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研究——以广州新华学院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把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要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
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服务于伟大的“中国梦”。
随着国家的日渐强大,共同富裕目标逐步实现,我国正在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富裕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
在瞄准现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的同时,资助育人的目标也要随之完善提升,不仅要算好贫困生的经济账,还要算好他们的“精神”账,将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健全的、幸福的社会人。
幸福教育要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使幸福教育和资助育人两大主题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和获得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幸福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的意义(一)幸福教育的概念
幸福是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状况的满足,是一种价值系统,具有可塑性。
从性质上说,最接近幸福的状态就是你感到舒适的时刻。
美国诺丁斯教授在《幸福与教育》一文中提出“好的教育应该最大化的促进个人或集体的幸福”。
俄罗斯乌申斯学者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要使学生获得幸福”。
幸福教育可以理解为在教育全过程中把幸福作为内容及目标,教会学生理解幸福的意义、收获幸福的情感体验、拥有获取幸福的能力,从而提升幸福品质,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笔者查
阅文献得出,幸福教育1982年被提出,2005年后成为研究热点,2015年达到高峰,目前仍然是研究热点。
杨振斌(2018)在《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指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物质上帮助、精神上激励、能力上锻炼、实践中培养。
夏涛(2021)在《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困境及解决路径》一文中提出,在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和幸福观,是高校贫困生工作领域应该探讨的重要问题。
(二)幸福教育融入资助育人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直都在强调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那要从何体现呢。
笔者认为,在资助育人方面就是体现在扶“贫”和扶“智”上。
一味地从经济上去帮扶贫困生,而不去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显然与现代教育目标和理念相违背。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健全而又有个性地发展,能够创造幸福。
现在我国很多高校已形成重物质轻精神的资助格局,对学生的资助就是摸排、核实、发钱这样一个简单的流程,与现代社会主义高教目标相去甚远。
对学生的资助不应仅仅是物质方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还要重视对学生精神上的“资助”。
将幸福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高校资助只管发钱不管思想的局面,能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感知幸福,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方向和人生追求起到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出人格更健全的人才。
基金项目:广州新华学院2021年学生资助专项科研课题项目“幸福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研究”(2021XSZZ05);广州新华学院2021年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路径研究”(2021J059)
作者简介:罗万玲(1990-),女,广东清远人,硕士,助理研究员,广州新华学院学生资助中心副主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陈丽(1982-),女,广东韶关人,硕士,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幸福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研究
——
—以广州新华学院为例罗万玲,陈
丽
(广州新华学院,广州510520)
摘要:随着我国资助政策的不断深化改革,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对幸福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和必要性进行探究。
因此,针对广州新华学院资助工作尚未建构全面资助育人体系,存在重视经济资助、对精神育人不足的问题,提出将幸福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中,通过发挥高校思政课幸福教育功能、在资助育人体系中引入幸福教育理念、打造发展性资助育人模式等,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幸福教育;高校;资助育人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23)22-0119-03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552期
2023年第22期
Serial No.552
No.22,2023119--
幸福教育融入资助是体现资助在“育人”方面的一个重要导向,它能拓展资助的实际意义,是体现资助在“育人”方面的具体实施。
如何培养幸福的人是当今高校的一个重要使命,如何培养经济虽贫穷但精神富裕的贫困生更是高校在资助育人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体现资助在“育人”方面的一个有效结合,它能完美体现高校资助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幸福教育融入资助育人的必要性
随着资助政策不断深化改革,全面贯彻党和政府的各项资助政策,使资助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其中高校资助工作中取得的成效更为显著,已形成资助工作“三全育人”“扶贫与扶智”结合、精准资助等行而有效的资助手段。
虽然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但是可提升空间仍然较大,需要资助工作者继续不忘初心,不断利用新形式、新手段提高资助成效,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无法完成大学学业,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性,提高学生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断呈现出许多新变化、新态势。
高校资助工作需要真正做到资助育人,经济资助和精神育人应该拥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要提供物质帮助,还要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对学生的幸福教育、精神激励、能力锻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价值观,对未来生活充满美好向往。
例如,广州新华学院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学校奖助学金、企业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缓缴学费和“绿色通道”等形式组合成的资助政策体系。
虽然资助形式众多,但全面资助育人的体系尚未建构起来。
在贯彻国家资助政策的实际工作中,由于经济资助有着政策性、操作性强的特征,目前的资助体系更为侧重于管理模式、认定标准、资金发放的完善,着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而精神育人较为不足,尤其是在幸福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素质教育方面。
相对经济资助而言,精神育人难度更大,主要是由于缺乏制度规范,实效性又低,成果难以量化,故难以形成资助育人全面合力。
学院应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收入与支出、债务等基本情况,家庭成员人数、受教育情况及身体健康情况等多个指标进行困难认定,根据认定结果与实际困难情况对学生进行帮扶。
根据认定数据可以发现,家庭致贫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地域性贫困、工作变故和疾病致贫。
地域性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主要来自于偏远农村,由于地域性经济欠发达,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父母基本在家务农,一部分人会在农闲时外出打工,家庭经济来源单一,整体收入水平较低。
