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阅读答案(通用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沟桥》阅读答案(通用5篇)
《卢沟桥》阅读答案(通用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卢沟桥》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卢沟桥》阅读答案篇1
卢沟桥
卢沟桥跨卢沟水,金明昌初建,我正统九年修之。

桥二百步,石栏列柱头,狮母乳①,顾抱负赘②,态色相得③,数之辄不尽。

俗曰:鲁公输班神勒④也。

桥北而村,数百家,己巳岁虏焚掠略尽。

村头墩堡⑤,循河婉婉,望去如堞⑥。

注:①狮母乳:指母狮和幼狮。

②赘,通“缀”,连结。

③得:适合。

④神勒:神妙的雕刻。

⑤墩堡:战争中防御敌人的碉堡。

⑥堞:城墙上的矮墙,也称女墙。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石栏列柱头,狮母乳()
②顾抱负赘,态色相得()()
③数之辄不尽()
④俗曰:鲁公输班神勒也()()
12.本文描述的主要对象是什么?重点是什么?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村头墩堡,循河婉婉,望去如堞。

14.把本文分两层。

每层内容的中心词是什么?试用文中的一个字说明。

15.你读了本文,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卢沟桥》文言文阅读答案:
11.①初生的②回头看背着③查点④一般人雕刻
12.本文描述的主要对象是卢沟桥。

重点是桥侧雕刻的石狮。

13.村头上防御敌人侵犯的碉堡,顺河蜿蜒曲折,望去如同城墙上的女墙。

14.以“桥北而村”为界,分上下两层。

上层内容的中心词是:桥。

下层内容的中心词是:村。

15.最大的感想应是:中国人民不但勤劳勇敢,而且具有高超的聪明才智。

《卢沟桥》阅读答案篇2
[甲文]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1192年间。

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着联拱石桥。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

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

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在国内,这座桥也历来为人们所称赞。

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乙文]我们吸收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

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紧起床。

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

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

这时,接近圆满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

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得月与桥的距离是最近的,晓月的光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却亮得多。

再是这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深远。

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

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亭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亭上乾隆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
首五言律诗。

桥下的永定河,在晓月的映照下,波光粼粼,细流淙淙。

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以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不仅想起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 ]
①桥宽约8米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A、①表示估计②表示程度
B、①表示限制②表示程度
C、①表示程度②表示限制
D、①表示限制②表示估计
2、甲文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通过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了卢沟桥的_________,又通过描写性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

乙文记叙了夜宿卢沟桥_____________的经过,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上最美的桥——卢沟桥。

4、甲乙两文都引用了马可.波罗评价卢沟桥的话,但写作目的不同。

甲文的目的在于说明卢沟桥____________的特点,而乙文的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卢沟桥的___________之情。

5、甲文中“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排比、比喻
B、排比
C、排比、比喻、拟人
D、排比、拟人
6、根据乙文画横线句子的内容,概括“卢沟晓月”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举例子、作比较,说明卢沟桥结构坚固。

3、结构特点;观赏晓月。

4、形式优美;赞美。

5、 D
6、晓月圆;距离近;光度亮。

《卢沟桥》阅读答案篇3
卢沟桥烽火(片段)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

一支()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官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 ”一个日本军官()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

这显然是()的挑畔行为。

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1.根据课文内容,在()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从所填的词语中,你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

2. “偷偷地”一词可以省去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全副武装、气势汹汹、蓄谋已久、日本军队蛮横骄纵,发动这场战争是他们早有谋划的阴谋
2.“偷偷地”一词不能省去。

他写出了日本军队的做贼心虚、奸诈贪婪而又厚颜无耻,也表现了作者对日本军队侵略行为的鄙视和愤慨。

《卢沟桥》阅读答案篇4
概念中的卢沟桥在每个有知有识的中国人心中,真实的卢沟桥此时就静静地伫立在我们面前。

只是,这个名字从少年历史课堂上走进我们心灵的时候,便因为那特殊的历史含义牢驻每个少年梦境。

也想像过千百回它该有的悲壮与凝重,于是,当“卢沟桥”从三个汉字变成一座桥呈现在面前时,就有些惊惶失措了:它怎么就从梦里走出来了呢?
正午的阳光温柔而祥和地覆盖了京城南面这片空旷的原野,干涸的永定河以流动的姿态畅畅快快地将大地一分为两岸,于是,河上便
架起了这座名气太盛的桥——卢沟桥。

