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41题与我们的看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和我们的看法与做法
巢湖一中汪为武2015-12-20历史高考真的有些难!这是历史老师的共识,可是更为悲催的是,我们的一线教师既没有任何话语权,也根本无法动摇命题人的“高考还是难一点好。

”的铁石心肠,我们只能认了。

全国高考从1977年恢复到2015年已历经39年,回顾历史,70-80年代主要考查历史的基本知识,命题以知识立意为主,背书是当时的特色。

90年代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难度明显加大,一些题目不仅难倒了学生,也难坏了老师,1992年出现的小论文题杨贵妃题更是非常新颖,也非常难,后续又推出的如墨子题、顾炎武题、顾维钧题也都很有代表性,它确实考查了学生的能力,对中学历史教学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

进入21世纪,国家颁布了新课程标准,全国高考开始命制新课标卷,命题考查以素养立意为主,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潜质、学科素养和人文素质。

从2011年开始全国高考命题进入到规范和标准化阶段,题量、题型和分值至今连续五年保持稳定不变。

其中41题更显特色,12分保持不变,基本为开放性的小论述题。

根据巢湖市教育局的安排,我们高三历史组的老师崔范华、吕荣和我就这一题型作了一些粗浅的探究,下面就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和做法,以求教于历史同仁。

一、近五年高考41题的回顾与总结
人们常说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这句话放在高考试题上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2011年到2015年已经五年了,后面怎么变化,我们都在期待着,都在揣测着……综观近五年高考41题,我们作了简要的回顾与总结,认为试题可以归纳为这样四种类型,一是对观点的评述,从给定的材料中提炼观点或者给定观点或者自已提出观点,然后再加以评述。

如2011年全国1卷西方崛起题,2012年全国1卷的评析冲击-反应模式题(试题略)。

二是指出材料中的变化、趋势并加以说明,试题呈现形式可以是从提供的地图中提取信息,如2013年全国1卷汉唐历史变迁题,也可以是从表格中找出变化趋势,如2015年全国2卷的中国节假日题,根据表格中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试题略)。

三是对目录标题或者图片等的识读,找出区别与不足,也可以是找出某种关系与联系,并加以说明,如2014年全国1卷抗日战争目录题,要求对目录标题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明,2014年全国2卷两套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题,要求找出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2013年全国2卷中国太和殿与英国白金汉宫、唐宁街10号照片对比题,要求从建筑和政治的关系上进行对比(试题略)。

四是对公式或结论等的理解、阐释,如2015年全国1卷生产力公式题的探讨,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有关史实,对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进行探讨。

我们对以往参加全国卷考试的省份的情况进行了搜集整理并加以归类,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信息来帮助我们复习,提高我们的成绩。

考生答题的得分与失分也是需要关注的,它能让复习更具有针对性。

这里是某个省份(湖北)的答题情况
2012年2013年2014年
难度均分难度均分难度均分
0.52 6.24 0.26 3.13 0.24 2.85
从答题抽样统计来看,41题难度逐年加大,均分逐年下降。

学生失分严重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提不出符合材料的观点(或建议),试题根据材料描述观点的难度加大(没有材料信息可利用,也无法迁移作答),试题作答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所提观点或“建议”的思维只处在浅表层次,缺少深层次分析,难以发现材料中的实质问题, 有时只是断章取义,第二,未能按照题目要求从多角度加以说明,说明的角度单一,或者只有干瘪的观点加史实的堆砌,第三,时空混乱,答非所问,不能利用好阶段特征来回答问题。

二、我们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综观近五年的41题,我们认为,试题更加具有开放性,知识的边界更加模糊。

要想做好本题,拿到高分,必须要有古今贯通,中西结合的视野,让自己站在比较宽广的领域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解释和论证,做到历史结论和历史史实相互印证,史论结合,学会从多角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或者中国和国际等)、多层次(表面实质或者直接深远等)来思考和论述问题,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1、树立通史意识,全面掌握历史。

当然重视基础知识,夯实基础仍是我们的重中之重,不可忽视,功夫重在平时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高中历史必修三个模块分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部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某一个角度上来说,比较紧凑集中,便于学习,但是从历史的整体上来看,就显得相对孤立,不够完整,做历史小论文题就要求学生对历史应有通史和整体意识,全国掌握历史,这样作答才能实现答题完整。

2、适时介绍一些史学新观点。

新的史学研究范式、新史观以及史学新成果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以渗透与介绍,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生活史观、生态史观和革命史观等,同时向学生普及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全面与片面,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等。

把史观和历史教学的具体内容相结合,在历史小论文中加以灵活运用。

史观分析法在答题中的运用是“点睛之笔”,它将会使考生的答案说理更为透彻,立意更为高远和丰满,是提高分数的有效法码。

3、认真审题是答好题的前提。

学生拿到试题进行快速、仔细的研读后,要看清材料的形式与类型,是文字图片表格,还是评观点找变化阐释结论,不同的类型要有不同的应对办法,要看到试题中的提示语,如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近代以来科技在生产中的作用,要看懂试题设问的角度和试题的核心问题,防止答非所问。

4、理清思路,组织答案是成功的法宝。

根据试题的核心问题,理清问题的诸多层面,确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的回答角度,联系时代的阶段特征综合考虑。

答案要力求要点化系统化,尽可能简单明了,用历史的专业语言概念来回答。

5、必要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要进行适度的高考真题训练,如训练近几年的41原题,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的变式训练,做到熟能生巧。

下面是2014年一考生抗战目录题的满分答卷
建议: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删除,改为“国民党的英勇抗战”。

理由:1、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国民党一直是前线的作战者,共产党则开展游击战,国民党的军队要远远多于共产党的军队。

2、在当时,国民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抗日战争的主力。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先后开展多次正面交战,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等,损失惨重,死伤无数,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3、历史教材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1960年新中国成立11年,打败了反动统治者。

教科书的编写受时代气息的影响,出于与中央保持一致的需要,编成了此教科书。

其实,我们应该正确面对那些党派之争,用包容之心去对待历史。

历史无法改变,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

(认真研究,慢慢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