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耳内镜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4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71
·临床研究·
经耳内镜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观察
夏晓生
(河北省巨鹿县医院,河北 巨鹿)
摘要: 目的: 探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使用经耳内镜鼓膜置管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 2014 年至 2016 年我院耳鼻喉 科收治的 120 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使用计算机分组软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 60 例。 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药物治 疗, 观察组患者进行经耳内镜鼓膜置管治疗。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 2 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并进 行比较。 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的 87 耳中, 有效 65(74.1%) 耳, 显效 16(18.4%) 耳, 无效 6(6.9%) 耳, 总有效率为 93.1%。 对照组患者治疗的 85 耳中, 有效 51(60.0%) 耳, 显效 20(23.5%) 耳, 无效 14(16.5%) 耳, 总有效率为 83.5%。 经比较两组 患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使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 经耳内镜鼓膜置管;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6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71.068
表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n(%)]
组别 对照组 治疗组 t值 P值 例数 患耳 60 60 85 87 有效 显效 无效 总有效率 83.5% 93.1% 4.309 0.038 51(60.0%) 20(23.5%)14(16.5%) 65(74.1%) 16(18.4%) 6(6.9%) 4.499 1.504 4.309 0.034 0.220 0.038
1.2 方法
对照组: 传统药物治疗: 早晨口服青霉素加泼尼松片, 用 药时间为7 天。7 天后根据症状情况递减药物, 马来酸氯苯每 日一次滴入耳内, 剂量控制在3-4mg 内, 用药7 天; 每日口服 两次剂量60mg 的盐酸氨溴索, 治疗后假如鼓膜充血的情况有 所好转, 则可每天使用1 次波士球吹张, 治疗5 天为一个疗程。 治疗组: 经耳内镜鼓膜置管治疗: 先对外耳道和鼓膜进 行酒精消毒, 使用2% 的丁卡因行鼓膜表面麻醉, 75% 酒精消 毒外耳道在耳内窥镜下, 鼓膜后下切开一个长度为1.5mm 的 放射性切口, 用负压吸管将鼓室里面的分泌物吸干净, 然后 用地塞米松5mg 加糜蛋白酶0.5ml 清洗鼓室, 耳内镜引导下, 以置管将鼓膜通气管经鼓膜切口放置稳妥, 完成手术操作, 最后根据术后鼓室积液细菌培养的结果, 适当的给予药物治 疗。2 个月后进行拔管。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 取2014 年 至2016 年 我 院 耳 鼻 喉 科 收 治 的120 例 分 泌 性中耳炎患者, 所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随机将120 例 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60 例。 治疗组患者60 例共87 只 患耳, 年龄13-50 岁, 平均年龄 (43.5±9.1)岁, 病程5 个月 -1 年。 对 照 组60 例 患 者 共85 只 患 耳, 年 龄8-45 岁, 平均年龄 (39.2±5.3)岁, 病程3 个月 -1.5 年。 所有患者临床主要表现 症状为患耳闷堵感、 听力下降等, 纯音听阈测定提示: 传导性 聋, 鼓室图呈 “B” 或 “C” 型。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 病程、 病情等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 P >0.05) , 可以进行比较。
0 引言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中比较常见的疾病, 该病的主 要特点是中耳积液和患者听力下降。 医学上又称该病为渗出 分泌性中耳炎属于多发病, 临床上大多使用药 性中耳炎 [1]。 物治疗及鼓膜穿刺抽液治疗, 但是治疗后的效果均不是很理 想, 治疗的有效率偏低。 随着内镜技术的加快发展, 使用耳内 镜下鼓膜置管治疗中耳炎患者已经渐渐增多, 其创伤小、 手 术精确等优点得到广大患者的接受。 选取2014 年至2016 年我 院耳鼻喉科收治的120 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其中60 例患者 使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 取得的治疗效果比较满意, 现整理报道如下:
1.4 统计学方法
选取版本为 SPSS13.0 的统计学软件对本组计算机统计 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经 χ 2 检验, 完成组间计数资料的 t 表示, 设 P <0.05 时为组间比 分析比较, 采取 检验, 以 ( ±s) 较差异明显, 确定为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2 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 对照组患者的 总有效率83.5%,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1%, 经比较两组患者 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中比较常见的病症, 该病的发 病机制: 各种原因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时, 中耳的气体被黏 膜吸收, 中耳出现负压从而导致中耳黏膜的静脉扩张, 通透 性 增 加, 血 清 漏 出 聚 积 于 中 耳, 从 而 形 成 中 耳 积 液。 该病发 病比较快, 对该病采取及时的治疗可以有效避免发生听力障 碍。 临床中对该病使用药物治疗居多, 但是这类治疗方法的 治疗效果比较慢, 而且治疗效果也比较差 [2]。 随着内镜技术 的发展, 使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该病已经得到广泛应 用。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属于微创手术, 术中耳内镜可以直 接越过外耳道弯曲部接近鼓膜, 更清晰的观察鼓膜的情况; 连接摄像系统和冷光源后, 可以通过显示器更方便术者和助 手进行观察和操作, 该类手术具有视野清晰、 创伤小、 手术精 确等优点 [3]。 在进行该手术时应注意在术前调节好镜面的角 度, 在进行手术时动作一定要轻, 避免损伤外耳道及中耳。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 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耳内镜 鼓膜置管治疗的总有效率93.1% 明显高于使用传统药物治 疗的总有效率83.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 由此可 见, 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使用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 可以 有效地提高患者治愈率, 并且该类手术治疗后手术创伤小, 恢复较快, 更容易让患者接受。 因此使用耳内镜鼓膜置管术 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效果比较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71