这里根本不是什么景色佳绝的胜地,只不过是北方偏僻的荒郊而已。

可是它,却招徕了那么多从繁华的京城里来的客人,把这片本来荒凉僻静的原野变得人声沸腾。

桥若有心,是不是也会有一点骄傲的感觉呢?然而桥是不会骄傲的。

桥,永远是静默的。

尽管有那么多喧闹的笑声在桥上回荡,尽管有那么多响亮的脚步声过去过来,北方旷野的风呼啸的间隙,卢沟桥却始终静默着。

各种声音从它身旁淌过就像永定河水从它身下流过一样。

它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中。

永定河古称卢沟,又名桑干河,至清康熙年间始称永定河。

卢沟桥横跨永定河而过,从而成为燕蓟地区沿太行山脉通向华北大平原的要津。

对于王朝的将领们来说,这里是扼守京城的关口;对于一般的仕宦商贾,这里是进京出京的必经之路。

不知有多少人,在日暮时分,停下劳累的双腿,住进卢沟桥边的客栈,修补着他们未圆的人生梦;又在凌晨晓月未落时,再次匆匆踏上去路。

如今,我们已无法完全领略号称“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是什么情景了,只在明人王跋留下的《卢沟晓月图》中还可窥得几分况味:
一声金鸡长啼,将西山从清冷的月光下唤醒,迷迷糊糊地露出深一片浅一片的阴影,永定河淙淙的流水声里,己夹杂着细碎的马蹄声和车轱辘的吱吱呀呀。

凉凉的晓风,也在这时送来了疏远的钟声,听在早行人耳里,又多了一分奔波的沧桑。

走过卢沟桥的'石板路,或者回头依恋地看一眼京城模糊的背影,再继续向前赶路;或者抬头一眼望见雄壮的京城轮廓,长途追寻的梦里又添了几分豪气与自信。

依恋也好,自信也好,卢沟晓月从此便作为人生历程中一个新的起点而成了永恒的景色。

晓月无数次美丽,来去过客也有过无数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被文人墨客题咏摹画,只有桥上四百多个精雕细琢的石狮子不变地保持了最初的姿势,或嗔或喜,或怒或悲。

假如没有七十多年前又一个晓月浅浮的早晨蓦然响起的枪声,假
如没有随后那场震动历史长空的战争,卢沟桥也许将会永远以充满诗情画意的形象为人们所铭记。

可是,人世的变幻决定了这里有座桥,也决定了它将承担起历史的命运。

1937年7月7日,从这一天开始,战火与硝烟便取代了明月与晨钟。

有多少人从此开始辗转流徙,有多少人将血泪抛洒在此,有多少悲壮残酷的故事发生,都只能去想像了。

时间只给我们留下一个民族如何呐喊、如何为生存而反抗的思考。

当我站在宛平城抗日战争纪念馆里,面对那一幅幅无声诉说的照片时,我深深地被前人脸上那深切的渴望所震撼了,那是无声的呐喊:我要活着!
所有关于人生的意义在这呐喊中得到了永恒的诠释。

生命是那么偶然地降临于你我头上,让我们感激之下无言以对,惟有备加爱护而已。

活着就要以自己的方式活着,就要高高地昂起头颅!
他们为追求生命而失去了生命,活着的是我们。

我们又为什么而活着?
作为个体,我们实在显得渺小,宇宙有无你我的存在和悲欢离合都无所谓;只有完全面对自己时,才明白为什么要固执地去追寻每一次人生际遇,哭着笑着,深深地从心底喊一声:我活着!
人世间的生生死死,岁月的风雨沧桑,只不过让桥上的石头多出几道斑驳裂纹而已。

尽管许多人带着另一种心情前来看望它,它也仍只是静默的供人通行的桥而已。

沿着桥向东走百米左右,就进了与桥同有名气的宛平城。

宛平城太小,当地人称作“斗城”。

没有大街小巷,没有钟楼鼓楼,没有集市广场。

站在唯一一条街道上东西一望,就看到了顺治城门和威武城门。

见惯了世事的当地居民,背靠着灰砖墙,在下午的阳光里闲散地坐着,眯着眼睛看我们走过。

宛平就这么大。

这么偏僻的地方本来就不会吸引多少人前来盘桓,也就不需要一座宏伟的城池。

明人要费事地在此建个小宛平,仅仅为了守住前面这座桥而已。

城中那几十户小小的人家,就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静默地守着
小城;小城就站在朔风和黄沙里,静默地守着静默的桥。

(取材于李季的散文)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眼中真实的卢沟桥偏僻、荒凉、静默,并没有想象中应有的那份悲壮与凝重。

