭销魂莼鲈之思
D.罪孽招募自栩归根结蒂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米其林“浩悦”轮胎改进了抓地技术和静音适配技术,并在轮胎操控、坚韧性和环保节油方面有明显提高,如此多的繁文缛节
....让这款新轮胎刚一上市就备受欢迎。
B.民族大学寝室里的同学虽然来自四面八方,但都能相互照顾,举案齐眉
....,尊重各自的生活习惯。
虽然有的寝室有多达六位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大家也能相处得很融洽。
C.弗莱明独唱会在广州大剧院举行,这位著名歌者的演唱让人叹为观止,无论是不绝如
缕的低吟,还是极具穿透力的高唱,她都张弛有度,游刃有余
....。
D.云林丈山村村民们迷上了“广场舞”,每到下午五点半后,大家都聚到村西的广场上
跳健身舞,长此以往
....,不仅大家的身体健康有了保障,就连社会风气也开始好转。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针对近期个别地方相继发生的暴力征地事件,国土资源部近日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征地管理,文明执法,杜绝暴力征地行为的发生。
B.昨天上午,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开幕,在接下来的185天里,游客将有机会领略中国和29个国家的37个城市不同的园林风格。
C.春节前,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劳资纠纷进入高发期,为了避免“流血讨薪"的惨剧不再发生,九部委紧急部署,要求确保农民工工资节前按时足额支付。
D.故宫与国家大剧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联合举办戏曲、音乐类文物展览及高雅音乐,丰富观众体验,普及音乐艺术。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元杂剧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净、杂四类。
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
净,花脸,性格刚烈或粗暴的角色。
杂,以剧中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洁郎(和尚)等。
B.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C.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
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李尔王》《麦克白》《哈姆莱特》《奥塞罗》,另有喜剧《成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历史剧《理查三世》等传世。
D.朱光潜,现代美学家,代表作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等。
《谈美》以书信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娓娓道来,平易亲切,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书中主要谈的是人生修养。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够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窃:私自,私下
B.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公车:皇帝派的使者
C.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幸:希望
D.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必:一定,实在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9分,每小题3分)
魏公子列传(节选)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留军壁.邺,名为救赵,
实持两端以观望。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①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
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
”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
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公子再拜,因问。
侯生乃屏人间语。
公子从其计,如姬②果盗兵符与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