·临床研究·
经耳内镜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观察
夏晓生
(河北省巨鹿县医院,河北 巨鹿)
摘要: 目的: 探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使用经耳内镜鼓膜置管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 2014 年至 2016 年我院耳鼻喉 科收治的 120 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使用计算机分组软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 60 例。 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药物治 疗, 观察组患者进行经耳内镜鼓膜置管治疗。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 2 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并进 行比较。 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的 87 耳中, 有效 65(74.1%) 耳, 显效 16(18.4%) 耳, 无效 6(6.9%) 耳, 总有效率为 93.1%。 对照组患者治疗的 85 耳中, 有效 51(60.0%) 耳, 显效 20(23.5%) 耳, 无效 14(16.5%) 耳, 总有效率为 83.5%。 经比较两组 患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使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 经耳内镜鼓膜置管;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6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71.068
表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n(%)]
组别 对照组 治疗组 t值 P值 例数 患耳 60 60 85 87 有效 显效 无效 总有效率 83.5% 93.1% 4.309 0.038 51(60.0%) 20(23.5%)14(16.5%) 65(74.1%) 16(18.4%) 6(6.9%) 4.499 1.504 4.309 0.034 0.220 0.038
1.2 方法
对照组: 传统药物治疗: 早晨口服青霉素加泼尼松片, 用 药时间为7 天。7 天后根据症状情况递减药物, 马来酸氯苯每 日一次滴入耳内, 剂量控制在3-4mg 内, 用药7 天; 每日口服 两次剂量60mg 的盐酸氨溴索, 治疗后假如鼓膜充血的情况有 所好转, 则可每天使用1 次波士球吹张, 治疗5 天为一个疗程。 治疗组: 经耳内镜鼓膜置管治疗: 先对外耳道和鼓膜进 行酒精消毒, 使用2% 的丁卡因行鼓膜表面麻醉, 75% 酒精消 毒外耳道在耳内窥镜下, 鼓膜后下切开一个长度为1.5mm 的 放射性切口, 用负压吸管将鼓室里面的分泌物吸干净, 然后 用地塞米松5mg 加糜蛋白酶0.5ml 清洗鼓室, 耳内镜引导下, 以置管将鼓膜通气管经鼓膜切口放置稳妥, 完成手术操作, 最后根据术后鼓室积液细菌培养的结果, 适当的给予药物治 疗。2 个月后进行拔管。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 取2014 年 至2016 年 我 院 耳 鼻 喉 科 收 治 的120 例 分 泌 性中耳炎患者, 所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随机将120 例 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60 例。 治疗组患者60 例共87 只 患耳, 年龄13-50 岁, 平均年龄 (43.5±9.1)岁, 病程5 个月 -1 年。 对 照 组60 例 患 者 共85 只 患 耳, 年 龄8-45 岁, 平均年龄 (39.2±5.3)岁, 病程3 个月 -1.5 年。 所有患者临床主要表现 症状为患耳闷堵感、 听力下降等, 纯音听阈测定提示: 传导性 聋, 鼓室图呈 “B” 或 “C” 型。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 病程、 病情等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 P >0.05) , 可以进行比较。
0 引言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中比较常见的疾病, 该病的主 要特点是中耳积液和患者听力下降。 医学上又称该病为渗出 分泌性中耳炎属于多发病, 临床上大多使用药 性中耳炎 [1]。 物治疗及鼓膜穿刺抽液治疗, 但是治疗后的效果均不是很理 想, 治疗的有效率偏低。 随着内镜技术的加快发展, 使用耳内 镜下鼓膜置管治疗中耳炎患者已经渐渐增多, 其创伤小、 手 术精确等优点得到广大患者的接受。 选取2014 年至2016 年我 院耳鼻喉科收治的120 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其中60 例患者 使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 取得的治疗效果比较满意, 现整理报道如下:
1.4 统计学方法
选取版本为 SPSS13.0 的统计学软件对本组计算机统计 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经 χ 2 检验, 完成组间计数资料的 t 表示, 设 P <0.05 时为组间比 分析比较, 采取 检验, 以 ( ±s) 较差异明显, 确定为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2 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 对照组患者的 总有效率83.5%,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1%, 经比较两组患者 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中比较常见的病症, 该病的发 病机制: 各种原因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时, 中耳的气体被黏 膜吸收, 中耳出现负压从而导致中耳黏膜的静脉扩张, 通透 性 增 加, 血 清 漏 出 聚 积 于 中 耳, 从 而 形 成 中 耳 积 液。 该病发 病比较快, 对该病采取及时的治疗可以有效避免发生听力障 碍。 临床中对该病使用药物治疗居多, 但是这类治疗方法的 治疗效果比较慢, 而且治疗效果也比较差 [2]。 随着内镜技术 的发展, 使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该病已经得到广泛应 用。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属于微创手术, 术中耳内镜可以直 接越过外耳道弯曲部接近鼓膜, 更清晰的观察鼓膜的情况; 连接摄像系统和冷光源后, 可以通过显示器更方便术者和助 手进行观察和操作, 该类手术具有视野清晰、 创伤小、 手术精 确等优点 [3]。 在进行该手术时应注意在术前调节好镜面的角 度, 在进行手术时动作一定要轻, 避免损伤外耳道及中耳。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 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耳内镜 鼓膜置管治疗的总有效率93.1% 明显高于使用传统药物治 疗的总有效率83.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 由此可 见, 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使用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 可以 有效地提高患者治愈率, 并且该类手术治疗后手术创伤小, 恢复较快, 更容易让患者接受。 因此使用耳内镜鼓膜置管术 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效果比较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