工作变故致贫经济困难群体主要为城市下岗职工或无业人员家庭,由于经济收入不稳定,导致家庭经济整体收入水平偏低。
疾病致贫经济困难群体主要由于高昂的医疗费用与患病人员及陪护人员的劳动力缺失造成经济压力。
疾病致贫家庭由于支出大收入少,成为最难脱贫的群体。
还有极特殊家庭情况致贫,如孤儿、单亲家庭等,此类特殊困难家庭不具代表性,故不做详细分析。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期望、经济压力、消费方式、人际交往、处事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与身边普通同学存在差异,所以在学习、生活上会遇到更多困难,心理上也更加敏感,容易出现自尊心过强、心理负担过重等问题,长时间的消极心理状态容易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难以体验幸福,幸福感和获取幸福的能力普遍较低,有些甚至会产生自卑心理,对父母冷漠以待,对自己设立富裕形象,遇到困难习惯性退缩,以自我为中心,成为一个毫无底线的利己主义者。
可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环境千差万别,他们对幸福的理解和感知也不一样,单纯的经济资助方式已不能达到资助育人的目标。
因此,将幸福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培养人格更健全、情绪更稳定、意志更坚定的现代社会主义大学生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必修课,从而实现真正的“资助”和“育人”结合。
三、幸福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的对策
幸福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需要顶层设计、统筹兼顾。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实现理想效果,需要发挥以党政人员、思政教师、辅导员为主导,以党员、团员、团学干部为骨干的育人优势,统筹协调整合学校内部各方主导和学校外部家校协同的优势,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实现高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基于广州新华学院资助体系中存在的经济资助大于精神帮扶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幸福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中,突出资助育人实效,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体验幸福和获取幸福的能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资助育人模式。
(一)发挥高校思政课的幸福教育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更好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服务于伟大“中国梦”的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设置的课程,具备较高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具有幸福教育的功能。
有的学生由于政策资助的大力实施而轻易获得资金资助,同时,由于思想教育的缺失形成了“等靠要”思想,认为获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没有获
120 --
得资助是不公平的,缺乏感恩意识,更有甚者在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并完成学业后,不守信还贷,被列入失信黑名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幸福教育的重要载体,应该着重树立幸福教育理念,在课程中增设一些与幸福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内容,在主题活动中进行幸福教育、诚信教育、中华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幸福观和人生观。
搭建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与幸福教育相关的平台,让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锻炼个人技能等行为提升个人幸福感,提高获得幸福的能力。
(二)资助育人体系中引入幸福教育理念
目前许多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存在经济资助大于精神帮扶的问题。
在资助育人体系中引入幸福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生活已是大势所趋。
通过开设幸福教育课程和讲座、团体或个人心理辅导、幸福教育话剧等形式,及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还可对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建档立卡,设置诚信档案、幸福教育档案,让幸福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中并有章可循。
要提高资助育人中精神育人的实效性,避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经济资助后被不良风气及错误价值观影响而产生依赖经济资助、理所当然获得资助等思想,避免任意挥霍资助资金或进行网贷,避免出现愈演愈烈的虚荣心。
幸福教育需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客观评价现状、正确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目标、制订合理规划,从而找到学习动力和前进方向,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幸福观,提升获得感与幸福感。
(三)为学生打造发展性资助育人模式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学费、生活成本和其他各项支出导致的经济压力,使得他们尽管生活俭朴但仍然经济拮据。
他们既要努力学习获取专业知识,又要努力寻找兼职工作增加收入,学习与工作总是产生矛盾,长此以往诱发不幸福感,认为生活艰难是由于社会不公。
构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资助育人模式,树立“奋斗”意识,培养奋斗创造幸福理念,做到“扶志”与“扶智”相结合。
为学生订制个性化帮扶计划,做到“授人以渔”。
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就业指导及各项专业技能培训,组织各项比赛、社会实践,以比赛促进学习,让学生实践中提升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开拓个人眼界,培养高尚情趣,促进学生建立自立自强的成才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让学生拥有良好技能和享受幸福的能力。
四、结束语
目前幸福教育研究已引起大量学者广泛关注。
幸福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方法,更是未来教育的理想,教育应该是让学生与老师都能感受幸福、学会幸福、传递幸福。
大学的幸福教育应该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高幸福品质和能力、确定未来生活的目标、制定自己的幸福人生规划、养成积极心理品质、延伸心理韧性,为国家培养思想品质过硬、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人才,从而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优秀基因。
本研究浅谈了幸福教育理念融入资助育人工作,为广州新华学院资助育人体系中存在的经济资助大于精神帮扶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弄清如何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认识幸福、学会正确的追求、把握正确方法、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这也是幸福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要义。
参考文献:
[1]徐杰玲.高校思政课幸福教育功能及其实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38-40.
[2]刘成荫,哈战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111-114.
[3]李佳,陈肖东.幸福教育视野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管理观察,2016(10):83-85,88.
[4]夏涛.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困境及解决路径[J/OL].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https:///kcms/detail/ 13.1286.G.20210513.1717.002.html.
[5]孟万金.构建立德树人幸福教育新体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9(11):10-15.
[6]罗万玲.新时代大学生精准资助问题及对策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6(2):114-115.
[责任编辑彦文]
121
--。