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2、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走近作者】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江南人”。
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说:“写来写去,文体纵有变化,有一样是不变的,那便是我对中文的赤忱热爱。
如果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愿我能将它伸展得更长。
”
面对悠远而丰满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血脉浸润的诗人正跨越着空间的乡愁,又沉浸在时间与文化的乡愁中。
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对中华民族及其博大悠久的历史文化,作者几十年来都保有强烈而深沉的尊敬仰慕。
【写作背景】
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一、课前预习
【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惊蛰.()料峭.()裾.()边黔.()首仓颉.()
滂沱
..()()空蒙.()蠕.()动咬啮.()
氤氲
..()()岑.()寂羯.()鼓寒濑.()
舔舐.()啁啾
..()()潺潺.()纤.()手
椽.子()擎.()天铿锵
..()()
..()()忐忑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料峭:
②氤氲:
③岑寂:
④蓊郁:
⑤寒濑:
⑥石破天惊:
【整体感知】
1.文章的题目叫《听听那冷雨》,课文的第小节写了“听雨”,思考:
承上启下的语句
2.听听那冷雨,作者听雨后有什么感受?(提示:听雨地点,听雨感受)
二、课堂交流
1、有人评价《听听那冷雨》是“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
”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描写雨的句子,注意美读,品评交流。
2、找出文中直接引用或化用的有关“雨”的诗句,查找原诗背诵,并说说作者这样行文的好处。
三、合作探究
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而这种情感又是透过通篇的雨表现出来的。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雨”作为它表达情感的依托?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能否换成“寒”“苦”等?
四、拓展阅读
鱼鳞瓦肖复兴
老北京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和故宫里的碧瓦琉璃,形成色彩鲜明的对比。
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气魄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
难怪贝聿铭先生那时来北京,特别愿意到景山顶上看北京城这些灰色的鱼鳞瓦顶。
在我的童年,即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基本上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勒。
因为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还在,而且占据了城市的空间。
想贝聿铭先生看见这样的情景,一定会觉得这才是老北京,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色彩和力量吧?
想想,真的很有意思,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要插在门上,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
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对于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
老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那时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淘得要命,动不动就爬到房顶上揭瓦玩,这是那时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
我相信,老北京的小孩子,没有一个没干过上房揭瓦这样调皮的事。
那时,我刚上小学,开始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上房揭瓦。
我们住的四合院的东跨院,有一个公共厕所,厕所的后山墙不高,我们就从那里爬上房顶,弓着腰,猫似的在房顶上四处乱窜,故意踩得瓦噼啪直响,常常会有邻居大妈大婶从屋里跑出来,指着房顶大骂:哪个小兔崽子,把房踩漏了,留神我拿鞋底子抽你!她们骂我们的时候,我们早都踩着鱼鳞瓦跑远,跳到另一座房顶上了。
其实,平日里在房顶上疯跑的游戏,并没有任何内容,但形式带给我们的快乐大于内容,能惹得邻居大骂却又逮不着我们,便成为我们的一乐。
当然,要说我们最大的乐,那还是秋天的摘枣,和国庆节的看礼花。
那时我们的院子里三棵清朝就有的枣树,我们可以轻松地从房顶攀上枣树的树梢,摘到顶端最红的枣吃。
也可以站在树梢上,拼命地摇树枝,让那枣纷纷如红雨落下。
比我们小的那些小不点儿,爬不上树,就在地上头碰头地捡枣,大呼小叫,这可真的成了我们孩子的节日。
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
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了一面坡房顶,就那么结实。
它们是一片瓦压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了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
漫长的日子过去之后,大院里有的老房漏雨,房顶的鱼鳞瓦换成波浪状的石棉瓦或油毡和沥青抹的一整块坡顶,说实在的,都赶不上鱼鳞瓦,不仅质量不如,一下大雨接着漏,也不如鱼鳞瓦好看。
少了鱼鳞瓦的房顶,就如同人的头顶斑秃一般,即使戴上颜色鲜艳的新式帽子,也不是那么回事了。
前些天,路过童年住过的那条老街,正赶上那里拆迁,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装满了一汽车的挎斗,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也呈鱼鳞状。
那可都是前清时候就有的鱼鳞瓦呀,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结实,那样好看。
又有谁知道,在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过那么多童年的游戏呢!