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于是公子泣。
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
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救命之秋也。
”遂与公子俱。
公子过谢侯生。
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
晋鄙合符。
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公子遂将晋鄙军,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节选自《魏公子列传》注:①胜:平原君名胜。
②如姬:魏王最宠爱的妃子。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欲以.客往赴秦军②空以.身膏草野
B.①复引.车还,问侯生②虞常果引.张胖
C.①何功.之有哉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①公子过谢.侯生②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8.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魏公子“能急人之困”的“高义”品行的一组是
①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②计不独生而令赵亡③我岂有所失哉
④公子再拜,因问⑤往恐不听,必当杀之⑥公子遂将晋鄙军,进兵击秦军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④⑤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军乘势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危急关头,平原君多次写信、接连派使者到魏国请求救援,魏王才派晋鄙带兵救赵。
B.魏公子无忌被平原君斥责,为了证明自己是要真心想要救援赵国,在得不到魏王允许的情况下,决定率领自已的门客去和秦军决一死战。
C.侯生不愿“赴死”一事,引得魏公子反思自己是否对侯生还有什么做得不够的地方,而侯生认为公子又回来见自己肯定是因为恨自己。
D.侯生献计给魏公子:请如姬盗出兵符,让朱亥椎杀晋鄙。
他的行为只有一个目的,即报答魏公子无忌的知遇之恩,为此甚至不惜一死。
10.课内文言文句子翻译。
(10分)
(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
(2)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二)名篇名句默写。
(每空1分,共9分)
11.(1)沉吟放拨插弦中,。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韩愈《师说》)
(3),菱歌泛夜,。
(柳永《望海潮》)
(4),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13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注】极目尽神州。
[注]淮南,指今江苏、安徽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之地。
南宋与金议和,划淮为界。
12.此诗前两句写愁绪很有特点,试从修辞方面作具体分析。
(6分)
13.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此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
分析。
(5分)
三、现代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手电筒
樵夫
其实时间是虚无的,没有任何人能够知道时间的本来面目,所以要循着时间本身去寻求任何东西都是不可靠的,别说那些久选的事,即便就是上一刻,谁能说清楚。
我站在老屋面前,端详着墙壁上挂着的镰刀、斗笠、草帽,屋门后靠着的那柄镢斧、锄头、犁,我越发地明白了这些。
时间总是藏得很深,它总是藏在镰刀、斗笠、犁和耙们的后面,是这一件件物什把时光牵了出来,它们藏得再深再隐秘也都会被一一牵了出来。
我现在握着一把已旧了的手电筒,仔细地抚摸着它的银白色筒身。
我的母亲现在已不再用它了,把它扔在了陈旧的抽屉里。
她给了我一把仿佛矿灯的充电式照明灯,我仔细端详着,站在那发愣,我仿佛被什么击着了,许多久远的事一下子就被拉了出来,我一下子就跌在了时光的沙堆上。
一个村庄一到夜晚,浓重的黑就像一口倒扣的锅扣在了这个村庄上,一切都被盖在了这口锅里。
我站在黑夜里,努力地辨认着翘起在天空的檐角,辨认着封火墙;但我一点办法也没有,我无力看清它们。
黑夜让我们的双眼在这个乡村失去意义,白天清清楚楚的墙、门前的樟树、排放在门口的犁、耙、晾衣竿……都一下子就消失了,我们与世界失去了联系。
我是害怕这个村庄的夜晚的,一到夜里我就不敢迈出门槛,即便有星光我也不敢,甚至不敢点着灯去对门的生宝家,就是我妈端着灯让我跟在后面我也害怕。
油灯光虽然照亮了眼前的路,但我们却全被暴露了,鬼魅看清了我们,我们却对它们毫无办法。
