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 核舟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 核舟记
11核舟记
【预习提示】
自主阅读,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积累有关“想象”的名言;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学目标】
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掌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评价任务】
1.诵读课文,能概括故事情节,培养语感。
2.品读课文中描写性语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合作探究,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顺序。
2.作家作品。
3.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想象”的名言佳句。
三、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
1.本文属于什么文体?与记叙文有何区别?
明确:本文属于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文体。
主要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势、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其特点为:内容的知识性,材料的科学性,语言的通俗性,表达方式的解说性,结构的条理性,功能的实用性。
而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
2.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王叔远的雕刻技艺,交代核舟和王叔远的关系及其雕刻的主题,给读者一个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2~5):写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景。
第三部分(6):总计核舟上的人、物的项目和数目,赞叹核舟的艺术技巧。
首尾两段为总说,中间部分为分说,是“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四、研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
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展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
先写核舟的正面,再写它的背面。
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学生齐读第2~5段。
(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的,而是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了来写,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写可以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5.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表明是“泛舟”呢?
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
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
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桨放在甲板上,可知“泛
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
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的细致观察。
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五、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1.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这四句话。
教师示范分析第(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羁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
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第(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
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
再如第(3)(4)句描写,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2.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象,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象的。
六、布置作业
学习任务:综合实践,巩固练习。
1.请根据你的积累,联系本课所学,写一个你熟悉的工艺品,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合理的顺序来说明。
2.完成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