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建设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营销上旬刊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步入高质量经济发展阶段,此时独个城市单个自我发展的理念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要推动发展就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和模式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通过布局城市群建设来提升区域空间的整体承载力并带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就成为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地域相邻的多个城市集合所形成的城市群,成为推进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时也将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城市群就是以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市为核心,向周边城乡镇村辐射,主要依托相应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建设相对完备的交通条件,网络通信建设等基础设施,形成在空间范围上紧凑、经济联系上紧密,在人口、产业、经济等方面相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集合体。
在城市群的联体建设中主要突出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利用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和合理的经济布局,根据其内部的集聚生产、分工协作等规模经济,充分发挥城市群的聚集效应所带来的低成本优势,经济效益达到最优值,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贫富差距,最终实现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来推动我国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城市群建设的必然性
由于我国城市布局以及地域发展的不均衡,已形成南北地区、东西部地区鲜明的经济差异。
为了使地域经济发展均衡,近年来,我国以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导向,以“一带一路”为主线,大力促进南北、东西部经济有机协调发展。
一个高度协作的城市群可以均衡各类资源,强化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形成均衡的区域产业经济,使它们能够产生“1+1>2”的集群效应,从而使城市走入良性循环。
在过去的几年里,城市群的建设已经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途径,被越来越多寻求良好发展的区域所重视。
尤其对于地处内陆的西北地区来说,由于地域环境的影响和相对落后的治理理念,使其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鲜明对比。
为了使区域协同发展,国家在顶层设计中提出要大力、深层次发展西部地区经济,要满足此项要求,核心就是要以城市群建设为首要目标,尽快形成有效经济圈,带动整个西北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在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划布局中,为了使区域发展协调性更加突出,国家依然要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在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区域发展战略的推进将更加集约、高效。
201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相关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强调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引领作用,发挥城市群的整体综合承载能力,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利用城市群内部的规模经济充分发挥区域联动的集群效应,增强内生动力,全面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我国已经建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
城市群建设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研究
吴丽娟
(兰州博文科技学院
甘肃兰州730101)
摘
要:“十四五”规划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合理化城市结构,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做到区域协同,形成区域经济
协同发展。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
为高效、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城市群建设成为首选战略。
由于我国地理区域的不同特点,区域发展在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社会基础设施、市场规模和经济水平等方面分布不均衡,致使存在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如何缓解不平衡的现状成为各地政府考虑的首要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提出了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已经成为承载发展空间形式的主体要素,只有加强空间的联体,以合理分工和优化发展的方式来推进区域发展战略,才能进一步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动能。
在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中,要进一步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为主要承载空间促进区域间要素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城市群;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影响研究
基金项目:兰州—西宁城市群建设对兰州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编号:2020BWJX008)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921/ki.1009-2994.2023-01-0118-040
118
现代营销上旬刊XDYX 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战略实施的经济发展区,这些经济发展区就像一针强推剂,让经济高效稳步地发展。
我国以城市群为拓展主体来发展空间城镇化的格局正在优化,如西部的成渝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这些城市群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并带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城市群建设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
(一)优化产业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在不断地推进城市化布局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优化产业结构、稳定提高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镇人口的集聚量成为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快慢的关键性要素。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区域间人口结构失衡比较严重,大部分城市人口数量显著低于最优规模,个别城市人口又过于密集,只有少数城市人口规模比较合理,形成了明显的两极分化。
合理的人口规模将使城市产业结构、公共服务产品和基础的交通设施等优势发挥更为突出,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并且合理有效地分配资源,使各个生产要素发挥最大效能。
人口过密的区域会导致区域内公共设施、公共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等各项资源紧缺,不利于区域经济的高效发展。
人口较少的区域各项资源又不能被充分利用和发掘,使公共资源不能高效率运转,造成资源浪费,并使政府运行成本提高。
因此,人口过密或人口数量过少都会使资源不能合理配置,各项资源不能被很好地利用,效能不能发挥最优,城市群的建设将人口、生产、资源协调在一起,使城市布局更加合理。
城市群的联体将大量产业集聚在一起,有效解决人口自由流动,平衡地区生产力,形成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带来的各项产业能发挥强大联动效应,可以大大降低单个城市的行政和营运成本,节约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
在城市群的建设中,形成了强有力的产业集聚群,城市群和产业群这两大群体的有效结合在协同发展中以优良的产业配套设施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取得比各自聚集更大的溢出效益,以此来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发展区域经济,就要强有效地推进乡村振兴,畅通城乡之间要素的自由流动,长期坚持城乡有效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
在以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为中心建设城市群的过程中,发挥城市群的联动效应,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将带动城乡协调发展,使区域协调发展同城乡协调发展相融合,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统筹规划。
