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
试题库
单选题(共45题)
1、“老师请学生根据视觉提示或戏剧故事,为人物角色即兴创作不同的旋律”,这一课堂教学活动强调的是()。
A.竞争
B.探索
C.讲解
D.示范
【答案】 B
2、乳香在其储存过程中最易出现
A.腐烂
B.潮解
C.粘连
D.泛油
E.发霉
【答案】 C
3、“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朗诵诗歌,配合各种声势活动,使用回声的方式让学生模仿,从而训练学生的听觉、记忆和句式感。
”上述“原本性”教学方法体现的关系是( )。
A.听赏——理解——创新
B.认知——符号——分析
C.语言——动作——舞蹈
D.欣赏——表述一一即兴
【答案】 C
4、通过音乐教学评价,可以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问题的原因,这体现了音乐教学评价的哪种功能( )
A.导向功能
B.诊断功能
C.决策功能
D.调节功能
【答案】 B
5、声部进行不正确的是()。
A.同向进行
B.斜向进行
C.上行进行
D.反向进行
【答案】 C
6、爵士乐起源于( )
A.肯尼亚
B.美国
C.巴西
D.印度
【答案】 B
7、胡老师想确认管乐队学生是否已学会吹奏乐器《红旗颂》,最适合采用下列哪种评价方式?
A.纸笔评价
B.档案评价
C.表现性评价
D.概念评价
【答案】 C
8、下列作品中,哪一首是赵元任的合唱曲?()
A.《卖布谣》
B.《也是微云》
C.《听雨》
D.《海韵》
【答案】 D
9、()是豫剧表演艺术家。
A.袁雪芬
B.关肃霜
C.常香玉
D.严风英
【答案】 C
10、下列对20世纪各种流派的音乐风格描述正确的是( )
A.电子音乐直接取材于真实声音,并通过剪接运用于电子合成器中
B.机遇音乐是十二音作曲的延伸
C.简约音乐的基本特征是重复短小的音乐动机和最少的音乐材料
D.具象音乐是以电子音响的方法把音乐力加以复制、改变、制作并记录电子【答案】 D
11、国际教育委员会曾指出:“学会共处是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
”下列哪一项教学
A.识读乐谱
B.即兴编创
C.合作探究
D.创作实践
【答案】 C
12、体现了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评价方式是()
A.终结性评价
B.阶段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结果性评价
【答案】 C
13、“老师播放音乐,请学生在欣赏卡上注明乐曲中法国号一共演奏了几次主题A”,这一课堂活动突出的是()。
A.模唱
B.编仓
D.听辨
【答案】 D
14、 ( )是浪漫主义时期的著名音乐评论家并且创作了《梦幻曲》。
A.舒曼
B.巴赫
C.门德尔松
D.德彪西
【答案】 A
15、勋伯格是20世纪初表现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这个乐派的特色?()
A.主张12个半音地位相等
B.排除调性色彩
C.大量使用五声音阶
D.批判印象乐派对自然中朦胧光影、缥缈事物的描写
【答案】 C
16、“在中学歌唱课《阿拉木汗》中,在学生能够完整演唱歌曲后,教师引导学生从节奏、旋律等方面总结出维吾尔族民歌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并简单介绍了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
”该行为主要体现了以下哪种音乐课程性质?( )
A.人文性
B.审美性
C.实践性
【答案】 A
17、通过试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并以分数或等级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体现了评价方法中的()
A.终结性评价
B.定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定量评价
【答案】 D
18、著名古琴演奏家吴景略演奏的《潇湘水云》,曲谱最初见于()。
A.《神奇秘谱》
B.《五知斋琴曲》
C.《弦索备考》
D.《纳书楹曲谱》
【答案】 A
19、下列乐器中琴弦最多的是
A.中阮
B.琵琶
C.筝
D.月琴
【答案】 C
