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小故事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小故事范文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精选42篇)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精选42篇)
孔子和他的儿子
孔子有一个儿子,出生时正逢鲁昭公赐给孔子一条大鲤鱼,孔子感到很光荣,便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以示纪念。
伯鱼是孔子唯一的儿子,但是孔子并不溺爱他,从小就教导他、督促他要勤奋学习。
有一天,孔子把伯鱼叫到身边,问他说:“《诗经》中的《周南》、《召南》这两
部分你学过了吗?如果不学这两部分,就如同面抵墙壁时走路,根本迈不开步子一
样啊!”伯鱼连连称是。
有一天,孔子一个人站在庭院之中,伯鱼从孔子旁边快步走过,孔子忙叫住他问:“你学了《诗》吗?”伯鱼回答说:“没有。
”孔子就教导他说:“不学《诗》,你就无
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别人就无法明白你的意思。
”伯鱼退下去后就遵照父亲所
说的`话,开始专心学习《诗》了。
又有一天,孔子又独自一人站在庭院中,伯鱼又快步从旁走过
孔子又问他说:“伯鱼,你学《礼》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学。
”孔子便对他说:“不学习《礼》,你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啊!”伯鱼退下去后又去认真学习《礼》。
孔子认为,不学礼便无法在社会上生存,更谈不上为社会、国家尽力了。
孔子要求儿子懂礼貌、遵纪守法,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对人对家对社会都应当有爱心,与人为善,和睦相处,而且应当重义轻利,不要斤斤计较。
在家孝敬父母、勤俭持家,在外谦虚诚实,遵守公德。
这样,礼义统领天下,社会才会稳定,国家才能兴旺。
演琴自娱
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
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
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
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
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
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
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
接着,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
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
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
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
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
后来,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
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
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
人的'情感动于衷,体现在外就是声音。
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
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
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
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
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
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
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
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孔子与卫灵公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
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
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
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
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
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
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
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
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年少而好礼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
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
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
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
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
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
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评赎奴隶
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
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
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
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
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
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
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
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
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
曲名是《文王操》。
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
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名言“学而
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
荀子·宥坐
《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子顾弟子日:注水焉。
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
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样,劝说、
勉励的意思,坐同座。
古时候的人没有桌椅,只能够坐地上,前面是案几。
常用的物品放在右边,所以,座位右边是经常关注的地方。
宥坐即座右铭。
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个特点:空虚时只能够歪斜地放着,即“虚则欹”;当注入一
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就是“中则正”;但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侧翻倒,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满则覆”。
欹器是对它的俗称,当人们
利用它的特性赋予了文化内涵后,又送它一个雅号叫宥坐。
孔子博闻多识,他在鲁桓公庙虽然第一次见到宥坐,却早已知道它的特点,且立即让学生当场实验和讲解施教。
这件事不仅反映出孔子知识渊博,同时映了孔子重视实践教育,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够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孔子被困陈蔡之地
在孔子被围困于陈蔡之地时,太公任去看望他。
太公任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用
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
道德修养极高的`人
不求闻名于世,你为什么偏偏喜好名声呢?”
孔子听后内心受到极大震憾,于是辞别朋友故交,离开众多弟子,逃到山泽旷野,穿兽皮麻布做成衣服,吃柞树和栗树的果子。
曾达到进入群兽不乱群的地步。
这次经历可谓是孔子的“壮举”。
因为在此之前,孔子认为君子是耻于与禽兽为伍的。
但
为了能够得道,也不得不有病乱投医,弃礼归野,在与自然的交合中感受自然之性。
后生可畏
一次,孔子坐着马车经过一条小路,半路上遇到一个孩子用泥土堆了个城堡,挡住了去路。
孔子就问他:“你不让路,我怎么过去呀?”小孩说道:“从来只有马车给
城堡让路的.,哪有城堡给马车让路的?”
孔子没想到这小孩这么会说话,非常吃惊,就表扬他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懂
的事情可真不少。
”小孩回答:“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水,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在地
上跑,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什么大小之分吗?”孔子听了这话更是钦佩,忍不住
感叹道:“真是后生可畏啊!”
孔子的学生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呀?”他很自豪
的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呀!”他心想:“你大概要提什么奇怪的`问题吧?”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于是便回答说:“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
“哎,你搞错了,四季!”“三季!”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弟子心想:“我
赢定了。
”
他正准备带客人去见孔子,恰好孔子从屋子里走了出来,学生向前问道:“老师,
一年有几季?”孔子看了客人一眼,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惊呆了。
客人马
上说:“磕头,磕头!”学生没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你怎么说有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是春天生,秋天
就死了,他从来就没有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就算和他吵到晚上也讲不通。
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这个故事其实对于我们教育学生或者
面对生活,都极有意义!
孔子与母亲颜徵
孔子幼年丧父,受尽磨难,却一直有慈母颜徵守护在身边,尽管环境困苦,母亲却一直都教导孔子要做一个心存理想、不断进取的人。
母亲日夜为家务操劳,终因体力不支,病倒了。
可是,就在母亲卧床休息的第四天,孔子就被母亲逼着上学去了。
但每天放学后,他都会早早回家,一进门就忙着刨地、浇园、垫猪舍、喂鸡、烧火、扫地,夜间则和养病的母亲一起编草鞋。
母亲责怪他学习没有以前用功,孔子微笑着解释说,在乡校里读了一天书,脑子里混得像一盆糨糊,现在正需要休息,再说,干着活也能思考问题,也能背书。
孔子虽然年纪轻,但干起活来非常细致,干什么像什么,速度有时比那些经常做家务老手还快。
母亲的重担被孔子接去了许多,得到休息的身体也一天天在恢复。
母亲颜徵在病中也未闲着,常常打起精神支撑着坐起身来,给儿子做了一件新上衣,准备过年穿。
这天傍晚,新衣服做成,孔子放学回家,刚想抓起扁担去挑水,颜徵就扯着儿子的手进了里屋,喜形于色地说:“来,丘儿,试试娘给你做的这件新上
衣合身不?”