B.其实“卢沟晓月”自然风景并不美,只因是来往过客人生历程的新起点而被铭记。

C.作者领悟到宇宙间个体的生命实在是渺小,因而流露出一种旷达豁然的人生态度。

D.文中多次写到卢沟桥的“静默”,以此表现了卢沟桥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2.根据文意,下列对联中不适合题写在卢沟桥的一项是(2分)
A.晓月征夫催野渡;秋风谪宦梦乡关
B.一线桥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带吴歌
C.大河曾流泪和血;长桥犹记恨与愁
D.把酒凌风,古往今来皆过客;凭栏远望,水色山光尽乡情
3.卢沟桥为什么会“名气太盛”?它的名气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别概括。

(7分)
4.文中画线的句子:“我要活着!”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内涵?(4分)
5.本文最后两段描写宛平城有何用意?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3分)D(A.“并没有”在文中没有提及,无法确定;B.“自然风景并不美”与文意不符;C.“旷达豁然的人生态度”与文章主旨不符) 【评分参考】选D得3分,选A得1分。

2.(2分)B(“越水”“吴歌”与卢沟桥不符)
3.(7分)因为卢沟桥是燕蓟地区沿太行山脉通向华北大平原的要津,是扼守京城的关口和进京出京的必经之路(1分);卢沟晓月是“燕京八景”之一,美景中有无数耐人寻味的故事被文人墨客题咏摹画(1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响起了抗日战争的枪声(1分),所以它“名气太盛”。

卢沟桥的名气体现在:是重要的历史地理位置(1分),是著名的美
景(或“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1分),是抗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标志(1分)和中华民族抗日精神的象征(1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4.(4分)表达了对生命的珍爱(2分),对民族尊严(或“生命尊严”“尊严”)的捍卫(2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5.(6分)最后两段描写了宛平城的特点:小,不繁华,地处偏僻,为守护卢沟桥而修建,居民生活宁静平淡(1分)。

以宛平城的狭小朴素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作对比(1分),以当下宛平城宁静平淡的生活场景与前文抗日战争的残酷场景作对比(1分),凸显了和平和生命的可贵(1分);以宛平城对卢沟桥的静默守护的描写(1分),表达了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永葆和平的坚定信念(1分)。

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
1、字不离词。

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

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

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

这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

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

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

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

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

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

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总之,以上只是做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它只是做阅读理解的助缘。

其实,做好阅读理解重在平时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孩子,就让我们从平时做好。

这样,到考试的时候,掏出干粮就是馍。

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1.认真阅读文章
在做阅读之前将思绪放平,仔细的阅读这篇文章,尽可能的去了解文中的意思,慢慢摸清文章的主旨。

因为文中极有可能出现后面题目的答案,我们要做的就是细心,一字一句的研读,将文中关键的语句记下来,方面之后我们在回来寻找。

2.答题时看准题目
在回答阅读理解的题目是一定不要跑题,在这个位置,出题的老师很容易玩文字游戏。

所以要认真阅读题目,不要把中心思想写成某一个词语的意思。

还有一点重要的就是不要过分解读题目。

一般小学的阅读理解不会问很深入的问题,有些同学可能读的课外读物很多,会有一些其他的解读。

尽量不要把这些角度带到回答中,只要去回答题目表明的意思就好。

3.注意回答格式
其实,这是阅读理解最有技巧的地方。

基本上每个题目都会固定的回答格式。

比如,题目是:文中提到的“__”词语可不可以更换成其他的词?一般这样的答案都是不可以,后面叙述原因,原因主要说明这个词在这一句中或这一段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很关键,不能随意更换。

4.紧紧抓住文章的主旨
任何问题都要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为基础,不要偏离了主题。

有可能在阅读理解中并没有出现让你回答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但是你可以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在别的题目中。

这是一个隐藏的加分项,让阅卷老师了解到这篇文章你读懂了。

最起码不会因此而扣分,而且这也充分证明了你的理解能力。

《卢沟桥》阅读答案篇5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⑤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

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为这段文字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2、以上四个层次,分别说明了卢沟桥的四个特征。

这四个特征是什么?用简洁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①、⑥句话分别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的最后一句对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①历史悠久。

②结构精巧。

③强度高,坚固耐用。

④形式美。

3、①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卢沟桥的修建时间,说明了卢沟桥的修建时间早,进而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

⑥用了做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卢沟桥的牢固,进而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结构坚固的特点。

4、这一句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这样描写不但能使读者对
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有具体的感受,而且使文章富有色彩。

(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