20、教师处于平等中的“首席”位置,师生成为音乐学习中的“挚友”,在通向“美”的跑道上携手共进。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完全变了,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即学生从原来的服从者转变为今天合作的一方,教师也从原来的指挥者转变为今天合作的另一方。
这说明要()
A.加强学生间的相互合作
B.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伙伴”关系
C.提倡教师间的合作
D.促进教育与环境之间的合作
【答案】 B
21、在歌曲《鳟鱼》的欣赏教学中,最能增进学生音乐审美思维的过程是( )
A.讲述背景,学生谈感受
B.识读乐谱,学生谈感受
C.描写主题,学生谈感受
D.聆听作品,学生谈感受
【答案】 D
22、陈老师在音符时值的教学中.没有采用数学运算方式,而是将音符时值的时间关系与音响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不同音符时值的关系,上述教学行为体现的哲学观是( )。
A.唯理主义
B.折中主义
C.理性主义
D.实用主义
【答案】 D
2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歌曲音乐主题结构形态的是()。
A.乐汇型
B.乐节型
C.乐段型
D.长气息的乐句型
【答案】 C
24、陈老师在音符时值的教学中.没有采用数学运算方式,而是将音符时值的时间关系与音响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不同音符时值的关系,上述教学行为体现的哲学观是( )。
A.唯理主义
B.折中主义
C.理性主义
D.实用主义
【答案】 D
25、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音乐家是()。
A.沈心工
B.李叔同
C.萧友梅
D.赵元任
【答案】 B
26、《伏尔加船夫曲》是()民歌。
A.日本
B.朝鲜
C.俄罗斯
D.加拿大
【答案】 C
27、我国汉武帝时期著名的音乐家是()
A.李延年
B.阮籍
C.司马相如
D.蔡邕
【答案】 A
28、砒石内服量应控制在
A.0.002~0.004g
B.0.015~0.03g
C.1~2g
D.3~6g
E.3~15g
【答案】 A
29、“作曲家所表现的理念,主要都是纯粹的音乐特性,而明确的情感或情绪不可能具体地表现在音乐中”,上述观点体现的美学观是()。
A.形式主义
B.指涉主义
C.表现主义
D.极简主义
【答案】 A
30、《十面埋伏》是从我国古代传承下来的一首表现()的琵琶独奏曲。
A.官渡之战
B.昭君出塞
C.楚汉之争
D.文姬归汉
【答案】 C
31、20世纪50年代.根据其鸟类生态观察笔记,谱写了涵盖l7种欧洲鸟类的钢琴独奏曲的作曲家是( )。
A.勋伯格
B.布列兹
C.蒂皮特
D.梅西安
【答案】 D
32、音程的上方音与下方音相互颠倒,叫作“音程的转位”。
减五度音程转位后成为()
A.纯五度
B.增四度
C.纯四度
D.增五度
【答案】 B
33、下列哪部交响诗不是李斯特的作品?()
A.《塔索》
B.《前奏曲》
C.《死与净化》
D.《普罗米修斯》
【答案】 C
34、螺旋式课程理念是认知心理学的成果之一,其代表人物是( )
A.皮亚杰
B.加德纳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答案】 C
35、下列乐器中,( )是民族管弦乐队中的高音乐器。
A.琵琶
B.中阮
C.扬琴
D.柳琴
【答案】 D
36、音乐欣赏教学时,“不要用过多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听觉”,“不要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觉。
”该陈述体现的教学理论是()
A.重视音乐体现的同一性
B.重视音乐的实践
C.重视音乐的技能训练
D.重视音乐体验的独特性
【答案】 D
37、提出“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音乐素质,将音乐制作与音乐欣赏作为音乐实践,融思维与行动为一体”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的是()。
A.雷默
B.埃利奥特
C.鲍曼
D.里吉尔斯基
【答案】 B
38、小便不甚赤涩,淋漓不已,腰膝酸软
A.热淋
B.石淋
C.劳淋
D.血淋
E.膏淋
【答案】 C
39、在学唱戏曲唱段时,老师要求学生先聆听范唱,再调整自己的演唱,力求准确表现戏曲唱段的特点跟韵味。
这一活动过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哪项能力?