这时,我就会让我妈给我手电筒。
我们家只有一支手电筒,一般总是由她掌管着,这东西比盏油灯好使多了,油灯的光亮虽然让我们与这个世界顿时就联系上了,但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是一个被动的人。
油灯又经不起风雨,油灯一灭,黑暗就潮水般湮没了我们,恐惧就会上来。
手电筒却完全不一样,一打开,一道锥形的光就刺亮了这个乡村世界,每个角落都在它的横扫下纷纷倒下,我成了这个世界的主宰者。
你可以主动,这是多么重要的事。
手电筒一打开,一切都袒露在你的面前,一关,自己就隐藏起来。
手电筒对一个成长中的乡村少年有着别样的意义。
我是后来才明白这理。
油灯挂在灶壁上时,我妈让我去喊我爹回来吃饭。
外面黑漆漆的,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让我们看清楚,但我不怕了,我捏着手电筒心里有了说不出的底气。
只要恐惧感要弥漫上来时,我一打开手电筒,那道刺亮的光就会收拾掉它们。
快到红薯地时,我打开手电筒,我爹正从地下拾起锄头,他正在那道锥形的电筒光里,黑暗本来隔离了我们,手电筒的光亮一下子就把我和爹联系在了一起,不管我距离我爹多远。
我爹显得很开心。
我晓得他为什么开心,在这个夜里他做了好几件本来要白天才能干的事。
我是非常喜欢手电筒的,但我明白即便是我爹,也很少手里能握着手电筒,我晓得不到万不得已我妈不会把手电筒交由我爹用。
我理解我妈。
有次我爹拿走了手电筒,他去上岗山脚下侍弄那亩他好不容易开垦出来的水田,我爹是打定主意干到黑夜来临时回家的,从家里
到上岗山脚下要走差不多五里路远,去一趟不容易。
但那天天气突然就坏了起来,风呼呼地刮着,我听到房顶上的瓦片的移动声,灶房上的檐角的瓦不时有一两片掉下的碎裂声。
牛和两头猪就在灶房隔壁的栏舍里,我妈点着灯试图去给牛和猪喂食料,但她没有一次能成功地走到栏舍去,风轻轻一动嘴灯就给灭掉了。
她没喂成食料。
我爹回家后,他们大吵了一架,我妈说,没有手电筒你走不回来呀,你会走到河里去走到沟里去?猪、牛,一天不喂就要饿死。
我妈气呼呼地说。
我爹没吱声。
我妈没错。
我爹其实应该摸黑也能找到家的,我爹一辈子在这条土路上来来回回地不知走了多少遍,就像一头牛熟悉了它的碾道。
晃着手电筒,我熟悉了这个乡村的黑夜,我学得和我爹一样。
能在黑夜里干我能干的事。
现在,我跟我妈说,我要这支银白色手电筒。
我妈一脸疑惑,她说,要这东西干嘛。
我没说,她不明白许多东西包括时间本身都快被“记忆”抛出去了。
没有记忆,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找到从喧嚣的城市回到这个乡村的路。
(选自2013年第1期《散文选刊》,有删改)14.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我仔细端详着,站在那发愣,我仿佛被什么击着了”一句,表达了作者手拿那把旧手电筒时内心深处产生的悲喜交织的复杂情感。
B.“手电筒的光亮一下子就把我和爹联系在了一起”一句,既写出了手电筒的光让“我”一下子看到了爹,又有拉近父子亲情的含意。
C.“我”是一个长大后离开了乡村生活在城市的人,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自己曾经生活、留下无数记忆的故乡的热爱。
D.本文语言质朴自然,但在平实的叙事背后,隐藏着作者深埋在心底的对故乡、对亲人的压抑着的深沉、真挚的美好情感。
E.在手电筒的光照里,“我”熟悉了乡村的黑夜,但“我”终于还是离开了乡村去了城市,因为“我”并不喜欢乡村的黑夜。
15.本文的标题为“手电筒”,正文中也多次写到“手电筒”,请你谈谈“手电简”在文中的作用。
(6分)
16.本文写了哪几件跟手电筒有关的乡村生活往事?请简要概括。
(6分)
17.文章第二段内容呼应了标题,也起到了引领下文的作用。
那么从全文看,第一段是否多余?可否删去?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6分)
四、语言运用题(11分)
18.《韩非子·难势》中有一篇寓言,其中包含了一个“二难推理”,请具体分析一下这
个二难推理过程。
(6分)
寓言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9.在电影中使用“蒙太奇”剪辑手法改变一个场面中镜头的次序,而不用改变每个镜头本身,就可以完全改变一个场面的意义,得出戴然相反的结论,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下面的A、B、C三个镜头,以不同的次序连接起来,就会出现不同的内容与意义。
A.一个人在笑。
B.一把手枪直指着。
C.同一个人脸上露出惊惧的样子。
例如:①A-B-C
分析:—个人正在笑,突然被—把手枪直指着,因为担心被枪杀,脸上露出惊惧的表情来。
这是一个较为胆小的人。
②C-B-A
请借鉴第一组例子的分析,谈谈你对第二组电影镜头的理解。
(谈时应针对镜头本身来说,不能有过多的情节拓展)(5分)
五、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活百年,算算也不过三万来天,是让自己每天都不一样地活过这三万多天,还是三万多天都一个样地活过呢?今天十五六岁的我们差不多已度过了自己人生中的五千多天。
