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和眼镜 (公开课)获奖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在明白了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采 用学生自学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配以多媒体课件,动画 演示近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方法,加深学生理解。
实验六:近视眼矫正的实验验证:当f=10 cm(当作正常眼),u =70 cm时,调节光屏,烛焰成清晰的像在光屏上。换上f=5 cm 的凸透镜(当作近视眼),光屏不动,观察光屏上像的情况。在凸 透镜前插上凹透镜(或学生的近视眼镜),观察光屏上像的情况。
重点 眼睛的构造及视力矫正。 难点 1.近视眼及其矫正。 2.远视眼及其矫正。
教师:眼球模型、能伸缩镜头的调焦照相机、充气气球、 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内含眼球模型图、教材中图5.4-2, 3,4的动画形式、问题讨论题目、眼保健操乐曲)。
学生: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焦距不同的凸透镜 和凹透镜(5 cm,10 cm,15 cm),用透明薄塑料袋做的水 透镜(或用无色透明的软胶瓶装满清水,学生事先准备好) 等。
实验三:利用所给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研究透镜焦距与透镜扁凸 的关系(手摸与观察):透镜扁平,焦距长,折光能力弱;透镜突凸, 焦距短,折光能力强。
实验四:利用水透镜,模拟晶状体的变形与调焦,以帮助学生理 解。 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教材中图5.4-2,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统一 认识,使学生明白:观察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凸厚,焦距变小; 观察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平薄,焦距变大。这是晶状体和睫状体 共同所起的调节作用形成的。 实验五:利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验证眼睛调焦问题:当f=10 cm,u=21 cm时,调节光屏,烛焰成清晰的像在光屏上。在透镜 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f=15 cm,调节u(大约70 cm),仍能 成像在光屏上。
该实验上一节做过,目的是引入思考。 不断创设信息交流的机会,进行思维的碰撞,只有在思维的碰撞 中才能显现出真理来。 加深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感受、经历调焦。 统一认识。
实验验证、认同。 培养自学能力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多 让学生自学。 实验验证、感受。 培养自学能力。 实验验证、感受。 根据教学情况具体考虑,若时间不够,该实验可不做。
第4节 眼睛和眼镜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楚物体的。 2.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及其矫正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的再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能在观 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 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精神。 3.创设思考和回答、交流和讨论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学生信 息交流能力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活动
通过视力检查引入新课,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黑板上出示视力表,请几个同学辨认视力表,同时引导学生 就人的眼睛看物体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后提问,提出自己不明白 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猜想。 教师对问题和猜想进行归纳和汇总。 教师提问几个小组的发言,并及时将问题和猜想板书在黑板上, 接着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汇总和分析,提出该节课要解 决的问题:人眼如何看到物体?人眼如何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 近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远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等等。
人眼如何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
请全班学生都看视力表上某个大家都看得清楚的”E“字,教师也 可请一位同学分别在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人眼如何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
实验二:改变物体的远近,研究透镜所成的像的位置,位置是改 变的。
进而提问:在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变时,若要使距离透镜远、近不 同的物体成像都在光屏上,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只有改变凸透 镜的焦距才行。)由此引入眼睛晶状体的焦距调节问题。
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研究。 人眼如何看到物体? 出示眼球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联想凸透镜成像,体会眼 睛看物体的原理,即类似于照相机成像原理,并要求学生进行实验, 巩固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一:利用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倒立、缩小的烛焰的像,并 将眼睛看物体与该实验进行类比: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 当于光屏。(凸透镜放在光具座80 cm处,以下每次实验凸透镜位置 都不变。)
②近视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预防近视? ③学了本节后,你认为做眼保健操是如何起到预防作用的? ④学生开始上课时提出的其他问题。诸如:同一物体远近不同 在眼中成像的大小问题等等。 ⑤人类有许多东西是仿照动植物的一些特性而制造出来的(即 仿生学)。据了解,利用眼睛的调焦特性,人们制造出调焦照相 机和摄像机,请你谈谈它们的优点。 ⑥现在医学上可以采取激光的方法医治近视眼,你猜猜这种方 法从物理的角度是做什么?你觉得还有没有治疗近视眼的方法? ⑦为了保护学生的视力,有些地方要求学生用的书籍、资料、 练习本不再用白色纸张,而是用特定的淡黄色纸张,请你谈谈你 的感觉,并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弄清其中的道理。
4.通过几个问题的讨论,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释或 联想某些实际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通过自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具有眼保健、保护视力的意识,注意用眼卫生。 2.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与小组实验,培养学生将自己的见解公 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 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 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3.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 识。