A.理解能力
B.模仿能力
C.合作能力
D.欣赏能力
【答案】 B
40、形式主义美学观特别强调音乐作品的形式属性,因此在增进审美领悟和审美敏感性方面,聆听音乐时更注意的是()。
A.作曲家生平
B.创作背景
C.故事情节
D.乐器音色
【答案】 D
41、木管乐器中两两相同的乐队编制称为()。
A.单管编制
B.双管编制
C.三管编制
D.四管编制
【答案】 B
42、教师处于平等中的“首席”位置,师生成为音乐学习中的“挚友”,在通向“美”的跑道上携手共进。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完全变
了,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即学生从原来的服从者转变为今天合作的一方,教师也从原来的指挥者转变为今天合作的另一方。
这说明要()
A.加强学生间的相互合作
B.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伙伴”关系
C.提倡教师间的合作
D.促进教育与环境之间的合作
【答案】 B
43、用于肾阴亏虚而致肝阴不足、肝阳偏亢之证的是
A.益火补土法
B.金水相生法
C.抑木扶土法
D.滋水涵木法
E.培土生金法
【答案】 D
44、与剂量无关的不良反应是
A.副作用
B.毒性作用
C.过敏反应
D.首剂效应
E.后遗作用
【答案】 C
45、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特色乐器。
下面对应不正确的是()。
A.维吾尔族木卡姆
B.蒙古族马头琴
C.彝族月琴
D.苗族伽椰琴
【答案】 D
大题(共12题)
一、某学校在高二“音乐与舞蹈”选修模块开设了韵律操。
每节课前,老师都会从网上下载根据《江南Style》《向前冲》《小苹果》等流行歌曲编配的广场舞录像;上课时,老师一边播放录像,一边要求学生对照录像上的动作学习。
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老师省心,学生开心。
下课的时候学生们大汗淋漓,意犹未尽。
有一天,老师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跳《青春修炼手册》!”同学们顿时欢呼雀跃起来,齐声叫好!安静下来后,有一位学过芭蕾的女同学举手对老师说:“老师,每天就这么跳好像没什么意思啊,到现在我也没搞懂什么是韵律....."(1)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案例片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8分)(2)如果你是音乐老师,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7分)
【答案】本题考查的是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授课过程。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分析此题时要从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进行分析。
二、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新课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
《线条之美》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综合艺术——《线条之美》
【主要目标】
1.通过对不同艺术形式的赏析与实践活动,体验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的线条美,理解线条在不同艺术中的表现。
2.能演唱《蝴蝶》的主题旋律;能模仿民族舞“三道弯”的体态特征。
【教学重点】
体验、理解线条在不同艺术中的表现力
【教学过程】
1.导入(略)
2.新课教学:线条在不同艺术中的体现(1)音乐中的线条一赏析格里格钢琴曲《蝴蝶》A.教师钢琴示范,学生模唱主题旋律,感受音乐线条的变化。
【答案】本题考查的是对教学过程的分析。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分析此题时要从教学过程是否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分析。
三、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点评。
【课题名称】
《丰收时节》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欣赏《丰收时节》及综合创编
【主要目标】
1.学习维吾尔族基本舞蹈动作,感受“赛乃姆”节奏。
2.通过欣赏、创编、表演等实践活动,围绕“丰收时节”主题,尝试创作和表演,体会舞台表现的综合性特征。
(其他目标略)
【学时】
1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
【答案】该课例是一个相对丰富的案例,但也有部分内容需要更加合理的设计。
优点:(1)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模仿维吾尔族舞蹈,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理念。
(2)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步都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刻带领学生参与课堂,进行舞蹈动作表现;同时,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创编活动,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体现了“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这一课程理念。
(3)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我国新疆舞蹈动作进行细致的展示与讲解,同时在舞蹈练习过程中,请学生模仿“摘葡萄”的动作,学习舞蹈的同时,传达着我国新疆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体现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课程理念。
缺点:(1)欣赏环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带领学生欣赏乐曲,又要带领学生进行创编活动,但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舞蹈动作教授为主,将音乐与姊妹艺术结合在一起,虽然体现了“学科综合”,但在“突出音乐特点”上有所缺失,没有带领学生更好地聆听与欣赏乐曲,这种做法与音乐课程理念“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相违背。
(2)创编环节:该老师在音乐课堂中,虽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参与课堂表现,但是在课堂当中并没有给学生太多的时间来练习舞蹈动作,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课程理念。
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1.作品赏析--------天山脚下的《丰收时节》(1)学习与感受维吾尔族舞蹈特色师:示范维吾尔族舞蹈片段。
师问: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老师的动作在表现什么?心情如何?(师生交流)生:尝试模仿“摘葡萄”舞蹈动作。
四、高中音乐鉴赏课《情感之声》(课时45分钟)一、导入教师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入新课(3分钟)二、教学步骤1.欣赏歌曲《母亲教我的歌》(4分钟)2.介绍曲作者、创作背景、讲述音乐中的故事(6分钟)3.欣赏小提琴协奏