(2009年10月7日《文汇报》有删改)
1、文章第一段作者将故宫的碧瓦琉璃和鱼鳞瓦做了哪些方面的对比,收到了怎样的效果?(4分)
2、文章中用大量篇幅写老北京的众多习俗和儿童游戏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
(4分)
3、本文语言生动风趣,请以第八段为例,从修辞手法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4分)
4、结尾一段中划线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这一段反映的社会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6分)
参考答案
1、“雨”意象内涵——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2、不能换
“寒”——用来形容冬雨,而本文从绵绵春雨,写到潇潇秋雨,所以用“寒”不恰当。
“苦”——意指愁苦、痛苦,更多的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所以用“寒”不恰当。
“冷”——准确表现了雨的凄冷,这是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自然角度);又表现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笼罩着淡淡乡愁的心境(情感角度)。
散文阅读《江南瓦》
瓦是江南的帽,楚楚然,如片片暗玉点缀屋上。
瓦来自泥土,历经火炼,是土里长出的硬骨,是火中飞出的凤凰。
一片片盖在屋顶,似鱼鳞,又像梯田,晴时挡烈日,雨天遮雨水。
偏偏不碍风游过,上瓦与下瓦之间有缝,沟瓦与扣瓦之留有隙,这小小的缝隙里,清风流淌,朗月流银。
江南屋有风,当数瓦上功。
住在这样的青砖瓦屋里,冬暖夏凉,气韵悠扬。
瓦是风雨之中最玄妙的乐器。
风在瓦缝中穿行,声如短笛,拖着长长的尾音,是底气充足的美声。
雨点落下,清越激昂,雨越来越大,击瓦之声,与飞流的雨声汇聚成一曲浑厚的交响乐。
最美要数檐下滴雨了。
像是有一根无形的线,把那雨珠串起来,上连着屋檐最边沿的沟瓦,下系在地上一洼清亮的雨水里。
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
雨珠稀稀落落,那是小雨;雨珠变得密密挤挤,那是雨势明显增大之故;当檐下雨珠落成一条雨线时,雨就大了,很大,很大。
江南风暖瓦生烟。
炎夏的阳光,火一般普照,屋瓦之间,丝丝然,飘飘然,升腾一缕轻烟。
如烟如梦,亦似花。
烟,其实是光影的折射,却给瓦平添动感。
日影飘然,烟瓦舞动,那是瓦在跳一支奇妙的日光舞。
江南少雪。
真的落了雪,瓦就有最柔美的银白曲线,恰似性感女人着一袭素白的丝质旗袍。
融雪,是从水声开始的。
屋瓦上的积雪化了,一滴一滴、一线一线的雪水,便从瓦上飞落下来,屋檐下淅淅沥沥的滴水,其声势堪比一场中雨了。
岁月催人老,亦使江南瓦落尘泛黑。
天长日久,沙土落在瓦上,叶片烂在瓦间,一层一层,积累着厚厚的光阴故事。
偶尔,有种子在风中摇落于瓦中,抑或从鸟嘴里飘落瓦上,便会长出一丛碧绿的“瓦上草”——几十年上百年的古屋的标志之一。
比草更能为江南瓦披绿装的是苔藓,特别是背阴的北边瓦,浓妆淡描,深浅不一。
长苔的江南瓦,神似一块暗玉,墨绿,深绿,暗绿,远远地看上去,绿意摇曳,深沉如佛。
这种绿,透着深蓝,于是,人们创造出了一个形容词——瓦蓝。
江南瓦,没有北方琉璃瓦那种贵族气息,卑微如草芥;更没有琉璃瓦那种流光溢彩,粗糙如土坷。
但它是人们容身之需,安居之宝。
只是钢筋水泥,一步一步,把江南瓦逼进历史的暗角。
真担心不久的将来,人们会用狐疑的神情在“百度”里去探寻:什么是瓦?什么叫瓦蓝?那时,谁还会如我般深情地怀念那江南瓦。
1、请从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江南屋有风,当数瓦上功。
住在这样的青砖瓦屋里,冬暖夏凉,气韵悠扬。
②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
2、本文倒数第二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3、①文末作者含蓄地表达了对什么样的社会现象的忧思?②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担忧的?
江南瓦
1、(4分)屋瓦风雨声檐下滴雨瓦上日光烟影屋瓦积雪消融(各1分,意思对即可)
2、(6分)①骈散交替,整齐而又有变化(1分)音韵和谐,具有音乐美,(1分)语言别致,雅俗共赏,突出屋瓦的功效。
(1分)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檐下滴雨因风而动的美感,(1分)表现了作者对檐下滴雨的喜爱。
(1分)
3、(5分)对比。
(1分)将江南瓦与琉璃瓦对比,突出江南瓦“卑微”“粗糙”的特点,反衬它“卑微”中的崇高,“粗糙”中的伟大。
(2分)强调它是人们“容身之需,安居之宝”,更深入地揭示作者对江南瓦钟情的原因。
(2分)(意思对即可)
4、(5分)①含蓄地表达了对在以“钢筋水泥”等为标记的现代城市文明的逼迫下,以“瓦”“瓦蓝”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自然朴素的生活方式)日渐消亡的忧思。
(2分,意思对即可)
②示例:这种担忧没有必要。
(1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是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必然。
(2分)
示例二:这种担忧有必要。
(1分)传统文化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不能以牺牲它为代价来发展现代文明,应该加以大力保护,使其与现代文明和谐并存,共同发展。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