可根据课堂时间情况具体安排讨论的问题,讨论不完的留 到课后完成。 给予充分的机会让学生与同学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培 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思维,联想创新。 了解社会,关注自己。 主要针对学生平时做操不认真,让他们真正感受一下。 学生缺乏文字表达题的训练,故加强练习。
第4节 眼睛和眼镜 一、学生提出的问题及猜想 二、实验研究: 1.人眼看物体的原理: 类似照相机的凸透镜成像。 2.人眼看远处物体的原理: 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3.近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 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戴凹透镜。 4.远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 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太短,戴凸透镜。
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 2.光传播的特点: ⑴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⑵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 (学生总结后填上)
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 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 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 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 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 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通过感知光的美丽和巨大的应用价值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归纳能力,拓展视野,培养思维能力。 不同条件下进行实验才能得出规律性的知识。指导学生用所 学知识分析常见现象,体会它的应用。 加深对光速的感性认识。 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体会光速很大。 可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 理顺思路,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体会光知识的重要,拓展视野,感知宇宙之大。
远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采用学生自学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能 力。并配以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远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方法, 并与近视眼进行类比,加深学生理解。
实验七:远视眼矫正的实验验证。 当f=10 cm(当作正常眼),u=25 cm时 ,调节光屏,烛焰成清 晰的像在光屏上。换上f=15 cm的凸透镜(当作远视眼),光屏不 动,观察光屏上像的情况。在凸透镜前再插上一凸透镜(f=5 cm),观察光屏上像的情况。 问题讨论: 教师事先将这些问题输在电脑里,到时放映出来。①有两个 同学都是近视眼,甲视力0.4,乙视力0.8,他俩眼睛的晶状体有 什么不同?他们要矫正视力,戴的近视眼镜有什么不同?眼镜 度数谁高?度数高说明什么?
学生做操:用录音机播放眼保健操音乐曲,指导学生做 眼保健操。
布置作业: 见课后作业,将课堂作业写在作业本上。
学生活动
观察、思考,并将自己的问题记录在《探究报告》上。 个人猜想、记录。 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其余倾听、思考。 观察、思考、回忆、联想、体会。 小组实验操作、观察、类比、理解、记录。 观察、思考,讨论、争辩。 小组复习、实验、记录。 思考,讨论、争辩。 小组实验、研究、操作。 小组实验、研究、操作。 归纳、认识、分析、发言。
新课教学 一、光源 指导学生阅读69页第一二三自然段,让学生归纳出光的共同点。 问:还有没有能够发光的物体呢?板书在黑板上,引出“光源”并 进行分类。 二、光是如何传播的? 与声的传播比较,引出“光的传播特点”的探究课题: 1.光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2.光是怎样传播的? 指导学生探究。 光的直线传播在我们的生产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或它在我们生产生 活中的应用实例4.1-4.
三、光的传播速度 从生活实例着手,引导学生体会光速非常大。 引导学生看“光的传播速度”一段和图4.1-7. 小结:光的传播特点(与声的传播作比较)。 引导学生看“科学世界”。
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
感受美丽的光,陶冶情操。 展示自我对光的了解,加深对光的感性认识,提高兴趣。
归纳出共同点:发光。发挥想像,找出各种可以发光的物体 (举手发言),并按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回答声音传播的特点。 回答,并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明了实验目的和方法,三 人一组做实验,并总结归纳出光的传播是沿直线进行的。讨 论作答。举手发言。 积极思考,举手发言 回答光速的一些问题。 自己总结得出:①光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②光沿直线传播 ③光速很大且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真空中最快为c= 3.0×108m/s).
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 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 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 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 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 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重点 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光速。 难点 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现象。
多媒体资料 1.美丽的城市夜景光碟。 2.八年级物理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光碟(上)。 实验器材 大烧杯、蚊香、火柴、玻璃水槽(装水)、玻璃砖、激光 小电筒若干套、三棱镜、小平面镜。 学习资料 测光速的方法的资料文章
教师活动
课前活动 放一段美丽的城市夜景画图。 新课导入 列举光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或应用,由此导 入新课。
小组实验、研究、操作、记录。 自学、思考、理解、体会。 小组实验、研究、操作、记录。 自学、思考、理解、体会。 小组实验、研究、操作、记录。 小组交流讨论,举手发言。 小组交流讨论,不给定论,留下思维的空间。 学生做操,同时回顾与思考该节知识。
设计意图
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让学生明白物理与人体紧 密相关,激发学生自己去弄明白自己身体的问题。 通过猜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既是集中思维,又为后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使学生明确该节 课要研究的问题。 实验研究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 首先要让学生对人眼看物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才能讲其 他的问题。 该实验上一节做过,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进行类比。 为学生理解近、远视眼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