曲《梁祝》各部分主题(IO分钟)4.介绍西洋乐器种类并听辨其音色(IO分钟)5.让学生讲故事(9分钟)6.课堂小结(3分钟)问题: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分析上面教学案例,描述自己的观点。
【答案】(1)这是一个问题案例。
(2)本案例虽然是以鉴赏《情感之声》为教学内容,但是忽略了《情感之声》本身,过多地关注了课程以外的知识,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符,在教学中没有突出音乐艺术学科的特点。
五、音乐鉴赏课中,老师在进行“音乐长河里的珍珠——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这一单元的教学时,首先请同学欣赏了维瓦尔第《四季》第一曲“春”的第一乐章,并和学生一起探讨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接着又让学生去欣赏同一时期的作曲家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六曲。
学生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老师拿起黑板擦在讲台猛敲了几下,大声说道:“你们这群乐盲,让你们听音乐,你们怎么都睡觉!上课不准睡觉这个常识都不知道吗”有个调皮的学生,小声嘀咕道:“这音乐听着太舒服了,让人容易睡觉。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案例中老师的行为进行分析,并简述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答案】(1)这个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
本节课是鉴赏课,从案例中我们会发现老师非常投入地教学,引导大家去欣赏音乐之美,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这位老师刚开始也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在欣赏过程中,面对学生睡着了的现象,老师用了不恰当的语言对学生们进行了批评,不符合课程标准中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应该进行引导,应该尊重每个学生。
在面对学生因为欣赏音乐而睡着的现象,作为老师,应该问一下大家睡着的理由。
面对学生说音乐听着太舒服了,教师要进行课中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
声色俱厉地批评,势必不能缓解课堂局面。
(2)在音乐鉴赏教学中,针对高中生的思维水平,教师要设计具有思想性和探究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和相关文化现象进行积极地探究与思考,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设计的问题不仅要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情绪情感、音乐形象的思考,还要对音乐的艺术特征、时代特征、美学思想等有所感悟和体验。
音乐鉴赏课固然以聆听为主,但在此基础上,还要与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等模块协同教学。
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音乐剧、舞台剧、小品等多种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六、案例:一节音乐公开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音乐老师非常投入地描绘着音乐之美。
她充满感情地问:“这么美的音乐,同学们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这时,学生中却突兀地响起一个不同的声音。
“不喜欢”,一个男生说。
老师未予以关注,继续充满感情地说:“多好的音乐啊,同学都很喜欢,那我们再来听一遍。
”还是那个男生在嘀咕着“一点也不好听”,但声音
明显轻了。
老师还是未予以关注,课堂继续保持着热闹的氛围,男生再也没有发表意见了。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答案】这个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
本节课是公开课,从案例中我们会发现老师非常投人地教学,引导大家去欣赏音乐之美,应该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并且这位老师也能让课堂保持者热闹的气氛,足见整堂课还是比较井井有条的。
但是在这井井有条中也存在一些“瑕疵”,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同学可能对课堂的兴趣不大,枯燥的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该教师虽然教学活动比较贴合学生的发展,但是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兴趣,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这一理念的施行中,做法欠妥。
在学生进行提出不喜欢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并未作出回应,而是选择忽略不和谐的声音继续开展教学,不符合新课标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这一理念。
教师应该灵活应对这类教学事件,充分发挥才能,用创造性的艺术策略解决问题,如充分听取学生的异议,并与学生展开一场音乐之美的讨论,一起去发现音乐的美。
七、音乐鉴赏课中,老师在进行“音乐长河里的珍珠——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这一单元的教学时,首先请同学欣赏了维瓦尔第《四季》第一曲“春”的第一乐章,并和学生一起探讨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接着又让学生去欣赏同一时期的作曲家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六曲。
学生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老师拿起黑板擦在讲台猛敲了几下,大声说道:“你们这群乐盲,让你们听音乐,你们怎么都睡觉!上课不准睡觉这个常识都不知道吗?”有个调皮的学生,小声嘀咕道:“这音乐听着太舒服了,让人容易睡觉。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案例中老师的行为进行分析(7分),并简述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8分)。
【答案】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课的授课过程。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分析此题时要从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进行分析。
八、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对下面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评价。
【课程名称】
走进音画——《思乡曲》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欣赏与创编《思乡曲》
【主要目标】
1.能理解乐曲各段的情绪与音乐要素的异同。