回首过去,我们的五千多天是如何度过的?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人生的认识,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
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译文: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攻破了赵国在长平的驻军,又进兵围邯郸。
魏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几次派人送信给魏王和公子,向魏国请救。
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大军去救赵。
秦王遣使者告诉魏王说:“我攻打赵国,很快就要攻下;诸侯有敢救赵国的,待我取了赵国,一定调动兵力先进功他。
”魏王害怕了,派人去阻止晋鄙,叫他停止进军。
暂驻在邺在,名为救赵,实际是抱着观望秦赵两国形势的态度。
平原君派出的使者络绎不绝地到魏国来,责备魏公子说:“我所以自愿同魏国结为婚姻,是因为您行为高尚,讲义气,能够解救别人的困难。
现在邯郸早晚都要投降秦国了,而魏国的救兵不来,您为别人的困难而焦急表现在哪里呢?况且您即使瞧不起我,抛弃我,让我去投降秦国,难道您就不怜爱您的姐姐吗?”公子很忧虑这件事,屡次请求魏王(出兵),并让自己门的宾客辩士
用各种理由去劝说魏王。
魏王怕秦国,始终不听公子的请求。
公子自已估计,恐怕终不能得到魏王的允许了,他决计不独自苟存而使赵国灭亡;于是请求宾客们凑集了车骑一百多乘,要带着门客同秦军拼命,与赵国共存亡。
走过夷门时拜门了侯生,把他打算去同秦军拼命的计划都告诉了侯生。
(以必死的)言语告别而行。
侯生说:“公子好好努力去做吧,我不能跟从您。
”公子走了几里路,心里不痛快,说:“我待侯生,礼貌也够周到了,天下没有人不知道。
现在我要去死,侯生却没有一句半句话送我,难道我还有没有做到的地方吗?”他又驾着车子回来问侯生。
侯生笑着说:“我就知道您要回来的啊。
”(他接着)说:“公子喜爱士人,名闻天下。
现在有了危难,没有别的办法,却只打算跟秦军拼命,这就好象拿肉去投给饿虎,那会有什么成效呢?(您)还要这些宾客做什么用呢!可是公子您待我特别恩厚,公子去了,我却不给您临别赠言,因此我知公子心里怪我,定会回来的。
”公子向他连拜两拜,就向他请教。
侯生于是遣开旁人,悄悄地对公子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在魏王卧室之内,而如姬最受宠爱,(经常)出入于魏王的卧室中,(她)有机会能偷得兵符。
我又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悬赏求子人报仇已经三年了。
从魏王以下,想找到(替她)报杀父之仇(的人),没有找到。
后来如姬对公子哭泣,公子就派门客斩了她仇人的头,恭敬地献给如姬。
如姬愿意为公子出死力,决不会推辞,只是没有机会罢了。
公子如果一次口请求如姬,如姬一定答应,那就可以得到虎符,把晋鄙的军队夺到手里,北边去救赵国,西边击退强秦,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
”公子听从他的计划,向如姬请求,如姬果然盗得兵符交给公子。
公子要走了,侯生说:“大将在外,君王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为了对国家便利。
公子即使合上了兵符,但晋鄙不把兵权交给公子,又去向魏王请示,事情就危险了。
我的朋友屠夫朱亥可以同您一道去。
这人是大力士,晋鄙听从(您),当然很好,如果不听,可以(朱亥)击毙他。
”于是公子哭了。
侯生说:“公子怕死吗?为什么哭呢?”公子说:“晋鄙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有威望的老将,去了恐怕不会听从,必定要把他杀死。
因此我难受哭泣,哪里是怕死呢!”于是公子邀请朱亥。
朱亥笑着说:“我不过是市井中一个宰杀牲畜的人,公子却屡次亲自慰问我。
所以不报谢您,是因为小的礼节没有什么大用。
现在公子有急事,这是我(为您)出死力的时候了。
”于是就跟公子同行。
公子拜辞侯生。
侯生说:“我应该跟从(您去),(可是)年老不能去了;请让我计算您的行程,到达晋鄙军中的那一天,(我)面向北方自杀,用来报答公子!”
公子就出发了。
到了邺地,假传魏王的命令代替晋鄙。
晋鄙合对上兵符,怀疑这件事,举起手来看一看公子,说:“现在我拥有十万大军,驻扎在边境,是国家的重任。
现在(您)却只身前来代替我,怎么回事呢?”想要不听从。
朱亥用袖中四十斤重的铁锤,锤死了晋鄙。
公子就统率了晋鄙的军队,约束兵士,下令军中说:“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回去;独子没有兄弟的,回家奉养父母。
”得到经过挑选的精兵八万人。
进兵攻击秦军,秦军撤退了。
于是救了邯郸,保存了赵国。
赵王和平原君亲自到边界上迎接公子,平原君背着箭袋和弓箭在前面给公子引路。
赵王(向公子)再拜说:“从古以来的贤人,没有谁赶得上公子的啊!”在这个时候,平原君不敢(把)自己与信陵君相比。
公子与侯生告别,到达晋鄙军中时,侯生果然面向北方自杀了。
魏王因公子偷了兵符,矫诏杀死了晋鄙而大为恼怒,公子自己也知道(魏王会恼怒他)。
击退秦军救了赵国以后,(他)就让部将率领大军撤回魏国。
公子自己与门客留在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