按照现阶段国家政策导向将发展城乡经济在城市群发展中有效结合,在城市群建设过程中将城镇人口密
集区和人口稀疏区、资源丰富区与资源贫瘠区以及周边的小城市和小城镇纳入城市群的发展中来,构建组团式城镇结构,平衡城市群内部各项要素,提高区域空间的紧密度,进行资源合理分配,使产业链和城市文明向周边农村扩散、渗透,通过辐射带动小城镇的发展,使其形成网格式区域城镇群,推动农村城镇化,来影响周边农村的生产、生活,改变现阶段乡村居民的基础生活环境和生活公共设施,改变乡村居民的生存、生活理念并积极带动乡村发展来提高人均经济收入,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做到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经济的有效提升和合理增长。
(三)推动农业现代化
城市群的建设使乡、村、镇大量闲暇劳动力加入产业集群化的大生产中来,大量的劳动力不用为了生计而远足千里去外地求生打工,这将形成家门口的大生产景象。
这样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而且可以补齐人口稀疏地域的结构性缺失。
在整个产业集聚生产过程中,城市群的建设将先进的生产理念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地域中,对当地居民固有的生活模式和生活方式带来新的冲击,并会改变当地乡、村、镇居民对现有社会发展的认知,以此改变他们固有的落后思想,慢慢接受新生事物。
在农耕忙碌季节,由于大量劳动力投入到产业集群的生产中,使农村进行农业耕作的劳动力大量减少,他们会无形中意识到现代化技术手段能够大大减少劳动力的付出,感受到先进设备带来的生产优越性。
而且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积极监测农业生产环境,预防恶劣天气和病虫害,对农业灾害进行干预,有效减少农民经济损失,改变以往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
当地的农民在地理环境允许的条件下,会更愿意使用现代化机械进行专业操作,加快生产速度,提高生产能力。
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进行生产,改变了农民以往陈旧的劳作局面,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了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使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有效协同区域一体化发展。
(四)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实力与竞争力
城市群的建设将在一定范围内迅速构建相应的产业集群形成规模经济,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设备和创新平台的投入与运作中,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投入成本和费用。
专业化的协作与分工能够有效地提高产品生产速度,加大产品生产产量,使产品的边际成本不断降低,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产品的购销成本、交易费用,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区域内人员有效地自由流动,使人才和劳动力的获得更加容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才引进成本和培训教育相关费用,最终以优良的产业配套设施,以及良好的经济运行和发展态势,取得比各自所带来的经济效应更大的聚集
119
现代营销上旬刊
溢出效应。
城市群建设带来规模经济的形成必定会影响和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并且不断向周边城乡村镇低梯度地区辐射和扩散,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区域内生源动力,并且快速形成区域内的有效经济圈,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这不仅可以使城市群区域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要素方面的综合效益快速形成并迅速提高,而且将使区域间的综合成本成倍递减,形成占据绝对优势的经济效应。
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和有机结合,将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实力。
(五)提高可持续发展力
城市群的建设使区域内产业结构规模化、集约化,政府会按照产业群的整体布局规划交通、通信、公共设施等基础公用资源的建设,与单个城市各方投资资源耗费相比,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使产业集群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充分有效利用资源,并且能够通过集中治理污染问题来保护生态环境。
在一切合理布局中优化产业结构,改变人们以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短期行为造成资源过度耗费、生态严重破坏的局面,在建设中各地应坚持国家的政策导向,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运用绿色发展模式和绿色发展理念,在带来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能够使社会、生态、经济三方面齐头并进。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京津冀的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战略的有序实施和深入推进,不难发现城市群建设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带来的绝对优势。
为了更好地实施城市群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各地政府在发展建设城市群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和承认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在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更好地彰显区域的个性化发展。
在基于不同的区域区位条件、发展基础、资源优势等因素下,合理构建有利于城市群发展的交通、水利、信息、服务等基础设施,努力实现城市群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局面,有效降低基础、服务等设施投资成本。
尽可能通过提高基础设施的高频使用和有效运转来降低设施的运行成本。
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城市群产业发展规划和统筹机制,推进市场化改革,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各种壁垒,引导产业整体布局,明确各个城市功能的分工,充分发挥各个城市的优势,推动城市群区域内市场和经济的相互衔接和有效运行,促进城市产业间的发展相互协调;构建城市群区域内的生产要素统一协调配置机制,提高区域间要素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和土地开发使用效率。
空间的合理配置能够使资源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在城市群中形成区域专业化分工格局,提高城市群区域内市场的扁平化发展和一体化水平,稳步立足经济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我们要始终贯彻绿色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从全局出发来谋划区域发展,以区域发展来服务全局,与时俱进完善空间规划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因此,在国家经济战略规划中更深层次地来发展城市群建设,集聚大量人口和人才,布局产业集群生产,带动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使南北、东西中小城市联体形成大的规模经济,逐渐发展成大城市,最终以大城市的高效快速发展和战略规划为象征,走以大城市为主带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并逐渐融入全球化的都市化进程中。
参考文献:
[1]李兰冰.深化协同积极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J].前线,2021(10):56-58.
[2]向姣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历程、挑战和实践路向[J].决策与信息,2021(10):71-77.
[3]郭锐,樊杰.“十四五”时期中国城市群分类治理的政策[J].中国科学院.2020(07):844-854.
[4]杨英杰.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J].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20(04):40-45.
[5]张可云.高质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0-28.
[6]尚永珍,陈耀.功能空间分工与城市群经济增长——基于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对比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9(04):77-83.
[7]赵祥.以城市群为主体大力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N].南方日报.2021-01.
[8]何添锦.产业群能与城市群协同能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J].生产力与研究.2021(06):155-157.
[9]张景波.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质量与市场,2021(19):1-2.
[10]李成宇,郑蔚,陈伟雄.“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前景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2020(10):33-42.
作者简介:
吴丽娟(1982—),女,汉族,兰州博文科技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