孔子见母亲今天特别高兴,乘机告诉她说:“娘,从明天起,孩儿不再上学了。
”“这是为什么?”颜徵吃了一惊,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
“乡学里的先生尽是些迂腐老头,”孔子解释说,“满腹空空,教起书来比娘也相差
很远……”
“胡说!”母亲颜徵打断了儿子的话,“小小年纪,就这样骄傲自满,竟然连先生也
不放在眼里。
”
“就是嘛,先生还特别懒,根本不让提问,你一问,他就吹胡子瞪眼睛。
自打进了
乡学,孩儿什么新知识也没学到,尽是自己温故而知新。
”小小孔子不服气地辩解着。
母亲不相信孔子的话,于是找来邻居家的孩子曼父,询问乡学教书先生的事情,曼父也不喜欢乡学里的教书先生,就把学校里的情况讲给颜徵听,颜徵于是相信了儿子讲的话全是实情。
即便是这样,母亲也不同意儿子请求,她心平气和地对孔子说:“不上学怎么能精
通‘六艺’呢?不精通‘六艺’,将来何以能出人头地呢?”
孔子告诉母亲,自己可以跟曼父哥学赶马车,跟吹鼓手学音乐,到校场去练习射箭。
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本领,不像在乡学里,先生尽是纸上谈兵,什么也不会干,连长鞭都甩不响,更不用说驾驭烈马了。
他还打算到叔孙氏家里去放牛,因为他们家里有好多好多的藏书,可以借来阅读。
白天的时候,把牛赶到牧场里,让它们吃草,自己就可以以草地为课堂,读书学习。
旷野里的空气新鲜,又没有同学吵闹干扰,学习效果将比在课堂上好得多。
再说,从事这些活动,也可以体验人生哲理,为将来入世做事奠定基础……
颜徵静心地听着儿子的讲述,心底泛起了一股热浪,眼圈湿润。
她知道,儿子这是为赚钱糊口,为自己分担忧愁,使自己今后少吃苦,才将辍学说得这样天花乱坠,儿子长大了,知道体贴疼爱母亲了,她心里感到无限欣慰……儿子的话确有道理,
如果这样做,自己的处境,这个家庭的.状况,将会有所改变,有所好转。
然而,
这是断然使不得的,她说:“丘儿,娘知道你这一片赤子之心,可是,咱不能那样做。
咱孔门是贵族出身,虽说后来败落了,可你父亲还是一个陬邑大夫,他的儿那样做。
咱孔门是贵族出身,虽说后来败落了,可你父亲还是个陬邑大夫,他的儿子怎么能去干那些卑贱之事呢?孩子,只要你将来能成大器,娘再苦再累,心里也甜呀!……”母亲边说边扯起衣襟擦那湿润的眼角。
孔子放牛
其实,孔子何尝不知道放牛、当吹鼓手之类的事情与自己的身份不符呢?家庭的熏陶、乡学的教育、社会的习染,早已在他心灵深处形成了贵族阶级的等级观念。
然而,面对积劳成疾的'母亲,面对无米下锅的生活困境,他不这样做,又有什么办
法呢?孔子知道,要想说服母亲不去上学是不可能的,只好用善意的谎言暂且瞒过母亲。
从此,孔子真的到叔孙氏家放牛去了,而且他与人家讲定条件:他为叔孙氏家放牛,叔孙氏家中藏书任他借阅。
这可是一个奇怪的“条件”,孔子就是在这种“条件”之下,一方面在天地间饱览壮美
河山,感受大自然所赐予的妙趣横生的景致,一方面又不间断地读书学习,让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向前迈进。
牧童们都愿与孔子结伴放牧,一则因为他身材高大,被誉为“长人”,力大无穷,和
他在一起,便没有人受欺侮;二则他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特别是他腹中装着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和他在一起,胜似上学读书,因此,孔子所到之处,便有牧童尾随,牛羊成群。
孔子的学生救人
有一个人不小心的掉到了水里去了,孔子的.其中一个学生就跳下了水去,把人给
救起来了,家属很是感谢他,给了他一头牛,他就收了。
别人就开始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收钱?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于是就表扬这一个学生,说这一个学生做得很对,这样就会使得更多的落水之人被救。
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如果再有人落水,那么也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救。
相反,如果人们救人之后,不收钱,那么所有的人也就会认为救人是必须的义务,其实这并不是必须的义务,甚至还有人会因此讹诈那些做和事的人,也会给落水之人的一些歪的想法,所以我们要看客观的效果。
道听途说
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
作风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
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发愤忘食
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
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
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鸣鼓而攻
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己的,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
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会关系如何?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
以强凌弱
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
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你这死夫子,
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
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
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
的东西。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
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东家之丘
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
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
[[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
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
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
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
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
所好。
”
孔子的'小故事 21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
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
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
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
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
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与颜回
在《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在
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断了粮草,连野菜汤都没得喝,七天没吃上米饭了,饿得白天都睡在那儿。
颜回出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
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
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
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
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
”颜回回答道:“不可以那样的,刚刚是有煤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我就抓
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眼睛看见的',但是看见的并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内心(判断),而有时自己的内心也不可以完全相信。
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
”
颜回打十四岁起就拜在孔子门下,一直跟了孔子二十五年,直至三十九岁英年早逝。
他不仅聪明好学,而且非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孔子对他称赞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