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用典、借景抒情等。

2、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美。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洛阳城里一片宁静。

突然,一阵悠扬的笛声传来,打破了这份宁静。

这笛声勾起了一位诗人的思乡之情,于是他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春夜洛城闻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感情抒发一气呵成,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2、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李白客居洛阳时。

当时的洛阳是唐朝的东都,繁华热闹,但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因听到笛声而引发了思乡之情。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四)精读诗歌,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是谁家的庭院,飞出了幽隐的玉笛声,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了整个洛阳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这样的夜晚,听到这《折杨柳》的曲调,谁能不涌起思念故乡的情感呢?
2、赏析诗句
(1)“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用得极为巧妙,你觉得妙在哪里?
引导学生思考:“暗”字有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既写出了笛声的隐约传来,又营造了一种清幽的氛围,为下文思乡之情的抒发做铺垫。

(2)“散入春风满洛城”,这句诗中的“散”和“满”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让学生讨论交流:“散”字形象地写出了笛声随着春风四处飘散的情景;“满”字则突出了笛声传遍整个洛阳城,无处不在,进一步烘托出了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为什么诗人听到《折杨柳》的曲调就会产生思乡之情?
向学生介绍:《折杨柳》是一首曲子,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
以听到这首曲子,容易勾起人们的离愁别绪,引发思乡之情。

(五)深入探究,体会情感
1、小组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交流后明确: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在春夜的洛
阳城,听到悠扬的笛声,诗人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心中涌起无限
的眷恋和思念。

2、引导思考: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总结归纳:诗人通过描写春夜笛声的悠扬,以及听到《折杨柳》曲
调后的感受,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六)拓展延伸
1、让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因为某个声音或场景而引发思
乡之情的经历,与大家分享。

2、展示李白的其他思乡诗作,如《静夜思》等,让学生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李白思乡诗的特点。

(七)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诗歌的大意、艺术特色和所表达的
情感。

2、强调诗歌中思乡之情的感染力,鼓励学生珍惜身边的亲情和温暖。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夜洛城闻笛》。

2、以“思乡”为主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但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