2.用色彩和线条等美术要素表现感受到的音乐。
(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1.导入阶段(略)
2.展开阶段:新课教学(1)走进音乐,从音到画①听《思乡曲》音乐,引导学生分析音乐要素(情绪、旋律、速度、力度、音色)。
【答案】本题考查的是对教学过程的分析。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此题要从教学过程是否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分析。
九、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7分),并提出改进建议(8分)。
【课题名称】
《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教学对象】
“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
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主要目标】
了解现代京剧的特征,学习其演、唱技巧。
(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1.老师详细讲解传统京剧的基本知识(四功、五法、行当等)
2.老师详细介绍传统京剧的脸谱知识(1)介绍不同脸谱所代表的不同含义。
(2)演示不同脸谱的绘画方法与特点。
【答案】本题考查的是对“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教学过程中展开阶段的分析。
分析此题时要仔细观察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否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另外,本课例属于“音乐与戏剧表演”领域,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音乐与戏剧表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因此,要注意分析教学过程是否将音乐与戏剧表演相结合。
一十、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下面九年级歌唱课《同一首歌》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
【课题名称】
同一首歌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同一首歌》,在歌声中回忆、抒发、诉说同窗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真挚情感。
2.通过学唱歌曲,激发对人间真情的追求,学会与人沟通,关爱他人。
能用真挚、深情的歌声表达人们对人间真情的渴望、呼唤并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体验、深化歌曲的意境、内涵。
【教学重难点】
学唱歌曲时各个声部之间的配合;能够正确理解歌词的内涵并能与歌曲产生共鸣。
【教学过程】
1.导入师:同学们三年的初中生活就要结束了,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这三年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同窗的情谊却是难以忘怀的,大家曾经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迷惘、一起长大,今天就让我们在《同一首歌》的旋律中,回忆述说我们走过的关好时光。
(播放学生三年在校的学习生活) 2.教授新课(1)介绍歌曲师:歌曲创作于1990年,作为第七届全运会开幕式电视直播的片头曲,播出后受到人们热烈的欢迎。
《同一首歌》由陈哲作词,孟卫东作曲。
2007年,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曾和孩子们在上海举行的特奥会上唱过这首歌。
中央三台设置了“同一首歌”栏目,《同一首歌》就是此栏目的主题歌。
由此,《同一首歌》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进了千家万户,成了一首风靡全国的歌曲。
(2)学习歌曲
【答案】(1)优点:本教学课例逻辑严谨,教学过程充实。
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来进行整个课堂设计教学。
通过运用其他音乐表现形式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新课教授环节能够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使学生与老师能够很好地互动起来。
在拓展环节能够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进行创编,让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2)缺点:在新课标中,教学目标是有三个维度的,本教学课例缺少知识与技能目标。
教学设计不要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因为新课标倡导的是要以学生为主体。
一十一、案例:音乐课上,授课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古典音乐的特点,并为大家播放了一首古典乐曲。
欣赏完毕,她充满感情地问:“同学们喜欢这样的音乐吗?”学生齐声答道“喜欢”。
这时,人群中响起一个不同的声音:“不喜欢”。
教师没有去理会他,继续说道:“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古典音乐,那么我们再来欣赏另一首古典乐曲”结果那个学生说了一句“也不好听啊”,但声音明显轻了。
老师依然没有理他,继续上课。
后来那个学生再也没有发表意见。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答案】这是一个问题案例。
从案例中我们会发现老师专注地教学,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美”,让课堂保持热闹的气氛,足见整堂课还是比较井然有序的。
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教师没有很好的尊重学生,面对学生的“异议”,教师第一次没有理会。
当学生第二次发表意见时,声音明显轻了。
此时学生的自尊心已经受到伤害。
这种不理会的态度势必会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挖了一条“鸿沟”。
新课程关注相互合作探究,呼唤的是一种“合作伙伴”式的师生关系,教师处于平等中的“首席”位置,教师不是指挥者,而是合作的另一方。
师生应成为音乐学习中的“挚友”,在通向“美”的跑道上携手共进。
教师应当与学生平和交流,找出原因,也应认真思考,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新课标中有注重学生体验这样一个特点,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提供不同的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发展个人的知识、能力及价值观。
人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是在真正获得自我体验的基础上不断向上发展的。
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因为体验具有独特性,该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忽视个体的存在,忽视对人情感的关注,忽视每个人情感体验的独特性。
统一标准必定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